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各行各業的復工復產也正在有序推進。最近,「分餐制」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古代人分餐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曾廣泛實行過『分餐制』嗎?」
一、古代人為何執行分餐制
俗話說得好,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吃飯早已不再局限於家庭和食堂,不管是如何用餐,都涉及到合餐制和分餐制的問題。
分餐制的歷史無疑可上溯到史前時代,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如何從「分餐制」過渡到「會食制」、最後又為何演變成今日的「合餐制」,這種傳統的分餐制一直都是傳統餐飲文化的主流。
那時候我們席地而坐,在席地上吃飯就叫宴席,最尊貴的位置叫主席,吃完飯叫退席。那時候吃飯跪在席上各吃各的,這就是分餐制。後世所說的「筵席」中的筵和席,其實都是蓆子,正是這古老分餐制的一個寫照。
其實中華民族在3000年前就是「分餐」,直至五代末期至宋朝年間才過渡為「合餐」。在非典肆虐時,也確有不少人曾實踐過,非典過後,人們就又恢復了合餐宴會的習慣。
二、中國人為什麼從分餐變成了合餐
準確地講,分餐制一直到民國都沒有從中國社會中徹底消失,而合餐制也並非晚近時期的新事物。早在周代,分餐制就已經在貴族階層中廣泛存在。
單純從衛生的角度講,分餐是優於合餐的。但和西方的餐桌文化相比,「中式分餐制」和「西式分餐制」誕生的緣由卻截然不同。
與西式分餐制直至文藝復興末期才開始於歐洲,而中式分餐制是周禮產物,周禮對王、侯、士大夫的行走坐臥、衣著飲食都有明確規定,要求嚴格加以區分。
即使是在家中過二人世界,古人也是採用的分餐制。有一個成語叫做「舉案齊眉」就是印證,這說明當時老百姓吃飯,也是分餐的,否則也沒法舉案齊眉。
三、分餐與合餐的發展演變
其實古代的分餐制轉變為會食制,並不是一下子就轉變成了現代的這個樣子,還有一段過渡時期。這過渡時期的飲食方式,又有一些鮮明的時代特點。
大約從唐代後期開始,高椅大桌的會食已十分普通,無論在宮內或是民間,都是如此。家具的變改引起了社會生活的許多變化,也直接影響了飲食方式的變化。分餐向會食的轉變,沒有這場家具變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宋元時期,「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同時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從某種意義上或歷史進程的某一階段來說,合餐制戰勝了分餐制,也是民俗文化戰勝貴族文化的一個例子。
作為世界第一的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几千年博大精深,要改變以往的飲食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中西方現在的餐飲方式仍然是不同的,這也是由於不同的文化底蘊導致的不同結果。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後,促使中國人在改變「合餐」的飲食習慣方面帶來深刻反思。如何在「合餐」「分餐」兩種餐飲制式相互取長補短,衍生出介於兩者之間的方式,相信會找到一種符合中國國情民意的「分餐」式聚餐制。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