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從我做起,守護綠色健康

2020-12-20 人民網貴州頻道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張崢

「多吃點,來來來,我幫你夾點菜!」「咱倆合用一個碗吧,反正一家人無所謂。」「你不夠吃吧?來來來,我勻一點給你」……有人可能在進餐時無意中使用了對方的餐具,也有不少人因為想要照顧親人朋友,用自己的餐具幫對方夾菜。這種用餐方法是否文明健康呢?

2月3日,南京市通報一起聚集性病例,有9人因家庭聚餐感染,波及8個家庭。疫情之下,因親友聚餐導致感染新冠肺炎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也讓餐桌上的衛生進入了疫情防控視野。同時,使用公筷公勺及分餐制,這個話題也重新被廣泛關注。對此,中國飯店協會日前發布倡議,引導餐飲企業開展公勺公筷雙筷健康行動,做綠色健康飲食習慣的倡行者。

而疫情防控期間,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對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等綠色健康餐飲方式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有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者認為分餐更衛生,合餐可能成為舌尖上的「隱患」,傳統的互相夾菜、合餐等很容易造成消化道疾病的交叉傳染和傳播。

疫情防控,讓「分餐」成為綠色健康飲食習慣的新選擇

所謂「合餐」是指多人合用一份或幾份菜餚,目前我國大多數家庭依然採取傳統的合餐方式。「分餐」是指由廚師、服務人員或家人,把主食和菜餚分配到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獨自享用。

早在2003年SARS期間,「公筷制、分餐制」就呼聲高漲,中國飯店協會專門制定《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範》,分餐制曾被很多餐廳採用,但很快又銷聲匿跡,合餐、互相夾菜的衛生陋習又回來了。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曾明確提出不浪費和分餐制。2019年啟動的「健康中國行動」,再一次強調在集體用餐中應採取分餐制。

事實上,中國是B肝、胃癌等腸胃疾病高發病率國家,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這些傳染性疾病大都與「吃」相關,而合餐是很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途徑之一。

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張宏冰指出,傳統的合餐制為健康埋下隱患,可使多種病毒、細菌在就餐者之間傳播,比如幽門螺旋桿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夾菜時不經意間傳染給他人。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健康所教授楊月欣表示,吃飯時筷子上會沾有唾液,很多通過糞口傳播(消化道)的疾病,如諾如病毒、幽門螺旋桿菌、A肝、B肝、戊肝等,都可能在相互夾菜、公私筷混用中交叉感染和蔓延。

數據顯示,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成人感染率超50%,80%-95%的慢性胃炎患者、70%的胃潰瘍患者、95%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和89%的胃癌患者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副主任趙東兵表示,「幽門螺旋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是人與人之間的口口傳播或糞口傳播,就餐時它可能通過唾液、通過我們使用的筷子以及一些不注意的方式進行傳播。」趙東兵指出,共餐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重要途徑之一,倡導分餐制、使用公筷是有效降低和減少幽門螺旋桿菌的一個重要方法,為了家人健康,應採取分餐制,讓幽門螺旋桿菌傳播止於公筷。

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表示,實行分餐制,不僅能預防和減少多種疾病交叉感染的機會,也可以按需提供餐食,減少食物浪費。餐飲企業可根據不同業態和規模,採用服務員餐桌分餐、上菜前分餐、自助餐、擺放公勺公筷等多種分餐方式。

分餐益處多多,更好守護我們的餐桌健康和文明

我國「合餐」的餐飲傳統流傳已久不易改變,講究團圓的熱鬧氛圍似乎也不適合分餐。調查中,許多人針對「分餐」提出的問題大多類似:擔心家人不習慣公筷公勺﹔情感上覺得有些「不近人情」「生分」、不好意思提出來等。還有人擔心,「分餐」會不會意味著「分愛」?

其實,分餐制具有衛生、互不傳染可能攜帶的疾病以及減少浪費等優點,分餐制更注重每個人自負其責、把握分量、吃光所給。試想,如果因為合餐而感染了不必要的疾病,還何談對家人朋友的關愛?而通過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更好守護我們的餐桌健康和文明。

飲食文化學者馬學仁表示,中國飲食文化講究熱鬧氣氛的優點值得保留,但健康的用餐方式勢在必行。「使用公筷公勺並不會少了餐桌情誼,隻不過多了一道工序而已,把使用公筷當成習慣,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

「分餐並不難,我把家裡的餐盤換了就迎刃而解了。」廣東的錢女士在網上一家陶瓷餐具店鋪裡購買了5個簡約健康的分格餐盤。餐盤比一般家用菜碟略大,分出4格,有白色、藍色等多種花色。「一格放米飯,另外的格子放菜,人手一盤再加一碗湯,就是特別健康的一頓飯。吃的內容健康,分餐的方式也健康。」錢女士說。據這家店鋪客服介紹,疫情期間,這類分格餐盤銷售火爆,近一個月銷量有7000多個。

家住北京的陳女士表示,「我們不僅碗筷各用各的,連洗碗布都區分了。」她說,分餐後由於更精準地掌握了家人的食量,還避免了浪費,「過去家裡經常會剩菜,現在剩下的菜越來越少。」

