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978期。1949年10月,第三野戰軍渡海進攻金門島,在古寧頭意外遭到了失利,損兵9000餘人。一次戰役的失敗說明不了太多,但為何解放軍此後再也沒有發起過針對金門島的登陸作戰呢?這似乎有點奇怪,我們了解下原委。
49年登島戰敗的原因已不需要分析,史料很多。來看看為何49年之後,長時間沒有再次發起進攻金門的戰役。我軍當然不可能因為一次戰役受挫,就放棄攻打金門,相反要想辦法洗刷三野第10兵團,尤其是28軍在49年第一次戰敗的記錄。但是從49年金門之戰的過程來看,當時兵種以陸軍為主的解放軍部隊,確實還不擅長打需要渡海才能完成的戰役。所以第一次戰敗後,三野在軍委的要求下,開始普遍總結經驗,進行更充分的攻島準備,就這樣時間進入了1950年。
眾所周知,50年-53年間爆發了韓戰,中國先後派出100多萬志願軍部隊到朝鮮輪戰。一方面此時我國的戰略中心明顯北移,集中力量對付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另一方面美艦隊封鎖了臺灣海峽,雖然金門島比起臺灣更靠近福建,但是金門的主要價值並非這個島本身,而是攻打臺灣島的關鍵前沿陣地。此時即便我軍攻下金門,短時間內也不具備解放臺灣的海軍實力,美海軍是遠洋海軍,此時已經對海峽進行封鎖,雙方的客觀實力鴻溝不是一時半會能夠逾越的。
1954年往後,雖然韓戰宣告結束,但美軍和臺灣方面卻越發加固了「盟友」關係,美海軍對臺灣實行協防。為了防止美國製造兩岸分裂,大陸在1954年向金門島進行了小規模的炮擊,以表明立場。此時進攻臺灣的條件還是不具備,但我方覺察到了美軍因為在朝鮮半島沒有實現戰略企圖,轉而想把臺灣作為重要的遠東軍事基地,當然其中也包含著對中國大陸的制約和報復因素。從地理位置而言,金門島幾乎緊貼著東南海岸線,是臺灣和大陸地理聯繫最密切的一個據點。
從50年代後期一直到現在,就解放軍軍事實力角度考慮,單純要打下金門島已經不需要大費周章。但是我們再也沒有強行登陸此島,這裡面包含著更深層的軍事和政治博弈。如果金門島被我軍徹底攻佔,則地理層面國民黨軍只剩臺灣本島,和大陸沒有分毫聯繫,更加走向美方希望製造的「兩個中國」局面,大陸顯然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1958年,我軍組織了對金門島的大規模炮擊,突襲炸死了國軍副司令吉星文、趙家驤等人,卻就是不派一兵一卒進行登島,這種炮擊還一直延續到70年代。解放軍至今不登陸金門島,主要原因就在於此,即表明對臺灣等未解放領土的態度,又間接制止著美方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