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設計」?柳老師稱此為「天問」。
而關於「如何設計」,似乎同樣難以回答——
設計的疑雲——以我為例在我最初接觸工業設計時,設計對我是一個理想化的模糊的願景:設計讓產品變得更好,更好的產品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至於這一願景究竟如何達成,我不知道,卻一腳踏上了跨考工業設計研究生之路。
考研有兩門專業課,設計理論與「快題創作」,我對「畫畫」一竅不通,整個琢磨考研的四年裡我要搞定的都是怎樣把那一張A2大小的考卷畫得更好,我要關注線條、透視、馬克筆技法、光影關係、版面布局、要整潔不要潦草。我還看到了更多的草圖、效果圖、展板、模型,發現紅點獎上好多「作品」只是些奇思妙想的生活小竅門。第一年考研進入江大複試,複試要求上寫著面試時攜帶個人作品,當然,一份精美的作品集早已是設計專業的必備敲門磚,可這實在讓我頭疼:手繪練上幾年,總算考來了不高不低的129分,但作品集裡除了手繪草圖,更多的是精細的渲染圖以及背後的「設計思路」,一來建模渲染我不怎麼熟悉,二來看各種設計作品時,「為何要做這個設計」及「為何要這樣做」兩個問題我一竅不通。這種情況下,設計對我來說成了一份完整詳細卻讓我無從下手去做的設計作品。
那時江大設院的培養目標裡有一句「致力於研究型設計」,我沒懂為什麼意思。後來終於可以讀研了,導師在開學初同樣也說:我這裡只關注在設計研究。那會依然不懂研究是什麼,但這個詞開始越來越常見,我們在做用戶體驗研究的項目,在學習用戶研究的方法技能,在讀其他人的研究論文。這就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我來讀設計學碩士,卻不再需要畫圖、建模、渲染、排版,反而要去收集資料、整理分析、總結呈現;我要關注的不再是方案呈現的精細度,而是分析邏輯的嚴謹性;我要提交的不再是效果圖或模型文件,而是ppt形式的研究報告——忽然我想起致力於研究型設計後,江大設計學院也被戲稱為「江大ppt學院」,於是明白了——這就是設計研究!
從直覺到研究拋開考研應試對手繪的過度誇大不談,上述經歷中包含了設計的兩大陣營:依靠直覺的設計創意與依靠邏輯的設計研究。回顧現代設計職業化的初期,那時工業設計的任務很簡單,為產品套上一個合適的殼子以便賣更多的錢,那麼讓搞藝術的憑藉自己的直覺經驗來賦予形式引領潮流倒是無可厚非。而當設計的對象與任務不斷主動或被動地擴展,設計所面臨的問題就比造型更加複雜,再精緻優美的造型也無法解決設計所面臨的問題全局,在產品的生命周期中設計由造型向兩端不斷延伸,使得設計更高一層的任務浮現出來——定義與解決問題。
在問題視角下,設計實踐是為特定的問題尋找特定的解決方案,全局的問題是複雜的,於是設計的任務便細化為從複雜的現狀中抽象出清晰的問題條理,而這一過程正是在做研究。
研究需要做到論證的邏輯清晰,設計研究亦是如此。當設計研究可以全局性地定義並解決問題時,也就有機會達到「致力於研究型設計」前一句的目標:「培養有責任感、受尊重的設計師」——當設計師不想自己被稱為美工的時候,嚴謹的研究邏輯與全局的任務使命劃分出了設計師與美工的界限(反過來追問,企業是否賦予了設計師全局的使命?是否認可設計研究的方法邏輯?再反過來追問,當企業在更廣範圍招人的時候,更廣範圍的設計專業畢業生能否達到這一要求?若是雙方都做不到,豈不又陷入設計師就是美工的僵局?若想在僵局中尋求突破,起點在哪?)。
明晰了設計研究的作用,再回過頭看依靠直覺的創意設計。當我們拋開「問題」這一起點,而去為設計冠以無意識、情感化等名頭的時候,在目標上是否就倒退回局限於物的設計?當我們聚焦在意識與情感上,卻無視認知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時,設計決策不就是依賴於經驗總結?這不就與農耕社會的手工藝設計沒有區別?若是經驗總結得準確,設計師也就有機會成名,原研哉或深澤直人,深受我們追捧的設計大師,莫非都是如此?但我們在追捧大師的同時顯然忽視了社會語境的作用,此二位的設計觀念根植於日本整體文化的土壤之下,若是土壤發生改變,一個地方的著名作品就有可能成為另一個地方的「書本上的理想設計」。另外,現代教育本是要批量培養合格人才,那麼大師頭腦中的經驗是否可以有效地批量傳授?既然大師無法複製,答案想必也是否定的了。那麼在設計研究、協同設計等語境下,設計大師的概念是否還成立?早在羅維時期,就已經是他一人的名頭遮蓋了整個事務所眾多員工的工作,喬納森被奉為Apple的設計名片,但顯然蘋果的諸多產品是無數設計師跨領域協作的成果,而至於菲利普斯塔克,第一代Mix面世時確實十分驚豔,但無疑我們嗅到了小米依靠設計大師之名進行商業宣傳的目的。當設計項目要依靠大型團隊協作的時候,當語意學轉向提出設計師作為賦能者存在的時候,設計師還能否宣稱設計成果是自己的作品?設計作品或設計作品集的概念是否還成立?設計師是否仍然要靠作品(集)來展示能力?
