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調查所憶舊 這裡曾走出48位院士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2017年3月1日訊,20世紀初,西學東漸,中國的知識界開始構建近代科學的體系,當時的德國地質學大師李希霍芬曾這樣評論過:「中國士人資性聰明,在科學上可有成就;但其性不樂涉跋,不好勞動,故於地質學當無能為力。」20世紀初的那些年代,在廣大的新女性中還曾流傳著這樣的段子:「嫁人莫嫁地質郎,一年半載守空房。出去打扮像公子,歸來蝨子爬滿床。」然而,社會上的種種誤解和歧視,並沒有影響中國早期地質工作者的努力奮進,憑藉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艱苦的努力,他們邁出了一個個堅實的步伐。

作者:王密林


翁文灝是我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也曾短暫擔任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

誰又能想到,在這樣的一幢小樓裡,先後走出48位共和國的兩院院士。

在兵馬司胡同九號起步

1913年10月,民國政府工商部成立地質調查所,自海外學成歸來的學者丁文江出任所長。其後,在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等學者的努力下,克服種種困難,藉助北京大學的校舍、儀器,到1916年,就培養出了與「歐美各大學三年畢業生無異」的中國本土的第一批地質學人才。到1922年,翁文灝代表中國出席第13屆國際地質學大會時,向大會提交了中國地質學家的四篇高水平論文,內容涉及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和地震地質學等重要領域,震驚了世界地質科學界,由此,國外的地質學者第一次知道了北京的兵馬司胡同九號這個地方。

民國地質調查所舊址現今已改為「兵馬司胡同十五號」,是個佔地四畝多的院落,院內矗立著南樓圖書館、西樓辦公室和北樓研究室三座西洋建築風格的灰色小樓,共有房屋264間,建築面積3517.5平方米。地質調查所初創時是在馬神廟京師大學堂舊址,1916年遷到這裡。有意思的是,作為官方機構的地質調查所,其辦公場所的這三座樓房,卻都靠向民間團體和個人募捐建起來的。

走進地質調查所舊址的大門,正對面就是地質調查所圖書館,這座兩層的20世紀初德國民居樣式的樓房,在1921年春由德國雷虎建築公司承建,1922年初落成。雷虎建築公司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頗有名氣,據說這是其在北京碩果僅存的作品。圖書館大門位於正南,拱券形的大門頂上是一方由時任農商部總長王迺斌題寫的「地質調查所圖書館」漢白玉石額。當年一層樓東側為閱覽室兼演講室,西側是分為三間的辦公室;二樓東側為一大間藏書室,西為藏圖室,中間為辦公室。其玄關的東牆上還鑲嵌著由王迺斌撰文,礦政司前司長邢端書丹的《地質調查所圖書館記》,簡述了籌建圖書館的過程:

民國十年九月,地質調查所圖書館成。丁所長以驗工告且曰:文江備員茲所以講求地質,端賴圖書附室三楹,僅足庋置。八年,派與巴黎和會,以暇搜羅歐美載籍,彼都專家亦競以新著見餉,總萬數千冊載以歸,室隘莫容,原有礦產陳列館五室亦不敷用。爰與邢前司長端、今林司長大閭、今翁會辦文灝商之,業礦諸臣商,先後集銀幣幾四萬元。圖書器用約費五分之二,餘供營構。今幸觀成,不可無述,敢以記請予。

1922年7月17日下午4時,隆重的圖書館新館和陳列館開館典禮在新落成的圖書館舉行,大總統黎元洪在農商總長張國淦、王迺斌,礦政司司長林大閭的陪同下蒞會並致辭。當年胡適先生在點評國內時事大事時說:「這一周中國的大事,並不是董康(財政部長)的被打,也不是內閣的總辭職,也不是四川的大戰,乃是17日北京地質調查所的博物館與圖書館的開幕。中國學科學的人,只有地質學者在中國的科學史上可算是已經有了有價值的貢獻。」

圖書館的藏書每年以五六千冊的數字遞增,到1934年,總藏書量已達51750冊,成為東亞最大的地質圖書館。

這座小樓還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瞬間: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誕生於此;1927年,中國礦冶工程學會在此成立……

