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主觀表現是作品的靈魂,沒有這個靈魂作品將不知所云。體現這個主觀表現的藝術形式.尤其是外形勢,則是作品的生命,沒有這個生命,靈魂則無所依附。但是,再好的主觀表現也得找到理想的形式才能實現。此外,不少優秀的藝術作品,儘管當初創作時的實用性,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薄以至消失,作品的具體人物,事件故事情節也難以為後人所了解。這就是所謂包含在兩圈的重疊部分的時間性。但是它的藝術形式卻是永恆的,也即未重疊部分的相對獨立性。
看敦煌藝術,早已拋開了當年的宗教說法,而主要是欣賞其藝術形式甚至是外形勢。所以就這個意義上說,藝術作品的外形勢的好壞,是作品能否具有長久生命力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3.表現與再現、抽象與具象、內容與形式的同成功的藝術作品,尤如一個相貌出眾而又目傳情的美人。其中包含兩個要素,一個是相貌,一個是傳情這裡,首先要弄清楚,「畫一個很美的人」與「很美的畫一個人」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是指被畫的人是美的,後者是指根據一定的立意去畫一個人。
「畫一個很美的人」,也許是能把一個很美的對象如實地描繪下來,雖然可能是準確地再現了對象的形式美,但這不見得一定就是美的藝術。很多大美人畫片並不都討人喜歡就是這個道理。而「很美地畫一個人」,對象的外貌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甚至是醜的。在再現客觀對時,也許不一定完全與客觀對象一模一樣,甚至會進行較大的主觀加工。但是,在這再現中卻往往包含了較強的主觀表現,因而也往往使作品產生深刻的感染力,珂勒惠支的版畫就是一例。她大量描寫婦女戰鬥、生活和幻想。
在她那變形的婦女的醜陋面貌中,往往更深刻地表現了在痛苦中掙扎著的母親的偉大的母愛。我們不但需要練就準確地「畫一個很美的人」的技術基本功更需要提高「很美的畫一個人」的藝術水平。黑格爾說:「只靠學來的熟練決不能產生一種有生命的藝術作品」。又說要用感性材料去表現心靈性的東西」。那遠遠就使人一怔的作品外形勢,也就是這個美人的相貌,這個外形勢給觀者的感受即形式感,也就是這相貌所傳的情在偏重於寫實的,情節性比較強的作品中雖然主要靠再現的、具象的人物表情、故事情節來表現主題,外形勢的作用似乎顯得不那麼直接,但它本身的意義並不因此而消失。
沒有理想的外形勢,很難設想作品能夠引人注目、能夠具有感染力、能夠達到表達主題的預期效果。就是最寫實的人物畫作品,那對象形式結構的處理,也是作品感人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強調主觀表現的作品以及後來趨於抽象性的作品中,它們不完全依賴情節的處理和人物的再現,甚至有的本身就並不著重說明一個什麼故事或道理,而是側重於一種情感的流露,所以,外形勢的作用顯得更為直接。從總體分析,造型藝術總是以特定的表現與再現,抽象與具象的關係構成的,只是有的更強調客觀再現,以具象地展現對象和故事的手法為主,抽象因素相對地居於輔助的地位了。
而另一種則是更強調主觀表現,以抽象的形式結構為主,具體對象有時卻僅僅成了一種物質媒介。在歐洲的繪畫史上就有過這兩個極端的情況,表現在或則非常具象、或則非常抽象的流派上,即有時候往往會躍出圖上的圈圈的上、下的界線。文藝復興以後的繪畫都是非常寫實、而且多有故事內容,所謂富於「文學性」的,而到了十九世紀末以後,尤其康定斯基、蒙德裡安的作品,變成了完全抽象的單純強調所謂繪畫的「音樂性」。現在,又出現了相反的極端,即所謂照相現實主義,比原來的具象還具象。
而中國繪畫藝術則基本上在二者之間,基本上一直保持著既有具象又有抽象,既不見極端又偏重於主觀表現的統一和諧的境界,即基本上在圈圈以內上、下搖擺。如果說找到表現與再現、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關係之「恰好」的那個「焦點」為最美的藝術境界的話,那麼,任何一方面的過分或不足都將會使作品距離這個「焦點」越來越遠,甚至最終破壞這個境界。我認為過分強調表現而排斥再現,往往會導致以形式代替了內容使作品流於抽象,甚至怪誕而令人難以理解,過分強調再現而棄表現,又容易導致以內容代替形式,使作品成為客觀對象的機械模仿,缺乏藝術形式本身所具備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