作為科學的設計依靠直覺經驗的創意設計自然難以在方法體系層面有所建樹,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設計學至今難以形成作為學科的原創方法體系的困局。
提到研究,自然離不開研究方法。書中將科學途徑下的設計方法分為面向物、面向利益相關者、面向意義三類,但總的來看,設計學的研究方法更多來源於其他學科,包括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人機工程學、市場學等等。基於特定任務的設計實踐屬於設計研究中的臨床研究範疇;而針對設計方法的反思研究鮮有涉及,市面可見的幾本設計方法著作是這一研究範疇為數不多的成果;針對設計學科普遍規律與本質特徵的基礎研究更是鮮有談及也無從談起。
設計學的實踐對象相比於手工藝時代與工業化時代已經發生了大幅擴展,但擴展的實踐範疇更多是依靠借鑑其他學科的方法而進行,在實踐對象尚無法清晰定義的情況下,恐怕也難以為不確定的研究對象探尋確定的方法體系,於是也更無法著手尋找「用不確定方法研究不確定問題」的普遍規律與本質特徵。
設計學的先鋒思考者顯然不滿於讓設計屈居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及藝術學的陰霾之下,也不甘於讓工科大佬們以創新設計的名義將設計學攬回機械類專業目錄中,但只顧埋頭於多維的實踐而缺少了對研究方法體系與學科本質特徵的思考,使得設計難以有足夠的談資去考慮如何支撐自己作為一個學科而存在。然而,學科的分類也是一定時期下形成的分類標準,是否如今設計本質上就是面對不確定性、風險與機會的「學科」?是否如今的學科分類體系難以給設計一個合適的位置?或者是否在順序上要從不斷的專業實踐中去探索新的學科「範式」?
寫在最後:設計的新圖景《設計:語意學轉向(the semantic turn, a new foundation for design)》是我長久以來看過的最為激動人心的一本設計學專業著作,儘管遠沒能完全讀懂書中廣博的知識體系,儘管中譯本的翻譯細節漏洞百出,但絲毫不影響這本書對我設計觀念重塑的影響,也絲毫不影響我向想要進階了解設計內涵的朋友推薦此書的熱情。如果說在設計專業入學時所開設的設計概論課程是發散性的基礎信息介紹,那麼這本書就可被視為經歷了幾年設計專業學習後一個收斂性的「高階設計概論」。
知識背景所限,雖然書名上有「語意學」字樣,可關於語言、符號學、語意學的內容我沒能從書中領悟出來,反而從書中看到了在「以人為中心」的觀念基礎下設計正在面臨的方法論、身份與作用的轉變,也隱約看到了設計擺脫生產製造附屬職業的身份從而在產品開發的決策過程中發揮更重要且關鍵的作用的變革機會,也更明確了設計徹底擺脫「裝飾美化」這一大眾印象的行動路線。
.
.
.
本來,我應該在此處對全書作以回顧總結,畫個更全的信息圖,但看看時間,已經是2018年12月31日晚上8點,周圍的男女老少全都出去跟妹子跨年了:
而沒有妹子跟著跨年的我已沒了心思繼續思考問題,那麼只好點個外賣,打局遊戲,追憶往昔,暢想未來。
.
.
.
.
.
說到遊戲,今年下半年,我打出了一局歷史最高戰績,分享給大家…文體兩開花 ,多多關注。
明年見。
辛向陽. 臨床、反思和基礎設計研究[J]. 裝飾, 2018(9):28-31.
Nigel Cross.設計師式認知[M].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3.
胡飛, 姜明宇. 體驗設計研究:問題情境、學科邏輯與理論動向[J]. 包裝工程, 2018(20):6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