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的新加坡:中企投資世界的新跳板

2020-12-15 第一財經

傍晚,新加坡克拉碼頭路邊拐角的肉骨茶店外依舊排著長龍,馬路對面,剛剛結束一天工作的上班族井然有序地隨著路口的行人綠燈穿過馬路。

在新加坡,金融區的都市繁忙、烏節路的現代時尚與牛車水的熱鬧喧囂、小印度的生活味道,共同構成了城市生活的縮影。

這裡演繹著東西文化最好的碰撞和融合。

這個只有719平方公裡、561萬人口的城市國家,曾經以飛速發展的新加坡速度,扮演著東南亞經濟和商業中心的重要角色。

9月19日,在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發布了《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8》,測評結果顯示,新加坡位列「一帶一路」投資環境指數第一,國家投資環境指數最高,報告分析稱,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動力強勁、營商環境優質、對華關係友好,是排名靠前國家普遍具有的特點。

帶著對「一帶一路」的好奇和關注,第一財經記者跟隨大華銀行,沿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走訪了東南亞多國,首站抵達新加坡。

6.5億人口的東協從來不缺商機

新加坡坐落在馬來半島的最南端,馬六甲海峽的入海口,連接著東西方的海上咽喉要道,這裡被稱為東方的十字路口。

一條新加坡河蜿蜒穿越整個城市。坐船,從上遊的金聲橋到河口,沿河而下,在3.2公裡的河兩岸,萊佛士坊(RafflesPlace)金融區摩天大樓鱗次櫛比,克拉碼頭、加文納橋,新加坡開埠歷史的畫卷沿河展開。

今天,為了激活古絲綢之路和古老的歐亞大陸通道,「一帶一路」貫穿了亞歐非大陸,連接著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廣大的腹地國家,還有橫跨歐亞大陸的海上部分。

在隧道股份(600820.SH)位於新加坡的辦公大樓裡,環顧四周,從落地的玻璃窗看出去,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腳手架、吊車聳立,不遠處一幢正在整修的大廈外牆上,還掛著某中資企業的巨幅海報。

「今年是隧道股份進入新加坡開展業務20周年,20年來,隧道股份已經完成了近15個地鐵車站的建設,在新加坡累計推進隧道的裡程超過50公裡。」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新加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金愛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

德勤報告顯示,2014年到2017年的4年間,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一帶一路」相關融資規模最大,累計約109億美元。

其實,不只是新加坡,「一帶一路」上龐大的市場空間,也讓中資企業「垂涎不已」。

最新公布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總額同比增長13.4%,高出中國整體外貿增速5.9個百分點。

東協地區也是最有潛力的新興戰場。數據顯示,2017年,東協地區GDP超過2.5萬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東協在未來一年的增長率將超過5%,東協有可能在2030年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龐大的市場機遇下,各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及產業優勢卻截然不同,「新加坡,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更具金融、法律、稅收優勢;泰國,產業優勢是汽車業,印尼有非常豐富的天然資源;越南正在積極發展科技製造業。」大華銀行集團外國直接投資諮詢部主管張志堅稱,這種巨大的差異性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意味著龐大的商機。

新加坡跳板

新加坡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處,是歐洲、非洲到東南亞各國和大洋洲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交會點。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中,有近1/3是先進入新加坡,而新加坡對中國的投資也佔到「一帶一路」國家對華投資總額的85%。

「藉助實體互聯互通,空運、海運連接,金融和商業服務的完善體系網絡,新加坡為國際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新加坡企業發展局交通與物流司司長饒忠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金愛平在向記者回憶當年選擇新加坡落地時的主要考慮,首先是企業的戰略。「在新加坡,能和國際一流的企業展開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和競爭,這才能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和競爭力。」

其次,是新加坡獨特的社會環境。新加坡經濟發達、社會穩定,並且,這裡獨特地融合了東西方文化,非常適合中國的企業發展;第三是新加坡的基礎設施建設規範完備,能夠保證一個企業從進入市場到深入發展,長期生根。

