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被凍死的老人
寒潮來臨,氣溫驟降,水管都給凍住了出不來水,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熱水給水管化凍,外面天氣晴朗但呼呼的北風夾著凜冽的寒氣席捲而來。看了下手機,顯示今天7級大風,室外溫度-7度,想到外面曬會兒太陽取取暖也是不大可能的。
去餵雞的時候,雞圈裡的水都凍得實實的,幾隻大公雞見我來了,開始扯著嗓子打鳴,母雞躲在下蛋的窩裡不願出來。這種天氣太寒冷,外面一片蕭瑟,連莊稼都給凍得蔫不拉幾,毫無生氣。
我躲在屋裡不願出去,卻聽見不遠處像是有人在哭泣,豎著耳朵仔細一聽並不是人在哭泣,而是樂器在哭泣,聽這聲音是嗩吶還有笙,不一會兒就聽到了敲鑼的打鼓的,憑著多年的生活經驗,我想這肯定是哪家在辦喪事了。果不其然,媽媽打麻將回來後跟我說,隔壁村一個老人去世了。
說起這個老太太,前幾日吃酒席的時候還見著了,老太太看起來還很硬朗。老太太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在外地打工,老太太自己一個人生活。連續半個多月的寒潮天氣,老太太生病了,可即便這樣也不願讓兒女知道,怕耽誤兒女賺錢,更怕給他們添麻煩。不知道這位留守的老人身邊有沒有個親戚,反正聽說是凍死的,加上天氣寒冷又凍又餓就去了。死前已經好多天沒有吃過東西了,這樣的晚年太過悲慘。
外面民間樂團在演奏嗩吶,聲音悲咽嗚鳴,像是一個老婦人在嗚咽,不一會兒又從嗚咽轉成嚎啕,最後變成小聲啜泣。把一個人的悲痛演繹的淋漓盡致。整個村子竟也都籠罩在這悲痛的嗚咽中,讓人的情緒也跟著悲哀了起來。今年為防控疫情,本地政府倡議「非必要不返鄉」,本地的許多車次已停運,聽說這家的兒子到現在還沒回到家,沒趕上見母親的最後一面,也沒趕上給母親奔喪。
疫情防控VS回家過年
為了減少春節期間的人員大規模流動,近日,北京、上海、寧夏、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河北等地先後發出「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鼓勵企事業單位安排彈性休假,有條件的就地過年。
於是關於回家過年還是響應號召就地過年,這個問題已經引發全民熱議,直接被頂上了熱搜。
贊同不回的和贊同回的,比例不相上下。
不回是民族大義,是用暫時的犧牲,換回國家的安康和家人的健康。大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小者僅是出於不感染病毒不傳播病毒。
想一下的確如此,回家的路早已爛熟於心,但是一路上顛簸流離,人流攢動,從進入車站開始就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即使防控措施做得再足也總歸是要呼吸要吃喝拉撒,要行走要說話的,只要有一系列的動作就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如果一不小心感染了病毒或者成了攜帶者,那就是一個家庭的不幸。如果成了攜帶者,情況會變得更壞,攜帶者是無症狀的,於是自以為自己是健康無事的,回到家該吃吃該喝喝該玩就去玩,東家串下門西家聊會天的,一個村子的人怕是都要遭殃。新冠病毒即使痊癒也會留有後遺症的,所以更加不能掉以輕心。
這樣一分析下來,不回才是明智之舉。可當真如此嗎?
如果不回,家裡的老人小孩怎麼辦。
全國各地多少個村莊,多少個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對於他們來講,一年到頭盼的就是過年那幾日的團圓。不回家父母怎麼辦,留在家裡的兒女怎麼辦。中國人是尤其重情義的,過年回家是多少打工人最期盼的時刻,在外面再苦再累都能承受,就是為了過年回家一家人能夠團團圓圓吃頓熱乎的年夜飯。團圓對於我們來說是根深蒂固的一個信念,無論走到哪裡,根在哪兒心就在哪兒,這點永遠不會變。
在我們這個不發達小縣城的小鄉鎮裡,很多人都是選擇外出務工,外面企業多務工人員的需求量大賺錢的機會也多。這些在大城市打工的人都是選擇把父母和兒女留在家裡,賺到的錢自然也都是回村蓋房子,給兒女父母提供一個更好的吃住環境。
對他們而言過年是必須得回家的,回去陪伴父母幾天,給他們買些衣物用品,讓他們知道自己長大了成人了,在外面掙錢了。
回去陪陪孩子,在外這些年錯過了孩子的每一次家長會,不知道孩子學習情況如何。想要告訴孩子好好學習才能有出息,讓他們知道不好好學習就沒文化,沒文化就得吃一輩子苦。
回家過年,是每一個在打工人最期盼的日子,不僅是那7天的帶薪假期,那是我們每一個遠離家鄉打拼的人內心深處的信念。
過年不回家你知道什麼感受嗎?
公司放假工廠停工,超市也關門停運,外面賣小吃的飯館都關門停業,外賣更是吃不到。想著一年到頭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看看這個城市,於是你想出去轉轉,這一轉更傷心了。大街上商場裡遊樂園都無比蕭條,甚至公園都沒人,你的心情開始低落。想著到菜市場買些菜就回去吧,菜市場是稍微熱鬧了些,可你看到人家一家子來買菜,有說有笑地討論中午做什麼好吃的,你更加想家想媽媽做的飯菜更加想回去,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到了晚上父母給你打電話,問你吃了沒,讓你一個人在外面照顧好自己別省著多買些好吃的,還給你看了他們吃的團圓飯,沒有你的團圓飯。你眼眶紅了,找了個藉口就掛了電話,躲在出租屋裡哭得不成樣子。睡覺前,爸媽每人發來一個紅包,是給你的壓歲錢,還附帶著讓你買些好吃的,別掛念他們,家裡一切都好,你沒忍住又哭了起來。好不容易這個假期過去了,公司開工了,這個城市又恢復了往日的繁華,你想著請幾天假回去看看,但是你算了一下請假要扣好多錢,於是忍著了,想著很快就過年了,今年過年一定要回去。可是呢,今年過年疫情更嚴重了,為了防控疫情政府開始倡議就地過年了。你如何選擇呢?
中國人對家的眷戀之情比任何其他國家的人都要重,除非是真的強制性就地過年,不然到了過年那幾天回家的人流量還是會很大。可如果政府真的強制了,結果也不容樂觀。強制不讓回家過年,那城市裡那麼多外鄉人怎麼辦,長達7天的假期你讓他們怎麼過這7天。還有留守在家的老人兒童,年輕人不回家就意味著,這些老人兒童還得再等一年才能與家人團聚。孩子還好,可是老人還能有幾次團聚的時光。即比如隔壁村這個老人,前幾日看見時還很硬朗,說沒就沒了,而且現如今兒子連奔喪都回不來。
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已經是一個很嚴峻的社會問題,不發達地區沒有辦法只能外出打工賺錢,才能養活自己的小家。可如果國家出面為這些地區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技術支持,開設工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誰還願意背井離鄉呢?
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春運會成為國家級人口密集流動的大難題呢?不就是因為一年到頭就這7日是國家強制性的全國人民休假時間,大家都放假了。如果平時多一些假期多一點時間回家陪伴父母,會不會就能夠稍微減輕一下這幾天的客運負擔。
如果務工者不光是春節有帶薪假,一年中其他時間也有7天假,這7天屬於探親假,專門給外鄉人回家看望父母提供的呢?平時也有時間陪伴父母,過年不回家也不會那麼歉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