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家長培養孩子學雙語 有「心」無「力」

2020-12-25 網易教育


林子杭(右二)和姐姐林子暄在雙語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們的父親林俊雄(左一)和母親楊慧卿(右一)考慮到本地以英語為主流用語,因此積極通過華文圖書和有聲書,加強孩子的華文學習。(新加坡《聯合早報》/伍書永 攝)

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發文稱,調查發現,在新加坡,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性,但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尤其在孩子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孩子成績,導致他們減少以華語同孩子溝通,擔心妨礙孩子的英語學習

原文摘編如下:

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助理主任兼中文系主任胡月寶,以個人名義同一家學前中心合作,就78名華族家長對孩子雙語學習的態度,進行一項試驗性調查後,做了上述觀察。

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成績減少同孩子說華語

調查發現,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尤其在孩子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孩子成績,以及對語言學習存有誤解等因素,導致他們減少以華語同孩子溝通,擔心妨礙孩子的英文學習。

調查在2014年至2015年展開,胡月寶曾在今年第六屆母語學習論壇上分享調查結果。

受訪家長年齡45歲以下,多數在本地完成至少10年雙語教育,有至少一個孩子就讀幼兒園或小學。調查通過問卷、一對一面談和小組討論等方式,收集反饋。

幾乎所有家長自認能說雙語,顯示他們具備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條件。多達七至八成表示,學華語對華人身份認同、傳統價值觀傳承很重要。

持有務實心態的家長也不少,近六成認為,隨著中國崛起,學好華語能讓孩子在未來經濟佔優勢。

然而,他們的實際行為,卻同對待雙語學習的積極態度相牴觸。

與配偶講華語比率較高?家長與孩子卻傾向講英語

這項允許多選項作答的問卷調查顯示,同配偶溝通時,53.1%家長表示會說英語,63.1%表示會說華語,但同孩子溝通時,89.2%家長使用英語,使用華語的有63.1%。這顯示,能同配偶說華語的受訪者儘管佔稍微多數,但同孩子溝通時,卻有更多傾向說英語。

胡月寶受訪時認為,新加坡雙語環境是存在的,對培養雙語兒童也有巨大潛能。

「關鍵是大家說還是不說……相對於單語社會,我國雙語政策是相當成功的,重點不在於學校的教學,而是整個社會對語言的觀念要如何轉變。」

不少家長透露,他們嘗試營造雙語環境,例如,由父親負責同孩子說英語,母親和孩子說華語,或由祖父母和孩子講華語等。

胡月寶說:「許多家長很有意識地做這件事,但較不理想的是他們容易妥協,有的家長說,孩子不願和他說華語,他擔心影響親子關係;有的說,孩子很多詞彙不知道如何用華語表達,為了方便,乾脆以英語溝通。」

另外,調查顯示,家長對營造雙語環境容易妥協,往往也因他們認為學好英語更重要。

兩個兒子分別7歲和10歲的郭寶強(41歲,人事部經理)是其中例子。他在講華語家庭成長,但踏入社會後,講英語成為習慣,同孩子溝通也是如此。

他說:「兒子們進入小學後,對華文學習抗拒,甚至說他們是『英文人』。我和太太現在儘量和他們多說華語。其實,對我來說,孩子的華文不要太差就行了。我比較關注他們學好英語,將來在社會上才不會吃虧。」

專家:家長誤解多講華語會使孩子英語退步

胡月寶說,英語作為本地主流用語,家長有上述心態無可厚非,但常見的誤區是,多說華語會導致孩子的英語退步。「尤其孩子入學後,成績成為家長決定是否讓孩子平衡接觸雙語的標準。家長往往一發現孩子的英文成績退步,就改為講英語。」

她建議家長調整思維,以整個社會語言環境作為衡量。「大環境以英語為主流,家裡就應多講華語……如今小學華文課時只佔所有科目課時的兩成,既然孩子多數時間講英語,不會因為在家多講幾句華語而影響英語水平。」