張雅萍一家在疫情期間選擇分餐,已經堅持兩個多月了。「分餐可以降低交叉感染風險,還可以合理、定量搭配,保証營養又不浪費,能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她說,眼下多數家庭有較長時間居家生活,正好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幫助孩子從小樹立分餐意識,帶動家長、老人養成分餐和使用公筷的習慣。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潘凱楓介紹,她自己家裡早就使用公筷就餐了。她提醒,主動使用公筷公勺是體諒與尊重他人的一種體現,也是對老人、幼兒等易受感染群體的照顧。如果有更多年輕人認同分餐制才是科學進步的就餐方式,分餐制就能流行起來。

推行分餐的好處到底有哪些?楊月欣指出:1.培養衛生文明好習慣,減少交叉感染,降低食源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的發生。2.培養良好健康生活行為,對合理膳食、平衡營養、控制食量,以及預防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同樣具有深遠意義。3.有助於合理膳食,遏制大吃大喝、減少鋪張浪費。促進良好社會風氣轉變。4.傳承優良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促進飲食文化弘揚發展,對烹飪方式、量化、器皿、鹽、糖等使用等提出新要求。

此次疫情為推廣分餐制提供了大好契機,有不少專家指出,分餐制還是要從改變觀念開始,從每一個人做起,建議能分餐的盡量分餐,確實不能分餐的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

為了家人、朋友和自己的健康著想,讓我們改變傳統進餐方式,讓我們「分餐不分愛」。把公勺公筷使用變成一種文化和新風尚,靠每一個人自身的堅持,把習慣固化為文化。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相關焦點

