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母親為了陪伴孩子過度犧牲自己的時間,會造成較大的情緒壓力,反而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作用。因此陪伴不在於時間長短,陪對方法,才是關鍵。對職場媽媽而言,每天早晨和傍晚一共三個小時左右,是陪伴寶寶、建立親密感情的黃金時期。時間這麼有限,怎麼陪,才能陪出質量?
早出前:賴床五分鐘
娃醒後陪他一起躺在清晨的陽光裡,聽聽音樂,哼兩首兒歌,也會捏捏他的小手小腳,在他的肚子上撓痒痒。或者把頭蒙在被子裡和她躲貓貓,把寶寶逗得哈哈大笑。雖然每天早上不過五分鐘左右,卻能讓寶寶和大人都在愉快的心情裡開始每一天。
可能的話,一起吃早餐
職場媽媽早上出門往往很匆忙,有時候自己都來不及吃早餐,更別說陪娃一起吃了。但還是強烈建議大家,能擠出時間的話,陪娃吃頓早餐吧。有一桌飯才像一個家,相愛的人一起面對面分享一頓早餐,特別有利於培養親密關係。同理,一起吃晚餐也能達到高質量陪伴效果。
晚歸後:帶孩子去走走
很多小區都有小朋友的遊樂設施。在從家到公園的路上,會用運動推車推著娃跑步過去,也算利用碎片時間鍛鍊了下身體。部分人(尤其是爸爸)對「陪娃」這個詞的理解可能有誤。去公園的時候,有時會看到家長在邊看手機邊陪娃,心不在焉。坐在娃的面前玩手機時,請不要告訴我你在陪孩子。那只是在假裝有個孩子而已。無論白天工作有多忙,在娃面前,我們角色只是父母。陪娃是需要卸下戰袍,關掉手機,轉變角色,全身心投入的。
再說,給同事朋友圈點讚這件事,真的比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嗎?
穿衣洗澡也可以是陪伴
照顧寶寶時,有很多看似枯燥的小事,其實都可以作為高質量陪伴的契機。
比如穿衣服可以一起數衣服上有幾個扣子,或者一邊穿一邊和他唱兒歌:
小胳膊,穿袖子
穿上衣服系扣子
小腳丫,穿褲子
穿上褲腿穿鞋子
剪指甲的時候,可以唱一首關於五個手指頭的兒歌,教她認識自己的手指。
刷牙,梳頭,洗澡都有相應的兒歌和遊戲,都可以變成高質量陪伴的一部分,區別就在於你是在「完成任務」式的打理娃的日常,還是和寶寶一起,用有趣的方式去經歷這些瑣事。
臨睡前:讀繪本
如果說今天文章裡的方法你只能選 1 個,就選親子閱讀吧。和寶寶共讀繪本,是我能想到的最佳高質量陪伴方式。
陪伴是雙方的,帶來的好處也是雙方的。心理學家已經證實過,親子閱讀其實不僅對寶寶認知發展有好處,也能促進親子感情發育,還對父母自身的心理狀態有益。也可以成為寶寶睡前程序的一部分,幫助他養成良好的規律。
睡前撫觸
懷孕時我們去上備產課,醫生就告訴我們撫觸和按摩,對新生寶寶的神經發育和性格養成特別有好處。
其實撫觸不僅限於新生寶寶,幼兒也可以很享受按摩。可以睡前用嬰兒油給她搓搓小手和腳丫,對寶寶是一种放松,也是傳遞愛、連接感情的好方法。
什麼都不做,只是抱抱
高質量陪伴其實不一定要有具體的安排。可以會找個安靜的小角落坐下來,有時候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有時候什麼也不需要聽,只是把寶寶擁入懷裡,讓時間凝固一會。
「抱抱時間」不等於陪娃發呆,這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打擾的專屬時刻,也是每天最靜謐溫馨的時刻。
周末:全家人的小旅行
周末是建立親子關係很好的機會。雖然每天碎片化的陪伴很重要,但周末如果能抽出半天或者一整天的時間陪娃,你們可以去遠足,野餐,那就再好不過了。美國家庭很流行 day trip,特別是寶寶還小出不了遠門的時候,全家人常常會來個一日遊。旅行時,看不同的風景,感受新環境,高質量陪伴的同時對寶寶的大腦是一種良性刺激。
讓寶寶參與買菜、做飯等日常事務
我們到周末通常會一起去超市買菜,邊買邊教娃認識超市裡的物品。回來以後可以全家人一起做飯,也會邊做飯邊讓寶寶來幫忙,比如給他一些菜葉讓她幫我「擇菜」,或者讓他幫我攪拌烤瑪芬蛋糕的原料。滿滿的參與感。
我們讓這些小事變得有趣的秘密是,讓它們充滿「儀式感」。
比如我們要去買菜時,我會讓蘇寶選一個她喜歡的毛絨玩具,然後我們會帶著玩具一起去買菜。
如果你們不喜歡做飯,也可以試試周末叫個外賣,節約出來的時間陪孩子做其他有趣的事情。
親子遊戲
用孩子的方式玩耍是很好的高質量陪伴方式。
家有小月齡的寶寶,你們可以一起玩積木、觸摸感官板,大寶寶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手工、塗鴉、捏橡皮泥、玩棋類遊戲、角色扮演、過家家等。
陪伴並不一定是要去教會孩子什麼。玩的過程中,讓寶寶來做遊戲的主人,甚至讓他教你怎麼玩,你的角色可以是輔助和傾聽。
高質量陪伴的方式有很多,今天這些建議只是拋磚引玉,相信大家還有很多好點子。
如果今天你非常忙,回家時寶寶已經睡了,也無需焦慮,偶爾的缺席並不會對寶寶有長遠影響,父母有個放鬆的心態,並且在有空陪伴時專注的陪伴,比總共陪伴了多少時間更重要。
「看」孩子是被動的,「陪」孩子才是主動的和雙向的。看孩子並不只是坐在那裡「看」,而是要和她互動,參與她的生活。
不用再糾結自己究竟花了多少時間「看孩子」,真正該重視的,是每天有多少時間「看到」了孩子。
更多科學育兒小知識請關注本頭條號,小編將日常更新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