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餐方式:從分餐如何演變成合餐?承載了中華文明延續的秘密

2020-12-17 紫今解密

關於飲食,現代的人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中國人圍在一起吃飯的合餐制,另一種是西方一個人一份的分餐制。合餐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分餐也不是所謂的高級文明體制,這段用餐歷史的轉變,裡面承載了中華文明延續的秘密。

一,原始社會到魏晉南北朝:從分食到出現同桌飲食

1,原始社會:古代原始人分食制

在遠古時期,人類還不是站在食物鏈頂端,而當時沒有什麼桌子椅子之類的,吃飯也是隨地而坐沒有啥規矩講究,而飲食來源主要靠部落整體狩獵,捕魚,以及採摘野果,遠古時代食物的來源是很匱乏的,生產力也很低下,所以那個時候實行非常嚴格的平均分配製度,簡單加工後就分配給眾人,這是最早的分餐制的體現。

2,商周王朝到秦漢王朝:分食製成為禮儀傳統

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生產力提高,食物也日漸充足。從商朝開始,人們用餐就實行了分餐制度,這個分餐制度有區別於遠古人,不是根據生產狀況和食物多少來定的,而在當時,這種分餐是一種禮儀思想表現,也就是出現嚴格的貴賤等級之分,這個時候的分食具備了完善的政治和社會意義。

《禮記》中記載,當晚輩和長輩一起吃飯的時候,六十歲的老人可分得三盤菜,七十歲老人可分得四盤菜,八十歲可分得五盤菜,用此表明尊敬長者。而帝王和大臣吃飯時,即「天子九鼎八簋(gui),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這種這是一種君臣等級有別劃分,這種分食制就是權力等級的一種表現。

到了秦代,由於西周之後的諸侯群起,發展不平均,導致戰爭百年不斷,導致「禮崩樂壞」,而當時的統治者維護國家穩定,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依然延續使用,而分餐制也一併延續。而到了西漢,《史記》有記載:「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表明當時吃飯時一人一案,而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收錄「鴻門宴上,項王項伯二人朝東坐,亞父範增朝南坐,劉邦朝北坐,張亮朝西坐,幾人一人一案,分桌而食」。

3,魏晉南北朝,現同桌分食

南北朝時期,動蕩不安的社會,儒家思想也受到玄學的挑戰,而且社會也受到少數民族的飲食風俗影響,飲食上開始出現既有分餐也有合餐,而且在當時家具的打造,高桌大椅的出現讓百姓同桌分食。

二,隋唐:過度餐制,會食制

時間到了隋唐,特別是唐朝,「會食制」是作為「分餐制」和「合餐制」之間的過渡制度,在當時很是流行,什麼是「會食制」?簡單的講就是主人請客吃飯,雖然大家在一個桌子上吃飯,除了大餅,湯粥這些食物採用合食,其他得飯菜都是按人數平均分配給眾人,也就是在一個桌子上吃飯,但是彼此不共餐。到了武周中後期,分餐與合餐的社會飲食現象並存,之後合食佔據了主流。

三,宋朝到清朝:合餐制開始轉向成熟體系

到了宋代,合餐制已經基本定型,而在當時,生產力產生很大影響,加上高桌大椅加劇的普及,受到多種飲食文化的影響,加上宋代烹飪方式的完善,合餐制很明顯利於食物的保存完好,這樣吃起來才有食慾,這些導致飲食結構的改變,這些都促進合餐制的發展。

明清時代:合餐制完全成熟體系

當時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的宴飲習俗的需求頻繁,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保持人與人之間的更好的交際溝通,一方面合餐比分餐更能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彼此之間交流聯繫加深。

總結

從中國飲食就餐文化的不斷蛻變,「分餐制」到「過渡制」再到「合餐制」,這些制度的轉變就是中國歷史思想的不斷變遷和文化的不斷完善,這本身就促進了中國多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也讓整個中國華夏大地的子民相處得更融洽。

而這種中國「合餐制」和西方的「分餐制」常被打上飲食文化上的「優劣論」之說,其實這本身就是沒有優劣可言,我們國家的這種制度,這本身非常契合各民族之間共同發展的心理,而中國從古至今都在主張和,注重家庭和睦,民族團結,這種合餐制更能讓中國家庭血緣關係更加融合,而作為西方追求的都是個人主義,而東方中國更在乎群體,而這種做法恰恰是中華民族文明至今的原因。不管經歷過多少紛爭,最終都會走向國家民族大統一融合。

