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您分餐了嗎?

2020-12-20 騰訊網

一直以來,共濟一桌,共食一盤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但近來,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卻為大眾敲響了「警鐘」——用我的筷子夾菜給你,用你的湯勺舀湯給我……看似親密、人情味十足的就餐方式,卻極易交叉感染各種疾病。

痛定思痛,關於「公筷公勺」「分餐制」的討論和推行再次被重視,這不僅是「傳遞文明」的需要,更是「呵護健康」的需要。

外出就餐用上公筷公勺

分餐而食也香

「您好,開餐前溫馨提示下,這個小桶裡是為您準備的公筷公勺,方便您取餐用餐……」4月中旬以來,廣陽區新朝陽購物中心的一家餐廳,在食客落座後,餐廳服務人員送上了一副公筷公勺。

走訪市區其他餐飲場所可以發現,自復工以來,不少飯店、餐廳會為客人配備公筷公勺,個別餐廳還採用「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等方式提供分餐服務。

同時,餐廳服務人員也會結合文明餐桌要求,主動提醒、勸導消費者自覺分餐、使用公筷公勺,引導文明餐桌新風尚。杜絕唾液、飛沫「口口相傳」,從源頭上阻斷病毒、細菌在餐桌上傳播。

「我們飯店從復工開始,就在逐步實施分餐、使用公筷公勺,前來就餐的客人看到這個情況都能理解,餐桌上使用公筷公勺的次數也增加了。」在安次區一家飯店工作的劉先生表示,公筷公勺成「標配」不僅是「服務升級」,更是「理念升級」,是疫情防控需要,也代表了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4月29日中午,在市區一家火鍋店內,市民馮女士和朋友放棄雙人大鍋,選擇單人單鍋就餐。「單人單鍋更衛生一些,大家各吃各的,也不影響聊天。」據了解,復工後,像馮女士一樣外出就餐選擇單人火鍋、快餐、西餐等容易實現分餐的人不在少數。

在廣陽區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王先生說,現在單位食堂裡也實行分餐制,每個人去食堂就餐時會自備餐盒餐具或使用一次性餐盒。「吃多少打多少,不浪費的同時也能形成一個文明用餐的好習慣。」王先生表示,現在大家主動分餐而食,不浪費的同時還能保證健康、安全。

在家嘗試分餐?

不如從添雙公筷開始

疫情影響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圍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所隱藏的健康隱患,因此在外就餐會格外注意。而回到家中,提到在家庭成員間踐行分餐制,眾人的反應卻各有不同。

4月26日中午,市民趙女士給家人做的午飯依舊是三菜一湯。不同的是,這些菜都不再盛在一個盤子裡,而是分盛在不同的碗中。

「家裡有老有小,從前成人和孩子就是各自用各自的餐具吃飯的。疫情期間,索性把幾個大人的飯菜也分開盛了。」趙女士坦言,預防交叉感染,家庭更應重視起來。不過,一定要和家人溝通好,不能操之過急,可以先從在飯桌上添雙公筷入手。

對於家庭成員間有沒有必要分餐,採訪中大多數市民表示,成人和幼兒分餐可以理解,健康的成人之間固定餐具即可,否則顯得生分。尤其家中的父輩,多年習慣合餐,在一起生活的家人也不好意思硬性要求。

對此,市民張先生表示理解。「快餐、西餐很容易實現分餐,粥、湯等稀食分碗盛也沒問題。但傳統的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造型和擺盤也有講究,一家人圍坐一桌還要一碟一碗分出來,難免破壞了團圓的寓意,也容易傷害家人感情。」他覺得,與其貿然實行嚴格的分餐制,家庭成員間可以先試著使用公筷,固定餐具,並嚴格消毒。

「習慣成自然,不管是堅持使用公筷公勺,還是堅持對碗筷消毒。」支持家庭分餐的市民李楠表示,目前來看,使用公筷公勺是遏制病菌傳播的有效辦法之一。養成使用公筷的習慣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負責。

