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學的絕代風流:從這裡走出的畢業生,兩院院士就有86人

2020-08-28 姚言書事

撰文 | 姚崢華

劉宜慶的《西南聯大三部曲》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分為《絕代風流:西南聯大生活錄》《先生之風:西南聯大群英譜》《大師之大:西南聯大風雲記》三本,共百萬餘字。

認識劉宜慶很多年了,這些年,他一直搗鼓他的民國知識分子研究,出版了很多作品。西南聯大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點。

記得2009年他就出版了《絕代風流:西南聯大生活錄》,2013年出版了《大師之大:西南聯大與士人精神》,之後他又不斷補充新資料、新線索、新內容。這些年,他繼續收集相關學者的日記、書信、傳記,並重訪各地聯大校友、大師後人,比如,北大教授張友仁、西南聯大榮譽校友易社強、聞一多之子聞立雕、馮友蘭之女宗璞、馮至之女馮姚平。等等。



關於西南聯大的研究,他一直沒有停下腳步。

這些年,有關西南聯大的各種書籍、日記、紀錄片、電影都不斷湧現。

80年前,這所由北大、清華、南開組成的大學,浴戰火而生,在巍然屹立的8年零11個月間,融合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清華「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治學理念,南開 「同無妨異,異不害同」的 教育目標,大師雲集,充滿傳奇。

在劉宜慶的書中,我看到多位「學術第一人」。如陳寅恪,中國懂得世界文字最多的人;吳澤霖,上世紀40年代提出「中國人口已經相對過剩」的第一人;金嶽霖,把「形式邏輯」引進中國的第一人;吳宓,中國開創比較文學的第一人;錢端升,中國政治學的奠基人;葉篤,中國氣象學、大氣科學的奠基人;馮景蘭,中國礦床學的奠基人;華羅庚,美國科學院120年來的第一位中國籍院士;楊石先,中國研製農藥的第一人;湯用彤,世界上能開中、印、歐三大哲學傳統課程的第一人。

從這裡走出的2522位聯大畢業生,大多是國家的棟梁。他們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

新中國成立後聯大學生中被評為兩院院士的共86人。

這所被譽為「教育界的珠穆朗瑪峰」的名校,一直為後人所瞻仰。

但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大學自治、教授治校、學術自由、思想獨立,這些寶貴的精神資源為何失傳?是在怎樣的歷史境遇下如廣陵散般人終曲盡?西南聯合大學的教授和學子,在那樣艱難的條件下,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支撐?在歷史的動蕩中,他們遭遇了什麼樣的命運?在時代分岔的道路上,他們又是如何選擇?

這是劉宜慶書寫的出發點和著眼點。

作為媒體人出身的文化學者,劉宜慶一直懷揣著「打撈歷史」的責任感緊迫感。他選取少數聯大教授,以及已經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省察,試圖打開通向西南聯大的一條隱秘的通道,從他們的生活細節上呈現他們的精神境界和內心世界。

用他的話說,他是將每條史料都在心頭「捂熱了」讓其有了「正常的人性的溫度」才開始動筆的。

所以,在原來書寫的基礎上,這次劉宜慶增補了16萬字全新內容以及500餘張獨家照片,有了遼寧人民這套頗具分量的聯大著作。

眼前這三本書共涉及到西南聯大5個學院的269名大師、8000名學生,其視野絕不止局限於聯大8年,而是將敘事跨度延伸至整個20世紀,更全面地展現每一個個人,和整個知識分子群體的命運歸宿。

80年滄桑巨變,聯大的教授絕大多數已經走進歷史,較晚入聯大求學的學子也到望九之年。作為後人,我們從劉宜慶文字勾勒出的西南聯大學者群像中,遙望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追索屹立不倒的大學精神。