主持周口店猿人遺址發掘

圖書館的西側是一座造型穩重,色彩柔和的德國樣式的精緻小樓,地上兩層,地下一層,樓頂起出一間閣樓,樓體西牆上尚能看出「土壤研究室」的字樣。這幢樓於1928年夏開工,次年春落成,被稱為「西樓」。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設計者是第一個赴西方學習建築的中國人、世界建築業著名的貝氏家族第一代創始者、當代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叔祖——貝壽同。當年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翁文灝先生的辦公室就在此樓的二層。1930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土壤學研究機構——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為近代中國土壤學的發祥地,走出了以侯光炯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土壤學家。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也誕生於此,研究室工作人員主持了當年轟動一時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發掘工作。

北樓是一幢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樓房,是由丁文江、翁文灝的好友、社會活動家金紹基先生捐資建造,落成於1930 年。金紹基以其父親金燾的號「沁園」命名,並題寫了「沁園燃料研究所」的門額。這是座科學實驗樓,工作者在此從事礦物巖石的化學研究,他們成為中國石油化工工業的先行者。

地質調查所誕生以來,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上世紀20年代,翁文灝分析研究了中外地質學者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成果,對中國東部、華北地區的區域構造特徵和構造運動時代進行了總結,糾正了李希霍芬等人的錯誤,創立了「燕山運動」及與之相關的巖漿活動和金屬礦床形成理論。燕山運動的發現成為20世紀中國和太平洋區域地質學的重大成果,這一名詞為國際地質學界認可和接受,至今沿用。

1920年,地質調查所陳列館館長、瑞典科學家安特生發現舉世聞名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開創了中國現代考古事業。1929年12月2日,年輕的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發現了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其後,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所的裴文中、楊鍾健、賈蘭坡等人的周口店「北京人」頭蓋骨的發掘和研究,被譽為近代中國科學界獲得的第一枚世界金牌。1933年,上海《申報》館出版了一部由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編撰的《中華民國新地圖》,開中國現代化地圖集之先河,代表了當時中國測繪界的最高水平,先後再版四次,執中國地圖界之牛耳20餘年。

從這裡走出48位院士

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翁文灝曾任地質調查所所長,他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也很高。在1922年和1937年的國際地質學大會上,翁文灝均被推舉為大會副主席,並先後被選舉為英國倫敦地質學會會員、德國哈勒自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澳大利亞採礦冶金學會會員等榮譽職位。

1935年底,日寇的鐵蹄逼近,華北局勢日益緊張,地質調查所主體遷往南京,兵馬司胡同的舊址成為北平分所,抗戰爆發後,工作停止,人員星散,直到抗戰勝利,才恢復了北平分所的工作。

經過十多年的奮鬥,到1935年,地質調查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先後創辦了5個研究室,現今海峽兩岸的許多科研機構,如中科院地質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圖書館、臺灣經濟部中央地質研究所等都是由這些研究室發展形成的。

地質調查所為中國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地理學、地震學、土壤學等學科鍛鍊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人才,比如謝家榮、葉良輔、賈蘭坡等人。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中,地學界有6人,其中4位出自地質調查所:翁文灝、謝家榮、黃汲清、楊鍾健。1949年後,曾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的百餘位科學家中,就有48位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近代中國任何一個科學機構所難望項背的。

地質調查所是當時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中國科學研究機構,被蔡元培先生贊為「中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科研機構」,也被西方學者稱為民國時期最出色的科學研究機構,成為中國近代科學的發軔地。

新中國成立後,從地質調查所走出的科學家們,成為新中國科學界諸多學科的領軍人物,書寫了新的傳奇。

在冬日的陽光下,望著眼前飽經風霜、已令人生發無盡滄桑之感的地質調查所舊址,心中油然對中國科學界的前輩們產生景仰之情,正是他們的不懈努力和無私奉獻,在經濟落後、科學基礎薄弱的中國,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礎,他們是中國真正的脊梁。

