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逸山莊曾是城工部福州市委的活動據點
公園西路片棚戶區將改造徵收
海峽網1月10日訊 (海峽都市報(微博)記者 趙楊/文 肖春道/圖) 北接立新路,南接福州市人民體育場(跑馬場),長約500米的公園路,擁有大批近現代優秀建築物,同時也見證著福州城市的百年變遷。昨日,海都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福州倉山區公園路區域的棚戶區改造徵收工作將在春節後開始,率先徵收的為公園西路片棚戶區。該項目佔地面積34.62畝,涉徵總戶數300多戶,其中,無逸山莊等13座近現代優秀建築將留存修繕。
據了解,公園路的命名緣於「跑馬場」。1917年,陶園大院建成後,這一帶被稱為「陶園街」。1943年8月,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為紀念故居在倉前山的林森先生,「跑馬場」改名為「林森公園」,此後,陶園街一帶就以「公園路」定名。
海都記者了解到,春節後即將啟動的徵遷項目,為公園西路片棚戶區,佔地面積34.62畝,涉及倉前街道勞工社區、萬春社區,涉徵總戶數有300多戶。該項目公房租戶佔比過半且承租面積小。另外,涉遷大部分房屋為磚混及木結構。
公園路附近名勝、景點及近現代優秀建築物頗多,如何保護成為福州市民關注的焦點。昨日,海都記者實地探訪,本次徵收房屋的面積雖然不大,但近現代優秀建築物雲集,有1處文物登記點及13處歷史建築。
這批建築物主要在公園路與立新路交叉口附近,包括融廬、德廬、端廬、吉廬、巷下廟興廬、象山裡1號、象山裡4號、逸園、無逸山莊、公園路43號、公園路73號、立新路29號、三一弄4號和6號等歷史建築。
據了解,上述近現代優秀建築物均將留存修繕。
其中,位於三一弄的無逸山莊,為登記級別的文保單位。該山莊建於民國時期,曾是城工部福州市委的活動據點。該山莊坐東朝西,四周有圍牆,進入大門後為一小花園,園內種了些花草和果樹。該建築有主樓和附樓各一座,磚木結構,二層高,主樓是福州著名教育家劉仰文的私宅,現由劉家後人繼承;附樓則是倉山區教育局的房產,目前,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
(海峽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