相關焦點

  • 大師的薈萃之地,大學的絕代風流,170多名院士從這裡走出
    昆明是抗戰時候的大後方,到了昆明旅行,不要忘了去老城北門街的雲南師範大學去看看,因為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就在這裡,1938年初,學校再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從1938年5月4日開學伊始,到1946年7月31日三所學校各自北歸,西南聯大在昆明的八年
  • 兩院院士籍貫榜單,浙江395人列第2,第1無懸念,不愧高考煉獄省
    而如今之所以兩院院士被大家所關注,主要原因在於它是衡量一所大學實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高等教育從77年恢復高考以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不再純粹的依靠規模來評估實力高低了,而要從軟硬實力上對比,特別是師資力量上更能明顯的來比較院校之間的差異,因此兩院院士數量是衡量一所高校吸引科研人員和實力強弱的因素之一,比如清華北大不僅是在公眾心中是兩所實力最強的高校
  • 厲害了,這所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大學竟然走出了10名兩院院士
    今天要談的這所大學既非985、也非211大學,在新的雙一流高校建設中,非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也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然後就是這樣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四非」地方大學,竟然有10名兩院院士先後求學或工作於該校。這所神奇的地方大學就是南通大學。
  • 中國教育史上奇蹟:存在只八年,出了多位「學術第一人」、174位院士、2位諾貝爾獎得主
    直至1946年遷回京津,恢復三所大學建制,前後不過八年。短短八年時間,聯大走出的畢業生,都是國家棟梁。這裡擁有多位「學術第一人」:陳寅恪,中國懂得世界文字最多的人;吳澤霖,上世紀40年代提出「中國人口已經相對過剩
  • 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10所211大學,有你的母校嗎?
    在我們傳統印象中,兩院院士那可是神一般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在頂尖的985大學中才能見到學術圈的大牛。也只有頂尖985大學才能更多地培養出院士般的人才。確實在現實中也是這樣的情況,恢復高考之後,確實頂尖的985高校培養了無數多的兩院院士。
  • 中國最有實力大學,曇花一現只存8年,卻走出了174名兩院院士
    大學時光是每一個人青蔥少年的追憶,在最美好的年齡跟最好的人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大學承載了我們人生最回不去的寥寥數載,對於大學的回憶也有所不同,有的在大學裡意氣風發,有的卻少年意難平,但當我們離開校園的時候,還是會情不自禁的想起青澀的校園時光。
  • 兩院院士名單,這些非重點大學新增十名院士,太強大了
    隨著今天中國科學院2017年新增選院士名單的公布,今年兩院院士名單已經全部出爐,據山野老王統計,中國工程院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來自高校的有31人,其中4人來自非重點大學;而中國科學院新當選的61名院士中,有34人來自高校,其中非重點大學有6人入選。
  • 院士校友數量大比拼,2020中國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生兩院院士數量排行榜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每兩年評選一次,從國內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代表著我國科研實力最高水平的一批人。在一定程度上,醫學院校兩院院士校友數量可以反映了一所醫學院的生源質量、培養能力和師資力量。其中,本科畢業高校,相對碩士階段和博士階段而言,可以更為真實地反映院士的求學背景。
  • 院士校友數量大比拼!2020中國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生兩院院士數量排行榜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每兩年評選一次,從國內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代表著我國科研實力最高水平的一批人
  • 陝西這所985高校:2個學科穩居ESI全球前1‰,走出19位兩院院士
    在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農神后稷的故裡,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陝西楊凌,坐落著一所古老而年輕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如今,走過80餘載春秋歲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成為&34;和&34;建設高校,入選國家&34;建設高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西農,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 高教強省的陝西,各大學有多少位兩院院士呢
