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我們了解多少、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從檢察辦案說開去…

2020-12-16 正義網

  在為「胡小蝶」、「陳念」的悲劇心酸時,人們不禁再三發問: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才會教育出「魏萊」那樣內心陰暗的孩子?到底什麼樣的顧慮,讓「胡小蝶」「陳念」面對霸凌不敢發聲?面對孩子,我們還有哪些短板要補齊?

  2019年8月,贛州市南康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受理了一起未成年人霸凌案件,經嚴審細查後,依法對1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批准逮捕的決定。值得關注的是,本案中其他人員均為花季少女,尚未成年。

  校園霸凌,這絕只不是電影中才出現的橋段,它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現實校園中!只是,有些霸凌現象,我們選擇沉默應對。

  作為檢察機關的我們,並不只是辦完1個案子、批准逮捕1個侵害人,就算盡到了社會責任。

  以下,是我們結合檢察辦案工作,對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等事件的一些理解與體會。

  這不是「打鬧」,是霸凌!

  在校園,霸凌往往在不經意間就發生了,同學間起外號、言語侮辱、推搡拉扯,這些現象常被老師、家長誤以為「開玩笑」。「不就是孩子吵吵架嗎?怎麼會這麼嚴重呢?」這樣的誤解太普遍了。

  事實上,這些都是霸凌現象。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規定: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語言霸凌

  指的是用殘酷的、粗魯的、欺凌性的詞彙持續地辱罵、威脅、評論別人,包括一個人的外貌、種族、身體缺陷等方面。

  2.肢體霸凌

  指的是具有強烈攻擊性的人身威脅,包括打、踢、推、幽閉,以及用不必要的和不恰當的方法觸碰。

  3.社交霸凌

  指的是排擠、故意阻止一個人加入某個群體,成為這個群體的一部分。

  4.網絡霸凌

  是指通過電子郵件、簡訊、社交媒體等網絡平臺傳播侮辱人格的語言,散播謊言和謠言,內容涉及到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方面,直接或間接針對孩子。

  受到欺凌的危害有多深?

  霸凌之後,被欺凌者可能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抑鬱、孤獨以及低自尊,而且這種影響會持續到他們成年以後。研究發現,那些長期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成年以後比沒遭受校園暴力孩子的犯罪率高6倍,他們也更有可能會體罰或者虐待自己的孩子。

  甚至,如果受害者得不到幫助,很可能會採用極端手段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自殺。這樣案例也比比皆是,不僅國內存在,國外也很普遍。2016年,一位母親發表文章《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文章稱,自己10歲的孩子長期遭到同班同學的「霸凌」,甚至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此後,因為處理不當,孩子出現失眠、易怒、恐懼上學等症狀,並被診斷成急性應急反應。

  這只是幾個「熊孩子」的問題嗎?

  未成年人霸凌現象絕非個案,分析諸多案例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霸凌的背後有多方面的原因:

  1.學校因素,「駝鳥教育」成主流

  過多的重視學生們的學習成績而將素質教育放在次要位置。學校因專業判斷採取不同的管教方式,會導致「教育家」和「霸凌者」的差別。態度正向、行為積極的教師,和態度負面、行為消極的教師會教育出不同思維的學生,這些思維上的差異決定學生成為「好學生」或「霸凌加害人」。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嚴重掉線

  校園霸凌雖源自社會學習卻始於家庭教育,孩童的人格養成與家庭生活有密切關聯,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個重要人。家人對孩童的身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少或從未給予孩童關懷的父母,其子女極可能成為霸凌加害人。 

  3.學生因素,熊孩子行為向成年化暴力升級

  學生是非明辨能力不到位,甚至於一些學生年紀小小就出現了崇尚暴力的傾向,對於違法犯罪意識十分淡薄,而同時受害方不及時尋求幫助、默默隱忍的選擇更是進一步助長了施暴者的囂張氣焰。

  4.社會因素,「大社會」不良之風籠罩「小社會」

  校園霸凌是長期積澱的社會問題的外露:電視螢屏到手機網路遊戲,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傳播時刻充斥在學生們的周圍,缺乏對信息的監管和過濾的相應規範制度,處理霸凌事件的制度建設方面尚未健全。

