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不同地區的民眾有著不同的文化與風俗習慣,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氣息有關。上至不同國家,下至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都有機會孕育出屬於自己的風俗習慣,甚至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口頭語言。生活環境的差異化對當地民眾的影響同樣也是非常深遠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學術排名靠前的學校學習氛圍濃厚,學風相對較好,因此在這所學校裡面的學生大多都會刻苦學習,這便是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塑造及影響。
在我國古籍《太子少傅箴》當中作者傅玄就揭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自從提出之後,一直到了今天都不算過時,有太多的例子證明了環境對於塑造一個人的心智能夠產生的影響。就算有人堅定自己能夠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但這樣的人往往都是少數,絕大多數普通人在成長過程中,還是應當選擇一個更加積極的成長環境。
比如說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有屬於該國的獨特國情,有著利於某一產業發展的土壤。我們提到世界上綜合實力較強的國家,絕大多數人可能第一時間都會想到美國,但在汽車工業領域,德國和日本就要遠遠強於美國,我們在街道上看到的汽車,也大多數都是德系車或是日系車,美國的車輛則相對較少,這便是環境帶來的影響。相反如果提及高科技領域,那麼美國就要強於德國和日本,這同樣也是美國的獨特環境帶來的結果。
如果將範疇縮小到一個國家領域,那麼不同地區同樣有著不同的環境,可以造成不同的影響。比如說上個世紀的美國,位於加利福尼亞北部的矽谷,高端科學技術相當發達,但如果單純比拼汽車領域,那麼位於密西根州的底特律絕對要強於矽谷不少。由此可見就算是一個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也有著不同的發展重心,而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則會讓這一地區的優勢產業不斷獲得發展,進而創造出更大的成績。
中國院士最多的縣:從建國至今共走出26位院士,百位高校校長,一萬名教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學之都,它便是我國江蘇省宜興市。宜興是我國的一個縣級市,暫時由無錫市代管,也是中國綜合實力非常強的縣級市之一。在這個面積不算太大的縣級市裡面,走出了很多學術界的權威人士,他們在這裡降生,並一步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人物,並在史冊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無論是近現代,還是我國古代,都有很多名人誕生於此。
比如說清華大學的校長蔣南翔、南京大學的校長潘菽、參與創建了浙江大學的李壽恆、臺灣大學的校長虞兆中,他們毫無例外都是宜興人。如果單純一個兩個是宜興人還好理解,但在學術界這麼多人都在這裡出生,讓宜興想不出名都難。除了學術界以外,文藝界裡面的很多高人也同樣是宜興人,比如說徐悲鴻、吳冠中、顧景舟等等,他們在藝術界擁有很大的成就,而且他們還都是宜興人。
在科研界,宜興同樣走出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說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中國科學院院士史紹熙和史紹華,上面的大學校長蔣南翔和虞兆中,也都在科研領域做出了很大貢獻。因此這個看上去很普通的縣城,被世人譽為「教授之鄉」,這與當地的人文環境難道沒有絲毫聯繫嗎?
對於這一情況的出現,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解釋。比如說中國古代社會,人們非常重視風水地勢學說,無論是達官顯貴挑選墓葬,還是為自己修建宅邸,總會找上幾個知名的風水先生,請他們看看風水,也就是說如果是我國古代社會,那麼宜興就會被人稱作是風水寶地,能夠凝聚靈氣。
這類說法在我國古代非常普遍,但隨著時代的不斷推移,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古代的這套說辭,但我們需要承認的是,宜興的整體地理位置確實非常不錯,不僅環山繞水,而且還背靠太湖,無論是風水氣在這裡都非常通暢,在我國古代的風水之學當中這裡確實可以稱得上是風水寶地的名號。
但我們不可能單純的將原因歸結於此,畢竟現在我們更加重視科學,無論什麼現象的出現,我們總是會試圖用科學來解釋其中的謎團,宜興為什麼能夠出現這麼多學術界的知名人士,就需要從這裡的人文環境入手。作為中國院士最多的縣,可以肯定的是這裡的學術氛圍一定相當濃厚,至少教育水平是不會差的,否則也不可能培養出來這麼優秀的人。
事實情況也確實如此,在中國古代,宜興一共走出了四名狀元,出現了十位宰相,更是有著近四百名進士。有些人可能會對這樣一個數字不以為然,然而我們要注意的是宜興不過是一個建國後的縣級市,整體面積還不到2000平方千米,這麼小的一個地方就能夠出現這麼多人才,可以證明當地的教育水平一直以來都是比較發達的。
等到近現代,新中國成立後召開的第一次科技大會,主席臺上坐著的十個人裡面就有四名宜興人,從古至今宜興都具備了如此濃厚的學術氛圍,讓這裡的教育水平一直處於全國領先水平,讓當地的學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就具備了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的可能。
除了教育水平以外,人們的思想認知水平同樣非常重要。在新中國成立以後,至少是在50年前,還有很多地區的民眾認為上學無用,他們生下孩子之後,對子女的學業並不上心,這就導致了一個地區教育水平的落後,出現人才的概率大大減少。從統計資料當中也能夠發現,新中國成立後的民眾整體學歷水平,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在幾十年前可能一個高中生就是當地的高知識分子,但現如今本科學歷已經變得非常普遍。但宜興從古至今的教育水平相對較為發達,民眾對知識的認可程度高,這也就讓當地的整體學歷水平要高上其他地區一截,這就給當地帶來了很明顯的優勢。
宜興共走出26位院士,百位高校校長,一萬名教授,這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數字,但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宜興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時代的不斷積累,學術氛圍的凝聚過程,甚至在中國古代社會就已經開始,這也就讓宜興能夠在這一方面取得領先地位,我們在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應當對自己的家鄉充滿信心,在自己家鄉的優勢領域創造出成績。
宜興作為中國的「教授之鄉」,現階段要做的就是繼續擴大這一人才優勢,讓當地的學子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為中國的各行各業輸送優秀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變得越來越強大,才能夠讓宜興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應,促進周邊地區學術氛圍的發展,讓中國的有才之士越來越多,國家變得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太子少傅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