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雙語教育在衰退:英語才是認同國家身份的重要依據

2020-12-13 騰訊網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叄裡河

作者:吳錦清

「繼續以特選學校母語教育,守住文化底蘊和優良價值」,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在特選學校 40 周年紀念會上用中文和英文分別說了一遍,臺下不乏憂心忡忡的華人家長。

特選學校是改制之後的華語學校,這裡的母語指的華語。在特選學校,中英文並列第一語言,這點與主流學校以英語為主不同。特選學校頗能代表新加坡久負盛名的雙語教育,對於這幾年為中文教育衰退而擔憂新加坡華人,王部長的話可能是一顆定心丸。

但定心丸的效果很有限。

吉姆·羅傑斯為了雙語環境定居新加坡的故事人盡皆知,但去年在舊金山一次活動上,他卻吐槽說:新加坡人英語講得一般,漢語也不好。

以至於在「重點學校」南洋小學,學校活動的主持人都需要他金髮碧眼的女兒 — 小蜜蜂來出任。小蜜蜂一口播音腔跟新加坡的關係不大,她的啟蒙老師是紐約的一名福建移民,中文老師也是來自大陸。

另一位新加坡陪讀了兩年的中國媽媽也感嘆,「本來為了追求國際教育來到新加坡,沒想到現在為了中文教育又回國。「

孩子在新加坡讀了兩年,英語確實有進步,已經能說成段的英文。但最大的瓶頸是中文,新加坡的中文課程對中國家庭來說太淺了,政府學校小學畢業生的中文水平跟國內三年級學生差不多。

新加坡雙語優勢沒想像中強不僅是外國家長的感受,更是新加坡社會自己的認知。

新加坡本地華文網站紅螞蟻前日曬出一張照片,是新加坡中區市長給中區社區居民的寄語。內容應該是由英文翻譯成多種語言,照片裡馬來文翻譯是對的,但中文翻譯裡卻出現了「紀念新加坡建國200周年」的字眼,連「建國」和「開埠」都分不清。

早前一年一度的華文教育推廣會,「聽說讀寫」 寫成了 「聽說』瀆』寫」。官方華語水平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人。

華人佔新加坡總人口的76.2%,按理說這麼大比例的華人營造中文環境輕而易舉,而現實卻是華語日漸式微。雙語教育實施了幾十年,政府講華語運動年年搞,國人華語水平還是很一般。

關於新加坡人雙語優勢不再的原因,《聯合早報》報導,南洋初級學院前院長馮煥好認為是「我們自己不重視華文話語而放棄掉的」。

這其實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在英國殖民時期,華人移民集資設立華校,逐漸形成 「小學—中學—大學」這一完整的華文教育鏈。華校校友會聯合會會長潘國駒說,在五十年代的頂峰時期,本地華校多達283所。

1965年新加坡獨立,英語被選作行政語言。這既是因為被英國殖民已經形成的英語基礎,也是為了協調多種族矛盾。把英語作為通用語言,更容易為各種族民眾接受。而且作為港口,新加坡想要發展只有開放,使用英語便於和全球交流,促進貿易往來。

為了促進英語發展,新加坡開始逐步強制實施雙語教育,即「以英文為主,母語為輔」的政策。並且李氏政府向來忌憚高等教育中的華語語文會成為執政障礙,採取一系列措施根除中文教育。

在重英輕華的背景下,掌握好英語其實才是新加坡人在體制內和社會成功的關鍵。

因此,華語便陷入越推廣越邊緣的境地。到1978年,華人子弟上英文學校和華文學校的比例達到了8∶1,華校不斷失去生源。等到1980年南洋大學被關閉,傳統華校正式宣告終結。

新加坡在選擇語言之時是有很現實考量的,官方語言英語是考量接軌國際及多種族共存需要下的選擇,而華文的生存也多虧了中國的崛起。

在華語因為其實用性降低而逐漸式微之後,李光耀又倡導華人要「少說方言,多講華語」,因為「如果中國的四個現代化成功,她的貿易相當大,到時候說華語方便,講福建話沒用,所以文化上對我們有利,經濟上也是有利。」