在2004年,臺灣礦冶工程學會的會員借來京開會之機,曾專程到這裡尋根,由老秘書長帶隊,沿著樓前的空地慢慢行走,並不斷向先賢們鞠躬致敬。想到這裡,在離開之前,我也鄭重地向這一方中國科學的聖地深鞠一躬,致以崇敬之意。
原標題:地質調查所憶舊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從長大走出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院士回母校!
    從長大走出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院士回母校!他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部長他曾在三尺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他上課深入淺出,深受學生的歡迎和愛戴他在這裡工作了8個春秋他就是——徐冠華院士2019年,陽春三月徐院士一行回到了長安大學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徐冠華徐冠華,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國立中正大學是民國時期南昌的一座著名學府,也是江西農業大學的前身
  • 中國大學院士校友排行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表現最為搶眼!
    導讀:中國大學院士校友排行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表現最為搶眼!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簡稱兩院院士,是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傑出人才代表和最高學術榮譽。是檢驗一所大學是否為研究型大學的核心標誌。
  • 江北新區這所高中走出兩位院士
    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79屆校友李獻華成功當選。從中科院公布的名單上看,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獻華屬地學部。
  • 重慶黃桷坪不凡氣質:抗戰時上海交大在此辦學 走出21位院士
    首席記者 李文科 翻拍    華龍網12月8日13時訊(首席記者黃軍)你知道嗎,如今被認為是藝術家搖籃的黃桷坪在70多年前也曾是院士的搖籃,從此地走出過21位院士,因為它曾是國立交通大學的舊址。    黃桷坪曾是交通大學舊址 這裡走出了21位院士     「學校不惑之年,日寇入侵……迨至一九四零年,戰事嚴峻,艱險倍增,遂設分校於重慶,選址小龍坎,是為交大渝校……太平洋戰爭爆發,滬校部分師生輾轉遷徙重慶,渝校遂稱『國立交通大學本部』,且移址九龍坡之黃桷坪。」
  • 50多位院士從這裡走出,南大化學走過百年何以芳華依舊?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以下簡稱「南大化院」)是我國最早設立的化學院系之一,始建於1920年,有5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在此學習和任教,早期畢業生閔恩澤院士、張存浩院士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科學的春天」裡,這裡的科學家們推動我國無機和配位化學的研究,在多核配合物化學領域澄清了百年來多種片面和自相矛盾的有關研究,推動我國晶片產業的發展……想講好課,得有3倍的知識儲備「我在南大求學時,給我們上課的老師『陣容豪華』,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基礎課。」
  • 盧耀如院士捐資360萬元 設立「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
    3家單位,以及清華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所高校。在捐贈籤約儀式上,盧耀如院士動情講述了69年前(1950年)拿著同事們共同捐助的29.5元赴清華大學求學的往事,表示自此他就立下志向,日後要以所學報效祖國、服務人民。
  • 南昌「心遠」曾走出10名中科院院士 方志敏曾在心遠就讀
    從110年前的心遠中學,到如今的南昌二中,這所歷史悠久的知名學府,曾開創了許多教育傳奇。1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由教育家熊育鍚創立的「心遠」和他的教育理念,無疑是百年輝煌裡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就在最初近50年的「心遠」歲月裡,心遠中學和省立二中培養了10名中科院院士,其他行業的精英人才更是不勝枚舉。
  • 一所出了四十九位院士的中學
    一所中學出一位院士,便是很榮耀的事,如果一所中學出了49位院士,那更是牛叉的不得了,這所中學是誰呢?就是江蘇省揚州中學。昨日上午冒著酷暑,到離開我住的酒店一公裡左右,位於淮海路上的江蘇省揚州中學。本想進去參觀一番,門口的保安攔阻我說,疫情期間不準外省市人進入校園,我說我就拍幾張院士牆照片。他倆說:院士廣場不在學校裡面,在學校斜對面,並用手指了一下。
  • 我國地質調查重要新聞報導一年回顧
    在本段航程中,「海洋六號」船綜合運用了多種地質地球物理調查手段,全程進行了「海馬」號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下潛7次、多波束測線7582千米、淺地層剖面測量2014千米、海底攝像547千米、地質取樣269個測站、環境調查111個測站。在富鈷結殼資源調查、新資源調查、環境與生物調查以及海洋新技術裝備應用等方面取得了5項創新性成果。
  • 中國第一縣:走出26位院士,百位大學校長,一萬名教授,就在江蘇
    被稱為中國院士第一縣的江蘇宜興市,以崇文尚教、耕讀傳家而著稱,樸素的魚米之鄉前後培養了26位院士,近百位大學校長,約一萬名教授出自這裡,是名副其實的「教授之鄉」。這裡人才輩出,人文薈萃。歷史上,宜興曾出現過548名進士,其中狀元4人、榜眼5人、探花1人,官至宰相或同等職位者共10人。作為古代的一個縣,此成就在泱泱大中華不可謂不耀眼。
  • 院士專家研討新時代地質力學創新發展
