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後疫情時代,詩人該如何寫詩?5月16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雲」上草原詩會,在線上舉行。李少君、何言宏、敬文東、張德明、霍俊明、王冰、楊慶祥、胡亮、北喬、李壯、龔剛、汪劍釗、張光昕等國內16位實力詩人、詩歌評論家,圍繞詩人阿信的詩歌新作《驚喜記》,在空中展開探討。一場疫情的發生,讓人們普遍更加關注人和自然的關係,詩人也不例外。在這場空中詩會中,詩人們討論的主題,圍繞著自然文學、草原詩學等。
《詩刊》主編、詩人李少君
1986年阿信大學畢業後隻身踏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甘南草原,遠離詩歌中心,遠離大都市。那裡的生活簡樸而寧靜,節奏單調而緩慢,這樣的環境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也許是人生的困境或局限,但對一個詩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命運的恩賜。
何言宏指出,應將阿信的詩置於新詩史和世界文學的深遠背景中考察,美國以梭羅為代表的自然文學多關注散文、日記的寫作,而詩歌文體較少受到關注。阿信對西部草原的詩歌書寫在內容、寫法和個體性等方面非常值得研究。
敬文東認為,在這個浮躁而喧囂的時代,阿信詩歌的「安靜」具有巨大的倫理價值,今天我們享受豐裕物質生活的同時,對大自然產生了傷害。阿信的詩啟迪我們,科技對自然的惡化要靠人與自然的關係來修復。
胡亮指出,阿信詩歌中的「我」不是詩篇的中心,相對於神,人類只是配角。阿信的詩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動搖、對工具理性的動搖,他的寫作具有某種超驗性。
阿信倡導大家回到實際生活中去發現詩意,「只要我們真誠對待身旁的事物,生活和世界將會回饋給我們無限的感動」。
詩人阿信
在這場空中詩會的最後,《詩刊》主編李少君總結說,人越是隔離在家,越是嚮往自然,嚮往大草原。此次疫情將自然重新帶回人類視野,啟發我們重新認識自然,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探討阿信的《驚喜記》正逢其時。「阿信的詩呈現出自然的廣闊與神秘,一種對自然秩序的尊重,開啟了新時代對自然文學的認識。對阿信詩歌及其草地詩學,在現在這樣一個時刻探討具有特別的意義,疫情把被現代性忽視遺忘的自然帶回人們的視野,讓大家重新關注自然,思考人和自然的關係,為未來尋找一種人和自然更和諧的關係。對於自然寫作來說,這一切,也許還是未來文學和詩歌的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