為了防止華語消失,新加坡政府於1979年將九所中學確定為特選學校,這些學校把英語和華語同時作為第一語文。但實際上特選中學的老師上課時,主要還是用英語。即便特選學校的隊伍後來不斷壯大至目前的26所,但這種補救措施效果有限,大眾華語教育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為了進一步培養華文專才,新加坡政府又在5所高中開辦華文語文特選課程。近日,新加坡教育部長宣布,從明年起將語特課程擴大到初中階段,更早地培養學生對母語和文學的熱愛。

不過華語使用範圍越來越窄,這種簡單粗暴的華語培養方式也並不能改變問題的本質——英語才是認同國家身份的重要依據,華語只是種工具,或者更貼切地說只是一門課程。

華語課程在學校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除了雙語,新加坡教育的另一大特點是「分層」。六年級小學畢業,學生會參加離校考試,必考英語、母語(華語)、數學和科學四門科目。因為華語成績會影響升學結果,所以學生基本上還是會好好學習這門課。

小六會考成績前10%的學生,會被分流到六年制直通車課程,只要通過A水準考試就能上大學。其餘學生會根據成績分入四年制快班和五年制慢班,並在結束時參加O水準考試。考完繼續分流,想上大學可以繼續上初級學院(高中)然後考A水準,最終篩選出最優秀的5%進入大學就讀。

其中,小學階段必修華文,程度好的學生還可以在五六年級選修高級華文。而到了中學,只有達到小六畢業會考成績前30%的學生才能選修高級華文。選修高華課程的高門檻將很多學生拒之門外,對整體華語水平的提升自然不利。

一位在新加坡政府中學教了4年華語的老師給了自己的看法:

現行很多政策都是「現在努力學習華文是為了以後不學華文」。因為小六會考裡華文是必考科目,直接影響未來升學結果,所以學生還會認真學習。到中學後,基本上中一中二仍然必修華文,並且如果能在O水準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可以有減分優惠,在選擇初院時更有優勢。

更重要的是,學生缺乏學華文的熱情。學生普遍認為華文難學,因此教育部一再降低試題和課程難度,給程度低的學生開設更簡單的華文B課程。而難度低、應試性強的考試,更是直接打消了學生積極性,讓他們對華語更不重視。

還有家長在參加完南洋小學家長會之後表示大吃一驚。在說明華文課程時,華文教師全程用英語來解釋相關事項,PPT也全部是英文,整個過程沒有任何一句華語。

除了在學校裡不被學生重視,華語在華人家庭的使用也越來越少。2015 年的住戶調查報告結果宣告了英語在新加坡家庭日常用語中所佔比例首次超過華語。

《聯合早報》2017年發起的一次調查則顯示,七十八名受訪家庭中,89.2%會選擇用英語,用華語的只有63.1%。多數年輕華族家長雖有能力用華語跟孩子溝通,最終卻選擇用英語溝通。有人擔心會影響親子關係而妥協,有人則表示孩子華語詞彙量不夠,難以溝通。

英語教育的普及早就使年輕一代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逐漸西化。他們只接受過英文教育、認為西方價值觀,對華人文化非常陌生,更不可能通過數量有限的華語課程對華人身份產生認同。

特選中學和語特表面上傳承了華校精神,培養熟悉華語和華人文化的學生,但無法改變英文為尊的大環境。躋身精英階層,英語必不可少,華文則屬於錦上添花。

紅螞蟻認為,一邊肯定母語的好處和重要性呼籲學生學習母語,一邊又怕母語(種族身份)威脅到英語(國民身份)的地位,所以母語所有的好處和重要性,又成了次要、可選擇、可廢棄的東西。這是教育部推行母語教育最大的矛盾。

新加坡人的英語能力在亞洲國家中確實很突出。根據2018年英孚教育對全球88個非英語母語國家和地區的成人英語熟練度調研,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三。新加坡的雙語(及雙語以上)家庭比例也在 70% 以上,但細究起來,華文水平這幾年是有所下降的。