分餐制在防疫工作中大有必要

刻不容緩

實際上,倡導使用公筷公勺、實行分餐並非第一次成為熱點。廊坊師範學院傳媒系社會學教師蘇彥朝介紹,早在2003年非典防治時期,全社會對分餐預防交叉感染、保證營養均衡、在源頭上減少浪費等優點就已經達成共識。但時至今日,分餐制還沒有在全社會普遍推廣。

蘇彥朝認為,中國人已把合餐制固化為社會交往的最主要模式。改變這種模式,當前應以新冠肺炎防治為契機,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動員專家學者等進行科普宣傳引導;二是制定、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保障分餐制的實施,循序漸進,從合餐時用公筷、公勺開始,最終過渡到分餐。

廊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邢振玲表示,由於近期許多單位和學校已經復工復學,集中用餐的單位和學校食堂,又成為疫情防控的新難點。曾經提出的分餐制度在防疫工作中不僅大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緩。

邢振玲認為,家庭聚餐、多人聚餐是疫情傳播中的高發、頻發途徑之一。「一雙伸向餐盤的筷子、友好夾給對方的菜餚,都可能潛伏著各種病毒。實行分餐制是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一劑「良藥」。

「有數據表明,實行分餐制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為17%。」邢振玲說,分餐就是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吃多少夾多少。

「如果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在就餐時沒有辦法做到分餐制,那麼在吃飯的時候,可以準備公筷公勺,使用公筷公勺夾取餐盤的食物,這樣也可以降低疾病的傳播。」邢振玲建議。

【記者手記】

公筷公勺擺上桌,分餐進食好處多。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了人們重新審視自身就餐習慣的契機。「眾筷齊發」的弊端顯而易見,而分餐是阻擊疾病傳播的有效方法之一。推行分餐制是健康需要,更是社會文明的體現。

萬事開頭難,在推行分餐制、公筷公勺的過程中,同樣會遇到很多難題。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了合餐的飲食習慣。餐飲除了有滿足溫飽、享受美食的訴求外,還有團聚、交流的需求。如何採取更好的溝通方式,找到與傳統就餐方式的平衡點,循序漸進培養,或許能成為有效推行分餐制的突破口。

改變傳統的用餐習慣,提升「舌尖上的文明」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斷倡導,逐步改變,形成合力。「分餐不分愛」「分餐不分感情」,分餐制不會淡薄親情、減弱待客熱情,反而會讓我們離文明健康就餐更近一步。

