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覽的主題為「轉折」
表現出了畢業設計的含義
畢業設計是過去大學四年學習與生活的凝結體
同時又是對於未來探索的一個開篇
處於這樣的節點
正是「轉折」想表達的概念
專業老師寄語:
非常高興今年的設計學院畢業展能在全校的開放日中一起綻放!這是我期待了好幾年的事兒啦!設計學院全體聯展,是展現我們畢業設計作品以及教學成果的最好的機會,我和全體畢業生都為此感到超級自豪!我們是最棒的!SIVA是最棒的!
2017屆畢業生們,你們是看不懂的一屆,也是最有潛力的一屆!離開SIVA後,繼續發現自我吧!
——陳嶸老師
視覺與信息設計畢業作品展示
作者/ 宋巧佳
作品/ 園林中神話傳說的探索與視覺呈現
指導老師/ 張少俊
神話傳說是一場公共的夢,古典園林脫胎於此。兩者的發展相輔相成,盤根錯節,都是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寶貴的沉澱。通過插畫的形式,借鑑年畫元素,繪製古典園林中的仙人的形象。將「獅子林」中的仙,景結合繪製現代故事。為更多人提供不同的遊園角度。最終展現形式以書籍設計為主。
作者/ 彭煒然
作品/ 鼻屎說——關於鼻屎的科普及其書籍設計
指導老師/ 錢禎
鼻屎說是一本以鼻屎作為主人公的書籍。整本書以插畫設計為主,從鼻屎的本體科普到鼻屎的精神世界,從而讓讀這本書的人了解鼻屎,正視汙垢。鼻屎說並不只是一本紙質書籍,其中加入了二維碼,掃一掃即可觀看20秒不等的小動畫,大大增加了趣味感,讓讀這本書的人體驗感更強。
作者/ 劉佳綺
作品/ 古典園林植物審美要素的視覺化呈現
指導老師/ 張少俊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審美要素是自然與藝術的結合體。《植》中運用雷射雕刻、葉形紙、手繪等方式。《園》中提取藥用價值的植物形態將其圖形化,並附印章可進行互動。真實植物展示可觀察到植物細節和變化過程。以植物審美要素作為出發點,借鑑且發揚園林中植物的自然美和人性美,通過復刻與融合的視覺化方式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表達了我們90後對於新園林的認識。
作者/ 遊佳婧
作品/ 倫敦與上海的一天——倫敦與上海對比研究及信息設計
指導老師/ 許一兵
倫敦與上海同是兼具歷史積澱與時代風貌的城市,仿若雙生,但又各具獨特魅力。兩座城市交流活動較多,且兩座城市居民對對方城市各方面充滿興趣,卻又缺少了解。將兩座城市具有相似性、關聯性的信息同時以對比形式展現,並且將所有介紹信息穿插於一天之中,以動態形式為主體展現,以達到以簡單、直觀、有趣的方式介紹兩座城市,使受眾感受倫敦與上海的不同之處、相似之處,增加對兩座城市的了解與興趣的目的。
作者/ 吳一丹
作品/ 老上海美術字的研究與設計
指導老師/ 陳嶸
民國時期的上海工商製造業發展迅速,推進了美術字設計在廣告、書刊、商品包裝上的發展,使得品牌具備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而當今的設計復古潮流中,大家對復古潮流有一定的推崇。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電腦得到普及,近現代設計使用電腦字庫,但其中復古風格字體的字庫卻很少。嘗試在大量的收集當中能夠嘗試總結一些民國時期美術字的特點,實現作為延伸成字庫提供可能性。
作者/ 倪慧敏
作品/ 上海地鐵現象的視覺傳播
指導老師/ 艾婧