隨著中國中產階級在子女教育上獨霸全球的投入水平,新加坡的英文教育乃至雙語教育在國內一二線城市家長面前還有多少吸引力是需要打個問號了。即使鄰國馬來西亞相比,後者對華語認識也要更加偏向文化層面,而不是出於利用中國經濟發展的功利目的。

傳統華校的破壞已經不可逆轉,指望有限的特選學校和語特課程來重現當初的華語水平明顯不現實。如果英語不夠標準,中文教育不如原生環境,對華語文化的熱情還不如大馬,那麼向來以雙語教育作為特色之一、與國內一流國際學校差不多收費水平的新加坡教育對就難免要打些折扣了。

Reference:

王乙康:繼續以特選學校母語教育守住文化底蘊和優良價值

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90224-934457

雙語之路

https://interactive.zaobao.com/2019/singapore-bilingualism/looking-in.html#section5

新加坡還有雙語優勢嗎?

https://interactive.zaobao.com/2019/singapore-bilingualism/looking-in.html

華人還學華語嗎?30年後,新加坡還會有華文社群嗎?

https://www.redants.sg/perspective/story20190624-2852

能說雙語的家長都有心無力華語在新加坡快沒救了?

https://www.redants.sg/perspective/story20171228-991

《華校校友會會訊》2014年4月第5期

《新國志》:新加坡華文教育消失的歷史真相

https://xinguozhi.wordpress.com/2014/11/18/新加坡華文教育消失的歷史真相/

建國開埠傻傻分不清楚官方社區刊物說今年是「建國200周年」 ?!

https://www.redants.sg/good-reads/story20190730-3020

思考|外來華文老師體驗:新加坡華文教育三個問題

http://www.yan.sg/wailaitilianhuawen/

中國僑網:馬來西亞華小生5年連減,漢語熱降溫?真相在這裡!

http://www.sohu.com/a/215104751_230347

新加坡陪讀兩年後,她們發現「最好」的雙語教育還是在中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411686797810460&wfr=spider&for=pc

淺析新加坡華文教育之式微

http://www.nandazhan.com/huiyi/huiyi13.htm

Singaporeans 「speak bad English and bad Mandarin」: American billionaire

http://theindependent.sg/singaporeans-speak-bad-english-and-bad-mandarin-american-billionaire/

怎麼擺脫「爛華語」?政府的態度很重要

https://www.redants.sg/perspective/story20190201-2385

向新加坡學習:小國家的大智慧

http://archive.wenming.cn/zt/2010-07/22/content_20408637_26.htm

一文看懂新加坡超混亂的考試體系

https://www.yan.sg/kaoshitixihunluangde/

李光耀1979年在新加坡大力推行講普通話運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XFVz-r1g

