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垃圾分類已經實施一年出頭了,不說效果如何,起碼培養了市民群眾的分類意識。所以每當看到上圖這條隨處可見的奇葩標語時,我總不免捫心自問:「我」算什麼垃圾?
明明是一條歧義標語,為何不能儘量避免使用呢?無獨有偶,與此類似的還有這條:
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說實話,這條標語的真實含義每個人都能讀懂,意義也非常積極。但畢竟來說,它還是存有歧義的,雖然我不太介意自己被劃分為野生動物。
不僅標語,一些傳播度較高的廣告語也夠奇葩,細讀來同樣是歧義叢生。比如知乎網這句「有問題,上知乎」,讓人每次登陸都有種「尋求治療」的感覺。
除去內容本身,有些歧義是傳播方式引發的。較近的例子是去年初廣西北海的一條反傳銷標語:
指望傳銷致富,生活沒有出路。
內容沒有問題,表達也很清晰。但是戶外宣傳的時候,卻因為排版方式引發了歧義。因將上下兩句斷開後豎排版,這樣從左向右和從右往左閱讀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意思。有網友調侃,說這標語到底是反傳銷,還是鼓勵傳銷呢?
與此類似的還有斷句問題,也可能引發歧義,網上常見的例子是這句:
投案自首是犯罪分子的唯一出路。
內容本身也無歧義,但宣傳時若在不該斷句的地方分作兩行,就不免要鬧笑話。
歧義標語早已不是孤立現象,有些簡直令人啼笑皆非。但不能笑過就算了,應該總結問題,並引以為戒。
語言本身具有多義性,有些同樣方式的表達,在不同的語境中理解,其意義也會大相逕庭。因而使用過程中就要格外注意,一不小心便可能引發歧義。而作為公共用途的標語,自然就更應慎之又慎。
以上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而歧義標語現象的背後,其更深層的根源所在,卻少有人注意。應該說歧義、奇葩標語如此之多,表象背後折射出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消失。以上文列舉的反傳銷標語為例,如若根據傳統,了解豎排版中文自古以來就是從右向左閱讀的,自然也不會引發歧義。
曾幾何時,新冠疫情席捲中華大地之初,日韓兩國都曾捐助救災物資。而與眾不同的是,在這些物資的包裝箱上,都標配了恰當的中華古典詩詞選句。例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
其內容有些來自他國人寫的漢詩,有些可能是熟悉中國文化的學者顧問的建議,並且這個顧問很可能就是中國人。但這種方式卻代表了人家的創意,而其內核,源自中華文化。作為國人,如何能不慚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現在為何變得如此淺薄,以至於「沒文化」了呢?其中或許有部分原因是拜新文化運動所賜。但那是特殊歷史時期的必然選擇,我們不應脫離時代背景評論是非。
至少現在,我想,應該是時候反思歷史了。前輩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寶庫本就浩如煙海,我們守著寶珠卻不讓它發光,自己還如盲人摸象般歧路亡羊。隨便舉個例子,關於保護野生動物那條,就用白居易的詩句它不香嗎: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說了這麼多,我還在思考前面關於垃圾分類的事兒。因為手機寫作時一路走來,我又看見滿牆同樣的標語,被應用到不同畫面中。
標語雖然存在歧義,但其核心理念卻不容忽略,垃圾分類畢竟是環保大事。過了這麼久,不知道大家執行得如何?垃圾種類都分清了嗎?反正我一直都在學習中。
對此有困難,分不清「你是什麼垃圾?」的話,不妨留言,讓我幫你分分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