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飲食,現代的人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中國人圍在一起吃飯的合餐制,另一種是西方一個人一份的分餐制。合餐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分餐也不是所謂的高級文明體制,這段用餐歷史的轉變,裡面承載了中華文明延續的秘密。
一,原始社會到魏晉南北朝:從分食到出現同桌飲食
1,原始社會:古代原始人分食制
在遠古時期,人類還不是站在食物鏈頂端,而當時沒有什麼桌子椅子之類的,吃飯也是隨地而坐沒有啥規矩講究,而飲食來源主要靠部落整體狩獵,捕魚,以及採摘野果,遠古時代食物的來源是很匱乏的,生產力也很低下,所以那個時候實行非常嚴格的平均分配製度,簡單加工後就分配給眾人,這是最早的分餐制的體現。
2,商周王朝到秦漢王朝:分食製成為禮儀傳統
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生產力提高,食物也日漸充足。從商朝開始,人們用餐就實行了分餐制度,這個分餐制度有區別於遠古人,不是根據生產狀況和食物多少來定的,而在當時,這種分餐是一種禮儀思想表現,也就是出現嚴格的貴賤等級之分,這個時候的分食具備了完善的政治和社會意義。
《禮記》中記載,當晚輩和長輩一起吃飯的時候,六十歲的老人可分得三盤菜,七十歲老人可分得四盤菜,八十歲可分得五盤菜,用此表明尊敬長者。而帝王和大臣吃飯時,即「天子九鼎八簋(gui),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這種這是一種君臣等級有別劃分,這種分食制就是權力等級的一種表現。
到了秦代,由於西周之後的諸侯群起,發展不平均,導致戰爭百年不斷,導致「禮崩樂壞」,而當時的統治者維護國家穩定,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依然延續使用,而分餐制也一併延續。而到了西漢,《史記》有記載:「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表明當時吃飯時一人一案,而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收錄「鴻門宴上,項王項伯二人朝東坐,亞父範增朝南坐,劉邦朝北坐,張亮朝西坐,幾人一人一案,分桌而食」。
3,魏晉南北朝,現同桌分食
南北朝時期,動蕩不安的社會,儒家思想也受到玄學的挑戰,而且社會也受到少數民族的飲食風俗影響,飲食上開始出現既有分餐也有合餐,而且在當時家具的打造,高桌大椅的出現讓百姓同桌分食。
二,隋唐:過度餐制,會食制
時間到了隋唐,特別是唐朝,「會食制」是作為「分餐制」和「合餐制」之間的過渡制度,在當時很是流行,什麼是「會食制」?簡單的講就是主人請客吃飯,雖然大家在一個桌子上吃飯,除了大餅,湯粥這些食物採用合食,其他得飯菜都是按人數平均分配給眾人,也就是在一個桌子上吃飯,但是彼此不共餐。到了武周中後期,分餐與合餐的社會飲食現象並存,之後合食佔據了主流。
三,宋朝到清朝:合餐制開始轉向成熟體系
到了宋代,合餐制已經基本定型,而在當時,生產力產生很大影響,加上高桌大椅加劇的普及,受到多種飲食文化的影響,加上宋代烹飪方式的完善,合餐制很明顯利於食物的保存完好,這樣吃起來才有食慾,這些導致飲食結構的改變,這些都促進合餐制的發展。
明清時代:合餐制完全成熟體系
當時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的宴飲習俗的需求頻繁,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保持人與人之間的更好的交際溝通,一方面合餐比分餐更能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彼此之間交流聯繫加深。
總結
從中國飲食就餐文化的不斷蛻變,「分餐制」到「過渡制」再到「合餐制」,這些制度的轉變就是中國歷史思想的不斷變遷和文化的不斷完善,這本身就促進了中國多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也讓整個中國華夏大地的子民相處得更融洽。
而這種中國「合餐制」和西方的「分餐制」常被打上飲食文化上的「優劣論」之說,其實這本身就是沒有優劣可言,我們國家的這種制度,這本身非常契合各民族之間共同發展的心理,而中國從古至今都在主張和,注重家庭和睦,民族團結,這種合餐制更能讓中國家庭血緣關係更加融合,而作為西方追求的都是個人主義,而東方中國更在乎群體,而這種做法恰恰是中華民族文明至今的原因。不管經歷過多少紛爭,最終都會走向國家民族大統一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