相關焦點

  • 英語是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 是主流偏見還是事實?
    已經退休的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陳美英在《海峽時報》發表的《英語、母語和新加坡身份認同》,代表的正是一種本地中產階級的主流偏見。 陳美英所得出的英語是新加坡人身份認同的結論,其依據有事實和數據支撐。至於這到底是值得自豪還是可悲,就見仁見智了。
  • 雙語教育優勢不再,新加坡教育還有多少吸引力?
    特選學校頗能代表新加坡久負盛名的雙語教育,對於這幾年為中文教育衰退而擔憂新加坡華人,王部長的話可能是一顆定心丸。但定心丸的效果很有限。吉姆·羅傑斯為了雙語環境定居新加坡的故事人盡皆知,但去年在舊金山一次活動上,他卻吐槽說:新加坡人英語講得一般,漢語也不好。以至於在「重點學校」南洋小學,學校活動的主持人都需要他金髮碧眼的女兒——小蜜蜂來出任。
  • 為什麼說新加坡是「最適合兒童成長的國家」?雙語教育很重要
    說起新加坡的教育優勢,雙語教育可是擁有一席之地。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是怎麼樣的?一起來看看吧!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是怎樣的?新加坡的小學階段,重點還是在於培養學生基本的讀寫能力與計算技能,課程主要以英語、母語和數學為主,在小學四年級末會進行分流考試。到了五至六年級的定向階段,學生可選擇修讀三種語文源流課程中的一種。
  • 新加坡雙語教育:多講華語會使孩子英語退步?不存在的!
    身為新加坡雙語教育制度的「產物」,年輕華族家長理應能讓孩子在雙語環境成長。但本地調查顯示,他們對培養雙語孩童的態度積極,但行為消極。調查發現: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尤其在孩子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孩子成績,導致他們減少以華語同孩子溝通,擔心妨礙孩子的英文學習。
  • 新加坡為什麼被稱為「最適合兒童成長的國家」?雙語教育制度你知道...
    說起新加坡的教育,最常被人們談及的,雙語教育政策那肯定是要有一席之地的。雙語的優勢不言而喻,許多的科學家、教育學家已經證實了這一點,新加坡也毫不吝嗇地宣傳本國在雙語方面的卓越成果。
  • 想像的社區、身份認同和英語學習
    語言學習者在「想像的社區」中的實際和理想的成員身份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路徑和學習動機。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他們身份認同的以下五個方面。 後殖民英語因為英國的殖民歷史和美國的文化和語言帝國主義,相比其它語言,英語更常出現在人們對身份的重新想像中。
  • 新加坡為何被稱「最適合兒童成長的國家」?雙語教育制你知道嗎?
    說起新加坡的教育,最常被人們談及的,雙語教育政策那肯定是要有一席之地的。雙語的優勢不言而喻,許多的科學家、教育學家已經證實了這一點,新加坡也毫不吝嗇地宣傳本國在雙語方面的卓越成果。對於不同地區來說,英語仍然是促進新加坡這個國家不同群體之間交流,理解和聯繫的共同語言。這些對於幫助新加坡應對可能導致新加坡人之間分歧的威脅至關重要。英語語言在繼續發展獨特的新加坡文化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 新加坡陪讀兩年後,她們發現「最好」的雙語教育還是在中國
    新加坡的「全民雙語」政策當年造成近半數小學生畢業考試不合格,不得已才祭出「小六分流」大法,卻也導致了重視教育的華人家長的雞血推娃。Q:中國家長想要的「雙語教育」只有在中國才能實現?2015年剛去世的李光耀當初在新加坡實行雙語,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他認為新加坡華人佔多數,但國民中馬來人也不少,周圍又被馬來西亞所包圍,使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才能生存下來。但事實證明,即使有國家政策作為支持,雙語教育的難度仍然讓人意想不到。
  • 《李光耀回憶錄》:雙語教育為何是新加坡建國基石
    李光耀在書中用相當多的篇幅自述五十年來如何投注心力,制定和實施雙語政策,把新加坡從一個語言複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打造成一個多數人都通曉英文,同時懂得自己母語的團結國家,從而造就了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形勢。李光耀自豪地將雙語政策稱為「建國基石之一」。
  • 新加坡陪讀兩年後,她們發現「最好」的雙語教育還是在中國 | 講述
    不過,深入了解之後,我不由得大跌眼鏡:新式推娃之所以這麼雞血,追根溯源是「雙語教育」的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雙語教育。新加坡的「全民雙語」政策當年造成近半數小學生畢業考試不合格,不得已才祭出「小六分流」大法,卻也導致了重視教育的華人家長的雞血推娃。
  • 「雙語教育」重要嗎?如何進行雙語教育?
    隨著近年來的發展雙語教育在國內越來越流行,衍生出了許多雙語學校。但是我國的英語教學,我們的英語教師教的非常努力,學生那個也學得非常辛苦,但效果卻不理想,所以我國部分學校實施雙語教學也是一次嘗試和探索。國外的雙語教育已經經歷了100多年漫長的研究歷程,建立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我國的雙語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在研究上還存在重雙語國家的研究,輕單語國家的研究;重經驗介紹,輕理論研究;重爭論,輕實證研究的傾向。
