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記錄名人真實的「朋友圈」

2020-12-13 全景山東

  魯網8月22日訊(山東商報記者 焦騰)近日,由濟南市老建築文化旅遊促進會等單位主辦的「尋找城市記憶,講好濟南故事」活動正在進行中。在一系列活動中,濟南特色老建築再次引起人們關注。日前,記者來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904年的濟南老電報大樓原址,如今該建築已經成為山東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雖歷經百年滄桑,不變的是,該建築依舊在用「文字」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歷史。

山東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外觀

  書信有文化

  在濟南老商埠區內,經一路上有一棟百年老建築特別顯眼,一扇古色古香的大門,門後正是山東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它為濟南老電報大樓原址,始建於1904年,1929年後改為車站郵局,共有兩層,面積達到870平方米。

  「目前收藏書信有四百餘件,其中包含書信文化史、古代書信集粹、近現代書信集粹、山東名人書信集粹等。」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前幾年有大批收藏家收藏的書信原件在此展出,現今博物館內有賀敬之的書信原件,也有根據原件進行專業複製的複製品。

梁思成給陶孟和的信件

胡適寫給小芳的信

  書信文化源遠流長,「實際上,書信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書信始終牽動情感,或寄百裡之命,或紅葉傳情。書信內的文字更是有許多精彩之處。」博物館工作人員說。

  館內還收藏一塊畫有驛使的魏晉時期的畫像磚(複製品),令人好奇的是,馬上的驛使五官非常細緻,卻唯獨少了嘴。「這並不是因為年代久遠模糊不清,而是本來就沒有畫驛使的嘴。這是代表了驛使守口如瓶、緘默不言的寓意。」博物館工作人員解釋。

  此外,博物館還展示了歷史上不同的書信種類和形式,如回文書信、織錦回文信、手絹信、外文信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封織錦回文信《璇璣圖》。「前秦時期蘇蕙創作《璇璣圖》,這張圖用雙五彩絲線織在一塊8寸見方的錦上,縱橫各29個字,共有841個字。《璇璣圖》可正讀、回讀、彎讀、圈讀,也可退一個字或疊一個字讀,神奇的是無論你如何讀,讀出來的詩都是有含義的。」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

  「仁智懷德聖虞唐,貞志篤終誓穹蒼。欽所感想妄淫荒,心憂增慕懷慘傷。」這首詩信開頭的一首七言詩,讀起來悽切委婉。反之則為「傷慘懷慕增憂心,荒淫妄想感所欽。蒼穹誓終篤志貞,唐虞聖德懷智仁。」千迴百轉、循環往復,都是文章。

  賀敬之多封書信原件展出

  博物館二樓,右面是一間小屋,屋內展示的信件為賀敬之各個時期與夫人柯巖、友人桑恆昌的信件。

  「賀敬之是現代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創作的《白毛女》獲得了1951年史達林文學獎。這裡展出的書信內容多為與夫人的家長裡短、與朋友家探討文學」,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

  在所有展出的賀敬之書信中,稱呼有小柯、馮愷(柯巖本名)、恆昌同志以及媽。「很多參觀者會以為這是賀敬之給母親的信,但實際上是賀老代替孩子寫給柯巖的,落款為小蜂。當時柯巖因工作離家,孩子小蜂收到媽媽寄信後回信,信中寫了如何思念媽媽、爸爸為小蜂講故事等生活細節。」記者注意到,在已經完信的狀態下,賀敬之在空白處又添加了一句:「媽媽,我已經認得『人民』兩個字了。」「這應該是孩子要求寫上的內容。這封信有意義的地方就在於代筆。賀敬之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與母親交流,才寫了這樣一封相對較長的信」,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

  除了與家人間的通信,最大一部分書信便是與桑恆昌先生的通信了。

  「賀敬之在去到北京工作之後,經常跟詩人桑恆昌通信,詢問山東詩壇的狀況。」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其中一封書信中提到他寫過的一首詩:「唯願二傑愁寫盡,魯歌從此無隱憂。」

