——寫在築基之初
戊戌年壬戌月庚辰日,最新一期立新七針築基班正式開課。
來自全國各地數十學子,匯聚在重慶巴南立新七針研究所的明堂教室,用十日時間築基。
感恩黃帝,以及萬千先賢,是我們每次開學之前,必須進行的重要事項:願以畢生所學,弘揚內經思想,振興中華文化!
築基,即打下基礎。
什麼是立新七針的基礎?——經脈、穴位、營氣、衛氣、標本、根結、三焦、氣街、四海、五輸、五臟、六腑、七竅、骨度、脈度、陰陽、四時、五行、六合、八風、九宮、九針、天部、地部、人部等等基本常識。
就猶如幼兒牙牙學語,先認1、2、3、4、5…只有先識得這些數字,今後才談得上算法。
數學之初,三加二等於幾?需要考慮許久,甚至數手指才能明白,算不出來就會迷惘。到了一定階段,五五二十五,九九八十一,無需思考,也無需屈指計算了,瞬間即有答案,已形成一種本能。
也猶如幼兒識字,先認橫(一)、撇(丿)、豎(丨)、捺(乀)、點(丶)、折(乛)、鉤(亅)等等筆畫,之後才談得上寫字,然後才有可能文採飛揚。
你認得那些數字,並不等於懂得了算法,你懂得文字筆畫,並不代表就可以寫出好文章了。
同理,你認得了那些針具,曉得了人體經脈穴位,並不代表你就善於治病了。
當然了,世界上確實也有那種一字不識,也不懂加減乘除,日子同樣過得滋潤的人。
所以也肯定有不懂經脈營衛天地人這些基礎知識,同樣能治好一些病的醫生。
然而,境界與層次是不同的。真正的中醫行家,必然是計算高手。
計算什麼?
計算穴位,以及進針。
何時,在何處,取穴進針,這個時空裡的坐標點,計算得精確,才談得上有好的療效,差之毫厘則失之千裡。然後效果還取決於你所計算的「度」,諸如靠左一點,靠右一點;取高一點,取低一點;長一點,短一點;寬一點,窄一點;厚一點,薄一點;深一點,淺一點;慢一點,快一點;重一點,輕一點;多一點,少一點…等等,這些「度」數,掌握不好,神奇療效就可能與你失之交臂。
經脈穴位血氣等等基礎知識,就是為今後的這些「算法」提供基本數據,是為內經大數據,與採集經驗醫學所得出來的那種大數據,截然不同。
為何要計算?
是因為這個世界,時間空間一直處於變化之中,人在變,周圍在變,四時在變,陰陽在變,五行也在變。生病起於不合,天不養你,地不養你,人不養你,你就會難過。
所以在立新七針的計算法式裡,五行是活五行,這也是立新七針與眾不同的理念之一。比如當下的金,彼時有可能還是金,但也有可能已變為水,或變為土,或成了火,或成了木,再某個時空裡,金雖然還是金,金已不再是那個金。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朝的大臣到了清朝,就必須對清朝的皇帝俯首稱臣,不能依舊還為崇禎皇帝效力,此時此景,你雖仍然是你,但你不能還是你,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不變的,只是過去,那些才是定數。當下及未來,都是變數。而我們要解決的,正是當下和未來,所以立新七針提倡計算。
如何計算?
這是築基之後,未來要學和做的事。築基之初,你還算不了多少的,築基階段,跟著老師走就是對的。
古人認為,天地為萬物之父母,治病之道要「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春應中規,秋應中矩,夏應中衡,冬應中權,所以內經說「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數九寒冬,三伏暑熱,東西南北,你得跟著天地的變化去生活,否則就會難過,生病,甚至夭折。
所謂權衡,即秤砣與秤,秤砣在準星上稍微左右移動一丁點,立刻就導致秤桿上翹下垂,失去平衡。規矩,即方圓,怎樣的形狀為方,怎樣的弧線為圓,那是有講究的,凡事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
觀權衡規矩之後,才能確定病因所在,及掌握治療的「度」。
觀,是用眼睛,以及思想去觀,不是用耳朵,也不是用嘴去觀。內經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髒氣足則目為精明,精明者,可視萬物辨黑白判長短。因此古人又把智慧的眼睛稱為繩。「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神,是認知的代表,認知越高,權衡規矩就越準。
愚鈍渾濁的眼睛,視長為短,看白為黑,就不能稱為繩了,那隻配叫做眼。
所以,學習內經,你要懂得很多,很多,然後才能計算得好。
立新七針只是在以針載道,弘揚的是《黃帝內經》所承載的法天則地思想。所以,各位,既然來學,你就一定要開動腦筋,從此不能再做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