相關焦點

  • 淺談中國人的吃飯方式~從分餐到合餐
    從時間節點上看,唐宋以前,分餐制是中國人吃飯方式的主流;唐宋以後,由於人們起居生活方式的改變,桌椅板凳等高型家具的發展,也由於生產力的進步,食物日益豐富,中國人吃飯方式逐漸變成合餐制,尤其在兩宋以後,合餐製得以確立並沿用至今。所以我們說,唐宋時期是中國人的吃飯方式——分餐制和合餐制的分水嶺。
  • 合餐還是分餐?且看古人的餐制文化
    合餐制這種親密接觸的會食方式能讓餐桌氣氛更加熱烈,它也延續了幾千年之久。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餐飲衛生再次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合餐制與分餐制再次被拿上檯面討論。許多人只知道合餐制,對分餐制的了解卻少之又少。其實分餐制度更加傳統古老,它存在了3000多年,更具智慧和禮儀。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古人的分餐文化。
  • 中國人最初都是分餐吃飯,為什麼現在是圍在一起共同吃飯呢
    最近,「分餐制」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古代人分餐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曾廣泛實行過『分餐制』嗎?」一、古代人為何執行分餐制俗話說得好,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 分餐: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其實,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分餐制的國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飲食文化則是合餐。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詞,本身就帶有分餐的意思。用餐時,身份最低者站立一旁,高一級的坐著吃飯,最高級別則可以斜躺著被服侍用餐。配合斜臥姿勢的臥榻一般在同一間屋子裡會擺設三張,每張大小可以容納三人。三張臥榻以馬蹄形放置,餐桌就擺在馬蹄形的中央,確保頭朝桌子斜躺的用餐者右手可拿到食物(此時刀叉等餐具還沒有出現,取食主要用勺子或手)。對於躺著用餐的人來說,不僅他們的位置不分餐,食物也是大家一起共享,這樣的用餐模式毫無疑問是徹底的「合餐」。
  • 你是否願意分餐而食——疫情之下中國家庭用餐方式調查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題:你是否願意分餐而食——疫情之下中國家庭用餐方式調查新華社記者劉紅霞、鬱瓊源、申鋮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把許多人「鎖」在了家裡。工作、生活、學習……以往分散各處的場景,都集中在一個屋簷下。
  • 古人實行分餐進食嗎?分餐制與中華傳統文化
    復工復產後該推行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更安全、更文明、更美好,成為了人們極為關心的話題。最近,「分餐制」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古代人分餐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曾廣泛實行過『分餐制』嗎?」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分餐不分愛!擁抱健康用餐方式,南京已有...
    2020-03-30 07:57圖文來源:南京日報擁抱健康用餐方式,南京已有家庭在行動一家齊團圓,分餐不分愛分餐,分的是「病從口入記者採訪發現,南京市文明辦等多部門發出「公筷行動」倡議後,一方面,部分家庭就餐還存在著「分餐顯得生分」「不習慣公筷公勺」等觀念;但另一方面,也有家庭正在改變就餐模式,積極擁抱「分餐制」。疫情之問:親朋相聚,你分餐嗎?疫情防控期間,隨著媒體的廣泛宣傳和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對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等健康餐飲方式的要求不斷提升。
  • 古人從「分餐制」,演變成「合餐制」,其中經歷了什麼?
    其實這種方式就是「合餐制」。而在我國古代,人們對用餐禮儀特別的重視,所以都是採取「分餐制」。「分餐制」顧名思義就是各吃各的食物,各用各的餐具,分開進食,而不是共同就餐。這種就餐的方式可以追溯到我國商朝時期,其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到了唐宋之後,突然之間,人們追求吃飯理應是一件熱鬧的事情,「以禮而食」逐漸被「合餐制」的文化所取代,一直延續至今。
  • 分餐制與合餐制,中國古代的餐制裡,到底藏有多少秘密?
    合餐現象主要是在北朝開始出現,此時社會逐漸受到少數民族的飲食風俗影響,同時在家具方面,高桌大椅的出現也促使百姓同桌而食。其一在於高桌大椅等高腿家具的普及,相應地促進了合餐制的發展;其二在於宋人受到多種飲食觀念的影響,逐漸轉變為合餐而食;其三在於宋代烹飪手法的不斷改善與完備,合餐制明顯有利於食物的完好,同時完整的食物也有利於刺激宋人的食慾;其四在於宋代餐具的不斷革新;其五在於宋人食物結構的調整。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少白湯發周趣談後疫情時代,學學古人怎麼分餐
    合餐現象主要是在北朝開始出現,此時社會逐漸受到少數民族的飲食風俗影響,同時在家具方面,高桌大椅的出現也促使百姓同桌而食。陝西西安韋氏墓壁畫宴飲圖二、隋唐:過渡餐制——會食制在飲食制度的發展變化中,古人用餐的大致趨勢是從「合餐制」到「分餐制」,但在隋唐時期,特別是唐朝,「會食制」作為「合餐制」與「分餐制」之間的過渡餐制十分流行。
