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落地!從東北屯小變化看大同區大變化

2020-12-22 東北網

開欄的話:知百家情、連百家心,展示新生活、展現新變化。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戰線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紮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宣傳工作,按照省委宣傳部、市委宣傳部的安排部署,大慶日報今起開設「走街串巷訪百家」專欄,深入挖掘全市基層一線的鮮活典型,重點推出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報導,充分展示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投身轉型發展、振興發展的實踐和擔當,為大慶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爭當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鼓勁加油。

東北網11月19日訊 初冬的大同區雙榆樹鄉新華村東北屯,像一幅油墨畫:深藍的天空點綴著淡淡白雲,延伸到各家的紅磚路、藍頂古樸的磚瓦房、清爽利落的小院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冬日圖景。

沒有濃墨重彩,東北屯人用勤勞和堅持,還原並保持著這個小村莊的本色——潔淨。11月17日的風雪過後,這幅油墨畫上多出了星星點點的人群,他們揮鍬清雪、推車運雪,幹得熱火朝天。

如今的潔淨村莊,在過去卻是另一番模樣。

「當年的東北屯,大家沒啥環保意識,垃圾、汙水出門就丟、隨地就倒,房前屋後都是雜草,蚊蟲撒歡兒。屯中心有一個大垃圾場,那蒿草一人多高,垃圾堆得哪兒哪兒都是,冬天還好,到了夏天那味兒……」孫長孝是屯裡幾十年的老戶,嘮起早些年「垃圾圍屯」的情景,皺著鼻子告訴記者。

「換成自個兒家裡,每家每戶拾掇得都挺利索,可出了家門就不愛惜了,屯子造得又髒又亂。」孫長孝的老伴宋小芳接過話茬:「還是大傢伙思想觀念上的事兒,都是『自掃門前雪』。」

這樣的面貌啥時有了改觀?「要說得是2016年下半年,鄉裡開始搞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我們屯才慢慢乾淨起來。」屯長李忠寶向記者「訴苦」:「剛開始搞衛生,太難了!村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都是垃圾隨手就扔,養成習慣了。跟他們講環境衛生,開始壓根兒沒人聽。」

他講了一件事:有一次,他叮囑一戶村民把房前屋後的雜草清理清理。可前後跑了四趟,那戶村民就是不動。實在看不過去,他操起鐵鍬開始鏟草,村民過意不去,這才動起手來。

打那以後,李忠寶意識到,搞衛生這事,得有帶頭的,給其他人打樣。於是,他發動黨員先動手、做表率,號召衛生文明戶「一戶帶三家」,自己更是做到眼勤、嘴勤、腿勤,帶領全體村民一同清潔村莊。「政府搞衛生,書記、村長別發蒙,只要屯長挨家挨戶跑,衛生沒有搞不好。」李忠寶說,如今他還建了個微信群,只要「一嗓子」,大家就都動起來了。「這不,剛下完雪,我一張羅,家家戶戶都出門清雪啦。」

三言兩語,很難把東北屯在環境衛生整治方面的工作說清說透,還是看看成效吧:屯中心的垃圾場早就「變」成文化廣場;屯裡一個垃圾箱都沒有,地上卻一個紙片都不見;家家戶戶備好垃圾袋,生活垃圾裝袋外運,從不落地;到去年底,屯裡的衛生文明戶有32戶、示範戶4戶,今年底還能產生標兵戶……

「過去一進屯子到處垃圾草,老少都被蚊子咬。田書記調到雙榆抓衛生,如今屯風屯貌環境變得好。」從被動幹到主動幹,從壞習慣到新風尚,東北屯村民對村莊潔淨的感觸,如今變成了這四句話。

村民們口中的田書記,是雙榆樹鄉黨委書記田起。據他介紹,近三年來,雙榆樹鄉把百姓最關心、最現實、最急需改善的農村垃圾清理難題作為改善人居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來抓,全鄉共清理柴草垛1200餘垛、各類生活垃圾2300多噸,評選衛生文明戶842戶、衛生文明屯23個、衛生示範屯12個、衛生文明先進村6個。今年7月,全市村莊清潔現場觀摩座談會在雙榆樹鄉召開,與會人員對該鄉推行的「鄉風文明超市」等舉措讚不絕口。

從「垃圾圍屯」到潔淨村莊,東北屯的小變化,折射的是雙榆樹鄉乃至大同區的大變化、新變化。

今年以來,大同區著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改變的不僅是環境,還有村民的思想和習慣,實現了由「逼著乾淨」到「比著乾淨」。截至8月中旬,共處理積存垃圾3.2萬噸,垃圾集中清運率達到70%,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8個鄉鎮、58個行政村村容村貌發生根本轉變。本報記者趙龍