定下家規:孩子須與父母說不同語言

6歲的林子杭和大他兩歲的姐姐林子暄,無論一起玩耍或在學校同朋友交談,一般使用英語,但只要同母親溝通,就會「自動」改用華語。

家庭主婦楊慧卿與丈夫林俊雄(公務員,40歲)從一開始就為孩子定下「家規」,即同媽媽說華語,與爸爸則說英語,讓孩子對雙語使用習慣成自然。

夫妻倆堅持家中的「雙語政策」,是因為觀察到朋友的孩子在講英語環境成長,上學後面對學華語的困難。兩人的苦心沒有白費,他們同兒子在今年第五屆「講華語運動親子才藝比賽」中,攜手演出詼諧短劇,奪下學前組冠軍。

楊慧卿認為,培養孩童雙語能力須從小打下基礎,似乎沒有捷徑。「良好的起步很重要,等到他們五六歲才開始在這方面下功夫,可能會稍微困難。」

林俊雄不擔心孩子多說華語,英語會退步。「孩子將來如果某一個語言比較弱,就加強那一方面,但這不等於要放棄對另一個語言的學習。可能我和太太的成長過程中,習慣接觸華文,孩子中英沒法兼顧好,我反而會擔心。」

夫妻倆其實是「三語人」,英語是日常慣用語,華語和潮州話對他們來說最親切。

對語言感興趣,曾學過日語和越南語的楊慧卿相信,孩子能在不同語言之間轉換,可增強腦力發展,更好地適應環球化未來的多語環境。「如果有能力,我倒希望孩子學越多語言越好。」

專家:家長堅持講華語能打開自然習得空間

有些家長自認華文水平不夠高,選擇不同孩子說母語。教育專家強調,家長能講華語就應堅持多講,打開語言自然習得的空間,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在學校的雙語教學。

胡月寶說,語言學習有兩個方法:一個通過正規學習;另一個則是自然習得(acquisition),通過多接觸而習得語言,是「最無痛」的方法。

「我常問家長,會講華語嗎?既然會,為何要『自廢武功』呢?家長應對母語有多一些信心,儘量和孩子多講,為他打開語言習得的空間,即便孩子有語病或發音不準,可留待學校去糾正。孩子有更多接觸華語的機會,才能為他在學校的雙語教育提供基礎。」

她指出,新加坡不同於英美國家的單語環境,周圍有很多華文資源的存在,包括電視、電臺節目,以及報章和繪本等,然而,她從調查中觀察到一個現象,即不少家長自己過去通過聽歌、看電視學華語,如今卻沒在家裡為孩子製造同樣的環境。

「有家長會說,她的孩子沒有時間看電視,華文學不好,只好送他去補習。」

胡月寶不否定補習的作用,但強調它主要是正規學習。「學校已有很多這方面的學習了,我們應擴大語言自然習得的空間,而不是讓孩子做兩次學習………如果跟不上進度,可以送補習班,但如果孩子在學校認真學習還是學不好,或許不是能力或教學問題,而是習得空間不夠,讓他不具備消化學校教學內容的基礎。」(中國僑網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頻道綜合 責任編輯:鄭娟_NQ0738