  「這裡的二傑指的是山東辛棄疾與李清照,賀敬之希望兩位詩人把憂愁的事情都寫完了,山東詩歌便沒有讓人憂愁的事情了。整篇信件內容很長,但不難看出賀敬之雖然不在山東了,但對山東詩壇的情況還是比較關心的。」

  館內還收藏一張賀卡,也被看作是賀敬之與桑恆昌友情的見證。在賀卡上,賀敬之寫道,「我過去沒有送人賀年卡的習慣,但這次是賀世紀之卡,理應送多方友人,特別是戰友和詩友。念詩之友,友之詩。念詩之人,人之詩」。這件寄送於1999年12月底的賀卡上,賀敬之將友情、友人都比作詩,看得出兩人的深厚感情。

  民國才子的朋友圈

  館內同時展示了許多名人的書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民國才子的書信內容了,如胡適、徐志摩,還有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建築師梁思成等。

  從他們的書信中,發現了民國才子們的朋友圈。「你的小說寫得好!至少比我寫的好多了,這不是恭維!我一連念了三四遍,有朋友過來,我就念給他們聽……話說回來,你一定要給我的副刊寫一篇稿子……」這是出自徐志摩寄給好友沈性仁的回信。

  「沈性仁是民國時期與林徽因齊名的名媛,主要從事翻譯工作。她與徐志摩是好朋友,面對好友寄來的處女作小說,徐志摩誇人不重樣,還顯得特別真誠。」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

  館內還展示了梁思成寄給朋友陶孟和的書信,大意為讓友人將林徽因借他人的衣服換回去,還為陶孟和的太太沈性仁提供了治療嗓子的藥方,最後還提及了曾追求林徽因的金嶽霖手術後安心靜養的狀態。值得注意的是,信中提到藥方時:「……倒入一深而高的大水罐內……」在文字旁邊,梁思成還畫上了一個水罐,可見這位建築家真的是對物體構造的認真。

