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得到發展,背後的推動力究竟是什麼?毫無疑問,必然是人才在這背後當中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如果沒有人,沒有人才的話,一切的優勢資源,一切的工廠,土地,資金都將成為一堆沒用的廢物。
如果大家有疑問的話,不妨去看一看非洲發展的境遇,每一年,不論是聯合國還是其他一些世界組織都在向這裡傾瀉著大量的金錢,然而非洲從來都沒有因此而發展的更快或者更好,這主要是由於非洲缺乏其自身培養的人才。
人才是極其寶貴的,不過人才的產出卻也是非常的低,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當一些地方出現了非常多的人才的時候,這裡就會被全國人民所關注。一個地方所出產的人才,可不單單是為這個地方服務,他們還會為全國人民所服務。
有一個地方就曾經出過26位院士,百名大學校長和近萬名教授,這樣一個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就算是放到國家層面,也夠那些小國們看的了,那麼這裡究竟是哪裡呢?
實際上,這個人才輩出的縣城屬於江蘇,名字叫做宜興市,一座被譽為「中國教授之鄉」的城市。
宜興是江蘇省無錫市下面所管理的一個縣級市,就其地理位置而言,他處在江蘇省的南部,靠近江蘇重要湖泊太湖的西岸。在這裡最為出名的便是宜興曾經走出過26位院士,百名高校校長,萬名教授,被譽為&34;。
要知道,在中國目前的科研和高校體系當中,院士絕對是重磅級的人物。哪所大學如果能擁有一位院士的話,那麼其在整個國家的高校排名當中都必然會提升好幾個檔次。
不僅如此,一位院士的存在,還很有可能使得這所高校在國際學科排名當中名列前茅,這是非常難得的,不僅是對高校的聲譽,對於高校學生的就業都是大有裨益的。
為什麼現實會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實際上,這是因為院士本身要想得到這個榮譽,必須是有著非常多的學術成果,不僅如此,這些成果還必須被得到了運用。只有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某位科學家才有可能被評為院士。正是由於評選院士如此的困難,這種資源傾斜到了什麼地步呢?有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經全省之力來支援這樣一位院士。
說完了院士,再來說一說宜興的其他一些人才,一枝獨秀不是秀,滿園皆開才是美。除了出過非常多的院士,在宜興這裡還出過數百位的中國高校校長,還有著將近一萬名教授級別的知識分子。
光這樣說大家並不是非常容易理解,如果用一種比喻的話,大家可能會了解的更加的清楚。以現在炙手可熱的中國頂級高校985學校而言,如果將26位院士,數百位校長以及這1萬名教授通通都歸屬到一所高校的話,那就出學校的實力,絕對是超過985學校的存在,甚至於比肩清華北大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這也只能是一種想像,真實情況是這些人不可能都到一起,但是,一心是為中國教育事業和科學科技事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這是可以肯定的。
國家的發展靠的是什麼?不正是人才嗎?這些人才耗費自己的智力為國家為民族而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研究,雖然他們也在這之中獲得了生存的資料,但是只從其產出和獲得而言,其實,這些人才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還是奉獻的更多。
那麼,宜興市這樣一個看起來似乎絲毫不起眼的縣級市,又為什麼能夠培養出如此之多的人才呢?
實際上,這主要是與宜興市地方的人文和自然環境有關。
首先,就是由於宜興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古時候開始,宜興市就成為了眾多重要文明的發源地。而且,由於宜興市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吳文化,楚文化,越文化等都曾經在宜興市這塊土地上生存和發展,可以說,宜興市正是眾多古代文明交融的場所。
在如此眾多古代文明的交匯之中,宜興市的人文自然也變得非常的好。這裡的人對於外界信息和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的高,對於新鮮事物從來都懷抱著一種好奇心,不會對外來事物有任何的害怕,在他們看來,積極的吸收外來文化才是正確的事情,閉門自守並不是出路。
宜興市不僅是眾多文明的交匯地,而且其自身也在上千年的發展當中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文化。比如說,宜興的陶文化。愛喝茶的朋友一定聽說過一種茶具,那就是紫砂壺,紫砂壺的產地正是宜興市。
據說,用紫砂壺泡茶時間一久,茶的味道便會進入到壺身當中,以後就算不用茶葉直接倒入白開水,從壺中倒出來的也能是茶。
由此可見,紫砂壺在泡茶方面具有十分神奇的效果,所以紫砂壺一直以來都受到全國茶友的喜愛。而宜興也正是由於陶器製造產業,在經濟上有了一定的發展。
既然有了如此好的差距,那一心肯定也會發展出十分燦爛的茶文化,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疑心,當地最為出名的就是陽羨茶,這種茶在唐朝的時候還曾經作為給皇帝進貢的物品。由此可見,這種茶葉不僅口味絕佳,而且對身體也有非常大的好處。
說完了陶文化,茶文化,宜興市還有著才子之鄉的美譽。中國的才子之鄉現在公認的一共有三個,一是江西臨川,二是江蘇宜興,第三是湖北蘄春。
江蘇宜興不僅在現代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就算是在古代的時候,這裡也曾經出過非常多的高官。經過有關人員的統計,在宋明清三個朝代中,宜興市竟然走出了四名狀元,還有十位宰相和四百多位進士。這是何等耀眼的一份成就,宜興縣只是一個小小的縣級市,這裡的人才從古代開始便就是扎堆的出現了,由此可見,其在近代時期培育出如此多的人才,也算得上是一脈相承了。
任何地方的發展都一定脫離不了這裡特殊的環境,宜興市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這裡的一方水土文化。首先宜興市屬於南方地區降水分配,熱量充足,在糧食方面自然也不用再過多的擔心,再加上這裡一直以來便屬於一個相對而言比較安寧的地區,因此這裡才能夠成為一個安靜的讀書地。
再來說宜興的陶文化,要想發展制陶業的話,沒有陶土可是不行的,這裡能夠在發展了如此多年的制陶產業之後,在現代依然能夠繼續發展下去,由此可見,這裡蘊含著非常豐富的資源。良好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資源,這才為一些地區人才輩出創下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基礎。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宜興市的水土正養育了那裡無數的人才。不過對於這樣的地方,其他縣市羨慕即可,若是想要攀比的話,確實沒有必要。人才與人文環境都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可以創造出來的,宜興市是經歷了數百年上千年的沉澱,這才有了現在的成果,從這裡走出來的人才,也在全國各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帶領著全國人民一步步的走向繁榮。希望宜興市能夠再續輝煌,培養出越來越多的人才為國家和地方的發展做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