  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當明確知道孩子遭受了霸凌之後,父母一定要學會的是:如何做才能保護孩子,幫他重建安全感。

  1.反覆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被霸凌的孩子,內心充滿自卑和恐懼,無法接納自己。假如父母再雪上加霜地說:「誰叫你這麼懦弱!誰叫你平時不聽話!誰叫你愛惹事!」等等的話,孩子就真的走投無路了。

  2.教會孩子有效的社交方法

  樹立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自信,才能最終幫助孩子打造自己的支持系統,讓孩子有勇氣和資源來應對霸凌威脅。比如,面對霸凌時,勇敢地直視對方的眼睛,並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老師知道了會批評你的」。或者,逃離現場,不要讓他們得逞。

  3.為孩子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

  校園霸凌帶來的心理創傷,如果不及時處理,會變成孩子一生的陰影。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守護花開,遠離犯罪,檢察人一直在努力

  在贛州市南康區人民檢察院,2013年成立了有一個專門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部門——「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辦公室」。未成年檢察辦公室的檢察官,所開展的每一項工作,都是在為未成年人的成長保駕護航。

  他們走進校園,給孩子們送去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法治宣傳課,告訴孩子們什麼是「校園霸凌」,「校園霸凌」有哪些危害,又將面臨什麼後果。還告訴孩子們,當遭遇「校園霸凌」時到底該怎麼辦。

  他們走進看守所,在查清案件真相,打擊犯罪行為的同時,既要保護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也要開展進一步的教育感化工作,讓這些失足的少年能夠迷途知返,改過自新。

  他們走進被害人的家庭,傾聽孩子的哭訴,提供最溫柔的心靈撫慰,用他們的關愛,為這些受到傷害的孩子掃去心頭的霧霾,重獲童年的快樂。

  守護花開,拒絕霸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1.校園是預防霸凌的關鍵一環

  學校應定期集中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幫助家長及老師掌握識別校園欺凌和進行早期幹預和行為矯正的方法。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校內行為,更關注他們校外的表現,對學生的校外行為表現進行管理。此外,加強人性教育才能從源頭上「疏」解引發暴力的誘因。幼兒園和小學一開始就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

  2.家長是孩子最可靠的保護傘

  與其恐懼、擔憂或以生命為代價暴力還擊,不如也積極行動起來,學習和掌握正確的方法,在霸凌未發生前防患於未然、在霸凌發生後給予孩子最有力的保護,幫助孩子們重建內在的安全感,讓孩子們強大起來、遠離傷害。

  3.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尤為重要

  公、檢、法、司以及團委、婦聯等部門,可與心理諮詢、社會救助等公益機構加強校園安全工作協作,制定校園周邊違法行為防範與打擊舉措,並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社會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法律援助、社會觀護、技能培訓、心理疏導等專業支持,全社會合力為祖國的花朵撐起一片藍天。

