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純粹Pura 純粹Pura
(文末福利:來自純粹讀書社群的邀請
)
近日,由央視頻和共青團中央聯合發起的《一起上書房》直播節目中,主持人朱迅與鄧倫、郭京飛、賈乃亮、王珞丹、任嘉倫、秦昊、楊超越一起來到位於雲南寧蒗的央視頻愛心圖書室,推薦好書並分享人生感悟。廣西師大出版社·純粹&「美麗中國」出品,張述所著的《微光·炬火》在直播中通過銷售助力慈善,為貧困地區孩子的文化教育貢獻力量。本次直播累計觀看人數達到57.1萬人次,共銷售《微光·炬火》近千冊。
《微光·炬火》一書講述的是「美麗中國」支教十年來的成長故事、老師們的支教故事。這是中國農村公益教育成長與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對這一支教項目的一個非全景式動態記錄。
十年前,一群年輕人心懷同一個夢想走到一起,哪怕力量薄弱,依舊要發出自己的微光。十年後,「美麗中國」支教已在教育公益領域擁有了相當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加入項目,萬千微光聚成一團炬火。
微光·炬火
作者: 張述
出版社: 廣西師大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8-4
// 延伸閱讀
7月23日,第九天,宜相逢。
早晨七點半,就有老師三三兩兩走出楚雄師院附中的校門,匆匆搭上公交車,他們要坐上三站地,再步行800米,抵達兩公裡外的靈秀小學,中午十二點半再踏上歸途。由於回來時經常要到下午一點左右,師院附中的食堂會為他們專門留飯。這樣的行程要重複三周。
這一天的清晨,師院附中周邊的靈秀小學、北辰小學,百色高級中學附近的八一希望小學,都出現了美麗中國支教老師的身影。他們並排守候在操場上,各自舉著寫有班級信息的手繪海報。很快,校門口出現了許多小小的身影,孩子們蹦跳嬉鬧著步入校園,在老師的招呼下排好隊,跟著老師走向教學樓,如同鴨媽媽身後的一群群小鴨子。
夏令營開營了。
這是每年暑期學院的重頭戲。三周時間內,新老師三人一組,共同負責一個班級的教學,以此初步體驗教師的角色,積累教學經驗。
章林昱留在了師院附中,面對的是初一學生。今天她特意打扮了一下,學生們剛一見到老師都很開心,這讓她多了一份自信,站在講臺前並不緊張。大學時她曾在北京朝陽區的一所中學做過一個月的實習試講,班主任告訴她:「以後你幹什麼都好,就是不要當老師。」章林昱不假思索:「我肯定不會當老師的。」如今她食言了。
這一刻,幾所夏令營學校的近百個教室裡一片寂靜,每間教室的幾十個小腦袋齊齊盯著老師,眼睛裡寫滿好奇。他們都是本校的學生,不久前,校方向家長發出通知,暑假期間學校將舉辦夏令營,老師都來自國內重點高校,會為孩子帶來有益身心的素質教育,夏令營全程免費,歡迎報名。在孩子們的期待中,這次夏令營本該是來盡情玩耍的。
誰也沒想到,老師第一堂課就宣布考試。
孩子們在一頭霧水中答完了語文試卷,下課鈴響起,幾分鐘後的第二節課,他們迎來了數學考試,第三節又考起了英語。這是夏令營的「啟動計劃」,意在讓老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總算到了第四節課的班會,孩子們都吵鬧起來:「我們是來參加夏令營的,不是集中營。」老師們也暗自愧疚,樊彩瑩安慰他們:「你們放輕鬆,這次的考試都不會有分數,不用在意成績,只要好好答就可以。」和很多老師一樣,她一直擔心學生沒上幾天夏令營就會退出,好在最後提前離開的極少。
正式教學從第二天開始,老師們所有的問題暴露無遺。無論教案寫得多詳盡,備課有多流暢,真正講起課還是會遭遇各種情況。
最常見的問題是時間分配不均衡。有的老師把四十分鐘的數學課用十三分鐘講完,剩下的時間只好讓學生們一直做題。有的老師忘記做開場白,上來第一句話就是:「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某某定理。」還有位老師叫學生回答問題,因為過於緊張,一節課把三個學生反覆點了十幾次。王淼在科學課上給學生做「紙電話」,本以為很容易就能完成,不想試驗了兩次都失敗了,惹得孩子們在下面偷笑。董含靈批改摸底考試的試卷才發現,明天要講的知識點學生們已全部掌握了,只能連夜緊急調整教案,把後一節課的內容併到前一節裡。但三節課以後,她發現連很多好學生都沒能掌握自己講的內容,課堂效果與預期的相去甚遠。