    陝西之所以稱之為高教強省,主要還是來自於大西安的高教實力,這座熱門城市現有211(其中兩所985)重點大學6所,在全國各大城市來說是位居前列的,再加上楊凌示範區的一所,全省共有7所雙一流高校了,硬實力自然是很強的,那麼,作為院士級頂級人才主要聚集地的高校,陝西有哪些大學有兩院院士坐鎮呢
  • 中國最「牛」大學,只存在8年,卻培養了174位兩院院士
    說到最「牛」的大學,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清華就是北大,事實上,對現在來說,清華北大確實是我國目前而言最好的高校,但是這次心心要說的卻是另外一所綜合性大學。這所大學只存在了八年,但是卻培養出174位兩院院士。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地質調查所憶舊 這裡曾走出48位院士
    誰又能想到,在這樣的一幢小樓裡,先後走出48位共和國的兩院院士。在兵馬司胡同九號起步1913年10月,民國政府工商部成立地質調查所,自海外學成歸來的學者丁文江出任所長。其後,在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等學者的努力下,克服種種困難,藉助北京大學的校舍、儀器,到1916年,就培養出了與「歐美各大學三年畢業生無異」的中國本土的第一批地質學人才。
  • 兩院院士籍貫排行榜,江蘇省第一,他是第二,更是高考大省
    ,因為擁有的院士數越多,則說明在專業和領域內研究的深度,更加的具有代表,院士帶領的專業往往也是這所學校最能夠拿得出手的專業。根據目前國內的情況來說,我國的院士數量還是十分稀少的,因此院士也是一個含金量十足的數據,的確能夠作為學校之間競爭評比的重要參考數據之一,因為院士的評選的是十分嚴格的,例如知名的袁隆平院士,他是這批最珍貴的人之。你還記得清華大學的顏寧博士嗎?她也落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由此可見院士的含金量有多高。
  • 恢復高考後高校博士畢業生當選院士人數排名出爐,這所雙非很強勢
    小編今天就匯總了自從1977年高考恢復以來,各大高校博士畢業生當選兩院院士的人數統計排名的從這些排名裡面我們可以對一個學校培養人才的能力有一定地判斷,從而有助於大家的高校選擇。 排名第一的還是我們熟知的清華大學,博士畢業生當選院士的人數達到了25人,不過我們這裡也把被它合併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培養的博士畢業生算上,因此清華大學培養的人才質量在國內還是首屈一指的。第二名就是北京大學了,人數也是達到了22人,與清華幾乎持平,這對於一所文科性質的學校來說已經足夠優秀。
  • 增選398位兩院院士!近三屆兩院院士當選單位統計
    院士是我們國家最高的學術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都是兩年增選一次。據看高校統計,近三屆兩院院士共增選398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8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12人。從各高校新當選院士的人數來看,清華大學雄居榜首,共18人;北京大學緊隨其後,共17人;浙江大學位列第三,有9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均有8人;另四所C9名校當選情況分別為哈爾濱工業大學6人
  • 陝西再添6位兩院院士!在陝兩院院士總人數達70人
    陝西再添6位兩院院士!在陝兩院院士總人數達70人西部網訊(記者 秦怡) 今天(11月22日),備受矚目的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陝西有6名科學家上榜,分別是長安大學彭建兵,香港大學-西北大學趙國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李賀軍、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張平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湧、中國兵器工業第203研究所楊樹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從兩院院士看我們所嚮往的兩所學校: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作為我國最為頂尖的兩所院校,承載著千千萬萬學子的大學夢,都說清華大學以工科為主,北京大學以理科為主。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清大學校的小編,從兩所院校最頂尖的師資力量「院士」對比來和大家一起看看清華和北大的發展重點所在。
  • 走出270多位兩院院士,6位「兩彈一星」元勳,南京大學實力雄厚
    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金陵承載著六朝古都的悠久歷史,人文薈萃、士林淵藪的南京孕育了無數的風流名士。有這樣一座巍巍鴻庠,百十餘年來就默默屹立於此,三江師範學堂、金陵大學、中央大學……一個個承載著歷史責任承擔著中國脊梁的名字代表著它在中國教育史上譜寫的輝煌篇章。它,就是南京大學!
  • 2020年中國985大學兩院院士數量排名,看看誰的科研實力最強
    目前中國在世的兩院院士也只有一千多人,所以一所大學的兩院院士的數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大學的科研實力和未來的發展,院士對於大學的影響有幾個方面:1、院士在基本可以決定大學在該學科的科研項目立項、經費申請和團隊組建,強化科研體系的同時也會壯大該學科的發展。2、院士的科研項目一般成果都是比較重大的,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都佔有相不小的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