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訊,20世紀初,西學東漸,中國的知識界開始構建近代科學的體系,當時的德國地質學大師李希霍芬曾這樣評論過:「中國士人資性聰明,在科學上可有成就;但其性不樂涉跋,不好勞動,故於地質學當無能為力。」20世紀初的那些年代,在廣大的新女性中還曾流傳著這樣的段子:「嫁人莫嫁地質郎,一年半載守空房。出去打扮像公子,歸來蝨子爬滿床。」然而,社會上的種種誤解和歧視,並沒有影響中國早期地質工作者的努力奮進,憑藉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艱苦的努力,他們邁出了一個個堅實的步伐。
作者:王密林
誰又能想到,在這樣的一幢小樓裡,先後走出48位共和國的兩院院士。
1913年10月,民國政府工商部成立地質調查所,自海外學成歸來的學者丁文江出任所長。其後,在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等學者的努力下,克服種種困難,藉助北京大學的校舍、儀器,到1916年,就培養出了與「歐美各大學三年畢業生無異」的中國本土的第一批地質學人才。到1922年,翁文灝代表中國出席第13屆國際地質學大會時,向大會提交了中國地質學家的四篇高水平論文,內容涉及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和地震地質學等重要領域,震驚了世界地質科學界,由此,國外的地質學者第一次知道了北京的兵馬司胡同九號這個地方。
民國地質調查所舊址現今已改為「兵馬司胡同十五號」,是個佔地四畝多的院落,院內矗立著南樓圖書館、西樓辦公室和北樓研究室三座西洋建築風格的灰色小樓,共有房屋264間,建築面積3517.5平方米。地質調查所初創時是在馬神廟京師大學堂舊址,1916年遷到這裡。有意思的是,作為官方機構的地質調查所,其辦公場所的這三座樓房,卻都靠向民間團體和個人募捐建起來的。
走進地質調查所舊址的大門,正對面就是地質調查所圖書館,這座兩層的20世紀初德國民居樣式的樓房,在1921年春由德國雷虎建築公司承建,1922年初落成。雷虎建築公司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頗有名氣,據說這是其在北京碩果僅存的作品。圖書館大門位於正南,拱券形的大門頂上是一方由時任農商部總長王迺斌題寫的「地質調查所圖書館」漢白玉石額。當年一層樓東側為閱覽室兼演講室,西側是分為三間的辦公室;二樓東側為一大間藏書室,西為藏圖室,中間為辦公室。其玄關的東牆上還鑲嵌著由王迺斌撰文,礦政司前司長邢端書丹的《地質調查所圖書館記》,簡述了籌建圖書館的過程:
民國十年九月,地質調查所圖書館成。丁所長以驗工告且曰:文江備員茲所以講求地質,端賴圖書附室三楹,僅足庋置。八年,派與巴黎和會,以暇搜羅歐美載籍,彼都專家亦競以新著見餉,總萬數千冊載以歸,室隘莫容,原有礦產陳列館五室亦不敷用。爰與邢前司長端、今林司長大閭、今翁會辦文灝商之,業礦諸臣商,先後集銀幣幾四萬元。圖書器用約費五分之二,餘供營構。今幸觀成,不可無述,敢以記請予。
1922年7月17日下午4時,隆重的圖書館新館和陳列館開館典禮在新落成的圖書館舉行,大總統黎元洪在農商總長張國淦、王迺斌,礦政司司長林大閭的陪同下蒞會並致辭。當年胡適先生在點評國內時事大事時說:「這一周中國的大事,並不是董康(財政部長)的被打,也不是內閣的總辭職,也不是四川的大戰,乃是17日北京地質調查所的博物館與圖書館的開幕。中國學科學的人,只有地質學者在中國的科學史上可算是已經有了有價值的貢獻。」
圖書館的藏書每年以五六千冊的數字遞增,到1934年,總藏書量已達51750冊,成為東亞最大的地質圖書館。
這座小樓還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瞬間: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誕生於此;1927年,中國礦冶工程學會在此成立……
圖書館的西側是一座造型穩重,色彩柔和的德國樣式的精緻小樓,地上兩層,地下一層,樓頂起出一間閣樓,樓體西牆上尚能看出「土壤研究室」的字樣。這幢樓於1928年夏開工,次年春落成,被稱為「西樓」。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設計者是第一個赴西方學習建築的中國人、世界建築業著名的貝氏家族第一代創始者、當代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叔祖——貝壽同。當年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翁文灝先生的辦公室就在此樓的二層。1930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土壤學研究機構——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為近代中國土壤學的發祥地,走出了以侯光炯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土壤學家。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也誕生於此,研究室工作人員主持了當年轟動一時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發掘工作。