相關焦點

  • 【要聞】垃圾不落地、按袋計費……臺灣垃圾分類的標準答卷到底是什麼?
    「臺灣垃圾不落地和按袋計費都成了日常習慣,可在內地為什麼總是水土不服?」朱曉芬問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能源與資源實驗室張家驥博士。 張博士說,好多內地朋友都提過類似問題。在他看來,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臺灣垃圾分類實現了標準化:「資源回收四合一計劃」—— 社區民眾+地方政府清潔隊+回收商+回收基金。「標準化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朱曉芬問。
  • 這很東北!東北大娘僱車屯300斤大白菜,南方人看懵了……
    東北到了囤菜季,街頭都是菜農裝滿白菜的大貨車。 一老太出手就買300斤,家裡只有老伴兩口人,去年囤了200斤沒夠,覺得挺好吃,今年多加100斤。 這還沒完,菜農介紹,最多的有買1000斤的,這些都是小意思。
  • 大同區學區及小升初學校有新的調整啦!
    大同區學區及小升初學校調整方案 一、城區小學學區的調整 1.第一小學學區:同福小區、同樂小區、謝民樓、公安局家屬樓、三樓區、東三通、大同鎮原廂房村5個屯(五大戶屯、韓慶山屯、前廂房屯、五家戶屯、小草房屯)、八井子鄉國富村3個屯(前王家屯、後王家屯、大草房屯)和大同鎮四村。
  • 2020年大同區城區內小學招生工作公告!學區劃分、報名方式等點進...
    2020年大同區新生預報名將要開始啦!時間為6月8日至12日無房產或租房的一律到大同區第二小學預報名快進來看一、按照《大慶市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工作規定》要求,學區內學校招生條件為:1.適齡兒童(當年8月31日之前出生,年滿六周歲)必須具有大同區城區內常住戶籍
  •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發電量變化趨勢分析
    現有研究成果較多關注提高鍋爐蒸汽參數來提高垃圾焚燒廠發電效率,或通過工藝改進來提高發電效率,如組合式高效垃圾發電工藝(WTE-GT)和再熱循環工藝。然而研究人員對垃圾組分變化後噸垃圾發電量的變化趨勢未做過多關注,同時隨著我國焚燒廠垃圾處理量的不斷增大,焚燒爐單爐垃圾處理量日益增大,其對焚燒爐噸垃圾發電量的影響被關注較少。
  • 建設新農村 喜看大慶市大同區為17萬農民破解「六難」
    出行:村村鋪上「紅地毯」  隨意走在大同區的鄉村之間,腳下都是整潔的紅磚路,農民們把它叫做「紅地毯」。  林源鎮黨委書記巴小東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前些年,新村及相鄰的幾個村子無籽西瓜大豐收,但由於沒有路,西瓜運不出去,眼瞅著大堆的西瓜爛在地裡,農民們欲哭無淚,有的乾脆餵了豬。  區委、區政府下決心幫農民們把路修好。
  • 大同區多名村幹部被查處!涉及私設「小金庫」、套取危房改造補助款...
    為強化警示教育,推動以案促改,現對近期查處的5起典型問題通報如下:一、大慶市大同區大同鎮太安村村委會原主任賀寶福擅自將村集體機動地對外發包問題。2011年,為完成棚室建設任務,大同鎮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可以適當減免或不收土地租金。
  • 這是美麗鄉村可人的樣子|依蘭黎明屯「蝶變」 雙城希勤鄉靠這招...
    」屯子整容,村民返鄉找不到家像PS過一樣,看一年前黎明屯的照片,你簡直不敢想像,這是同一個村莊。道路沒全硬化,排水不暢,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屯內房屋多數年久失修,泥草房較多,有些甚至是危房;村民吃的是小井水,飲水安全無法保障;全屯沒有一處綠化,沒有一盞路燈,電線、網線和有線電視線路縱橫交錯……住在這樣的村子裡,村民缺幸福感,過日子的心氣也低。
  • 昌平辛莊村垃圾分類有一套 從垃圾遍地到垃圾不落地
    在垃圾分揀站,不透明塑膠袋膜、氣泡膜、快遞袋、水果網、文具玩具、吸管一次性餐具……這個京密引水渠旁的一個小村莊,開展垃圾分類一年有餘。最終形成了將垃圾細分為42種,村莊垃圾減量8成。辛莊村如何從最初的垃圾遍地變成了垃圾不落地?淨塑 志願者先說服村幹部
  • 大同區「三合一體」模式推動區校合作「十大基地」建設
    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智勇帶領洽談小分隊走進校園,與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大慶師範學院等高校,在農產品供應、人才智庫、紅色教育等方面達成了合作共識。要素聚合,共享優勢「有廣度」為進一步拓寬區校合作領域,大同區有效整合資源,形成聚集型、多元化、鏈條式發展共同體,為「十大基地」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 姜屯鎮:比學趕超看總支、創先爭優看變化