  • 新加坡為什麼推行雙語政策?為什麼英語是第1語言?
    對於不同地區來說,英語仍然是促進新加坡這個國家不同群體之間交流,理解和聯繫的共同語言。這些對於幫助新加坡應對可能導致新加坡人之間分歧的威脅至關重要。  英語語言在繼續發展獨特的新加坡文化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不斷發展的文學場景豐富了新加坡本地人的文化和身份,同時也鞏固了新加坡在全球文學舞臺上的地位。
  • 新加坡的雙語和精英教育改革,到底有何參考意義?
    但敏銳的新加坡政府已經明確意識到,語言割裂對國家而言意味著什麼。於是以李光耀為首的人民行動黨在1959年後大力推動「雙語教育」,一方面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另一方面以「華文」作為文化根基。 因此,以萊佛士書院為首的「英校」和以華僑中學為首的「華校」在新加坡並存。
  • 韓昕餘專訪終身榮譽教授郭振羽:新加坡華族文化和身份認同的構建
    一,身份認同是建構性的,不是自然屬性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本地華族文化兼有原鄉的共性以及新土文化的特性,這種先天存在的「雙重性格」是新加坡華族文化特殊的寶貴遺產。而這種雙重性又如何歸屬凝聚成新加坡文化和新加坡的國家意識,是開埠200年來一種文化的共同流向和人文建構。
  • 新加坡家長培養孩子學雙語 有「心」無「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伍書永 攝)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發文稱,調查發現,在新加坡,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性,但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成績減少同孩子說華語調查發現,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尤其在孩子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孩子成績,以及對語言學習存有誤解等因素,導致他們減少以華語同孩子溝通,擔心妨礙孩子的英文學習。
  • ​新加坡的雙語和精英教育改革,到底有何參考意義?
    而到今天,這些特選中學沒有辜負新加坡培養雙語人才以及傳承華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如今它們不是自主學校,就是自治學校,也都成為新加坡家長嚮往的名校。當然,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和學校教育的官方語言,新加坡的英語教育自然毋需贅言。新加坡在雙語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毋庸置疑。
  • 新加坡家長培養孩子學雙語 有「心」無「力」難兩全
    (新加坡《聯合早報》/伍書永 攝)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發文稱,調查發現,在新加坡,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性,但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成績減少同孩子說華語調查發現,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尤其在孩子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孩子成績,以及對語言學習存有誤解等因素,導致他們減少以華語同孩子溝通,擔心妨礙孩子的英文學習。
  • 兼顧雙語與中華文化教育的寶藏留學國家!新加坡!
    有沒有一個國家,在提供雙語的同時,還兼顧中華文化知識?我不想孩子變成ABC,忘了根。有有有,當然有!只要是訂閱我們的小夥伴提出的要求,小翼君一定滿足你!新加坡留學了解一下!新加坡教育部早在1979年推出了特別輔助計劃(Special Assistance Plan; 簡稱SAP),有「幼苗」、「胚芽」的意思。目的是與栽培擁有雙語能力的幼苗。SAP計劃為學術成績優異,且精通中文及英語的學生設立特別課程,讓學生除了英文之外可使用母語為第一語文。
  • 若只將華語視為應付日常的工具,30年後新加坡還會有華文社群嗎?
    現在流行的是講權利而不是講責任,美國總統甘迺迪說的: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為這個國家做了什麼。現在聽起來多少已有些不合時宜,正是因為這句話把人民的責任放在權利之上了。但若論身份認同與國民教育,則重點往往還是在責任而不在權利:英語你能不學嗎?國歌你能不唱嗎?國民服役你能逃嗎?
  • 《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視頻
    在百分之七十華人的新加坡卻選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難度和阻力可想而知。如果沒有當年的改革新加坡恐怕沒有今天的榮耀。我們作為大陸,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麼呢?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現實問題。我們必須居安思危,警惕文化沙龍主義(總是過度的強調自己語言和民族的優越性),要把英語作為重要的語言來學習。是連接世界的必備優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