地鐵是社會的一個縮影,每天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著不同的情緒相遇,碰撞出不一樣的有趣的事情。將匯聚於地鐵的社會各種現象及趣事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勾起人們的興趣去了解地鐵中發生的故事。希望人們會心一笑的同時,意識到不文明,引發思考。此外,希望人們在乘坐地鐵時,多去關注身邊,用發現的目光更了解地鐵以及這個城市。
作者/ 顧佳華
作品/ 2017上海夏季音樂節創意方案
指導老師/ 朱允充
我給音樂賦予了一個棲息地的概念,意指音樂是人們夏日裡放鬆自由,暢快歡樂,享受自由的棲息地。主題分別為:叢林與鋼琴、沙灘與打擊樂、泳池與弦樂器。三幅畫面中均以巨大的樂器為主體,象徵音樂棲息地,而人們都在超現實的環境中享受夏日和音樂,微縮的人物和巨大的樂器形成了類似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誇張戲劇效果。三幅畫面可首尾相連,將三個不同的場景在一個畫面中無縫銜接。海報整體營造出輕鬆歡樂的氛圍,貼合音樂棲息地的設計概念。在畫面語言中,除了手繪效果,還用了很多實際材料的拼貼,比如植物的葉片,人物的衣著和樂器的材質,有著強烈的觸感。
作者/ 張翔
作品/ 「騎遊上海」上海自行車騎行路線界面互動設計
指導老師/ 許一兵
騎遊上海,奇遊上海。希望遊客在上海騎行旅遊的同時,可以在上海有更多奇特的旅行。在APP地圖中有著上海的地標,也有著一些隱藏在摩天大樓背後的小地方,小店,他們都是上海,我希望作為一個遊客可以打開上海這個「潘多拉盒子」,尋找能真正體驗上海美的地方。可能是法租界的早午餐,蘇州河邊的天台花園,石庫門裡的花草。
作者/ 唐子晴
作品/ 苗族服飾文化與書籍設計
指導老師/ 錢禎
一個民族的服飾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融合,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認同意識和民族精神,蘊藏著深層的民族文化內涵。通過一個月的深入苗寨實地的體驗和調研,感受花苗苗服的文化,將所感所得提取精煉,融入進書籍的設計,得出這本《花衣苗》。
作者/ 張馳
作品/ INSSO潮流雜貨鋪品牌設計
指導老師/ 陳燾
INSSO潮流雜貨鋪是針對於18-26歲一二線城市年輕人的潮流文創品牌。現在市面上的潮牌內容大多千篇一律,主要輸出產品以服裝和配飾類為主,沒有特別個性或實用的創意潮流品牌。在沒有太多精神文化和態度輸出的情況下,潮牌愛好者、音樂愛好者和對亞文化的有濃厚興趣的年輕人將成為我們的主要用戶。INSSO希望可以做出潮流、個性、原創的生活類及文創類產品的產品並提供相應服務,以滿足受眾人群的購買和精神需求。
作者/ 俞佳贇
作品/ 生活原來如此——中國古代日常生活細節的視覺研究及書籍設計
指導老師/ 錢禎
《他們,在很久很久以前》這本書籍,主要講述了古代人日常生活細節,書中的插畫配合文字相輔相成。書籍為經折裝,封面為硬殼三面封面,與古代的摺子略有不同,但也偏向古風。內文紙張選用了米黃色的大地紙,帶有肌理感,厚度始終偏軟,讀者翻閱起來更加便捷。考慮到由於書籍內容較多,共分為四小冊為一套書,減輕閱讀的疲倦感,科普古代日常生活的冷知識。
作者/ 曾豔
作品/ 「神·命·源」-上海自然博物館插畫設計
指導老師/ 朱允充
本課題以「生命起源」的主流學說和非主流學說進行研究,以此作為支撐,用神話中的「生命起源」這一概念展開想像,以插畫形式表現原始時期人對自然的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將插畫運用到博物館商店內的創意衍生品平臺上。強化上海自然博物館的設計理念,注入新的血液。也使其產品更有趣味性,創新性。
作者/ 劉昊
作品/ 上海大白兔奶糖的品牌國際推廣與動態設計
指導老師/ 陳嶸