相關焦點

  • 新加坡家長培養孩子學雙語 有「心」無「力」難兩全
    (新加坡《聯合早報》/伍書永 攝)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發文稱,調查發現,在新加坡,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性,但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受訪家長年齡45歲以下,多數在本地完成至少10年雙語教育,有至少一個孩子就讀幼兒園或小學。調查通過問卷、一對一面談和小組討論等方式,收集反饋。幾乎所有家長自認能說雙語,顯示他們具備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條件。多達七至八成表示,學華語對華人身份認同、傳統價值觀傳承很重要。持有務實心態的家長也不少,近六成認為,隨著中國崛起,學好華語能讓孩子在未來經濟佔優勢。
  • 新加坡雙語教育:多講華語會使孩子英語退步?不存在的!
    身為新加坡雙語教育制度的「產物」,年輕華族家長理應能讓孩子在雙語環境成長。但本地調查顯示,他們對培養雙語孩童的態度積極,但行為消極。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助理主任兼中文系主任胡月寶說,英語作為本地主流用語,家長有上述心態無可厚非,但常見的誤區是,多說華語會導致孩子的英語退步。尤其孩子入學後,成績成為家長決定是否讓孩子平衡接觸雙語的標準。家長往往一發現孩子的英文成績退步,就改為講英語。
  • 新加坡的雙語和精英教育改革,到底有何參考意義?
    而到今天,這些特選中學沒有辜負新加坡培養雙語人才以及傳承華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 如今它們不是自主學校,就是自治學校,也都成為新加坡家長嚮往的名校。當然,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和學校教育的官方語言,新加坡的英語教育自然毋需贅言。 新加坡在雙語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毋庸置疑。
  • ​新加坡的雙語和精英教育改革,到底有何參考意義?
    另外,教育部還撥予額外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九所華校加強英文培養。學生既可以在華校環境裡受到中華文化薰陶,同時又能保證其英文水平可以和英校媲美。而到今天,這些特選中學沒有辜負新加坡培養雙語人才以及傳承華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如今它們不是自主學校,就是自治學校,也都成為新加坡家長嚮往的名校。
  • 為什麼那麼多低齡學生家長青睞於給孩子申請新加坡留學?
    留學家長大部分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在不同的地方,見識到不同風景和文化,有國際化的眼界。 有長遠眼界的家長在孩子中小學或者幼兒時期就送出國讀書,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孩子年齡小適應能力更強,二是可以給孩子高中或者大學更多選擇。
  •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
    一方面,希望孩子「出得去」,在世界知名大學繼續學習,培養國際化競爭力;另一方面,又想要他們「回得來」,保留中國文化的「根」,成為中國未來的發展的中堅力量。但是有些問題一直困惑著中國父母,雙語幼兒園真的雙語嗎?國際學校真的國際嗎?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出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孩子?
  • 雙語教育優勢不再,新加坡教育還有多少吸引力?
    小蜜蜂一口播音腔跟新加坡的關係不大,她的啟蒙老師是紐約的一名福建移民,中文老師也是來自大陸。另一位新加坡陪讀了兩年的中國媽媽也感嘆,「本來為了追求國際教育來到新加坡,沒想到現在為了中文教育又回國。「孩子在新加坡讀了兩年,英語確實有進步,已經能說成段的英文。但最大的瓶頸是中文,新加坡的中文課程對中國家庭來說太淺了,政府學校小學畢業生的中文水平跟國內三年級學生差不多。
  • 哈佛研究:孩子分心是本能,專注力需從小培養,家長不妨試試3招
    哈佛研究:孩子分心是本能,專注力需從小培養,家長不妨試試3招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我們會發現,即使再怎麼愛玩的孩子,也不會只玩一個玩具,幾乎每次都是玩玩這個再玩玩那個,很少會專心致志的只玩一個玩具,這就涉及到孩子的專注力的問題
  • 新加坡雙語教育在衰退:英語才是認同國家身份的重要依據
    小蜜蜂一口播音腔跟新加坡的關係不大,她的啟蒙老師是紐約的一名福建移民,中文老師也是來自大陸。另一位新加坡陪讀了兩年的中國媽媽也感嘆,「本來為了追求國際教育來到新加坡,沒想到現在為了中文教育又回國。「孩子在新加坡讀了兩年,英語確實有進步,已經能說成段的英文。但最大的瓶頸是中文,新加坡的中文課程對中國家庭來說太淺了,政府學校小學畢業生的中文水平跟國內三年級學生差不多。
  • 《李光耀回憶錄》:雙語教育為何是新加坡建國基石
    當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時,許多家長把孩子從華校轉送到英校,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如果華族學生全部念英校,只學習單一語言,那他們會失去自己的根,所以我下決心要推行雙語政策。如果沒有華文、沒有雙語教學,今天新加坡的華人就會很不一樣,會丟了根。作為華人,你英語說得再好,在西方人眼裡,你還是華人。要是你沒有華文文化和華語,那是很可悲的。
