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姚崢華
劉宜慶的《西南聯大三部曲》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分為《絕代風流:西南聯大生活錄》《先生之風:西南聯大群英譜》《大師之大:西南聯大風雲記》三本,共百萬餘字。
認識劉宜慶很多年了,這些年,他一直搗鼓他的民國知識分子研究,出版了很多作品。西南聯大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點。
記得2009年他就出版了《絕代風流:西南聯大生活錄》,2013年出版了《大師之大:西南聯大與士人精神》,之後他又不斷補充新資料、新線索、新內容。這些年,他繼續收集相關學者的日記、書信、傳記,並重訪各地聯大校友、大師後人,比如,北大教授張友仁、西南聯大榮譽校友易社強、聞一多之子聞立雕、馮友蘭之女宗璞、馮至之女馮姚平。等等。
關於西南聯大的研究,他一直沒有停下腳步。
這些年,有關西南聯大的各種書籍、日記、紀錄片、電影都不斷湧現。
80年前,這所由北大、清華、南開組成的大學,浴戰火而生,在巍然屹立的8年零11個月間,融合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清華「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治學理念,南開 「同無妨異,異不害同」的 教育目標,大師雲集,充滿傳奇。
在劉宜慶的書中,我看到多位「學術第一人」。如陳寅恪,中國懂得世界文字最多的人;吳澤霖,上世紀40年代提出「中國人口已經相對過剩」的第一人;金嶽霖,把「形式邏輯」引進中國的第一人;吳宓,中國開創比較文學的第一人;錢端升,中國政治學的奠基人;葉篤,中國氣象學、大氣科學的奠基人;馮景蘭,中國礦床學的奠基人;華羅庚,美國科學院120年來的第一位中國籍院士;楊石先,中國研製農藥的第一人;湯用彤,世界上能開中、印、歐三大哲學傳統課程的第一人。
從這裡走出的2522位聯大畢業生,大多是國家的棟梁。他們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
新中國成立後聯大學生中被評為兩院院士的共86人。
這所被譽為「教育界的珠穆朗瑪峰」的名校,一直為後人所瞻仰。
但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大學自治、教授治校、學術自由、思想獨立,這些寶貴的精神資源為何失傳?是在怎樣的歷史境遇下如廣陵散般人終曲盡?西南聯合大學的教授和學子,在那樣艱難的條件下,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支撐?在歷史的動蕩中,他們遭遇了什麼樣的命運?在時代分岔的道路上,他們又是如何選擇?
這是劉宜慶書寫的出發點和著眼點。
作為媒體人出身的文化學者,劉宜慶一直懷揣著「打撈歷史」的責任感緊迫感。他選取少數聯大教授,以及已經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省察,試圖打開通向西南聯大的一條隱秘的通道,從他們的生活細節上呈現他們的精神境界和內心世界。
用他的話說,他是將每條史料都在心頭「捂熱了」讓其有了「正常的人性的溫度」才開始動筆的。
所以,在原來書寫的基礎上,這次劉宜慶增補了16萬字全新內容以及500餘張獨家照片,有了遼寧人民這套頗具分量的聯大著作。
眼前這三本書共涉及到西南聯大5個學院的269名大師、8000名學生,其視野絕不止局限於聯大8年,而是將敘事跨度延伸至整個20世紀,更全面地展現每一個個人,和整個知識分子群體的命運歸宿。
80年滄桑巨變,聯大的教授絕大多數已經走進歷史,較晚入聯大求學的學子也到望九之年。作為後人,我們從劉宜慶文字勾勒出的西南聯大學者群像中,遙望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追索屹立不倒的大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