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配的微課是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今明兩天配微課就:有趣的對聯故事
今天要說的是標語。
標語也可以用對聯形式,但從語言運用角度說,二者有區別。
對聯是表達性質(我要說),多自己言志,講究規則。
標語為交際性質(對誰說),多考慮對象,要達成勸說鼓動效果,講究新奇生動。
語文要真正有生命力,被大家接受,就應該重交際。
順便說一句,現在高考語文命題有兩個趨勢,一個是重情境,一個是由表達作文向交際作文轉變,如給老陳一封信、向外國青年介紹你眼中的中國、給2035年18歲的一代的信、「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演講稿等。都是向重交際轉變,家長應了解一下。
標語如果不生動,不注重實用性,就可能有「表達」傾向,自顧自地說,管你聽不聽,這個我們經常看到。
就像下圖的這些標語,大家對此已經形成抗體了。
就是不夠形象,不夠生動,不能直達人的心靈。
有時常常只是為了達到造勢宣傳效果,文字內容倒變得不重要了。
就像這樣。
我們高三年級教學樓掛的條幅,是經我「潤色」的,高三啟動儀式後掛上去的。
匡河畔三百日夜飽蘸激情揮毫書寫明日畫卷,
暢想苑兩千學子滿飲壯志邁步勇攀人生高峰。
因為有字數要求,還要考慮時空及對象,當時寫完後,還有點小得意,後來想想,也存在不夠生動、不能直達心靈的缺憾。
我在前面寫的《為什麼》一文裡談到了語言的「理解彈性」問題,由此可見中國學校的那些標語裡的那些常見字,大多都是自說自話。
合肥八中的校訓是「我暢想,我追問,我行動」,有一次一位外校老師說為什麼不把三個「我」刪去,我說這個校訓妙就妙在三個「我」。沒了三個「我」,就乾巴巴地,變成一廂情願的口號式「表達」了,有了「我」,就有了代入感,我們常說要「目中有人」,當然也要「話中有人」。
以下圖片轉引自「人民日報」公眾號。原標題是《看看這幾條標語橫幅,你就明白為什麼要依靠人民群眾了》。雖然經不起理性邏輯推敲,但有文學邏輯,更有交際效果。在特定場合和時期,針對特定人群,形象、生動、直達人心,有如「司機一杯酒,親人兩行淚」,比起那些早讓人產生免疫抗體的」人人有責「」端正考風「」安全第一「等標語,顯然好得多了。「戴口罩總比帶(戴)呼吸機好,躺家裡總比躺ICU強」還有很多更奇葩的。
不管是錯了字的,還是宣洩情緒的,還是有立場問題的,還有語言暴力傾向的,從語文角度想想,都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