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胡小蝶」、「陳念」的悲劇心酸時,人們不禁再三發問: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才會教育出「魏萊」那樣內心陰暗的孩子?到底什麼樣的顧慮,讓「胡小蝶」「陳念」面對霸凌不敢發聲?面對孩子,我們還有哪些短板要補齊?
2019年8月,贛州市南康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受理了一起未成年人霸凌案件,經嚴審細查後,依法對1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批准逮捕的決定。值得關注的是,本案中其他人員均為花季少女,尚未成年。
校園霸凌,這絕只不是電影中才出現的橋段,它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現實校園中!只是,有些霸凌現象,我們選擇沉默應對。
作為檢察機關的我們,並不只是辦完1個案子、批准逮捕1個侵害人,就算盡到了社會責任。
以下,是我們結合檢察辦案工作,對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等事件的一些理解與體會。
這不是「打鬧」,是霸凌!
在校園,霸凌往往在不經意間就發生了,同學間起外號、言語侮辱、推搡拉扯,這些現象常被老師、家長誤以為「開玩笑」。「不就是孩子吵吵架嗎?怎麼會這麼嚴重呢?」這樣的誤解太普遍了。
事實上,這些都是霸凌現象。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規定: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語言霸凌
指的是用殘酷的、粗魯的、欺凌性的詞彙持續地辱罵、威脅、評論別人,包括一個人的外貌、種族、身體缺陷等方面。
2.肢體霸凌
指的是具有強烈攻擊性的人身威脅,包括打、踢、推、幽閉,以及用不必要的和不恰當的方法觸碰。
3.社交霸凌
指的是排擠、故意阻止一個人加入某個群體,成為這個群體的一部分。
4.網絡霸凌
是指通過電子郵件、簡訊、社交媒體等網絡平臺傳播侮辱人格的語言,散播謊言和謠言,內容涉及到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方面,直接或間接針對孩子。
受到欺凌的危害有多深?
霸凌之後,被欺凌者可能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抑鬱、孤獨以及低自尊,而且這種影響會持續到他們成年以後。研究發現,那些長期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成年以後比沒遭受校園暴力孩子的犯罪率高6倍,他們也更有可能會體罰或者虐待自己的孩子。
甚至,如果受害者得不到幫助,很可能會採用極端手段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自殺。這樣案例也比比皆是,不僅國內存在,國外也很普遍。2016年,一位母親發表文章《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文章稱,自己10歲的孩子長期遭到同班同學的「霸凌」,甚至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此後,因為處理不當,孩子出現失眠、易怒、恐懼上學等症狀,並被診斷成急性應急反應。
這只是幾個「熊孩子」的問題嗎?
未成年人霸凌現象絕非個案,分析諸多案例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霸凌的背後有多方面的原因:
1.學校因素,「駝鳥教育」成主流
過多的重視學生們的學習成績而將素質教育放在次要位置。學校因專業判斷採取不同的管教方式,會導致「教育家」和「霸凌者」的差別。態度正向、行為積極的教師,和態度負面、行為消極的教師會教育出不同思維的學生,這些思維上的差異決定學生成為「好學生」或「霸凌加害人」。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嚴重掉線
校園霸凌雖源自社會學習卻始於家庭教育,孩童的人格養成與家庭生活有密切關聯,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個重要人。家人對孩童的身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少或從未給予孩童關懷的父母,其子女極可能成為霸凌加害人。
3.學生因素,熊孩子行為向成年化暴力升級
學生是非明辨能力不到位,甚至於一些學生年紀小小就出現了崇尚暴力的傾向,對於違法犯罪意識十分淡薄,而同時受害方不及時尋求幫助、默默隱忍的選擇更是進一步助長了施暴者的囂張氣焰。
4.社會因素,「大社會」不良之風籠罩「小社會」
校園霸凌是長期積澱的社會問題的外露:電視螢屏到手機網路遊戲,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傳播時刻充斥在學生們的周圍,缺乏對信息的監管和過濾的相應規範制度,處理霸凌事件的制度建設方面尚未健全。
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當明確知道孩子遭受了霸凌之後,父母一定要學會的是:如何做才能保護孩子,幫他重建安全感。
1.反覆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被霸凌的孩子,內心充滿自卑和恐懼,無法接納自己。假如父母再雪上加霜地說:「誰叫你這麼懦弱!誰叫你平時不聽話!誰叫你愛惹事!」等等的話,孩子就真的走投無路了。
2.教會孩子有效的社交方法
樹立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自信,才能最終幫助孩子打造自己的支持系統,讓孩子有勇氣和資源來應對霸凌威脅。比如,面對霸凌時,勇敢地直視對方的眼睛,並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老師知道了會批評你的」。或者,逃離現場,不要讓他們得逞。
3.為孩子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
校園霸凌帶來的心理創傷,如果不及時處理,會變成孩子一生的陰影。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守護花開,遠離犯罪,檢察人一直在努力
在贛州市南康區人民檢察院,2013年成立了有一個專門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部門——「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辦公室」。未成年檢察辦公室的檢察官,所開展的每一項工作,都是在為未成年人的成長保駕護航。
他們走進校園,給孩子們送去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法治宣傳課,告訴孩子們什麼是「校園霸凌」,「校園霸凌」有哪些危害,又將面臨什麼後果。還告訴孩子們,當遭遇「校園霸凌」時到底該怎麼辦。
他們走進看守所,在查清案件真相,打擊犯罪行為的同時,既要保護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也要開展進一步的教育感化工作,讓這些失足的少年能夠迷途知返,改過自新。
他們走進被害人的家庭,傾聽孩子的哭訴,提供最溫柔的心靈撫慰,用他們的關愛,為這些受到傷害的孩子掃去心頭的霧霾,重獲童年的快樂。
守護花開,拒絕霸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1.校園是預防霸凌的關鍵一環
學校應定期集中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幫助家長及老師掌握識別校園欺凌和進行早期幹預和行為矯正的方法。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校內行為,更關注他們校外的表現,對學生的校外行為表現進行管理。此外,加強人性教育才能從源頭上「疏」解引發暴力的誘因。幼兒園和小學一開始就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
2.家長是孩子最可靠的保護傘
與其恐懼、擔憂或以生命為代價暴力還擊,不如也積極行動起來,學習和掌握正確的方法,在霸凌未發生前防患於未然、在霸凌發生後給予孩子最有力的保護,幫助孩子們重建內在的安全感,讓孩子們強大起來、遠離傷害。
3.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尤為重要
公、檢、法、司以及團委、婦聯等部門,可與心理諮詢、社會救助等公益機構加強校園安全工作協作,制定校園周邊違法行為防範與打擊舉措,並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社會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法律援助、社會觀護、技能培訓、心理疏導等專業支持,全社會合力為祖國的花朵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