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功效上來說,面膜的主要作用和其他保溼類的護膚品一樣,都是保溼。最大的差別就是面膜可以通過它的材質和添加成分,比如乳膏面膜、無紡布面膜、增稠劑、成膜劑等等,來給皮膚營造更溼潤的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有效成分的滲透。
不過國內市場上大部分的面膜,有效成分的濃度都不高,所以理論上面膜的確有更好的促滲作用,但其實也並沒有太多可以滲透的東西。當然一些特別貴的面膜除外。
面膜可以使用,但千萬不要天天敷面膜,貼片面膜每周使用儘量不超過3次,每次15-20分鐘,睡眠面膜每周使用儘量不超過2次,早上要記得清洗掉,泥狀面膜、撕拉麵膜每月使用儘量不超過2次。
如果你每周使用面膜超過5次,每次超過半小時,就要小心皮膚「過度水合」的問題,通俗地說就是角質層水分太多了,可能有一些細胞會漲破或者細胞之間失去粘附,這些細胞就會隨著時間流失掉,或者變成幹皮脫落,這就相當於會破壞了角質層,會導致我們常聽到的「皮膚屏障受損」。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越敷皮膚越敏感,越敷越刺痛。
剛摘下面膜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面膜效果特別好,這其實是因為在敷面膜的過程中,皮膚的角質層被潤溼了,所以剛摘面膜的幾十分鐘裡,會覺得皮膚看起來更水嫩,膚色也更亮。但基本上過了幾十分鐘,這種效果就會慢慢消失掉。
提醒你,市面上有一種可撕拉的面膜特別火,這種面膜在撕拉的時候,的確有去掉「死皮」、拽下粉刺的效果,但是,這種效果只是暫時的,並不能真正解決粉刺問題。而且更嚴重的是,每這樣拉扯一次皮膚,就損傷一次皮膚屏障,用得過頻,會導致皮膚很薄,容易出現刺痛、泛紅、脫皮等症狀。
這兩年氣泡型的面膜也成了網紅產品,其實這種面膜只是在配方上做了一些小心思,加入了低沸點、易揮發的成分——含氟化合物,或超低粘度的聚二甲基矽氧烷。當塗抹在皮膚表面時,在皮膚表面的熱量作用下逐漸揮發,遇到面膜中的表面活性劑就會冒出綿密的泡沫,而面膜中的增稠劑會讓泡泡不那麼容易消退,所以就會呈現整臉泡沫的效果。其實功效上並沒什麼特殊,只有清潔和弱保溼效果,泡泡多也不代表臉髒。
面膜還有一大作用經常被忽略,就是冷卻作用給表皮營造涼爽環境。在戶外暴曬之後,或者劇烈運動需要降溫冷卻時,面膜就可以排上用場,貼上後可以迅速給皮膚降溫,面部會覺得很舒服。
如果你的皮膚易長粉刺、痘痘,儘量避免使用睡眠面膜。睡眠面膜的封閉性比較強,可能為不喜歡氧氣的微生物,比如痤瘡丙酸桿菌,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而促進痘痘發生。用貼片面膜、泥狀面膜則不太容易出錯。
如果你是敏感皮膚,不要在網上盲目購買「修復敏感肌」的面膜,最好先諮詢醫生。造成皮膚敏感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由於過度清潔、使用磨砂膏或洗臉儀導致的皮膚屏障受損、角質層過薄,再過度頻繁使用面膜的話,不但起不到保護效果,反而會加重症狀。
一些「械」字號的「醫美面膜」的產品,也並沒有過於神奇的效果,這類面膜只是比較適用於醫美術後使用,配方精簡,刺激性更低。而且由於是「械」字號,要求無菌生產淨化車間+醫療級原料,可以直接用於皮膚損傷處,相對於普通面膜安全一些。這些的確需要在醫美術後短期內高頻使用,但這不意味著有神奇效果,同樣不建議日常長期地高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