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一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他自幼聰穎,熱愛讀書,曾跟父親遊遍各地,了解民情,然後他一路往上走。在新舊黨爭的時候提出變法,藉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而這種做法卻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
王安石經歷了很多磨難,宋神宗熙寧七年春,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熙寧九年,再次被罷相後,他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選擇了鐘山作為隱居之地。
此時的王安石心裡充滿了孤單,和遺憾與不甘心,這與傲雪凌霜的梅花有著共通之處。
所以王安石寫下了著名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在破舊的牆角處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麼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正在冬天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告訴了我。
梅花向來給人一種驕傲高潔的印象,花開的不像牡丹那樣招搖鮮豔。不像月季花那樣豔麗,不像蘭花那樣淡雅,但只有它是在寒冷的冬季生長。在皚皚白雪中開放著它那小小的耀眼的紅色花瓣,它不畏寒冷,獨步早春,它是最早體驗到春天的。
它經歷如此孤單寒冷的季節,當然也是有最早體驗到春天的優先權。
「牆角數枝梅,林寒獨自開。」王安石心思細膩,偶然在破舊牆角處發現幾枝小小的梅花,它們正面臨著天氣寒冷的冬天,卻能獨自開放地嬌豔。作者並沒有用複雜華麗的詞藻,只是簡單樸實的兩句話,直接描寫出在寒冷的嚴冬裡梅花悄然盛開的場景。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之所以作者在離梅花很遠的地方就發現,那不是皚皚白雪。大概是因為他嗅覺過人,聞到了單獨屬於梅花的淡淡清香。
作者寫的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的梅花在嚴寒中盛開的景象。
實際上聯繫王安石的寫作背景我們就知道,王安石是想說自己有像梅花一樣不甘平庸,堅貞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就算自己做的某些決定受到阻撓,自己的立場也不會改變。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有這種覺悟嗎?
很多人在闖蕩的道路上會遇到大大小小的苦難,我們是否都能一一堅持自己的立場,堅持自我,不忘初心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牆角,衝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鬱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即使我們在尋找的過程中還沒有被發現,沒有被重視,不要擔心。人們都說,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
我們要堅信自己的信念,堅信自己有那個能力,並在問題解決後,能夠快速學習提升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梅花雖小,香味宜人。角色雖小,卻能力出眾,這也不失為一項過人之處。願你我都能成為王安石的那株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