  • 青島西海岸新區:餐企調整運營方式推廣用公筷公勺分餐
    日前,山東率先制定分餐制地方標準,發布《關於在全省餐飲企業推行堂食分餐制的通知》,指導餐飲企業推行「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等分餐模式,青島西海岸新區恢復運營的餐飲企業積極推廣,引導公眾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打好「舌尖」防疫戰,樹立餐桌文明新風尚。
  • 今天,您分餐了嗎?
    >「您好,開餐前溫馨提示下,這個小桶裡是為您準備的公筷公勺,方便您取餐用餐……」4月中旬以來,廣陽區新朝陽購物中心的一家餐廳,在食客落座後,餐廳服務人員送上了一副公筷公勺。 走訪市區其他餐飲場所可以發現,自復工以來,不少飯店、餐廳會為客人配備公筷公勺,個別餐廳還採用「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等方式提供分餐服務。 同時,餐廳服務人員也會結合文明餐桌要求,主動提醒、勸導消費者自覺分餐、使用公筷公勺,引導文明餐桌新風尚。杜絕唾液、飛沫「口口相傳」,從源頭上阻斷病毒、細菌在餐桌上傳播。
  • 分餐從我做起,守護綠色健康
    而疫情防控期間,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對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等綠色健康餐飲方式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有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者認為分餐更衛生,合餐可能成為舌尖上的「隱患」,傳統的互相夾菜、合餐等很容易造成消化道疾病的交叉傳染和傳播。
  • 分餐新「食」尚 推行難在哪
    本稿圖片均為 河北日報記者 尹翠莉攝 □河北日報記者 尹翠莉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你支持分餐制嗎」「文明餐桌·公筷行動」等話題引發廣大網民關注討論。疫情之下,有多少人的就餐習慣發生了變化?分餐制推廣情況如何?能否讓分餐真正走入百姓生活?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 青島西海岸新區積極推廣分餐模式 樹立餐桌文明新風尚
    日前,山東率先制定分餐制地方標準,發布《關於在全省餐飲企業推行堂食分餐制的通知》,指導餐飲企業推行「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等分餐模式。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恢復運營的餐飲企業積極推廣,引導公眾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打好「舌尖」防疫戰,樹立餐桌文明新風尚。
  • 文明用餐,處處可見
    餐桌文明不僅僅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標誌。近日,記者走訪城區餐飲店看到,隨著濟寧市開展「文明餐桌」行動的開展以及市民消費觀念的轉變,剩菜剩飯、餐桌浪費的情況日漸減少,文明節儉之風盛行。記者在科苑路走訪時看到,在餐飲店內的醒目位置都張貼著「文明用餐」「光碟行動」的提示標語。「顧客在點餐時,我們會主動詢問他們的就餐人數,並根據顧客情況推薦點餐,做適時提醒。」一家餐飲店的大堂經理說,「文明用餐、光碟行動」是全民的責任,作為餐飲經營者更是責無旁貸。「不少餐飲店提供了分餐服務和打包服務,處處時時都在提醒我們要勤儉節約。」
  • 福建廈門:倡導文明用餐,守護節日舌尖安全
    近日,市場監管人員對部分旅遊景區及周邊餐飲服務單位進行檢查時發現,文明餐桌理念在疫情期間更深入人心,餐飲企業紛紛通過限制就餐人數、顧客隔桌就坐、普及公筷使用、提醒消費者適量點餐或餐後打包等方式,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深入推進「光碟行動」。
  •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公共場所分餐五點建議
    分餐制,是一種更時尚的健康生活方式。特別是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分餐制確實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合乎文明道德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家就餐時,根據家庭成員身體活動和強度並結合個人口味,定餐定量,營養合理,搭配均衡,實行分餐制。在外就餐更應主動分餐,推行「光碟行動」,如有剩餘飯菜,打包帶走。
  • 江西發布了「文明用餐行動」倡議書!
    每一個人更要從自己做起,踐行使用公筷、文明就餐習慣。 江西發布「文明用餐行動」倡議書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警示和告誡我們養成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健康生活的日常習慣的重要性緊迫性。
  • 中餐不適合分餐?分餐制不能為分而分
    規格較高的宴會,我們一直在堅持分餐。現在受疫情影響,消費者逐步認識到分餐的重要性。說明我們的堅持是對的,這點很欣慰。石丁:我在網上看過一些討論,合餐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據說,中國人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高達50%至60%,容易引發消化性潰瘍,甚至是胃癌。從這點看,實行分餐制可以大大減少感染概率。不過,沸騰的火鍋長時間保持高溫,我想未必一定需要分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