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做人生規劃?個人認為是有必要。
如果你仔細觀察那些成功人士就會發現,他們原生家庭對其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這裡我們排除掉家庭給他的社會資源,思維,格局。
就單談父母給他的做的早期規劃,也可以足以讓他在同齡中脫穎而出。注意,這裡的規劃是建立在孩子的興趣以及社會發展需要之上的規劃,而不是盲目的規劃。
大一的時候兼職了一份工作,兼職公司是屬於教育機構。參加培訓的孩子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他們的每天的時間都被父母規劃好了。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都被安排得滿滿的,必須參加各種培訓班。
所以這些孩子表現出了同齡人沒有的氣質和思維,大腦也開發得挺不錯。要知道開發大腦最好的時期就是幼年時期,因為這時的神經元最多。所以他們的孩子成績都排在了年級的前幾名。
為了激發孩子的求學意志,父母還特意帶著孩子參觀各個大學的校園,培養他的文化情節。這都是父母給他規劃的過程。所以孩子長大後就像開了掛一樣,最終都走向了成功。這可能就是規劃的重要性。
但是要如何規劃呢?或者說怎樣規劃更好呢?
我個人認為不能盲目規劃,不能規劃得太遠。
人生太長充滿了太多變數,如果把整個人生都規劃到自己的生命裡。那麼將有可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畢竟人生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比如一個人在二十幾歲就開始規劃自己退休以後的生活的話就顯得太著急了。
在我看來是沒有必要的事情。之前有一個網友問我:我在外地工作是不是應該回家發展,畢竟離家近一點可以照顧家庭。告訴他:你大學剛畢業不要考慮家庭應該先穩定工作。照顧家庭是30歲以後的事情,先想想當下的一些事情,如果想得太遠就會錯失一些機會。
而且會讓人浮躁無法定性。建議不要把規劃做得太遠,適當的做些短期規劃。有些人會問:這跟目標有衝突嗎?其實人必須要有目標,我們的規劃都是圍繞目標而建立的。我只是不建議做太長的規劃,而不是直接否定了長期目標。
那麼的長的規劃才是合理的規劃呢?
我認為是五年,因為五年的時間各行各業都會發生質的變化,這也是科技革命的帶來結果。那麼五年的規劃剛好可以與時代的變化同步,當然規劃也是需要根據現實適當調整的,調整的幅度一定不要脫離自己的核心目標,這樣的調整才有意義。、
雷軍說過:看五年,想三年,踏踏實實做好一兩年。
這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看未來五年社會發展的趨勢,然後想想自己未來三年應該做什麼,想明白了就踏踏實實的把近兩年的事做好。然後再去看五年,想三年,做好兩年。如此往復的規劃就可以避免很多的坑了。規劃也是需要思考的,不能盲目的規劃。如果我們盲目的規劃則有可能陷入失敗的泥潭,最終背負著失敗者的稱號。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還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小包讀書圈。明天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