  • 科普| 分餐吃、用公筷……守護舌尖上的健康!
    科普| 分餐吃、用公筷……守護舌尖上的健康!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對健康問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分餐制」的重要性。那「分餐制」是什麼?到底該怎麼分餐呢?快點視頻,今天我們一起來科普一下吧!
  • 中餐不適合分餐?分餐制不能為分而分
    、更衛生,更能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分餐從家庭做起王文江: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共創餐桌文明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一是將文明用餐,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納入相應的規範文件之中;二是加強餐桌文明的宣傳推廣,形成更加廣泛的社會共識;三是從家庭和餐廳兩個用餐場景入手。
  • 餐桌文明 從我做起
    守護餐桌上的文明,不僅需要宣傳引導、制度規範和餐飲行業嚴格執行,還需要每個人認識到餐桌文明的重要性,了解衛生進食的規範,並在生活中踐行。全國多地紛紛發布行動公約、出臺舉措,推廣以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為標誌的餐桌文明。  新一輪餐桌文明推廣主要包括哪些內涵?個體在不同生活場景中應如何踐行餐桌文明?近日,記者採訪了中華健康管理博士聯盟副秘書長謝朝暉、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呂曉華、武漢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長李俊林等有關專家。
  • 文明新風|綠色清明 低碳祭祀 從我做起
    綠色清明 低碳祭祀 從我做起長汀縣2020年清明節文明祭掃倡議書全縣廣大居民朋友們:草長鶯飛,桃紅柳綠,又是一年清明時。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與我們不期而遇,戴口罩、不聚集成了時下的流行語、自覺行;今年仍是如常的一年,大美汀州、綠色發展依然是我們的主基調、主攻向。
  • 使用公筷,從每一頓飯做起!江西發布了「文明用餐行動」倡議書!
    使用公筷,從每一頓飯做起 「改變陋習,不妨就從下一頓飯做起。」劉衛平說,「就餐時要大膽地提出使用公筷,而不應該礙於面子而維持原狀。」使用公筷就是保護你我,體現真正的尊重與關愛,也是時代進步的標誌。
  • 家長代表呼籲:從自身做起 守護平安給孩子幸福童年
    家長代表王軍委發言  大眾網臨沂3月31日訊(記者 林鵬)3月31日,臨沂市「守護平安 幸福童年」中小學生交通安全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他告訴大眾網記者,守護孩子平安,給孩子幸福的童年,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從你我做起。  啟動儀式結束後,大眾網記者採訪了王軍委。他告訴記者,守護平安、給孩子幸福的童年,是每一個家長的心聲,也是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追求的目標。多年來,無論學校還是交警部門,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與日俱增,增強孩子們的交通安全意識,成為擺在家長和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 開學第一課:勤儉節約 從我做起
    「光碟行動,從我做起」上午8點,德州市德開小學三年級十一班的孩子們開啟了新學期的第一堂課,主題是:勤儉節約,從我做起。 「分餐時,老師們少量多次為孩子們分餐,如果沒吃飽,隨時可以舉手。舉一根手指、兩根手指分別表示加菜加湯。」
  • 【文明從我做起】「珍惜糧食 杜絕浪費」倡議書
    【文明從我做起】「珍惜糧食 杜絕浪費」倡議書 2020-08-13 23: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公共場所分餐五點建議
    分餐制,是一種更時尚的健康生活方式。特別是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分餐制確實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合乎文明道德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家就餐時,根據家庭成員身體活動和強度並結合個人口味,定餐定量,營養合理,搭配均衡,實行分餐制。在外就餐更應主動分餐,推行「光碟行動」,如有剩餘飯菜,打包帶走。
  • 綠色環保我先行瀋陽市「倡導綠色環保理念 培養健康生活方式」
    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堅決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戰」,同時進一步推動「光碟行動」,提倡文明健康的用餐習慣,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由瀋陽文明辦、瀋陽市教育局主辦、瀋陽市第七中學瀋北分校承辦的「公勺公筷記於心,綠色環保我先行」主題教育活動近日在瀋陽市第七中學瀋北分校舉行。
  • 今天,您分餐了嗎?
    但近來,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卻為大眾敲響了「警鐘」——用我的筷子夾菜給你,用你的湯勺舀湯給我……看似親密、人情味十足的就餐方式,卻極易交叉感染各種疾病。 痛定思痛,關於「公筷公勺」「分餐制」的討論和推行再次被重視,這不僅是「傳遞文明」的需要,更是「呵護健康」的需要。
  • 一家齊團圓 分餐不分愛
    南報融媒體記者  分餐,分的是菜品,而不是剪不斷的濃濃親情。記者採訪發現,南京市文明辦等多部門發出「公筷行動」倡議後,一方面,部分家庭就餐還存在著「分餐顯得生分」「公筷公勺不習慣」等理念;另一方面,也有家庭正在積極改變就餐模式,擁抱「分餐制」。  「新冠」之問:親朋相聚,你分餐嗎?
  • 張文宏:分餐制是一定要做到的,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
    4月29日,「尋味魔都」美食節暨分餐行動啟動儀式及「健康餐飲新時尚」雲講壇,在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舉辦。「健康餐飲新時尚」雲講壇邀請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和上海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馬娜作為主講嘉賓。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分餐不分愛!擁抱健康用餐方式,南京已有...
    2020-03-30 07:57圖文來源:南京日報擁抱健康用餐方式,南京已有家庭在行動一家齊團圓,分餐不分愛分餐,分的是「病從口入記者採訪發現,南京市文明辦等多部門發出「公筷行動」倡議後,一方面,部分家庭就餐還存在著「分餐顯得生分」「不習慣公筷公勺」等觀念;但另一方面,也有家庭正在改變就餐模式,積極擁抱「分餐制」。疫情之問:親朋相聚,你分餐嗎?疫情防控期間,隨著媒體的廣泛宣傳和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對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等健康餐飲方式的要求不斷提升。
  • 景寧向村民發「健康存摺」 健康管理從我做起
    景寧向村民發「健康存摺」 健康管理從我做起 2018年06月06日 06:47:20來源:浙江在線活動結束後,毛少雲隨身攜帶的「健康存摺」上,多了一個新的積分。  偏遠山區的醫療資源分布相對不足,為了補齊這一短板,景寧縣疾控中心自今年起在毛垟鄉試點推行「健康存摺」方案,旨在鼓勵每個村民都能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目前,該鄉已發放「存摺」近200本。
  • 永城人 杜絕餐飲浪費,從這4點做起!從你我做起!
    01 厲行節約 從你我做起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尊重糧食,愛惜糧食 要體現在個人對待糧食的 種種消費行為上
  • 分餐分筷 看看西安餐桌新「食」尚
    筷勺碗碟是我們吃飯必不可少的餐具 關係著用餐衛生 為有效防止「病從口入」 營造和諧文明的用餐文化 樹立文明餐桌新風尚 西安市委文明辦、西安文明網開展 以「分餐分筷
  • 六安市城北小學兩校區開展「守護綠色 共享自然」植樹節主題活動
    守護綠色 共享自然城北小學兩校區開展「守護綠色 共享自然」植樹節主題活動又是一年春暖花開時,雖然疫情還未完全結束,我們仍「宅」家學習,不能出門踏青賞春,但絲毫不能阻止我們擁抱這播種希望的春天。在3月12日植樹節來臨之際,為引導隊員們以實際行動參與環境保護,城北小學兩校區開展了以「守護綠色 共享自然」為主題的植樹節系列活動。3月10日,蒲公英中隊召開了線上植樹節主題隊會活動。隊會上,輔導員向隊員們介紹了植樹節的來歷,感悟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呼籲隊員們學會愛護環境、保護自然,從身邊小事做起,綠化我們的家園。
  • 開學第一課: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綠色環保我先行
    2020年9月7日,海口市玉沙實驗學校開展以「建設海南自貿港,綠色環保我先行」為主題的秋季開學典禮活動。手抄報、垃圾分類知識搶答等主題班會的方式,旨在全校師生群體中營造中國海南自由貿易港對外開放與交流的環境,加深全校師生對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認識;引領學生培養節約糧食從我
  • 分餐好習慣,請理直氣壯保持!
    分餐好習慣,請理直氣壯保持!而分餐制,代表了新時代一種更時尚的健康生活方式。特別是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分餐制確實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合乎文明道德的一項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