品牌推廣分為線上線下兩部分。線上推廣:以插畫的形式給大白兔設定了新的形象,與上海、倫敦有名的景點結合的動態設計。為將來「大白兔」官網的海外宣傳部分提供素材。線下推廣:節日限定的包裝,選擇了春節、兒童節、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元宵節、中秋節這七個熱門節日。
作者/ 毛麗萍
作品/ 即時通訊APP方向的趣味字體研究與設計
指導老師/ 陳嶸
基於現有即時通訊APP中字體的現狀,瞻仰未來,我所做的是即時通訊APP中新動態字體的概念設計。作品分為海底世界主題以及瞌睡蟲春夏秋冬系列主題,目標用戶以初中生為主,設計定位為卡通、可愛的風格。確定了動態字詞以及設定了動態規則。將動態融入字體,旨在使文字能夠更好地傳達情感與信息以及使用戶可以有更好的聊天體驗。
作者/ 徐藝珊
作品/ MISA2017上海夏季音樂節-品牌形象設計
指導老師/ 朱允充
系列海報的設計運用插畫的藝術形式進行視覺傳達,以其直觀的形象性,真實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作為海報的創作語言。將靈感寄託於插畫內,使作品有更深的後續溫度。跨時半個月的音樂節,每天的演出也需要進行其節目單的設計,畫面簡潔尺寸不大,以打孔方式串聯在一起,方便人們手拿。
作者/ 黃越
作品/ 關於梅蘭竹菊詩詞的視覺符號研究
指導老師/ 許一兵
古詩詞言簡義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它用簡短的語句來描述更多的畫面,和更深刻的含義。但正因為古詩詞這種精煉的表達方式,使人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想要開始了解一首詩歌,第一件事都是去查找它的翻譯或解析,給現代人的閱讀和理解帶來諸多不便。在這裡我嘗試把詩詞中描繪的畫面,以另一種視覺符號的方式來呈現。
作者/ 季蕾
作品/ 「察言觀色」——微表情的研究與視覺設計
指導老師/ 艾婧
該作品以視頻為載體來展示微表情的基本內容,讓人在移動端上都能淺顯易懂的了解微表情,整體畫風為偏寫實的速寫配上不同材料和拍攝手法,以輕鬆愉快的方式介紹微表情,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人產生興趣或共鳴,再配合變換的巧巧板製作,讓人在娛樂的同時也能很好的認識微表情,展開一個新的視角對微表情有所感悟。
作者/ 李斯玥
作品/ 關於蘇州園林古今日常生活的插畫設計
指導老師/ 張少俊
以插畫的手段,繪製古人與今人在園林之中的日常生活活動。結合場景長卷的繪製並通過具有互動性的展示方式來讓人們更加了解園林中的生活。書籍設計方面,現代園林生活採用橫排的排版,而古代園林生活採用豎排的排版,分別從書籍的不同方向開始閱讀,讓書籍閱讀更具趣味性,從而使閱讀人群更願意去翻閱書籍,了解園林之中的生活。通過以上設計,來實現讓園林不再只是現代人們走馬觀花的旅遊景點的目的。
作者/ 宋佳莉
作品/ 針對上海老品牌「大白兔」的品牌視覺宣傳與推廣設計
指導老師/ 陳嶸
以全新的大白兔形象為基礎,推出了「大白兔職場首秀」篇表情包、節日限定系列包裝,配合不同的節慶時間,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需求。「大白兔」不再只是一顆奶糖,已成為有歡樂、有苦惱、偶爾鬧點小情緒的夥伴。這隻已經活躍了將近60年的兔子,再一次通過它豐富的情感,進入大眾的生活。大白兔奶糖是幾代人共同的甜蜜記憶,今後,它將陪伴更多人甜蜜得生活、工作。
作者/ 李郭曜
作品/ 水的柔美與多元性相關視覺設計
指導老師/ 張少俊
畢設主題為水的柔美與多元性的相關視覺設計,以書籍的的形式呈現。設計主體包括線描、攝影、顏色的提取分析以及水油分離嘗試,分別表現水的柔美形態、自然狀態下的各種水紋、霓虹燈下的水的時尚感和古詩中關於水的顏色提取、以及水與其他物質融合發生反應的效果。周邊的製作也採用了圖案與顏色的結合做成了方巾、大絲巾與包袋裝飾。希望能通過本作品來表現水的一種藝術性和無限的可能性。
