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餐制,現代人一般採用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合餐制,二是分餐制。中國人常採用合餐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西方人常採用分餐制,一人一份。但是,合餐制並不是自古有之,分餐制也不是高級文化。今天文史君就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從分餐制到合餐制的演變過程。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收錄於:宣和畫譜
《宣和畫譜》裡記載了畫卷後幅有金代以來張著、張公藥、酈權、王焌、張世積、楊凖、李祁、吳寬、李東陽、陸憲、馮保、如壽等13家題記。畫幅上有「嘉慶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10餘方。
一、遠古至魏晉南北朝:從實行分食制到出現同桌而食
遠古時代,古人吃飯時常常隨處一坐,並沒有多大講究。這段時期,食物多通過採集野果、打漁、獵捕等獲得。食物進行簡單的加工後,平均分配給眾人,然後各自進餐,這是較早的分餐制的體現。由於遠古時代物資匱乏, 生產力較低,食物來源少,所以此時期實行了嚴格的平均分配製度。
新時期時代仰韶文化 用於盛放食物的彩碗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產力逐漸提高,食物也日漸充足。商代之後,人們普遍實行分餐制,這不僅是根據當時的生產狀況而定的,同時也是當時禮制思想的體現,即定等級,明貴賤。這一時期,分食制具備一定的政治和社會意義。
漢畫像磚宴飲圖拓片
《禮記》中規定,當長輩和晚輩一起吃飯的時候,六十歲的老人規定有三盤菜,七十歲的老人規定有四盤菜,八十歲的老人有五盤,以此表示尊敬長輩。當皇帝與臣子一起吃飯時,則「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當主人與賓客一起吃飯的時候,客人坐在西北的座位上,主人則在東南的位置上就坐,表達對客人的尊敬。西北方向是天地之間「義氣」強盛的位置,而東南方向則是「溫厚之氣」強盛的位置,這樣的話,主人和客人就在「仁義」上互相交接,彼此各得其所。
漢畫像磚宴飲圖拓片
到了秦朝,雖然在此之前受到「禮崩樂壞」的影響,但由於統治者維護國家穩定的需要,所以森嚴的等級制度依然實行,因此,具有定等級、明貴賤功能的分餐制依舊延續了下來。
漢代,人們仍然採用分餐制。漢代博士叔孫通曾為漢朝而定下了有關禮法,《史記》中也有記載:「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漢代的有關文獻記載中,也有多處表明當時的人吃飯多是一人一案。譬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鴻門宴」上,項王和項伯兩個人是朝東坐的,亞父範增則是朝南坐,而前來赴宴的劉邦則是朝北坐的,張良是朝西坐的,五個人一人一案,分而食之。
《楚漢傳奇》中的鴻門宴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此前盛行的儒家思想亦受到玄學的挑戰,而百姓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飲食習慣上既有分餐,也有合餐。合餐現象主要是在北朝開始出現,此時社會逐漸受到少數民族的飲食風俗影響,同時在家具方面,高桌大椅的出現也促使百姓同桌而食。
陝西西安韋氏墓壁畫宴飲圖
二、隋唐:過渡餐制——會食制
在飲食制度的發展變化中,古人用餐的大致趨勢是從「合餐制」到「分餐制」,但在隋唐時期,特別是唐朝,「會食制」作為「合餐制」與「分餐制」之間的過渡餐制十分流行。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佚名《宮樂圖》
什麼叫「會食制」?通俗來講,就是在主人請客人吃飯的時候,雖然大家都在一個桌子上吃飯,除了像餅或湯、粥等食物是採用合食的方式,其他的飯菜都由廚師或僕人按人頭分配好,即同桌不共餐。
而武周中期以後,國家昌盛,社會繁榮,分餐制與合食現象並行存在,此後合食逐漸佔據主流。
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三、宋代至明清:合餐制從出現到完全成熟
至宋朝,合餐制基本定型,並成為社會主流。除了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以外,合餐制的基本定型是由很大因素促成的。其一在於高桌大椅等高腿家具的普及,相應地促進了合餐制的發展;其二在於宋人受到多種飲食觀念的影響,逐漸轉變為合餐而食;其三在於宋代烹飪手法的不斷改善與完備,合餐制明顯有利於食物的完好,同時完整的食物也有利於刺激宋人的食慾;其四在於宋代餐具的不斷革新;其五在於宋人食物結構的調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趙佶《文會圖》
明清時期,合餐制已經完全成熟。這既是因為社會潮流的推動,也是一個時代社會風俗變遷的反映。這一時期,人們的宴飲活動除了飲食需求外,其中更有交際需要的存在,而合餐制顯然比分餐制更能營造用餐時的和諧氣氛。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文徵明《品茶圖軸》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蔚為大觀,僅用餐方式就發生過多次變化,從「分餐制」過渡到「會食制」,最後演變成「合餐制」並傳承至今,這不僅是朝代更替過程中人們社會價值觀轉化、社會風俗變遷和思想觀念轉變的體現,也是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影響、交流的結果。
(圖文/少白公子)
註: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庚子年 【鼠年】記於華東齊白石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詳解宋代趙昌所作的《歲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