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父母教育孩子都有一個目標,那就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多數父母都會逼著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期望能夠通過早期的學習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這種做法看似殘忍剝奪了孩子的玩耍時間,但卻給孩子打下了堅實的學習基礎。
李玫瑾教授大家都很熟悉吧?她是育兒這方面的專家,經常開講座,幫助父母們解決育兒方面遇到的困難,受到多數家長的認可,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家有男孩,在孩子6歲前,教會他這「四個技能」,長大以後更優秀
金錢,已經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學齡前兒童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每天都要接觸零花錢,在過年的時候也會收到壓歲錢,隨著年齡的成長,他們接觸金錢的機會會越來越多,這時候家長就需要讓孩子學會管理好自己的財物,避免孩子養成大手大腳亂花錢的壞習慣。
如何教會孩子管理財務?具體方法:
(1)教孩子數錢:數錢的同時,孩子能夠認識到金錢的數量,明白金錢的價值。
(2)和孩子交流: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理財竅門,比如如何省錢,怎樣聰明的花錢。
(3)引導孩子存錢:家長可以給孩子買個存錢罐,引導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錢都存在裡面。
讓一個孩子學會管理財務,就是為他以後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打好基礎。
一個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很大區別。
當孩子做家務的時候,他的手部會得到鍛鍊,從而刺激大腦開發,所以,經常做家務的孩子反而更聰明。而不會做家務的孩子,每天只是慵懶的躺在家中,除了玩遊戲就是看電視,長久下去腦子都要「生鏽了」。
其實教會孩子做家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負責,開始簡單的家務活,卻能夠讓孩子學會獨立,掌握自理和生活技能,一個具備自理能力的孩子,以後就算是自己住,也能生活的很好,簡單說就是不依賴父母。
教會孩子做家務很簡單,因為孩子每天都在看你做家務,漸漸也就熟悉家務活的流程,你把簡單的家務活交給他,他都可以做的很好。
「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說的簡直對極了,一個能夠掌控並且規劃、利用好時間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
所有的高考學霸們都將時間計算的很精確,吃飯、寫作業、複習、睡覺、看課外書,每一件要做的事兒都會有一個規劃好的時間,多一分鐘都沒有浪費,這才是他們成為學霸的本錢。
作為父母,我們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幫他養成正確的時間觀念,做事的時候先規劃好時間,比如每天晚上寫作業,必須在2小時之內完成,如果完成不了就會有懲罰,完成了則會有獎勵。孩子為了不受懲罰、為了獲得獎勵,就會做得更更好。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研究證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人將來能否取得成功,智商佔20%的作用,剩下的80%都源自於情商。
情商高的孩子往往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與人聊天的時候會讓人很親近。相反,控制不好自己情緒的人,很容易被情緒給牽著走,這樣的孩子哪怕智商再高也別人也看不上。
一般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6歲前的孩子,一發起脾氣來就停不下來,除非父母發脾氣,不然根本治不住孩子,這樣下去可不行,家長要及時教會孩子管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