作者/ 牛俊入
作品/ 無褍旗袍高級定製品牌形象設計及文化傳播
指導老師/ 陳嶸
隨著時代潮流復興中國服飾文化也提上章程,由於對旗袍的了解喜愛使我萌生了獨自創立旗袍品牌的想法。品牌取名為無褍詣指沒有盡頭,無褍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由於旗袍歷史文化的斷層,旗袍文化艱難的重新發展,無褍意在放空雜念,尋找旗袍精神之根從無到有到推陳出新端端正正、腳踏實地、堅韌的一直走下去。此次畢設是圍繞無褍品牌形象設計的與水墨盤扣形象作為結合。
作者/ 周昕卓
作品/ 日本泡澡文化書籍設計
指導老師/ 錢禎
手繪插畫為主要內容的書籍設計,希望介紹關於日本的泡澡文化,通過我的書籍內容傳播有關日本泡澡的歷史文化禮儀,讓更多的人了解日本,了解泡澡,帶給讀者時尚舒適生活理念。書籍設計以卡通形象的方式帶入介紹,內容簡單輕鬆,針對對泡澡或是日本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
作者/ 黃佳
作品/ 解讀上海市長興島風土人情的信息設計
指導老師/ 艾婧
一本關於解讀上海市長興島風土人情的信息書,從出生至死亡,從居住土地上的樓房到土地裡的一棵小白菜,吃什麼用什麼,收錄在這本我製作的《長興島典》之中。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的年輕人注重起中國傳統習俗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上海,不僅僅是長興島,有更多的人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閃光點。
作者/ 劉瑞傑
作品/ 「上海美食」App界面互動設計
指導老師/ 許一兵
App的中文名稱為覓食家,英文名稱為Foraging man。覓食家-覓是尋尋覓覓,食是餐廳美食,家是對食客的尊稱。用美食作為連結海外遊客和上海的一個橋梁,給海外遊客(年輕的族群)一個好的享受上海美食的體驗,同時吸引更多的海外遊客來上海享受美食。通過美食App的預訂餐廳美食功能,使海外遊客享受上海提供的美食,通過享受美食順便也能了解上海的美食文化。
作者/ 何心怡
作品/ 關於微表情視覺化研究的書籍設計
指導老師/ 陳燾
我的主題是關於微表情視覺化研究的書籍設計,設計的目的在於讓大眾以輕鬆、趣味性閱讀來看待甚至是淺了解微表情,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人們的生活交流和工作都有益處。研究問題在於將複雜的微表情心理學通過調研和書籍內容整合成一條線,以五官和不同情緒作為劃分,形成書的架構。再用繪圖的形式表現微表情,從而達到趣味性的效果。最後以書籍的表現形式呈現。
作者/ 李明
作品/ 體驗海島漁民生活的視覺設計
指導老師/ 錢禎
東海之濱的舟山,是中國第一大群島,富有濃鬱的海洋氣息。小部分漁民擅長漁民畫,是舟山獨特的海洋文化之一。我將漁民畫作為我課題的切入點,親身去自己的家鄉舟山體驗海島漁民的生活,抓住了漁民的節日和漁民節日出海以及回岸後的生活。經過對舟山海島地區進行調研,我發現大多數年輕漁民不了解漁民節日背後的文化,希望通過我此書籍設計對漁民節日生活進行傳播與傳承,讓年輕一代的漁民將漁民的節日繼續去傳承與輝煌,讓忙於工作的城市人群了解漁民開心樸素的生活,在閒暇之餘可以去感受另一種生活狀態。
在畢業的這個「轉折」點
勇敢跟過去的自己揮手告別
要去追尋新的目標啦
畢業快樂 13視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