更重要的是,以新加坡作為跳板,整個東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需求龐大。「僅是東協單方面,每年估計就有約20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支出需要。」大華銀行集團機構銀行服務部主管陳文發稱。

金愛平介紹,目前隧道股份海外業務的50%集中在新加坡市場。

中企在新加坡是怎樣一種體驗

「通過在中國二三十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部分的中資企業,特別是國有中資企業,在項目實施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使得中資企業在整個東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和競爭力。」金愛平稱。

據他介紹,隧道股份最初是作為專業的分包商進入新加坡市場,2000年聯合總承包,到了2008年,隧道股份開始獨立總承包。目前在新加坡,幾乎踏上任何一班地鐵,都會經過隧道股份修建的車站。

如果說隧道股份在新加坡站穩腳跟,展示了中資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強大實力,那麼海底撈則代表著中國的餐飲品牌在走出國門之後,堅持自身基因的同時還能深深地融入當地。

剛入傍晚,新加坡的海底撈盛港店已是門庭若市,等位區已然如國內一般壯觀,一切服務和體驗也都是一致的水準,眼鏡布、發圈、手機套、美甲,走出國門,海底撈基因也得以堅持。海底撈員工同樣非常熱情,很多都是本地員工。

店內還保留了變臉、花樣拉麵、等國內特色。火鍋菜品和口味除了保持國內的標準,還根據新加坡口味,小料中添加了熱帶國家喜歡的小青柑,火鍋底料也備有新加坡特色的喇沙鍋,菜品也做了本地化,新加坡人喜歡吃海鮮,大隻的麵包蟹可直接入鍋。

「中國移民走向海外主要有三把刀,剃刀、剪刀和菜刀。」海底撈集團首席戰略官周兆呈在克拉碼頭店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如此表示,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及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迅速發展,中餐館在海外已經走到了一個從移民餐飲走向品牌餐飲的階段。「好火鍋自己會說話」,已經將海底撈的品牌文化帶到了新加坡。

2012年下半年,海底撈在新加坡開出第一家分店,至今,海底撈在新加坡有11家分店,新加坡已經是除中國之外,全球擁有海底撈分店最多的國家。

如何經營朋友圈

進入當地市場迎面而來的困難和挑戰,是每一家接受記者採訪的中資企業都會談到的現實問題,而各家企業也都在尋找自己落地的路徑。

不過,他們無不總結出,與新加坡企業合作,是少走彎路的最佳選擇,修煉內功是企業必須要做的功課。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中國傳統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周兆呈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所積累的經濟紅利,創造了更多的經濟蓬勃的機會,另一方面,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為企業創造了更適合的外部環境,「這是天時。」

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裡,需要企業有意識地在當地尋找適合的合作夥伴,「這就是地利,」周兆呈稱,包括金融服務、法律服務、企業的上下遊,甚至招聘員工,跟企業發展有關的方方面面。

「最後是人和,企業自己的內功要練好。」周兆呈總結道。

企業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挑戰,中資企業初進市場時也會經歷文化、制度、環境等的水土不服。

饒忠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東協10個國家裡,經濟發展的基礎、速度都不一樣,中國企業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市場的定位、潛在的能力和優勢。

「如果你對東協國家比較了解,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有些國家生活節奏會不太一樣,各自的價值觀也不完全相同。」新加坡工商聯合總工會主席、新加坡太平船務董事總經理張松聲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

各國的監管政策、當地的勞工政策、法律條規、監管條例,還有當地的文化、消費習慣,是中資企業進入新市場遇到的主要挑戰。

「項目實施之前一定要經過比較慎重和仔細的市場調研,包括當地的準入機制、稅務、法律、政府規範,以及當地的市場供應鏈的水平。」金愛平認為,合作夥伴、專業能力,各方面都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調研,「好的合作夥伴能幫你了解這個市場,解決很多企業新入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

為了協助要在東協擴展業務的外國企業,大華銀行在2011年設立了外國直接投資諮詢部(FDI Advisory Unit,下稱「FDI諮詢部」),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跨境投資和銀行諮詢服務。