    △市委書記邵士官帶領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現場觀摩會與會領導到姜屯鎮觀摩 姜屯鎮對照、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列出重點工作清單,通過開展「比學趕超看總支,創先爭優看變化」活動,營造了一種『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
  • 從「小」翻譯看大變化
    「相比往年,今年德語翻譯根本不夠用,工作量也要大很多。」黃懋一句感嘆,折射出西博會的新變化。  □本報記者 殷鵬  德語翻譯供不應求  德國是本屆西博會主賓國,相關論壇以及主題活動比往屆更多,導致德語翻譯特別緊俏。「我們公司有專職翻譯100多名,德語翻譯有10名左右,但這遠遠不能滿足西博會的需求。」成都語言家多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郭錫瑤說。
  • 龍州那站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樂享鄉村振興成果
    響水鎮高峰村那站屯以前是「髒亂差」,生活垃圾隨意亂扔,路上禽畜糞便滿地,然而現在的那站屯卻道路整潔乾淨,布局規劃別具一格,休閒景觀錯落有致,村屯面貌煥然一新,這些變化怎麼來?過程又發生了什麼?村民們又是怎麼做的?下面就讓我們去到實地,看看那站屯「華麗轉身」的精彩演繹。
  • 「醫療影像+AI」2018落地之年,9大變化為證
    此外,更多的跨界融合也在進行之中,「AI+新藥」無疑是今年的一個大熱點,從全球範圍看,打上這一細分領域標籤的企業數量翻倍,其中國內的晶泰科技獲4600萬美元B+輪融資,深度智耀獲1500萬美元B輪融資,AccurtarBio也在17年的尾巴獲投1500萬美元。
  • 【媒體看大同】黑龍江日報刊發——大慶市大同區打通奶山羊億元...
    大同區在選擇奶山羊項目時,可以說是慎之又慎,不敢有絲毫大意。結合大同區實際,圍繞資源稟賦,經過多次考察學習、徵詢專家意見,大同區委區政府將目光聚焦在了投入產出比高、市場潛力無限、風險相對較低的奶山羊產業。為了把風險降到最低,大同區委區政府多次組織畜牧專家座談,並親赴陝西實地調研。經過反覆論證得知,大同區自然環境與薩能奶山羊原產地瑞士的氣候條件高度相似。
  • 熟瓜落地,轉會期,各隊又有了什麼變化(3)
    熟瓜落地,轉會期,各隊又有了什麼變化(3) 在這個轉會期,許多隊伍都抓緊時間進行了補強,從選手掛牌吃瓜期
  • 張傳道投身公益15年,嘉祥縣後老屯村變化可不小
    「我十來歲時,父親就想在村裡打井,讓村民用上好水,但由於當時技術有限,打到10多米就打不動了,這件事也就這樣擱置了下來。」張傳道介紹,當時自己年紀小沒幫上什麼忙,但心裡一直記著。也是從那時起,心中便萌生了讓村民都能吃上放心水的心願。當他將想法告訴父親時,父親十分激動。
  • 視頻|垃圾分類帶來新變化 健康生活培養好習慣
    2020年12月18日,淄博市城市管理局第三次組織開展「市民代表看城市變化」活動,對張店區房鎮鎮積家璽苑、馬尚街道錢裕園垃圾分類示範小區、張店區環衛南站、臨淄區敬仲鎮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綜合利用項目參觀點進行現場觀摩,40餘名市民代表切身感受垃圾分類對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 【講好扶貧故事 共建美麗萬全】萬全區安家堡鄉第七屯村黨總支書記...
    走進安家堡鄉第七屯村,遠山如黛、綠樹成蔭,一條條街巷寬敞整潔,一座座房屋錯落有致,不禁讓人心曠神怡,感嘆鄉村的變化之大,這一切,離不開村裡的「當家人」白利軍。建強支部,築牢堡壘聚民心 2006年,年僅32歲的白利軍開著自己新買的奧迪A6回村探親,彼時他在外創業,也算小有成就,但看到村莊離開多年仍然是傳統守舊的模樣,他深有感觸,「自己富了,鄉親也要富」的想法突然湧上了他的心頭。帶著這樣的信念,白利軍毅然決定返鄉回村幫助村民們建設幸福家園,並暗暗發誓再苦再難也要讓第七屯翻身變樣。
  • 小細節,大變化!
    小細節,大變化!3、可變車道設置·更科學為更好應對路口車流量變化,交警部門在觀山路立德道口、機場路新華路口等10餘個路口設置了可變車道,系統可根據路口實際流量自動切換車道導向,實現高效率分流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