樊彩瑩的第一堂課比大部分新老師的要好,可最後十分鐘還是出了問題。分角色朗讀課文時,她叫起來的三個孩子沒有理解「分角色朗讀」的含義,讀起課文來聲音平淡刻板,樊彩瑩一直在糾結是否打斷他們,最後學生們乾巴巴念了足足十分鐘。拯救她的是下課鈴聲,看看教案,後面還有一大截內容沒來得及講。
「可算下課了。」第一堂課結束,不少老師暗自長出一口氣。還有女老師剛走下講臺,淚水就在眼眶裡打轉,培訓主管尚未開口,眼淚先落了下來。王淼感嘆:「教學真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你的想像和實際情況並不是一回事。」
學霸不一定能教好課,講師吳澤民幾年前就領悟了這個道理。他自幼深愛語文,剛成為支教老師時,自覺教這門科目肯定得心應手,沒想到剛一站上講臺立刻左支右絀,他這才意識到,自己擅長的只是「語文」,而不是「教語文」。「學和教是兩回事,教哪一門科目,跟我們以前學得怎麼樣,其實沒什麼太大關係。學得好,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而教不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學生在想什麼。」
宋小東對此心有戚戚。37歲的他是這屆暑期學院裡最年長的老師,曾無數次在上千人面前講話,面對孩子們自然遊刃有餘,前幾節試講也算得心應手。有一次上課,他主動給孩子們拓展了一些課外知識,下課後,聽課的培訓主管問他:「你覺得剛才講的內容,孩子們都能聽懂嗎?」
宋小東仔細回味,這才覺出問題。講到「煤」這個生字時,他給孩子們講起了煤油,順道又講到煤油的原料石油:「石油是億萬年前,很多動物植物的屍體埋在地裡,不斷發酵炭化生成的。人們開採石油後,先提煉出汽油,因為汽油的燃燒率很高;提煉到最後,剩下的雜質是瀝青。」這段話已經超出了三年級孩子的理解範圍。
後來他問一個孩子,能不能聽懂自己講的內容,孩子說能懂,宋小東讓他複述一遍,沒答上來。他明白,孩子說「懂了」,只因為自己是老師,不敢說「不」。他不由得慨嘆:「我犯了我這個年齡的人容易犯的錯誤,迫切想把自己的人生閱歷告訴孩子,卻忽略了他們的接受能力。」
「對新老師來說,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非常重要。」邵森孟分析,「有些在專業上鑽研得很深的新老師更容易先入為主,想做到這點反而更難,落差也會更大。知識點本身並不難,如何把某個知識點進行合適的詮釋,用更好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才是教學的關鍵。」
我的核桃星球——張帆學生的作品
章林昱的挫敗感則來自學生。她初中就讀於外語學校,英語成績一向很好,卻沒想到,自己以為最基礎的很多單詞,學生根本不會。第一周的課堂每天都在重複那幾個單詞,一個周末過去,學生又都不會念了,只能重新教,教學進度因此慢了很多。她沮喪了兩天,後來想想不行,自己的負面情緒會被敏感的學生察覺,很容易受影響,第三天又強迫自己熱情起來,「我要對學生負責,否則就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這樣會對不起他們」 。
好在還有培訓主管。每次上課,他們都會坐在教室後排聽課,隨時記錄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下課後反饋給老師。開頭幾次聽課,幾乎每位新老師的問題都能記上滿滿一頁紙,培訓主管往往只挑出一兩個最明顯的問題進行反饋,如果說得太多,老師記不全也沒法一次性改正,更容易失去信心;反饋時也往往要先對表現好的地方鼓勵一番。課程結束後,他們再把老師各方面的表現整理成數據、匯總上報,支持團隊對每周數據進行篩查,並重點關注沒有達標的老師。這些數據將一直保留下來,暑期學院結束後移交給支教地區團隊,方便日後跟進查詢,每位老師每周的表現都能準確查到相關數據。
朱博文建議章林昱,先對學生建立正確的預期,不要總執著於十幾天內就讓孩子進步多少,也不必拘泥於教學計劃,可以酌情縮減教學內容,這樣既給學生更多時間來掌握,也能使自己獲得一些信心。章林昱試著照辦,把原定一周要教的四個單詞、三個短語減少為兩個單詞、一個短語。一個孩子之前沒學過英語,讀單詞發不出音,她想給他課後開小灶,可時間又太緊,只能在課堂上對他多一些關注。每教一個單詞,她都叫孩子起來發音,再當堂糾正好。最後一周,孩子終於大聲而準確地讀出了單詞。
