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筱琳
編輯| 傅博
還記得去年很火的圖像處理器prisma嗎?
這款App運用雲端計算以及AI人工智慧技術把這項應用套應在prisma上,只需要幾秒中的時間就可以把任何一張單調的生活照變成一幅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
在這個濾鏡滿天飛的年代,Prisma憑藉藝術感十足的風格成功脫穎而出。有別於其他濾鏡軟體,它是真真實實的把一副藝術品展現在你的手機上。
而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更是成功的把prisma玩到更高的境界。
Prisma的主要功能就是把 「照片」變成 「畫」,而伯克利的研究人員則站在了上帝的視角,把原本prisma 的圖像轉方式給逆向化,並成功的找到 」相反的prisma 」。
簡單來說,就是把 「畫」 變成 「我們日常生活的圖片」。這麼說可能會覺得很玄,但是他們真的做到了。
更厲害的是,他們還能用這項技術把照片裡堆滿積雪的冬季變成了鬱鬱蔥蔥的夏季,甚至將馬變成斑馬!
他們使用了所謂的 「不配對數據」。
換句話說,雖然他們不是「莫奈本人」,不能準確地描繪出那個現場,但是他們卻已經有了莫奈一系列的畫與現實風景照。從這中間,他們就可以推斷出這兩者之間風格差異,並推算出當一套風景繪畫照變成另一套風景照的模式。
這個說法說起來容易,但執行起來卻是相當複雜。
他們需要以機器可以理解的方式找出類似風格之間的關係,再使用大量照片,訓練了所謂的「對抗網絡」,最後通過人力與機器相結合的檢查方式,對圖片質量進行細化。
而機器是要去通過不同精密的雲端演算法,來處理很多種不同風格的繪畫或是照片。
理想情況下,系統將「循環一致」,但是在許多情況下,低像素解析度也會給系統帶來不準確的圖像轉換效果。
只能說,Prisma太火,連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也想趁勢趕上潮流進而開發出更強的功能。
2016 年初,一位年輕的電腦工程師Alexey Moiseenkov 在網上讀到了兩篇論文,分別是《藝術風格的神經演算法(A Neural Algorithm of Artistic Style)》和《利用神經卷積網路進行紋理合成(Texture Synthesis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這兩篇是關於「如何利用演算法類比人類視覺,從而打造鮮明的藝術風格作品」的研究。讀完後,他受到了啟發決定要邁向創業的道路。
26 歲的 Alexey Moiseenkov 畢業於俄羅斯聖彼德堡技術大學,曾在 My.com 和俄羅斯最大的搜尋引擎 Yandex 工作過。
在 Prisma 之前,Moiseenkov 已經完成過一些個人作品,包括 Yandex.Maps、Yandex.Transport 和 Mail.ru『s MyMail。在工作之餘,Moiseenkov 也非常關心學術界的最新動態,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注意到Deep Art 的兩篇論文。
三個半月後,Prisma 在 iOS 上成功發布。
現在,Prisma Labs 團隊一共有 15 人,絕大部分都是程序工程師及 AI 研究員。
圖像編輯軟體早就數不勝數,比如濾鏡鼻祖的VSCO或是火到不行的instagram自帶濾鏡。
而修圖軟體更是層出不窮,比如美圖秀秀, 美顏相機,天天p圖等.....那麼Prisma憑什麼在這樣的環境下殺出重圍?
首先,Prisma應用的技術已經把這些修圖軟體甩出幾英裡外。
Moissenkov 的想法就是把Prisma的技術設計成深度神經網絡。讓軟體自行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方法把 「 普通的照片 」創造成另一種全新風格的圖片。
這種深度學習的方法也稱為 「 多層卷積神經網絡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讓計算機識別,並學會莫奈的「風格」、將任何一張普通的照片變成莫奈的《印象·日出》。
深度神經網絡之所以可以在眾多領域中取得驚人效果,正是由於其可以抽取出高層次的信息表徵。
而Prisma所使用的方法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很巧妙地利用了深度神經網絡抽取高層圖片表達的能力,能在幾十秒內把一張普通的照片轉變成一副極具藝術特色的現代畫作或者西方名畫風格作品。
去年6月剛上線的Prisma,在發布短短4天後就成為了年輕人的新寵,並登上了烏克蘭、俄羅斯等10個國家的App Store榜首,兩周內下載量超過160萬。
但是,雖然Prisma曾轟動全球,但是也有人預測Prisma這種軟體紅的快,去的也快,下場可能就是下一個Pokemon GO。
現在,業界也猜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把Prisma變地更多樣化的這個實驗,有可能會拯救Prisma讓它不再是人們口中的「一夜間爆紅」產品,而是把它轉換為廣大用戶的「長期必需品」。
總之,雖然對於Prisma的未來還是眾說紛紜,但是它們複雜的雲計算法以及AI 的技術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