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起這樣一個話頭,所有人都可以異口同聲接出標準答案——沒有什麼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錯了不是!丹東是東北,還是曾經的東北九省之一的堂堂省會,一百多年來更是僅次於大連的東北大港。可在這裡,不僅人開口和大連一樣有別於傳統大碴子味,入口更是別有風味。
這風味比起沈大哈長這些老大哥都豐富得多——這一點,看看中國地圖也就不難理解。
在丹東準確地說,是有問題想解決必須少不了一頓地道燒烤,但光有燒烤還遠不夠,非得按下面本地大哥指路、輪番安排得明明明白才行。
「你上丹東啊,太有福了!替我多吃幾口哈!」說話這位大哥曾是籃球健將。從小到大,各級國字號可以沒有北京上海人,可絕沒斷過丹東來的灌籃高手。宋濤、李曉勇、王仕鵬……以一個小城的體量,撐起中國巨人運動第一城的脊梁,尤其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那首先必須得靠吃得好。
戴家餷子
7:30 a.m
上車餃子下車面,東北這旮沓尤其講究這個。只不過,丹東人最愛吃的面,卻不叫面,叫酸湯子,更深入人心的叫法,是餷子。(怕露怯?跟我念:chǎ~zi)
下了北京開出的K27,下了火車就是市中心。沒走幾步,就到了全丹東最正點的戴家餷子。270萬人口的地級市丹東,滿族就有80餘萬,比例高居全國各市之首。而這盤餷子,正是滿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料理過玉米面的都知道,這東西缺乏粘性,做麵食必須加其他成分,但純玉米製成的餷子卻完全不用,憑啥?
原來,滿族有種獨特的食品工藝——糗,但外人熟悉的也只是做豆包而已。做餷子也靠糗,在它還是整棵玉米時就浸泡發酵,主料軟化變粘後,再被巧手揉搓牽拉成長條;於此同時,一滴入魂的酸湯一併收穫,下鍋就成了最保健養生的原湯化原食。難怪一大盤下肚也不覺撐。
其實,遼東的滿族聚居區都有餷子這種主食,但丹東的之所以公認盟主,得感謝盤中的超級大綠葉、也是此地最出名的海鮮品種——黃蜆子,Q彈飽滿無沙,一盤足足有近二十隻,要知道這可只是早餐!
吃飽喝足想起一件事:滿人改漢姓也沒有姓戴的啊?敢情這是一百年前闖關東的姓戴的小山東,娶了旗人媳婦,把娘家的絕活幹出了名堂。這和電視劇《闖關東》裡,山東菜館也是在破落格格委身朱家老大、貢獻了御膳配方後迎來的春天,簡直如出一轍。
朝傳文化體驗館
9:30 a.m
丹東的舉世聞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場打出國威的抗美援朝。丹東不僅火車站在市中心,連國境線也是,全中國都再難有第二座這樣的城。
如此說來,要是能看著朝鮮的土地、吃著朝鮮美食、喝著朝鮮小酒、再欣賞著朝鮮歌舞,那才對得起這地理位置不是?但想想新聞裡五一小長假,任何「看得見朝鮮的房間」哪怕再簡陋都漲到天價……還要啥自行車啊。
朝傳文化體驗館是真可以有,甚至還不貴——剛才接站又帶我吃餷子的楓哥是深耕朝韓旅遊多年的大咖,也是體驗館的主理人。
體驗館離國寶文物——百年的鴨綠江斷橋,近到連功夫不過硬的野導遊都來不及說完拉客臺詞。
別的遊客冒著烈日在斷橋上擠成諾亞方舟;我卻在朝鮮宮殿格局的寬敞安靜廳堂裡,篤悠悠邊喝著爽口敗火的麥茶、邊吃店家研製的「朝體西用」的點心。
小時候在延吉冷麵館吃過朝鮮族粘米糕,老實說沒覺得好吃、主要是因為粘到差點讓要換的牙提前下崗。直到多年後,發現這貨居然有提拉米蘇餡兒的,顆粒細膩不嗆不粘;發現的地方還是昔日抗美援朝國境一側的最前線。
深感偉大的和平來之不易,何況一旁還有朝鮮藝術院校高材生信手拈來的朝鮮鼓和伽倻琴同慶盛世。於是感動得我不顧早餐吃完還不到倆小時,連吃了好幾個,又加十幾杯麥茶才住口。
看時間還早,又取了兩瓶只有此館才能嘗到的朝鮮酒和朝鮮汽水。本欲自斟自飲,卻獨樂樂不如與人——熱情的朝鮮族崔經理擺出棋盤。這讓人不禁想起了南京為首的江淮大地,吃飯不摜蛋,等於沒吃飯。
看除了沒有楚河漢界、棋子上是朝鮮文,和中國象棋也無甚區別,自信自己跟專業的學過幾天,信手當頭炮、把馬跳,「不對,我們的『日』要先往前多跑一步」。而象走田不僅同理,還可以一直下到底。「對,吃子都是要先往前跑一步再吃。」
沒下幾步,清冽的朝鮮酒不上頭、國產腦袋卻已經暈了:難怪踢球的朝鮮族都以跑不死、每場比別人多跑出半場來著稱,連坐那兒下個棋都得比別人跑得多!
