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通過學習,掌握高效記憶方法,真正提升自己的記憶力,然後再更高效地去學習。
了解記憶的類型,對於提升記憶力,並沒有任何指導意義,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大家就當是簡單了解一些新概念吧。開闊一點視野,知道一些過去沒想過的東西,拓展一下思維,我覺得也不錯。
按照需不需要你的意識參與,可以將記憶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無意識的叫「內隱記憶」,有意識參與的就叫「外顯記憶」。
舉例說明:你晚上回到家打開家門時發現馬雲坐在你家客廳的沙發上,無意識地你就能想到「馬雲之前是沒來過我家的」,「沒錯這個人這就是馬雲」……這是內隱記憶。
如果問你,馬雲創建過哪些公司?這個時候你就有意識地去回憶了「阿里巴巴,支付寶,淘寶,天貓……」。雖然很簡單,但你需要有意識地思考,這就是外顯記憶。
其實我們在日常情景中,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大多數時候是混合起來起作用的。之所以要這麼區分,只是研究者為了方便研究記憶。
記憶還可以這樣分類:
記得某些事實和事件叫「陳述性記憶」,記得怎樣做某些事的方法叫「程序性記憶」。
比如說上面提到的「馬雲之前沒來過我家的」,「沒錯這個人就是馬雲」,「馬雲創建過阿里巴巴,支付寶,淘寶,天貓……」,這三個記憶屬於事實,就叫「陳述性記憶」。
再比如你學會了做這些事情「遊泳,騎自行車,開車,打字……」,那麼以後每一次做這些事時,你就不用再回憶做這些事的方法了「第一步要怎麼做,第二步要怎麼做」,而是直接上手做。這就是程序性記憶。
今天學了關於記憶分類的四個新概念,可以閉上眼睛回憶一下,自己有沒有弄懂這些概念。這回憶就是學習過程中的複習。
在這裡再多加一句:「概念」特別重要,它們是思考的基石。你仔細想想其實任何一句話都是由概念組成的。我們說一個人對一件事無知,往往是這樣說的「他對某件事沒有一點概念」。
多研究「新概念」,保證使用清晰,準確,正確的概念,可以讓人腦袋瓜變得聰明,你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