  • 新加坡陪讀兩年後,她們發現「最好」的雙語教育還是在中國
    前不久,我和幾個從新加坡回來的媽媽聊天,聽了一些「新式推娃」的故事。這些媽媽當初留學新加坡的原因,除去坡縣離中國近、安全、允許陪讀外,無一例外是因為看上了新加坡舉世聞名的雙語教育。新加坡的「全民雙語」政策當年造成近半數小學生畢業考試不合格,不得已才祭出「小六分流」大法,卻也導致了重視教育的華人家長的雞血推娃。Q:中國家長想要的「雙語教育」只有在中國才能實現?
  • 蒙特梭利:想要培養「雙語寶寶」,這3個方法家長要牢記於心
    所以也就是想要培養人人羨慕的「雙語寶寶」,那麼一定要抓住0-6的語言敏感期,那麼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蒙特梭利:想要培養「雙語寶寶」,這3個方法家長要牢記於心一、音樂薰陶音樂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語言傳播方式,因為音樂並沒有國界之分,任何人都能從中聽出旋律,聽出歌聲所要表達的感受,孩子也不例外。
  • 《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視頻
    當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時,許多家長把孩子從華校轉送到英校,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如果華族學生全部念英校,只學習單一語言,那他們會失去自己的根,所以我下決心要推行雙語政策。如果沒有華文、沒有雙語教學,今天新加坡的華人就會很不一樣,會丟了根。作為華人,你英語說得再好,在西方人眼裡,你還是華人。要是你沒有華文文化和華語,那是很可悲的。
  • 新加坡丨孩子為什麼要上幼兒園
    有句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7歲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髮育最迅速的時期,該階段的成長,也將直接影響孩子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有不少的家長只是因為孩子年紀到了,就給孩子安排幼兒園,為什麼要上幼兒園你知道嗎?三歲是一個節點,幼兒的心理成熟度有所變化,可以上幼兒園去了。
  • 新加坡陪讀兩年後,她們發現「最好」的雙語教育還是在中國 | 講述
    前不久,我和幾個從新加坡回來的媽媽聊天,聽了一些「新式推娃」的故事。這些媽媽當初留學新加坡的原因,除去坡縣離中國近、安全、允許陪讀外,無一例外是因為看上了新加坡舉世聞名的雙語教育。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固然為人稱道,但中文教育的強度實在難以讓中國家長滿意。在新加坡讀書幾年後,幾位媽媽不約而同地帶孩子回了國……新加坡教育像一面鏡子,從中照見了別人的焦慮,也讓我們得以冷靜地覺察,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 精通雙語很難實現?雙語教學的新加坡中小學是如何開展日常教學課程的?
    近些年來,留學逐漸成為中國家庭考慮孩子未來發展的常態化意願。特別是在人才爆炸增長的當下,低齡留學也逐漸發展起來。在一眾低齡留學國家中,新加坡是當仁不讓的中國家長最心儀的留學目的地。究其原因,無外乎優秀的社會治安,法制體系,領先的教育理念,華人眾多的社會基礎等等。
  • 杭州娃哈哈雙語學校:培養「快樂」且有「終身學習力」的學生
    一所尚年輕的學校為何能收穫教育界一致好評,背後是娃哈哈雙語學校「安安靜靜做教育」的那份堅持。在眼下這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升學季,不妨讓我們來走進這所學校,了解它背後對於教育育人的深思考。近日,杭州娃哈哈雙語學校執行校長沈保如與家長代表—美國爸爸楚鶴,一起做客杭州網演播廳,揭秘家長和孩子愛上娃哈哈雙語學校的真正原因。
  • 南洋理工大學高虹:新加坡兒童雙語習得的優勢與隱憂
    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有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四種;方言則主要由中國沿海地區的漢語方言組成,如閩南話、潮汕話、廣東話、客家話、海南話等。十五世紀末,中國福建、廣東、海南等地的居民來到當時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與馬來人結婚,生下的小孩既學華語,也學馬來語;如果父母會方言,孩子也學方言。因此,華語及中國沿海地區各種漢語方言在新加坡直到今天還得以保留。
  • 為什麼越來越多家長喜歡送孩子去新加坡讀幼兒園?
    這是很多家長在最初聽到「幼兒園低齡留學」時的第一反應。事實上,幼兒園時期是培養孩子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關鍵時期。好的啟蒙教育能讓孩子在人生最初的學習階段養成探索世界的習慣與保持好奇的本能,在日後的成長中收益無窮。
  • 培養孩子思考力第一步就是家長閉嘴
    當孩子在平時玩的過程當中,調皮搗蛋時,家長訓斥他,希望他安分守己,不給你添麻煩。但是,當遇到思考問題時,你又想要他動腦筋思考,想出好的主意,讓你長臉。可惜,他不會思考了。他的思考力已經在平時被你持續不斷地打壓下去了。這樣的家長,典型的又想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的思想。這就是強調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