  提起陶孟和、沈性仁這對夫婦,他們與徐志摩、梁思成都是非常好的朋友。而當時名人圈中的胡適,也與這對夫婦是摯友。

  胡適曾給小芳(陶孟和與沈性仁之女)寫過一封信,信中胡適誇獎小芳是很好的孩子:「……但不可以太用功。要多走路,多玩,身體好,進步更快。」言語中滿是關切。

相關焦點

  • 日本兵書信記錄屠殺3萬中國人 屍體直接扔進長江
    (原標題:日本兵書信記錄在江邊殺人3萬)15日,南京市民和平之旅代表團帶來參展的一批實物引起了日本市民的關注。記者了解到,這10多件實物中,不少是首次對外公開。日本兵9封家書記錄江邊殺戮參與「攻陷南京戰役」的日本兵中島良藏的9封個人書信在現場展出,從另一個角度真實記錄了80年前那段歷史。記者了解到,當時日本兵回國,所帶各種資料均要經過日本軍部審查後才能放行,很多真實的記錄就此被抹掉。
  • 「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舉行 26通書信講述...
    您見過他們的親筆書信嗎?6月28日至9月28日,「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在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董浩雲航運博物館舉行,26通名人手札真跡首次公開亮相,述說著各界名人對交大或精心呵護、或激勵督勉、或求助解困的故事,也講述著交大「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的精神傳統。
  • 實用:怎樣寫書信?
    書信是人們互通情況、交流思想、商量事情的一種應用文,它分成一般書信和專用書信兩種。一般書信是指親友之間來往的私人書信。這種書信可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一般書信又分成給親人的信,給老師的信、給同學朋友的信、給名人的信、給領導的信。 給親人的信,是一般書信較常見的一種。因為離別親人,才必須給親人寫信,因此信中一般要寫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要向親人表示問候。給老師的信,可以向老師表示謝意,可以向老師匯報自己的收穫,也可以向老師提意見。
  • 在書信中與文化重逢
    書信曾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載體。作為面向大眾的綜藝節目,名人書信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司馬遷激憤的《報任安書》,韓愈義正詞嚴的《祭鱷魚文》,林則徐的私信,曾國藩的家書,徐志摩熱烈的情話,劉慈欣對女兒200年後的寄語……家事國事天下事,無事不可入信,或壯懷激烈,或柔情繾綣,書信記錄了愛與痛,穿透了歷史煙雲。
  • 丁聰後人告贏孔夫子舊書網:二手網站倒賣名人家信
    這份判決書於近日公布,給拍賣名人家信、手稿的二手網站敲響了警鐘。被拍賣的名人書信丁緯是丁聰、沈峻夫婦的獨子,二人去世後,他成為唯一法定繼承人。尤其是親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基於親緣關係形成的彼此信賴,其內容往往涉及家庭生活的安排、個人感情的真實交流,體現了彼此的性情、情趣以及價值觀。因此,親人之間特別是家人之間的書信具有鮮明的私密性,通常情況下書信雙方均不願被外界所知,很可能觸及隱私。
  • 書信之美 永遠停留
    一檔名為《朗讀者》的書信朗讀節目於上周播出。前段時間因主持《中國詩詞大會》頗受關注的董卿,成為《朗讀者》的製片人兼主持人。《朗讀者》加上已經成為熱門話題的《見字如面》,給人一種書信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的感覺。鑑於綜藝界互相學習的風氣甚重,說不定2017年的綜藝界會成為書信朗讀年,只是,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書信朗讀節目的好,是顯而易見的。
  • 朱自清等名人信札現身崇正秋拍
    原標題:朱自清等名人信札現身崇正秋拍  近年來,名人書札逆市大熱,成為市場新寵,廣東崇正2014年秋拍也將精選一批塵封已久的名人信札組成近代名人朋友圈」專場,這是繼2013年成功推出「史學巨擘·陳垣先生著作及稿本」專場後,在名人書札拍賣方面的又一巨獻。包括錢鐘書、楊絳、葉聖陶、沈從文、朱自清、陳垣、齊白石、黃冑等一批大名人的信札都將出現在本專場中,另外學者尺牘在此專場中亦數量不菲。
  • 書信之美,永遠停留在紙張之上
    以前總有人批評綜藝節目沒文化,而書信朗讀節目多選擇的是文化名人的往來書信,屬於平地起高樓,怎麼做都會顯得有文化。但也有一點讓人擔心,一旦書信朗讀類節目扎堆,新加入者為博眼球,使上種種花哨的手段,會導致書信朗讀節目失去了其本質裡的寧靜、雋永,吵吵嚷嚷鬧成一團,最後把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觀眾群給噁心到。
  • 《見字如面》用書信打開歷史 林更新走心演出
    關正文說,這檔節目絕不是為了懷舊——儘管在手寫書信傳統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肯定會帶領觀眾重溫書信裡的時光和記憶——而是為了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讓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節目邀請了林更新、何冰、張國立、王耀慶、歸亞蕾等8位友情出演。記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著熱衷文化傳播的公益心參加節目錄製。
  •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徵文啟事