- END -

◆◆◆

來源:廊坊都市報

文字:崔帥 胡林

編輯:張曦

相關焦點

  • 分餐,不僅僅是口號
    分餐或份餐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興新食尚的開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應當按科學的飲食原則進行合理分餐,每人一份,搭配合理,葷素均衡,更易於控制進餐食物份量。若長久堅持,不僅能夠培養人們健康的飲食習慣,還可以減少食物浪費和疾病傳播,一舉多得。分餐制的優點:1. 預防經口傳播疾病。
  • 大學推出半分餐真的合適嗎
    最近某高校食堂推出針對學生的半分餐,以宣揚節儉,我真想問,你會這樣對你自己孩子嗎?所有人都可以選擇半分餐,唯獨孩子不能,他們是未來,一個高校竟然如此,可見這種畸形心理影響範圍多麼的大。 大學生的二十多歲,任務是學習,搞研究,將來為祖國搞建設,是國家支柱,,這個年紀吃半份餐是對身體不負責,對學業不負責,更對祖國不負責,絕不是誇大。
  • 分餐好習慣,請理直氣壯保持!
    分餐好習慣,請理直氣壯保持!「分分合合看場合」 所以即便元旦到了,還是主張分餐:在家就餐時,根據家庭成員身體活動和強度並結合個人口味,定餐定量,營養合理,搭配均衡,實行分餐制。在外就餐更應主動分餐,推行「光碟行動」,如有剩餘飯菜,打包帶走。
  • 古人實行分餐進食嗎?分餐制與中華傳統文化
    最近,「分餐制」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古代人分餐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曾廣泛實行過『分餐制』嗎?」比這更古老、更優良的傳統是地道的『分餐方式』。」讓我們跟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家具燙蠟技藝非遺傳承人於鴻雁,一起來追溯古代中國曾實行了至少三千年的分餐制的歷史脈絡與演變。古代中國人分餐進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擺著一張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著輕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蓆子外的地上。
  • 一家齊團圓 分餐不分愛
    南報融媒體記者  分餐,分的是菜品,而不是剪不斷的濃濃親情。記者採訪發現,南京市文明辦等多部門發出「公筷行動」倡議後,一方面,部分家庭就餐還存在著「分餐顯得生分」「公筷公勺不習慣」等理念;另一方面,也有家庭正在積極改變就餐模式,擁抱「分餐制」。  「新冠」之問:親朋相聚,你分餐嗎?
  • 分餐: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詞,本身就帶有分餐的意思。  羅馬人躺著合餐,周朝人「筵席」分餐  說來奇妙,如今普遍採用分餐制的西方在其文明發源中心羅馬一開始採用的是合餐,而今天喜歡共舉箸的中國,卻在西周時就成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甚至連「筵席」一詞,本身也有分餐的意思。
  • 醫者名片|分餐不減氛圍,你可以的!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分餐一再成為公眾熱議的關鍵詞。特別是年節將近,很多人開始心裡打鼓:分餐還能保持住一家團圓、喜氣洋洋的氛圍嗎? 據說是由於椅子的普及,大家有了一起圍著桌子吃飯的條件,後來才慢慢發展成為今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菜也是大家從一個盤子裡夾」的情況。 分餐制,即分盤而食,人各一份,獨立用餐,自主選擇。此前是西方人較多採用的進餐形式。 到底分餐好還是合餐好?有人說,這簡單!「分分合合看場合」。
  • 中國人最初都是分餐吃飯,為什麼現在是圍在一起共同吃飯呢
    最近,「分餐制」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古代人分餐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曾廣泛實行過『分餐制』嗎?」一、古代人為何執行分餐制俗話說得好,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 分餐不分心,隔離不隔愛
    2020年7月17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勵行」新風尚宣講服務隊面向廣大群眾,以調研加宣傳的形式展開實地宣講服務,同時對實行分餐公筷制這一熱點話題進行了交流。 庚子鼠年,疫情席捲而來,新型冠狀病毒的迅速傳播,使大眾的自我防護意識得到提升,然而圍桌共食、不用公筷,這種看似親密無間的就餐方式,卻增加了疾病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
  • 深晚報導|公筷分餐引熱議,多數市民持贊成態度,你怎麼看?
    市民對公筷分餐持有什麼樣的態度?他們實行分餐或暫未實行分餐的原因又是什麼?12 月 23 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了解。以前沒有意識,如今準備分餐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今天看到深圳晚報關於公筷分餐預防幽門螺旋桿菌的報導深受觸動。受疫情防控影響,今年劉先生一家決定使用公筷。