「老師,看我畫了什麼」——章林昱和學生在美術課上
其他很多老師也在培訓主管的幫助下取得了飛速進步。郭曉琳的班裡有一個孩子總愛淘氣,她按主管的建議,課前給孩子布置了任務:「請你幫我拿住這支筆,等下上課的時候會找你,你是我的神秘嘉賓。」孩子果然整節課都在認真聽講,等著老師叫自己。
隨著試講練習的不斷增加,老師們在課堂上逐漸變得自信,更善於維持課堂秩序,授課也更具條理性。有老師一開始對主管的意見不以為然,遇挫之後嘗試著根據建議改進,果然取得了成效;還有老師養成了不斷反思的習慣,會在課後主動找主管探討遇到的問題。三周過去,絕大部分老師都能順利講完一節課了。
孩子們也認可了老師。夏令營仍然是上課,但隨著課程越來越生動有趣,他們也逐漸樂在其中。樊彩瑩在語文課上做了許多拓展,給學生讀《三體》裡的童話故事,在課上舉辦辯論賽,讀自己幫師姐做的詩歌繪本,還帶孩子們把那些詩畫出來。有一節課她給孩子們讀詩,無意中又拖堂了,正要宣布下課,教室裡喊成一片:「老師老師,你再讀一會兒吧。」她大為開心。也有老師領悟到:「任何學生的問題,總能追溯到老師的教學上。他們不守紀律,只可能是你講的內容不夠吸引人。如果一堂課準備得很好,基本不需要刻意管理。」
章林昱的班級裡,一個學生拒絕給自己起英文名字,理由是:「學英語就是不愛國。」她問為什麼,孩子又改口:「為什麼要學英語?學日語不可以嗎?」章林昱沒有強迫學生,而是給他寫了張紙條,列了兩個問題供他思考:語言有沒有好壞之分?語言是不是幫助你了解世界的一把鑰匙?
第二天,學生交上來滿滿一頁紙的回覆,對問題本身分別做出否定和肯定的回答,又向老師提了很多其他問題,其中一個是:生和死各是什麼樣的感受?章林昱用更多篇幅回答了他:「生是可以去感受的,你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各種感官都是活的,能體會各種情感。死的時候,熱鬧的世界一下就安靜了,像一種熟睡的狀態,但不會再醒來,無法繼續感知這個世界。」還鼓勵學生,「你能想到這點很好,但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不斷去領悟,要多看書,不要放棄思考」 。
「這孩子讓我想到自己。」章林昱記得,自己小時候也會有很多類似稀奇古怪的想法,每天早上醒來,幼小的她都會有無數問題:如何確定自己是活著的?自己可能只是生活在夢境裡,這樣活著還有意義嗎?那時她又不敢問,怕被父母說成是胡思亂想。「其實孩子有這種問題非常正常,我不希望我的學生也這樣壓抑。」那次之後,學生對老師卸下了防備,在課堂上的表現一直都很積極。
三個星期過去,夏令營即將結束時,樊彩瑩列印了所有學生的照片,又給每人送了一本詩歌集,前面寫了長長一段寄語,一直忙到夜裡兩點。第二天最後一次上課,她播放了自己大學生活的視頻,告別時動情地和每個孩子都擁抱了一下,有的女孩哭了。
章林昱也給每個學生寫了寄語。課間孩子們都圍了過來:「老師,我的呢?我的呢?」章林昱分發時叮囑:「這是老師給你們的悄悄話,不要讓別人看到。」有孩子當了真,把頭埋進書包裡去偷偷看信。她還給全班表現最好的3名學生各送了一樣禮物,第三名是一支英雄牌鋼筆,希望學好外語的第二名得到了一本《牛津書蟲》,第一名的男生想要學書法,章林昱特意去文具店選了一支毛筆、一瓶墨汁送給他。家鄉就出產毛筆,小時候她自己也這樣練過書法。
集體合影時,幾個孩子圍著老師,比畫出各種手勢,幾乎要擋住她的臉。那個和她討論生與死的男孩還特意跑到最後一排,只為站到老師身旁。學生們後來自發組建了班級QQ群,有孩子告訴她:「老師,我想你了。」
(文本、圖片來源:《微光·炬火》,張述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張述,中國新聞社記者,長期從事非虛構類寫作、歷史類寫作,著有歷史長篇小說《大秦將軍》(三卷本),歷史普及讀物《秦朝穿越指南》。2016年結緣「美麗中國」,用一年時間走訪了雲南、廣西、廣東等地20多所鄉村學校,採訪近百人次的支教老師、鄉村學生和工作人員,懷著對美麗中國事業的敬意、對中國公益和農村教育的思考,完成了這部記錄支教故事的紀實文學。
原標題:《純粹閱讀|《微光·炬火》:近百個教室裡一片寂靜,每間教室的幾十個小腦袋齊齊盯著老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