    以前我們都用寫信的方式記錄生活、表達情感。每一封信都要在路上走很久,但每一封信的情感寄託也很濃。今天,你是否還保留著寫信的習慣,你是否還保留著當初收到的信,你是否還有某一封寫好但是沒有寄出的信? 書信是百姓和家庭的獨白,書信之美在於真情文字中有愛、有情、有家、有國。一封封書信,除了感恩和思念,更多展示著勵志、向善、期望等豐富的精神內涵。
  • 書信變成藝術品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見字如面》和《朗讀者》這兩檔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走紅,真正讓我們意識到書信這類私密性的文字的巨大魅力。但是我們追逐的熱情背後是一種文體巨大的缺席,當一封書信輾轉多日才到收信人手中的時候,簡單的文字背後是一種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情感。時間慢下來,凝固成歲月的靜思,書信中的每一行文字都浸透了長遠路途的艱辛和跨越千山萬水的羈絆。  近期一直在讀英國傳記作家唐納德·普拉特的《裡爾克傳》。
  • 朋友圈是用來記錄生活的
    「七夕了,哪個餐廳門口人最多,我好去賣花看看能不能賺點外快」「請大家看海,還有欣賞一下我抓的魚」「早晨,吃水果」我切的水果是的,剛開始發朋友圈的初衷,就是記錄美好生活的點滴。開始學著隱藏情緒,開始沒有表達的欲望嘿,我的點點滴滴都一對一的發給了我愛的人,我為什麼還要發朋友圈。那是怎麼樣的一種感受,就是,你會發現,你的所有東西,都只是想要跟一個人分享,朋友圈的點讚沒什麼意義的時候。
  • 與孩子溝通的另類方式-書信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家書的經典之作,比如《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而在這其中,大教育家傅雷的《傅雷家書》在教育子女方面經久不衰,這本書以書信的形式把一位關心孩子成長的父親平時的語調記錄下來,儘管這些家書只是寫給他自己孩子看的,但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失為一部可以借鑑的經典之作。
  • 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別讓朋友圈定義了真實生活
    當觀察他人生活的欲望,遭遇了「謝絕參觀」的標識,雖然免不了一陣失落,但細細想來,這似乎恰恰隱喻著今天朋友圈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一位朋友曾說,如果出去旅遊,回來不發一下朋友圈,就好像沒去過一樣。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 書信作品著作權保護探析
    原標題:書信作品著作權保護探析 【編者按】 近日,錢鍾書書信手稿拍賣案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版權十大事件之一。這是一起由已故著名學者錢鍾書書信手稿拍賣引發的糾紛,廣受業界關注。事實上,對已故名人的書信手稿進行拍賣已屢見不鮮,拍賣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其中涉及到的著作權、物權、隱私權等各項權利的關係,就會引發糾紛。
  • 全屏首檔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用書信打開歷史
    關正文說,這檔節目絕不是為了懷舊——儘管在手寫書信傳統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肯定會帶領觀眾重溫書信裡的時光和記憶——而是為了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讓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節目邀請了林更新、何冰、張國立、王耀慶、歸亞蕾等8位友情出演。記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著熱衷文化傳播的公益心參加節目錄製。
  • 對於朋友圈最真實的情感,每個人都有分享的權利,記錄點滴生活
    最近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短文,寫的大致內容是一個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是一個感性,對生活充滿樂趣,喜歡與大家分享的人,他們絕不自私。當然,這樣的文章不會被那些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認同,也許他們覺得隨時發的朋友圈僅僅只是一種顯擺。
  • 名人朋友圈用詞了解一下
    名人朋友圈用詞了解一下時間:2020-07-17 17:5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贊戳什麼意思什麼梗? 名人朋友圈用詞了解一下 名人朋友圈用詞。近義詞為贊擴。 舉例: A發了一條動態:贊戳。 意思就是你給A點讚,A就會去加你好友(或者小窗私聊你)。
  • 邱素敏:消失的書信|散文
    想來,書信被逼退牆角,有十多年了吧。以前,和外界聯繫只能靠筆墨紙硯,「見字如晤」,寫一手好字就備受大家重視。進學堂第一天,家長就提著耳朵,千叮嚀萬囑咐:方塊字,要橫平要豎直,不能趴不能歪,不能跑到格子外。學校隔三差五舉行鋼筆字比賽,字帖火遍。依然記得,我寫的第一封書信,是寄給報社。
  • 庚子隨筆——書信
    還記得書信的格式嗎?還記得曾經相互贈送的祝福賀卡和明信片嗎? 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的出現,微信、微博等社交軟體的受寵,書信的使用變得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