    1月25日~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裴榮富、趙文津、康玉柱,中國科學院院士石耀霖,20餘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及近百位地質力學所科研人員,在北京召開的「弘揚李四光精神 推進地質力學創新發展」研討會上暢所欲言,圍繞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和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精神,共同謀劃新時代地質力學發展思路和方向。會議通過2個主旨報告和18個專題報告,介紹了地質力學研究所業務結構調整總體方案。
  • 中國院士最多的縣:共走出26位院士,百位高校校長,一萬名教授
    中國院士最多的縣:從建國至今共走出26位院士,百位高校校長,一萬名教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學之都,它便是我國江蘇省宜興市在這個面積不算太大的縣級市裡面,走出了很多學術界的權威人士,他們在這裡降生,並一步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人物,並在史冊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無論是近現代,還是我國古代,都有很多名人誕生於此。比如說清華大學的校長蔣南翔、南京大學的校長潘菽、參與創建了浙江大學的李壽恆、臺灣大學的校長虞兆中,他們毫無例外都是宜興人。
  • 出了三位山西籍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布局山西
    眾所周知,山西省屬於我國高等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省份,至今省內僅有太原理工大學這一所211、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並無985、世界一流建設高校。不過,近年來山西省不僅加大了對省內山西大學、中北大學的支持力度,爭取兩所高校進入雙一流,而且也在持續引進外來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比如今年就引進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太原設立能源材料學院,最近,山西省又與一所「國字頭」高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籤訂協議,該校也將在山西省進行布局,這也是山西省一年來引進的第二所「國字頭」大學。
  • 中科院2007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共145位
    關於公布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    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投票,經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確認初步候選人145位。    現予公布。
  • 安徽省這所高校引進三位院士,有望衝擊「雙一流」
    這裡還分布有一所赫赫有名的高等學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雙一流政策推出之後,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大學雙雙進入一流學科重點建設高校,安徽省的「雙一流」大學也達到了三所。近日,安徽理工大學傳來一個好消息,學校引進三位院士擔任特聘教授。這所高水平大學無疑向奮力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的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 一所大學的絕代風流:從這裡走出的畢業生,兩院院士就有86人
    80年前,這所由北大、清華、南開組成的大學,浴戰火而生,在巍然屹立的8年零11個月間,融合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清華「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治學理念,南開 「同無妨異,異不害同」的 教育目標,大師雲集,充滿傳奇。在劉宜慶的書中,我看到多位「學術第一人」。
  • 恢復高考40年,大陸高校走出30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公號回復」大陸美國科學院士」下載PDF典藏版)
    恢復高考40年,大陸高校走出30位美國科學院院士!應反思我國文化思想之弊端。 (7151字)恢復高考40年,大陸高校走出30位美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END- 參考文獻(152字)1. 中國大學教育.恢復高考40年,大陸高校走出30位美國科學院院士!.[EB/OL] http://www.sohu.com/a/232016567_479698,2018-05-18.2. 學術橋.盤點丨40年來大陸高校走出的30位美國科學院院士!.
  • 創下多個中國第一,走出270餘位院士,這4首歌藏著南京大學的秘密
    前輩艱苦辦校授業的篳路藍縷,烽煙戰火之間艱難辦學的弦歌不輟,在118年的風雨中日積月累:270多位校友當選兩院院士,6位"兩彈一星"元勳,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南大菁英輩出,不斷攀越世界科技發展的難題。
  • 江蘇如皋六大名人:第一位是院士、第四位是空軍少將,江蘇的驕傲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月1日,全市百歲老人為524位,比2019年新增84位。百歲老人中,105歲以上的16位。 當然如皋市自古至今名人眾多,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其中較為知名的六位,也歡迎各位朋友補充並指正,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