相關焦點

  • 校園欺凌案例大曝光,保護孩子,我們該做些什麼?
    校園霸有多麼普遍,傷害有多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眼中的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突然多了起來。而且每一次,基本都配著大量的施暴圖片和視頻,手段之殘忍超出想像,不斷挑戰人們的底線。而遺憾的是,校園霸凌仍然被許多家長當做同學間的「小矛盾」,沒有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大多數霸凌被隱藏在看不見的角落,又有多少孩子深陷校園霸凌的魔爪裡,正在被校園霸凌一步步吞噬著人生,我們的父母和學校的老師,可能根本不知道。
  • 防止「霸凌」我們的家庭和學校該做些什麼?
    近日,廣西南寧,一則「女孩當街遭同伴毆打」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幾天前,陝西一職教中心發生一起學生被同齡人毆打致死……人類已進入文明時代的今天,我們的青少年身上還頻頻發生著這種野蠻的猶如原始人般肉弱強食的霸凌行為,是對整個社會文明的侵害和踐踏,也是霸凌者心理上病態或變態的反應
  •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該怎麼做?
    面對這幾天的新聞,在這個原本溫馨的節日裡,多少會讓人唏噓。兩個家庭的故事,誰是受害者呢?面對主流輿論,我們要站在哪一方面呢?面對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我們該怎麼做呢?【上饒五小殺人案】,女孩的父親衝進教室,拿刀連刺男孩多刀,目前得到的消息是男孩對女孩長期霸凌,女孩父親採取極端手段。每次看到【殺人】【砍人】等血腥的詞彙和【學校】【校園】同時出現,都會心裡發涼,那個我們覺得安全純真的象牙塔,一次次面對最殘忍的邪惡,這個社會怎麼了?
  •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最近越來越多的校園霸凌事件讓我看了如此惱火。施暴者良心可安?受害者為何如此懦弱?這些都還是孩子呀!我覺得這和家庭的原因密不可分!有的小孩兒被欺負了,回去告訴家長有的家長會說:「你怎麼這麼慫?你打回去啊!」或者說:「別人怎麼就欺負你啊?」在這種打壓式的語言下孩子就會越來越懦弱!另外一種可能是犯了錯不光不被批評,還會覺得這是孩子的優點有個性!
  •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究竟該怎麼辦怎麼辦?
    在讀書時期,沒有經歷過校園霸凌的朋友一定是很幸運的。儘管國家三令五申禁止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但這類新聞依舊層出不窮。在面對校園霸凌時,大多學生是無助且害怕的,小編作為一名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很能夠感同身受,被「欺負」的那段時光是難熬且灰暗的。
  • 如果遭遇校園霸凌,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中國留學生翟雲瑤、楊雨涵和章鑫磊施虐案庭審現場這個案件我們不做衍伸。應該說,校園霸凌並不是某個國家或者地區、族群的特色。事實上,校園霸凌已經成為世界性頑疾。除了上文提及的日本之外。據統計,英國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曾經遭受霸凌。韓國每3名兒童中就有一人曾遭受校園暴力。在美國,每年有約28%的孩子在遭遇校園霸凌。
  • 《黑色燈塔》告訴你校園霸凌的可怕之處,我們又能做什麼?
    最終兩人從葛力帆的嘴裡知道了真相,此時另外一方則正為沒有證據二煩惱……葛力帆之所以去案發現場就是因為他被徐天鶴欺負的厲害,做好了一切準備想要到徐家報復徐天鶴,碰巧碰見了整個案發經過。殺人兇手是徐天鶴的繼母,而她做這一切也是為了報復,報復徐天鶴父子。繼母殺人沒有任何的證據除了葛力帆以外,案件做得天衣無縫。
  • 我們該如何面對霸凌?
    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 。霸凌有肢體霸凌(打、踢、踹等動作類)、言語霸凌(罵人、羞辱、威脅)、情感霸凌(惡意取笑、奚落、排擠)、隱性霸凌(漠視、令人當眾出醜、開惡意玩笑)、身體侵害(這已經是犯罪了)。任何一種霸凌都會對孩子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其實幼兒園的孩子還沒發展出很強的群體概念,所以基本上都是衝突。
  • 《少年的你》關於校園霸凌,我們低估了未成年人的惡意
    其實校園霸凌一直都存在,因為我們忘了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我們也低估了未成年人的惡意。影片從胡小蝶跳樓的一幕展開,周圍的學生都在圍觀拍照,只有陳念給胡小蝶蓋上了衣服。而胡小蝶生前的朋友並不多,陳念是稍微親密一點的一個。陳念想起胡小蝶生前的異常,兩個人一起抬著酸奶,胡小蝶的表情明顯就不對。她給陳念說,你們看到他們這麼欺負我不做點什麼嗎?
  • 校園霸凌事件頻頻發生,我們該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當我們越來越關注校園霸凌事件時,卻發現,原來很多人就曾經歷過校園霸凌。或是作為旁觀者、或是成為受害者。無論是學生成為哪種角色,暴露於校園霸凌之下,對孩子造成的身心傷害,都是不可估量的。校園霸凌,已經成為扎在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中的一根刺。就在校園霸凌概率如此之高的今天,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擔心過,孩子上學後會不會被霸凌?要想儘可能的避免校園霸凌,我們要做的,首先是了解。