(為了體驗質量起見,體驗館只在每日朝九晚五營業,且採取預約制0415-3768216)
河回裡營養飯(高麗街店)
12:00 p.m
朝鮮族美食=醬湯泡菜味?還這麼想的話,那必須來一次丹東,這裡的朝鮮族餐飲是實力餵飽+實力打臉的好學校。
丹東的本土朝鮮族人口其實不算多,但地理位置和宜居的環境,讓這裡成為三個國家同一民族爭相安居樂業的北上廣。此地朝鮮族餐飲不僅水準高,而且博採眾長。
河回裡營養飯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這『大成『算說到點子上了』,河回那就是朝鮮族的孔子。」鄙人這次丹東覓食之旅的總設計師、國內美食文化圈著名的「丹東老肖」解釋道。作為朝鮮族文化的狂熱愛好者和身體力行者,他正是這一丹東開一家火一家的連鎖料理的總設計師和合伙人。
△河回裡總設計師兼合伙人老肖
既然以文聖人的老家命名,那就得有孔府家宴的意思。整個餐廳就是座小型的朝鮮族博物館,四周角落無處不在、卻千面一人的河回面具,都是他虔誠地從河回老家請來。
中日韓三國朝鮮族聚居區的犄角旮旯都走遍了的老肖,也帶來各種好吃的秘方反映到菜單上:
清淡從夏季溫補排毒最佳配方的參雞湯開始,經囊括海陸空領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菜包飯過渡,再輕鬆幹掉幾碗米飯的燒明太魚、秘制牛肉,敢情朝鮮族美食的百菜百味也可在某個領域不輸中餐,甚至連拌飯的蘸汁都一汁一格。
香、味千變萬化,卻在色上不離其宗。仔細看滿桌所有菜品,就連米酒等飲料和附贈的海帶湯都算上,完全沒有離開紅黃青白黑五色。原來,同在東亞文化圈的朝鮮族不僅也信奉五行,更堅持甚至執拗於五色土的饋贈、絕不逾天然一步。
但前面這些最多只能說是大將,最後登場的王者卻是出身平凡之輩——糙米、南瓜、玉米、各種豆類為基礎組成的營養飯。不僅如此,甚至連店名都用了這個樸實無華的名稱。也只因它既代表了這種樸素哲學的精髓,也直接對應人類的最基礎卻最重要的需求。
奈良著名的百年老字號誌津香七種釜飯,也是如出一轍。
極盡地主之誼的老肖把只剩最後那點鍋巴的飯釜留給了我,儘管我能從他的眼中看出不舍——因為最後的精華都在這裡,而且必得加入麥茶攪拌後囫圇喝下,效果方為最佳。
清真飯莊
17:00 p.m
闖關東的輝煌除了漢人和滿族,軍功章上也少不得回民。丹東招牌美食之一的三鮮燜子,就是靠佔人口比例極低的回民發揚光大——也正因人數少沒啥歧義,當地排第一的清真飯莊,乾脆就直接用了這四個字。
「偽滿時我爺爺就背著煎餅挑子,從天津老家到這兒討生活了。」說這話的,正是帶我來這家的丹東伊協會長穆懷東。而姓名就揭示了,他正是這一回民望族「應思景從國朝興,文成祥瑞懷德生」的12代孫。
只知這家族六百年前跟著燕王沿大運河一路掃北、出過體育世界紀錄保持者、院士、醫學泰鬥和表演藝術家等大量名人和社會中堅,不想還一路東徵直到國境線旁才停下。
因為這段遷徙的歷史,這裡當家菜除了本地江海碼頭的物產,也能看到整條京杭大運河步步北上的痕跡——三鮮燜子的蜆子蝦仁魷魚來自本地創舉,綠豆涼粉和麻醬的配比,隱約是濟南府的style;
