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好好生活,就是教育

2020-09-07 母子健康雜誌

大人的成熟,可以從養育孩子上體現。願我們都能把好好培養自己、好好培養孩子當成人生的目標之一。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意味著付出與欣賞。



洪蘭說:「教養孩子一點都不難,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你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後就會孝順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蔡穎卿說:「我一直把培養自己看得比培養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體會或學習過那種生活,在培養出一個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個有趣的母親。」


「培養自己」比培養孩子重要,言傳身教勝於一切說教。給孩子足夠的寧靜和食物,給孩子整段安靜的時光,和孩子一起吃飯,保持平靜的心情,教孩子一起做家事。教養不是方法論,而是生活本身;大人與孩子相處的分分秒秒裡都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關注細節,用平等、尊重、溫柔、愛、智慧與孩子相處,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編輯/紅劍 文/蔡穎卿




《母子健康》雜誌簡介:

《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

相關焦點

  • 教養,藏在生活的細節裡,好好生活,就是教育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中提到:「禮貌,能表現一個人的友善態度和語言美感。禮貌的品德是一種內隱的學習,惡補不來的。」加州大學實驗心理的洪蘭博士、臺灣著名親子作家蔡穎卿在合著的《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中主張:好好生活,就是教育。書中針對親子教育最關注的27個經典問題,進行了愛與智慧的對談。
  •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
    01 懂的感恩是一種教養近日,一名小男孩獨自過斑馬線,路過車輛紛紛減速讓行。小男孩一步一鞠躬,連鞠三躬向讓行的司機致謝。這名小男孩叫屠昱開今年8歲,是蘇州張家港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當天是他第一次獨立去上這,媽媽在窗口拍下了感人的一幕。
  • 穿貂大哥VS紳士教育: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
    我想他這種地痞流氓的行為,絕對不是這一次才體現出來,而是形成的一種習慣,也許,這就是無知者無畏吧。骨子裡的沒有教養的習慣,讓這位「穿貂」大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有了無知者無畏的勇氣。與這位「貂哥」相對應的,是衣冠楚楚,風度翩翩的男人,是行為和語言中的優雅,總是讓人如沐春風,這大概就是對紳士最初的解釋吧。
  • 怎麼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好好生活就夠了
    現在動不動就是「熊孩子」「熊家長」的新聞,真是傷透了腦筋。怎麼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成為了很多父母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答案很簡單:好好生活,就是教育。《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是由洪蘭老師和蔡穎卿老師合著,通過對談的方式,來解答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
  • 什麼是教育?好好生活,就是教育
    我並不是某種教育理念的信奉者,也不會固執地支持某個教育學派。面對變化無常的兒童,他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沒有任何一種既定的教育公式能夠套用。但我認定:好好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和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息息相關。
  • 生活細節中的教養
    有人說,孩子就是父母的複製品,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什麼樣父母就是什麼樣。將來孩子長大後走向社會,別人更看重的是他的人品跟能力。教育孩子,不只是看他的學習成績,還要提升他的素養。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人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個人的教養就是他的臉面,在工作、交友、戀愛、婚姻、家庭、育兒上都能體現出來,教養與貧富家境無關,而是與他從小所受到的家教有關。
  •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本平淡的育兒札記,把教養埋在生活的細節裡
    01 「書」的平淡:沁人心脾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市面上育兒書籍和育兒自媒體的「泛濫」那麼問題來了:「美」這種很抽象的內容,如何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呢?看完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原來奧秘就在 「細節」裡。正如《教養美學系列》的共同大標題:「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一樣,所有的精華,都在細節裡。平淡的細節,孕育著深刻的道理,這正是教育的精髓所在。
  • 劉墉給女兒的28封信:好的家庭教育在生活細節裡
    看不見的教育工具劉墉對待女兒的教育可謂是處處體現在生活的細節裡,甚至普通到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電影之後的對話和思考中。劉墉的女兒在青春期時,也和大多數狂妄的青少年一樣,說話犯衝,沒大沒小。劉墉給女兒打電話問「你們到哪裡去了?」
