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共濟一桌,共食一盤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但近來,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卻為大眾敲響了「警鐘」——用我的筷子夾菜給你,用你的湯勺舀湯給我……看似親密、人情味十足的就餐方式,卻極易交叉感染各種疾病。
痛定思痛,關於「公筷公勺」「分餐制」的討論和推行再次被重視,這不僅是「傳遞文明」的需要,更是「呵護健康」的需要。
外出就餐用上公筷公勺
分餐而食也香
「您好,開餐前溫馨提示下,這個小桶裡是為您準備的公筷公勺,方便您取餐用餐……」4月中旬以來,廣陽區新朝陽購物中心的一家餐廳,在食客落座後,餐廳服務人員送上了一副公筷公勺。
走訪市區其他餐飲場所可以發現,自復工以來,不少飯店、餐廳會為客人配備公筷公勺,個別餐廳還採用「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等方式提供分餐服務。
同時,餐廳服務人員也會結合文明餐桌要求,主動提醒、勸導消費者自覺分餐、使用公筷公勺,引導文明餐桌新風尚。杜絕唾液、飛沫「口口相傳」,從源頭上阻斷病毒、細菌在餐桌上傳播。
「我們飯店從復工開始,就在逐步實施分餐、使用公筷公勺,前來就餐的客人看到這個情況都能理解,餐桌上使用公筷公勺的次數也增加了。」在安次區一家飯店工作的劉先生表示,公筷公勺成「標配」不僅是「服務升級」,更是「理念升級」,是疫情防控需要,也代表了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4月29日中午,在市區一家火鍋店內,市民馮女士和朋友放棄雙人大鍋,選擇單人單鍋就餐。「單人單鍋更衛生一些,大家各吃各的,也不影響聊天。」據了解,復工後,像馮女士一樣外出就餐選擇單人火鍋、快餐、西餐等容易實現分餐的人不在少數。
在廣陽區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王先生說,現在單位食堂裡也實行分餐制,每個人去食堂就餐時會自備餐盒餐具或使用一次性餐盒。「吃多少打多少,不浪費的同時也能形成一個文明用餐的好習慣。」王先生表示,現在大家主動分餐而食,不浪費的同時還能保證健康、安全。
在家嘗試分餐?
不如從添雙公筷開始
疫情影響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圍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所隱藏的健康隱患,因此在外就餐會格外注意。而回到家中,提到在家庭成員間踐行分餐制,眾人的反應卻各有不同。
4月26日中午,市民趙女士給家人做的午飯依舊是三菜一湯。不同的是,這些菜都不再盛在一個盤子裡,而是分盛在不同的碗中。
「家裡有老有小,從前成人和孩子就是各自用各自的餐具吃飯的。疫情期間,索性把幾個大人的飯菜也分開盛了。」趙女士坦言,預防交叉感染,家庭更應重視起來。不過,一定要和家人溝通好,不能操之過急,可以先從在飯桌上添雙公筷入手。
對於家庭成員間有沒有必要分餐,採訪中大多數市民表示,成人和幼兒分餐可以理解,健康的成人之間固定餐具即可,否則顯得生分。尤其家中的父輩,多年習慣合餐,在一起生活的家人也不好意思硬性要求。
對此,市民張先生表示理解。「快餐、西餐很容易實現分餐,粥、湯等稀食分碗盛也沒問題。但傳統的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造型和擺盤也有講究,一家人圍坐一桌還要一碟一碗分出來,難免破壞了團圓的寓意,也容易傷害家人感情。」他覺得,與其貿然實行嚴格的分餐制,家庭成員間可以先試著使用公筷,固定餐具,並嚴格消毒。
「習慣成自然,不管是堅持使用公筷公勺,還是堅持對碗筷消毒。」支持家庭分餐的市民李楠表示,目前來看,使用公筷公勺是遏制病菌傳播的有效辦法之一。養成使用公筷的習慣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負責。
分餐制在防疫工作中大有必要
刻不容緩
實際上,倡導使用公筷公勺、實行分餐並非第一次成為熱點。廊坊師範學院傳媒系社會學教師蘇彥朝介紹,早在2003年非典防治時期,全社會對分餐預防交叉感染、保證營養均衡、在源頭上減少浪費等優點就已經達成共識。但時至今日,分餐制還沒有在全社會普遍推廣。
蘇彥朝認為,中國人已把合餐制固化為社會交往的最主要模式。改變這種模式,當前應以新冠肺炎防治為契機,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動員專家學者等進行科普宣傳引導;二是制定、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保障分餐制的實施,循序漸進,從合餐時用公筷、公勺開始,最終過渡到分餐。
廊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邢振玲表示,由於近期許多單位和學校已經復工復學,集中用餐的單位和學校食堂,又成為疫情防控的新難點。曾經提出的分餐制度在防疫工作中不僅大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緩。
邢振玲認為,家庭聚餐、多人聚餐是疫情傳播中的高發、頻發途徑之一。「一雙伸向餐盤的筷子、友好夾給對方的菜餚,都可能潛伏著各種病毒。實行分餐制是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一劑「良藥」。
「有數據表明,實行分餐制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為17%。」邢振玲說,分餐就是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吃多少夾多少。
「如果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在就餐時沒有辦法做到分餐制,那麼在吃飯的時候,可以準備公筷公勺,使用公筷公勺夾取餐盤的食物,這樣也可以降低疾病的傳播。」邢振玲建議。
【記者手記】
公筷公勺擺上桌,分餐進食好處多。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了人們重新審視自身就餐習慣的契機。「眾筷齊發」的弊端顯而易見,而分餐是阻擊疾病傳播的有效方法之一。推行分餐制是健康需要,更是社會文明的體現。
萬事開頭難,在推行分餐制、公筷公勺的過程中,同樣會遇到很多難題。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了合餐的飲食習慣。餐飲除了有滿足溫飽、享受美食的訴求外,還有團聚、交流的需求。如何採取更好的溝通方式,找到與傳統就餐方式的平衡點,循序漸進培養,或許能成為有效推行分餐制的突破口。
改變傳統的用餐習慣,提升「舌尖上的文明」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斷倡導,逐步改變,形成合力。「分餐不分愛」「分餐不分感情」,分餐制不會淡薄親情、減弱待客熱情,反而會讓我們離文明健康就餐更近一步。
- END -
◆◆◆
來源:廊坊都市報
文字:崔帥 胡林
編輯: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