  • 分餐新「食」尚 推行難在哪
    本稿圖片均為 河北日報記者 尹翠莉攝 □河北日報記者 尹翠莉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你支持分餐制嗎」「文明餐桌·公筷行動」等話題引發廣大網民關注討論。疫情之下,有多少人的就餐習慣發生了變化?分餐制推廣情況如何?能否讓分餐真正走入百姓生活?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 泉州石獅:分餐不分愛 讓「分餐制」成為「新食尚」
    「如果酒店直接分餐的話,既能保證衛生,還能避免浪費,確實應該提倡。」楊先生說。採訪中,對於「分餐制」,也有一部分市民認為,應該分情況,如果是自己一家人用餐,就沒必要實行分餐。「一家人吃飯,一分餐總感覺很生分,而且有的人吃得多有的人吃得少,分餐了也不一定吃得完。」洪女士認為,和朋友、同事用餐,考慮到每個人用餐習慣不一樣,分餐確實可以避免一些尷尬情況。
  • 公筷分餐:八成受訪者支持,僅四成真正實行
    資料顯示,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流行性感冒、B型肝炎、C型肝炎、麻疹、手足口病、百日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肺結核病等,都是常見的可以通過口口傳播的疾病,而公筷分餐則能有效阻斷以上疾病的傳播。那麼,市民對公筷分餐持什麼樣的態度?他們實行分餐或暫未實行分餐的原因又是什麼?
  • 分餐從我做起,守護綠色健康
    而疫情防控期間,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對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等綠色健康餐飲方式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有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者認為分餐更衛生,合餐可能成為舌尖上的「隱患」,傳統的互相夾菜、合餐等很容易造成消化道疾病的交叉傳染和傳播。
  • 分餐不分愛,公勺公筷總關情!
    無論是元旦還是春節,一家人和親朋好友久別團圓會餐,相互夾菜勸酒,就能正確表達親情、友情嗎?「分餐制,文明新禮節,健康好習慣!」圍桌聚餐、同盤而食,是中國人的合餐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菜從一個鍋裡舀,一個盤子裡夾」的情形已持續了上千年。2020年不乏多起因外出聚餐或家庭聚餐導致聚集性疫情,合餐制,正成為病毒傳播的主要渠道,與疫情聚集蔓延密切相關。
  • 讓公筷分餐成為「時尚」
    近日,深圳晚報刊發關於公筷分餐制系列報導引發社會熱議,不少讀者紛紛留言,表達自己對公筷分餐的支持。但是如何堅持公筷分餐,讓這一文明用餐習慣成為社會主流共識,依然面臨很大的阻力。深晚記者採訪多名行業代表,共同探討公筷分餐的社會推廣路徑。公筷分餐實現健康和感情雙贏張先生是某小學的一名後勤負責人。
  • 科普| 分餐吃、用公筷……守護舌尖上的健康!
    科普| 分餐吃、用公筷……守護舌尖上的健康!到底該怎麼分餐呢?快點視頻,今天我們一起來科普一下吧!
  • 曬曬日本主婦餐桌上的飲食,每天分餐吃,乾淨又衛生,還很精緻
    曬曬日本主婦餐桌上的飲食,每天分餐吃,乾淨又衛生,還很精緻說起分餐的習慣,在日本由來已久,就算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吃飯,也會養成分餐的習慣,這樣的吃法,不僅更乾淨衛生,而且也會給人一種更精緻的感覺。如圖所示,打開今天的美食分享,曬曬這位日本主婦餐桌上的飲食,你就會發現,分餐而食,有多精緻。每個人都有自己一份套餐,而且每份套餐裡面,不同種類的食材,也會用不同的器皿搭配,從視覺上來看,就充滿了食之精細。
  • 你是否願意分餐而食——疫情之下中國家庭用餐方式調查
    在山東濟南,考慮到家中孩子年幼,更容易感染病菌,市民張雅萍一家也在疫情期間選擇分餐,至今已經堅持兩個來月。「分餐可以降低交叉感染風險,還可以合理、定量搭配,保證營養又不浪費,能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她說,眼下多數家庭有較長時間居家生活,正好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幫助孩子從小樹立分餐意識,帶動家長、老人養成分餐和使用公筷的習慣。家住北京西城區的陳女士則告訴記者,之前家裡都是合餐,疫情以來看到專家倡議後改為分餐。「我們不僅碗筷各用各的,連洗碗布都區分了,現在這樣吃飯也沒覺得有什麼彆扭的。」
  • 分餐漸成新食尚
    分餐不僅是應急之需,更是長久之計。眼下越來越多的餐飲店推行公勺、公筷,分餐進食,將來宴席可能都會採用這種全新形式。分餐不分愛,這一讓人更安心的健康用餐方式逐漸成為共識後,將形成舌尖文化的新食尚、新文明。2020年4月1日,在山東省青島某飯店宴請包間,工作人員為客人送上「份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