「FDI諮詢部正是為了幫助企業在跨國開展業務時,為理解當地文化和業務提供便利。」陳文發說。

大華銀行FDI諮詢部與區域政府機構、當地商會和專業的服務機構一起,建立夥伴關係,通過區域性的生態系統,銀行能夠更有效地提供無縫整合的諮詢服務。

目前,大華銀行是唯一一家同時與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和中國國際商會籤署合作協議的東南亞銀行,「2017年,大華銀行促成了從中國到東協近200億新元(約合1000億元人民幣)投資,大部分都是通過新加坡完成的。」陳文發稱。

據張志堅介紹,自大華銀行FDI諮詢部成立以來,已經成功協助超過500多家中國企業進軍東協市場。

「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銀行服務往往不是首先要考慮的事項,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各國不同的優勢及優惠政策,把企業整體投資的經濟效益提高。」張志堅稱,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在當地建立商業關係、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是至關重要的。

大華銀行FDI諮詢部,就是為了協助企業滿足這方面的需求,目前大華銀行已經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五個熱點國家,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設立了中國服務部,協助中國企業儘快融入當地市場,高效地拓展區域業務。

以新加坡為例,大華銀行是新加坡歷史悠久的銀行,創辦人的華裔背景讓其更貼近當地的華人圈層。1984年,大華銀行在北京設立代表處,正式進入中國內地;2007年,作為最早一批在華成立的外資法人銀行拓展業務。「大華銀行在中國內地積累了大量與中國企業打交道的經驗,對中國的經濟環境、企業特點十分了解。同時,在新加坡當地豐富的資源、在東協地區龐大的網絡布局,對於走向海外的中資企業而言,無疑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解決方案,是最合適的合作夥伴選項。而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理念,更容易建立起銀行與企業的互信和深入的了解。」周兆呈稱。

新跳板:區域總部與財資中心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第5年,中國企業在國家戰略的倡導下,已經邁出了一個很大的步驟走出去,如今不再只是大型國企,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將拓展的腳步邁向了東協,也將新加坡作為重要跳板之一,將其發展成一個區域總部。

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亞太地區)執行司長許仁和介紹,至今已有7500多家中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或製造基地,約110家中國企業在新交所(SGX)上市,市值約為249億新加坡元。

「我們還協助客戶在新加坡設立區域財資中心,管理向東南亞的投資。這不僅能夠享受到新加坡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還能享受到穩定成熟的法律體系和良好的配套服務,」陳文發介紹稱,「當公司更加成熟的時候,我們也會把它們帶到資本市場,發行債券或上市融資。同時,也會幫助它們在中國香港等美元債市場進行融資,將資金來源多元化。」

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蘇州工業園區,到中新天津生態城,再到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中新兩國政府間合作在高層制度設計上予以保證。

中新(重慶)示範項目啟動後,中新兩國又開闢了連接重慶和廣西北部灣的鐵路通道以及後續通往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的海上通道。「這條中新南向通道,就是要把重慶連接到廣西,再連接到東南亞,以降低西部的物流成本,也使區域內園區的發展可以進一步加快。」張松聲稱。這條中國西部地區通往東南亞國家的便捷出海通道,將比經過中國東部地區出海節約15天左右的時間。

張松聲介紹稱,新加坡工商聯和新加坡中資企業協會還搭建了「一帶一路」網絡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有中資企業、金融機構、專業機構、新加坡當地企業,通過平臺在東南亞的廣泛網絡,各方可以展開各種合作。

新加坡在「一帶一路」上的角色還體現在它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上。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方面,通過新加坡的樞紐地位,促進人民幣在東協地區的廣泛使用。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18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2017年,在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佔比上,中國香港地區佔比最高49.7%,之後便是新加坡佔比9%。

作為全球三大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之一,新加坡能為中資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資金融通。在參與「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上,新加坡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批2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之一,承諾的融資總額達900億美元;目前,已有多筆以美元或新加坡元、人民幣計價的「一帶一路」債券在新加坡資本市場成功發行;今年5月,由中資企業發起組建的新加坡亞太交易所正式開始交易,將在海外推出人民幣計價的商品期貨品種,以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等金融期貨品種。