  • 拒絕校園霸凌!讓我們一起保護孩子們的美好童年!
    近日,江蘇省南通市發生一起「校園霸凌」事件,讓人心痛,一名15歲初三少年小盛在青春最美好的時候離開了我們!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不斷被曝光,人們在震驚遭受校園霸凌的人數之多的同時,也憤怒於校園霸凌手段之惡劣。一起又一起的霸凌,傷害的不僅是一個孩子,更是一個家庭。被校園霸凌過的孩子心裡或許會永遠留下陰影,又或許對以後的人生充滿絕望。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關注校園霸凌。
  • 當遭遇「校園霸凌」時,我們怎麼辦?(自救手冊)
    其中一個特別多的呼聲就是當我、我的孩子遭遇校園霸凌事件後,我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回答問題首先是來分析其成因。了解一下什麼是「霸凌」,它指的是一個學生長期並重複性的被某個同學或多個同學進行各種騷擾、攻擊、辱罵,或是被某個同學、固定的團體指定為欺辱對象,對其身心進行嚴重打擊、傷害、孤立等情形。
  •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應該怎麼做
    校園一直被大家認為是一片神聖的淨土,但在這片淨土之上,卻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那就是校園霸凌。校園霸凌實際上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儕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等暴力因素,還有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對別人的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
  • 校園霸凌,你了解多少?
    這幾天,隨著電影《少年的你》的熱播,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校園霸凌」刷爆微博及朋友圈。霸凌一詞是Bully的音譯,瑞士心理學家Dan Olweus在1970年將霸凌行為定義為:任何侵略性的,反覆的,存在不平等力量關係行為,都是霸凌行為。
  • 校園霸凌or普通衝突?家長該如何分辨?
    「校園霸凌」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難題,困擾著無數的家庭和學校。為什麼說它是「教育難題」,主要原因有幾點:對如何判定某種行為,是孩子之間的一般衝突還是「校園霸凌」?果仁媽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就這些難點,紛紛做了分析和解答,可以說是一篇超硬核的校園霸凌預防+處理指南。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擁有快樂美好的校園生活。我小時候是沒有「校園霸凌」這個說法的。
  • 北京市政協委員關注校園霸凌:明確法律界定
    的文章在網絡上流傳,讓「校園霸凌」再次成為熱議話題。就如何向校園霸凌事件說NO,也在今年的本市「兩會」上成為部分委員關注的話題,大家紛紛支招,為避免這類事件發生「開藥方」。「校園霸凌需要一個清晰的界定,學校、社會、家長都要有所作為。」市政協委員、延慶區第四中學教學副校長徐紅梅表示。
  • 小學生被同學家長殺害:校園霸凌的毒,究竟該引起我們怎樣深思?
    近些年來,校園霸凌事件一度成為熱搜話題,而這也是社會的黑暗現象之一,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也對此有所耳聞,每個學校總有幾個混世魔王,沒人敢惹,他們自恃強壯,甚至會與校外黑惡分子有勾結,常常在學校興風作浪,欺負弱小,而今天我們要講的話題,來自真實案件,到後面愈演愈烈,最後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 15歲男生因「校園霸凌」致死:面對「校園霸凌」家長應該這麼做
    15歲的盛某知道了同學(14歲的範某)要去欺負初一的學弟,便把這個消息放了出去,阻止了一次校園霸凌的發生。原本這是一件好事,可誰能想到,助人為樂的盛某卻因自己的善良,斷送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計劃被別人阻止的範某心生怨意,找到了比自己大的蔡某(19歲),想著要報復盛某。
  • 單挑吧,校園霸凌
    「我該怎麼辦?他們叫我買東西,問我要錢,不聽就打我,別的同學也被欺負。但我們都不敢說。」君昊在小學同學群裡問自己的好友。小智回復最快,他和君昊關係很好,但他去了遙遠的南方城市。「告訴家長吧,不管平時家長怎麼對你,關鍵時刻還是向著你的。」小智建議。
  • 林建廈獲死刑:那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校園霸凌問題
    如今林建廈也為自己的衝動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無可否認的是,原本完整的的兩個家庭破碎了,一邊是夫妻二人失去兒子的心碎悲痛,一邊是母女二人失去家裡頂梁柱的無助悽涼,我們不禁要問,何至於此呢?對於林建廈人性如何、是否如其所說案發時處於精神疾病發作狀態這裡不做討論(相信法院公正的判決),此案給我們帶來關於校園霸凌問題的警示是值得深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