同樣是鴨綠江入海口處的特產石槳子魚,燒汁有徐海的鹹鮮回甘口之風;粗菜細作的金玉滿堂,則頗具精緻的揚州船菜的影子;
而丸子的溜汁籠芡,分明是都傳到日本的天津飯如出一轍。
如果肚子沒那麼大或是一人食,上述皆可拋,有限的額「肚」要留給清炸小海蝦和筋頭巴腦湯。前者是爆脆後的緊實,細密後的清爽,如果不是恰逢齋月不好意思動酒,實在是可以和大雪媲美的鴨綠江啤酒的絕配。
△清炸小海蝦
至於東北清真館都會有的隔夜醒酒利器——筋頭巴腦湯,個人評測丹東版足以秒殺沈哈長。彈牙的嫩肉伴著優質黃油,實在慶幸沒有女性友人相伴,否則這一盆都搶不過——因為太美容了。
△筋頭巴腦湯
長白山海鮮串店
20:00 p.m
這座小城同樣讓副省級老大哥們不敢小覷的,還有實力詮釋大千世界的「小」燒烤。東北「重工業」的驕傲,對於海濱城市、對於朝鮮族只有再加兩個「更」字。
因此,必須不介意轉車的麻煩,也要趁著夜幕降臨時分來到長白山,以這家朝鮮族商會會長的餐廳作為收尾,丹東美食拼圖才算基本完整。
中午在成員之一的河回裡,就已經對本地美食巨無霸——高社長餐飲集團管中窺豹。晚上嘗試的是她最寵愛的新生兒,高在玉女士這位美食教母不顧會長、社長之尊親自動手串烤,來客實在幸甚。
開道的是小腰、雞胗、雞肝、小牛肉這烈火烹油的四大金剛。精心秘制佐料餵過、並不掩蓋食材本身的優秀。
吃到面酣耳熱,現壓朝鮮冷麵的梨湯咕咚咚灌下去半碗,此時辣醬和醬牛肉也浮出水面、和前面燒烤架上的同類,構成最奇妙的「原湯化原食」。
牛心管、胸口、食管這三個火槍手接力登場,也是脆嫩韌三位一體——上一個讓我同時想到這三個字的是北京金生隆的爆肚,即便牙口一般也足以消受。
只是難免口渴,臨危受命的是媲美省會的大雪的本地啤酒鴨綠江。餓了,煎打糕又給胡吃海塞的胃溫柔地蓋上了一床薄被。
在丹東,可以貫徹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只有一種食材:黃蜆子。作為鴨綠江入海口的驕傲,燒烤自然也少不了。活蜆子在篦子上被活活烤到「吐舌」,就是可以入口的標誌。而不浪費任何精華的最專業吃法只有一種:水平端起先吮幹那一小汪蜆肉最後吐出的珍貴海水,再掰斷空的那側、把它當小勺颳起整粒蜆肉,大口吞小口嚼。
壓軸的則是和黃蜆子構成黑白雙煞的活蠶蛹,而最專業的烤法是篦子上烤一半,撤去篦子串成串明火上一半,除了形式類似全聚德和便宜坊的區別,最終味道和漸變過程雙雙奇妙到到不可描述。初次嘗試難免情緒不穩定,還好有since1952、madeby丹東罐頭廠的大香蕉汽水壓驚。
去瀋陽的夜班車上,背包裡不斷冒出的熱氣和香味,讓我很沒出息地打開了它——裡面是高社長親手攤的海鮮雞蛋蔥餅,「你來這一趟估計沒少喝酒、沒咋吃主食,這個帶上,路上隨時吃,趁熱最好。」
雖然孩子離家遠行前母親趕製乾糧放到行李的場景,之於我只在影視和文學作品中出現過。但乍暖還寒的東北初夏夜,這讓我還是想起了自己的媽媽。
無怪乎在人口整體失血嚴重的東北,丹東是小城裡少有的基本穩定、且對外地人甚至外國人保持著吸引力者。有溫度的城市和人,值得一份守望,更何況,這裡還有那麼多好吃的。
文:包袱斯基
圖:包袱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