新加坡還是全球第三大、亞洲第一大外匯交易中心,對於中資企業在境外擔心的外匯風險管理,新加坡金融機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由於部分東南亞國家貨幣波動性較大,銀行在當地龐大的網絡和當地貨幣儲備,能夠幫助企業充分規避貨幣風險。

「我們可以給那些在東協很多不同國家投資布局的企業,在新加坡搭建一個資金管理中心,借用新加坡的國際金融平臺進行融資與資金管理,降低融資成本,這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在當地的競爭力。」張志堅對此表示,相較其他國家或地區融資,新加坡更為便利,銀行也可以幫助企業藉由新加坡進行再投資。新加坡作為很多跨國企業資金運用的區域平臺,可以利用新加坡與多邊國家籤署的經貿協定,享受協定優惠,例如避免雙重繳稅,降低企業成本。同時,新加坡的金融機構善於運用創新的金融產品,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打造整個區域投資的資金安排。

相關焦點

  • 「投資新加坡」中企「完美」跳出去,稅務風控少不了
    中企對外投資新加坡,稅務風險如何防控不久前,中國和新加坡迎來了兩國建交30周年的紀念日。新加坡是「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中新合作的重點和亮點。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已經成為中資企業投資世界的新跳板。
  • 花旗銀行助力中企在「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發展
    人民網曼谷12月14日電(記者孫廣勇)「『一帶一路』倡議是極大規模的投資和貿易倡議,有助於推動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花旗銀行泰緬老柬四國主管、董事總經理迪波12月14日在曼谷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企業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52個國家有新增投資,合計85.5億美元,佔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12.4%,比去年同期增加4.3個百分點。 迪波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難得一遇的全球性轉型項目,將大大促進相關地區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 「一帶一路」海外港口系列三——東南亞三兄弟:新加坡港、印度尼...
    港口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港口行業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有著獨特優勢。新加坡港相關閱讀:「一帶一路」視野中的新加坡港新加坡港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轉口港,也是世界最大的貨櫃港口之一。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是世界上第二大港口運營商,擁有遍布全球的250條航線,同全世界123個國家的港口相連。在港口信息化建設方面,新加坡港搭建的國際航運中心信息平臺,實現了不同航運機構和企業間高效快捷、數位化的溝通協作。
  • 青島工商中心:「一帶一路」上的海外驛站
    今年2月,青島市商務局將首場「絲路對話」放在新加坡,向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等機構推介青島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的「雙定位」優勢,在新加坡企業界掀起投資青島的熱潮。默契源自長期的合作。新加坡一直是青島市在東南亞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截至目前,新加坡累計在青投資項目449個,合同外資27.59億美元。
  • ATT中非一帶一路貿易區塊鏈高峰論壇新加坡勝利召開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ATT最新資訊 > 正文 ATT中非一帶一路貿易區塊鏈高峰論壇新加坡勝利召開
  • 全球27家金融機構籤署《「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
    圖片來源:綠金委4月25日,由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與倫敦金融城牽頭起草的《「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籤署儀式在京舉行,27家國際大型金融機構參加了儀式,這標誌著「一帶一路」投資綠色化走向新階段。
  • 「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取得了哪些新進展
    在國際運輸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歐班列依然保持了平穩增長。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發展取得的積極成效和奠定的堅實基礎。從2013年「一帶一路」建議提出到現在,六年多過去了,新修建的鐵路、公路正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日益緊密地連在一起。
  • ...普華永道發布《「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大健康產業投資白皮書》
    普華永道中國企業融資與併購部主管合伙人、普華永道一帶一路業務主管合伙人黃耀和表示:「該白皮書的發布是普華永道在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方面的最新努力成果,以九月份新晉推出的普華永道『一帶一路全景平臺』為基礎,深入探究縱深領域,以『共享、探索絲路新商機』為目標,致力於打通『一帶一路』投資與建設的各個環節,共享廣闊的全球網絡資源和實務經驗。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宏教授:推進「一帶一路」合作還需做好機制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長,「一帶一路」中心首席研究員劉宏教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召開之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暨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長,「一帶一路」中心首席研究員劉宏教授接受中國網智庫中國專訪,圍繞 「一帶一路」發展經驗、如何更好推進「一帶一路」合作、智庫應發揮哪些作用等話題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 「一帶一路」上的安徽故事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處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重要節點的安徽,已站在對外開放的前沿,憑藉區位、科技和產業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國內外客商前來投資,呈現加快發展勢頭。2016年,我省新引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企業13家,同比增長8.3%;實際吸收沿線國家直接投資7.6億美元、同比增長6.9%。今年一季度,全省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39億美元,同比增長7.4%。
