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不錯兒」很早就有。西豐建縣歷史雖然不長,但也有一百多年了。從歸屯那天起,就有了村規民約,村民之間發生糾紛基本採取內部調節的辦法,所以才有了「屯不錯兒」「說合人」這一說。除非發生了刑事案件,一般糾紛官府是不管的。西豐地處遼北東部山區,清朝時被封禁為皇家圍場。1902年才建縣,比周邊的縣區建縣都晚,人口也都是道光年間來這裡開荒種地的外鄉人,延續的村規跟外地也都大同小異。
各地把這種處理民間糾紛的統稱為「說合人」。也有其他的叫法,我姥姥家住在昌圖,那裡的叫法跟我們這裡一樣都叫「屯不錯兒」只有開原一代的人稱這些人先生!比較敬重!還有稱呼「穿大布衫兒的。」。這種稱呼很容易讓人想起魯迅筆下描述的那些人。這些人有點學問,能言善辯,在村屯子裡有一定威信。趙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趙爺是小時候跟著父母從山東闖關東來東北的,原先生活在大城市,由於兵荒馬亂,當聽說逃鹿大溝可以隨便開荒,一家人便搬到了西豐。他的父親看好了一個山溝並領了地票,地票是當時官府準許開荒的憑據,人們就叫這個山溝趙家溝,在村子的北溝。據說當年來這裡開荒的有十多家,有姓孫的、姓黃的、還有姓李的。歸屯前這些家都在自己的山溝裡開荒種地,互不相擾。
趙爺是坐地戶,不像我們家是解放後從外地昌圖搬到鐵礦的,後來就落戶到了恩光屯,成了農民。聽說趙爺他父親是賣糧時,大車翻了砸死的,這時候趙爺就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這些事情都是我長大後才知道的。那時候我還小,很多事情都是懵懵懂懂。
到了我要上學的年齡村裡建了小學校,那時幾個屯子集中起來的小學生有100來人,小學分好幾個班,村小學教室不夠用,我們就各班之間導課,一個班上辦天。我是六五年生人,那幾年中國的人口成倍增長,導致我還沒有成年就趕上了計劃生育。我們跟趙爺家住得不遠,兩家的關係一直不錯。
聽父親他年輕時招工來到了西豐鋼鐵廠,後來鋼鐵廠突然減員了,父母不得不將戶口落到恩光屯,因為人生地不熟,父親是通過趙爺幫忙才把戶口落下來的。趙爺對我影響最大。一次我在屯頭見趙爺等車,當車來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急忙下了車,錯過了這趟車,晚上我問趙爺是怎麼回事?他說忘記了給人帶的豆角籽,這件事給我的觸動非常大。
趙爺七十多歲身體還很硬朗,誰家有什麼事還願意請他到場,即使他什麼事也做不了主,有他在場就覺得踏實,這種習慣直到他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