北樓是一幢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樓房,是由丁文江、翁文灝的好友、社會活動家金紹基先生捐資建造,落成於1930 年。金紹基以其父親金燾的號「沁園」命名,並題寫了「沁園燃料研究所」的門額。這是座科學實驗樓,工作者在此從事礦物巖石的化學研究,他們成為中國石油化工工業的先行者。
地質調查所誕生以來,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上世紀20年代,翁文灝分析研究了中外地質學者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成果,對中國東部、華北地區的區域構造特徵和構造運動時代進行了總結,糾正了李希霍芬等人的錯誤,創立了「燕山運動」及與之相關的巖漿活動和金屬礦床形成理論。燕山運動的發現成為20世紀中國和太平洋區域地質學的重大成果,這一名詞為國際地質學界認可和接受,至今沿用。
1920年,地質調查所陳列館館長、瑞典科學家安特生發現舉世聞名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開創了中國現代考古事業。1929年12月2日,年輕的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發現了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其後,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所的裴文中、楊鍾健、賈蘭坡等人的周口店「北京人」頭蓋骨的發掘和研究,被譽為近代中國科學界獲得的第一枚世界金牌。1933年,上海《申報》館出版了一部由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編撰的《中華民國新地圖》,開中國現代化地圖集之先河,代表了當時中國測繪界的最高水平,先後再版四次,執中國地圖界之牛耳20餘年。
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翁文灝曾任地質調查所所長,他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也很高。在1922年和1937年的國際地質學大會上,翁文灝均被推舉為大會副主席,並先後被選舉為英國倫敦地質學會會員、德國哈勒自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澳大利亞採礦冶金學會會員等榮譽職位。
1935年底,日寇的鐵蹄逼近,華北局勢日益緊張,地質調查所主體遷往南京,兵馬司胡同的舊址成為北平分所,抗戰爆發後,工作停止,人員星散,直到抗戰勝利,才恢復了北平分所的工作。
經過十多年的奮鬥,到1935年,地質調查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先後創辦了5個研究室,現今海峽兩岸的許多科研機構,如中科院地質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圖書館、臺灣經濟部中央地質研究所等都是由這些研究室發展形成的。
地質調查所為中國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地理學、地震學、土壤學等學科鍛鍊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人才,比如謝家榮、葉良輔、賈蘭坡等人。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中,地學界有6人,其中4位出自地質調查所:翁文灝、謝家榮、黃汲清、楊鍾健。1949年後,曾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的百餘位科學家中,就有48位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近代中國任何一個科學機構所難望項背的。
地質調查所是當時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中國科學研究機構,被蔡元培先生贊為「中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科研機構」,也被西方學者稱為民國時期最出色的科學研究機構,成為中國近代科學的發軔地。
新中國成立後,從地質調查所走出的科學家們,成為新中國科學界諸多學科的領軍人物,書寫了新的傳奇。
在冬日的陽光下,望著眼前飽經風霜、已令人生發無盡滄桑之感的地質調查所舊址,心中油然對中國科學界的前輩們產生景仰之情,正是他們的不懈努力和無私奉獻,在經濟落後、科學基礎薄弱的中國,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礎,他們是中國真正的脊梁。
在2004年,臺灣礦冶工程學會的會員借來京開會之機,曾專程到這裡尋根,由老秘書長帶隊,沿著樓前的空地慢慢行走,並不斷向先賢們鞠躬致敬。想到這裡,在離開之前,我也鄭重地向這一方中國科學的聖地深鞠一躬,致以崇敬之意。
原標題:地質調查所憶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