  •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
    ▼▼只要生活裡有任何機會,我就緊緊掌握、好好學習,我也從不停止閱讀相關的書籍。我知道,要完成一個夢,不可能不需要專業的能力。我很愛做夢,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好好工作,為完成自己的美夢而努力實作。為了使孩子早早建立一種健康、堅強的工作性格,我從小就和她們談工作;我期待教養是培養的工作,而非日後導正的功課。
  •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過度餵養的愛,會讓孩子無福消受
    愛與智慧的對談,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孩童的胃就是那麼小,它只需要簡單而純粹的食物供應,一次吃下太多太雜,勢必給腸胃帶來負擔。』2、孩子的價值觀出錯,該誰負責?洪蘭老師在《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一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要去美國留學,因學費不足,父親賣掉房子籌錢讓他出國,後來他拿到學位,並在美國成家立業置產。
  • 好好做人好好生活,就是有文化
    所以何必糾結呢,好好做人好好生活,就是有文化。文化,並非是一種類似於相親中的「條件」這種硬性的東西,它不屬於硬體配置,而更多地體現在軟體屬性上。文化到底是什麼呢?1.教養辭典上說:禮貌是指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禮貌和教養不全是一回事,禮貌只是教養的表現形式之一,懂禮貌和禮節的人不一定具備教養,而有教養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環境中的禮節和禮貌。比如一個有教養的農民會很好地遵守鄉村禮節和禮貌。
  • 你的教養,藏在舉手投足之間,體現生活細節
    一個小小的細節,不僅表達了對大師的尊敬,也表達了對文化的尊重。教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它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教養不是什麼很高深的東西,其實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能體現出我們的教養。
  • 生活中怎樣區分「任性」和「沒教養」?三個細節詮釋教養的重要性
    努力做一個有教養的人,讓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文/芨芨草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長輩批評年輕人沒教養。但很多年輕人則認為沒有錯,還不應上升到「沒教養」的地步,最多算是「任性」。不僅看法不一樣,還能巧妙做到兩個標準:自己做的,就是「存在就是真理」,別人做出來了,就是犯錯。因此,「有教養不是吃飯不灑湯,是別人灑湯的時候別去看他」,這句話傳達出的內涵,能理解了,並能做到,就是有教養的人。
  • 真正的教養,都藏在細節裡!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我認為,細節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什麼是教養?簡單來說,教養就是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儒家經典裡的《周禮》對人的行為規範做了很詳細的規定。西方人把教養寫作Manner,指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英國王太后曾說:Manner實際上是英國皇室存在的一個象徵。教養在我們當今的文化中更多被歸類到禮儀、素質、道德一類。
  • 所謂的教養,不過就是一點一點的細節體現
    文/芨芨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其實都是從細節處去體現。人有沒有修養,和他的出身和背景有關係,但也不是絕對的關係。
  • 所謂教養,就是會在細節裡出賣你的東西
    他們說的對,但卻不如陳丹青說的精闢:「教養就是細節。」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令人舒服的細節,而最容易暴露出來的就是教養的問題。教養,就是會在細節裡出賣你的東西。其實不是難說出口,只是你習慣了不用「請」,當你不刻意注重禮貌的時候,你的教養就會在這些不經意的細節上一覽無餘。一個有教養的人,他的不經意應該是這樣的。
  • 你的教養,藏在每一個細節裡
    雖然飯店並沒有要求顧客自己收拾桌子,但從細節上看,兩位客人的教養高下立判。有人說,「教養,就像血管一樣,可以盤根錯節地生長在一個人的血肉之軀的最深處,與人不可分割。」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和年齡、貧富無關。教養根植於人的內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優雅與高貴。
  • 細節,出賣了你的教養(夜讀)
    展現教養,就等於展現一個人靈魂的模樣。要從表面上真正了解一個人是很難的,但我們可以從生活的細節中,看清一個人的人品和真心。因為,教養是細節藏不住的東西。雖然這只是一個小細節,卻彰顯了一個人給他人尊重、讓他人舒服的教養。網上有這樣一句話:「借一斑以窺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一日三餐,看似微不足道,但人的教養就體現在這些細節裡。
  • 細節裡,藏著一個人的教養
    可是那種容易忽視的細節中,在那不經意間的言行中,卻會輕而易舉的戳破你的偽裝,展現你最真實的教養。 真正有教養的人,從來不會刻意只讓自己感覺重要的人舒服,而是他們最正常不過的舉手投足間,都會讓所有人如沐春風。
  • 哪些細節裡,體現了一個人的教養?男人的教養,體現在這個細節上
    整個社會都在提倡素質教育,而教養與一個人的出身背景、文化等,都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上。不論在什麼時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養,比如有人是真的有教養,有人是沒有教養,還有一種人像兩面派一樣,他們的教養只在熟人面前才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