  • 海外學者解讀:振興東北要在「一帶一路」中找到新支點
    東北地處東北亞腹地,是連接亞歐的重要通道,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載體,只有發揮好其獨特的國內、國際區位優勢、產業優勢,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創造一切可以創造的條件,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緊跟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瞄準俄羅斯、蒙古以及中亞、東歐市場,籌劃港口、礦山的運輸、起重機械等這些成套項目,準確把握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才能在發展中「補齊短板」,發揮優勢,在「一帶一路」這個大戰略中找到振興的新支點
  • 建設「一帶一路」交匯點樞紐城市,南京這樣發力
    市長藍紹敏也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要求,以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交匯點重要樞紐城市為契機,構建南京高水平、全方位開放新格局。5年多來,南京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傾力共繪絲路新畫卷,在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產業合作等方面碩果纍纍,交出一份成績優異的新答卷。
  • 同世界分享「一帶一路」商機
    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世界各國紛紛響應,中國也拿出不少扎紮實實的舉措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同世界分享「一帶一路」商機。
  • 財經觀察:中國投資給新加坡帶來新「生活方式」
    其實,中國投資對新加坡經濟與民生的影響一直存在,而且在不斷增強。  據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經商處提供的數據,2016年中國對新加坡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為42.05億美元,佔中國對東協投資流量的45.2%,佔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總額的28.9%。  新加坡南洋國際商學院院長許振義認為,中國投資對新加坡經濟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兩方面。
  • 「一帶一路」上的中國雄心
    ——題記2013年,是一個註定值得銘記的年份,一系列重磅新聞震動了全球政經界——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的新倡議,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一倡議無疑將極大地重構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互動關係。其實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只需將目光投射到在「一帶一路」上大放異彩的中國企業身上即可。14月22日~24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 「一帶一路」紀錄片《共築未來》,在晚8點黃金時段的央視綜合頻道陸續播出。
  • 高郵燈企照亮"一帶一路" 納稅服務如影隨形
    「一帶一路」。  「高郵燈具企業組團助力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我們的稅收服務不能落後,必須靠前服務,為他們儘可能地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幫他們最大化地規避稅收風險,為他們照亮『一帶一路』保駕護航。」高郵地稅局局長徐志介紹說。
  • 林毅夫:基礎設施是"一帶一路"好的投資機會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已近三年,得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響應。截至今年2月,我國對沿線國家投資已超500億美元。針對這個問題,在5月9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舉辦「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智庫研討會」上,國策君採訪了前世界銀行副行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他看來,選好項目、買對保險、動民間資本,「三管齊下」基礎設施投資風險可控,甚至回報較傳統的政府債券、股票投資更好。
  • 「新格局、新階段與區域化新發展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的...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研究長三角區域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功能創新,12月9日,中國進出口銀行一帶一路金融研究院(上海)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聯合舉辦「新格局、新階段與區域化新發展
  • 江蘇南通對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增長迅速
    日前,從江蘇省南通市商務局獲悉,上半年,該市對"一帶一路"沿線10個國家新增項目23個,中方協議投資額7億美元,增長近10倍,佔該市境外投資的74%;在"一帶一路"沿線22個國家完成工程承包營業額3.3億美元,增長82.9%,佔該市工程承包營業額的47.2%。
  • 「一帶一路」是世界機遇之路(2019,國際社會這樣說(5))
    「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一帶一路」是世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朋友圈越來越大今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義大利進行國事訪問,中意雙方籤署中意政府間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