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手指?
去年九月份,新學期剛開學不久,北方某中學高一年級班主任付老師就發現,班裡有一個叫張強的新生行為十分反常:「這個學生自從到我們班來,我經過觀察發現,他經常摳手,摳的特別厲害,十個手指頭都是血印子。」
張強摳的是手指間長出的倒刺,我們知道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由於生理髮育很快,在身體缺乏維生素的時候,手指間常常會出現一些倒刺。可是也沒有哪個孩子,像張強一樣,把自己手上的皮一層層的撕下來,而且不管老師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張強顯然不能容忍這種生理現象。付老師說張強:「你別老是摳手,你要認真聽課。」但他總抑制不住這個毛病,就是摳。
而更讓付老師感到奇怪的是,儘管張強經常將手指摳出血印,而且手指已經嚴重變形,但張強這孩子竟然感覺不到絲毫的痛苦。
張強到底怎麼了?這孩子心裡在想些什麼?百思不得其解的付老師,趕緊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張強的媽媽。可是張強媽媽對此並沒有很吃驚,她說兒子的行為並不是剛剛出現,自從四年前,孩子的爸爸因病去世沒多久,張強就出現了這種行為。他們也想了很多辦法,可是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是越來越厲害了。
常人都覺得這是很恐怖的自虐行為,張強非但不疼,甚至能感覺到快樂。他天天低著頭,就在那兒摳手,有時候摳著、摳著自己就樂了。他跟同學不來往,獨來獨往,也就是上學就來放學就走,同學們都議論他是不是得自閉症了。
【家長應對】
張強的媽媽邊女士,一開始覺得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快,可能是缺乏維生素,就給他買維生素服用,或者給他抹紫藥水、抹紅藥水,也試過買邦迪給他粘上,看見摳手就打手,有時候急了狠勁揍一巴掌,但是,都沒有效,怎麼做都不行、都改變不了張強摳手指的行為。
邊女士認為,丈夫去世沒多久,兒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先爸爸活著的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好,他想要的東西,他爸都能滿足他,喜歡玩具可以給他買,可以常常帶著他去下館子。對兒子的態度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兒子想要什麼東西,丈夫從來都是無條件地滿足。而他爸爸去世以後,家庭條件不好了,邊女士沒有工作,帶著兒子面臨著初中、高中,所以有些條件滿足不了他。有一次,張強見周圍小朋友都有MP3,也想要,就跟媽媽要,媽媽認為挺貴的、沒有多大用處,就說還是別買了,結果,張強說「如果爸爸在,肯定給我買」,這讓邊女士非常痛心。
她認為兒子可能是一直無法接受父親去世的事實,才會出現這種反常的舉動。
我們有很多關於孩子的理論,專門研究過單親家庭像父母離異或者一方親人去世的這些情況,當然這些對孩子的打擊都是很大的,我們應該儘量去避免。有一個心理學的研究,叫《社會再適應量表》,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都會碰到一些困難、挫折,以及喪失親人,一些重大的、喜慶的事件,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壓力。親人喪失,在《社會再適應量表》裡邊,它是第一位的,它的分值是最高的。我相信父親的去世,肯定對孩子有重大的打擊,對他性格的極端化,會起一個促進的作用。但是,這個不能作為決定性的因素。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做過很多這種比較性研究,許多偉人如孔子、孟子,還有中國最偉大的皇帝將軍,成吉思汗都是單親家庭,他們都在早年喪失父親,卻並沒有使他們走極端,並沒有讓他們出現一些行為障礙,反而使他們的思維、行為,更加深刻,更加成熟,這個不能作為決定性的因素來講。而且呢,它也不是對應的因素,不能說凡是爸爸去世的孩子,都會出現這類問題,這就沒有辦法去解決了。(單親家庭不是問題家庭)
【孩子行為原因分析】
從行為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偶爾做一件事情,可能沒有理由、是偶發性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樂此不疲、長期不斷地去重複做一件事情,只能解釋為:這種行為對他來講是有意義的,是快樂,甚至是成就感。
事情說到這裡,我們還不能只聽媽媽的,為什麼會摳手指,我們來聽聽張強怎麼說的。
助理:想爸爸嗎?
張強:沒有。
助理:你和他沒有感情,所以不想他?
張強:不是,隔的時間太久,都淡忘了。
助理:你媽媽告訴我們,這個情況出現在你父親突然之間因病去世的時候,她認為這個情況跟父親去世有關,是這樣嗎?
張強:不是,這完全是我自身的因素。
助理:跟爸爸沒有任何關係?
張強:嗯。
助理:認為媽媽在向我們撒謊?
張強:也不是,她不了解我。
助理:為什麼不了解你呢,媽媽,生命中最親的人,你不這麼認為嗎?
張強:怎麼說呢,她了不了解我,沒太大關係。
媽媽的說法沒有得到張強的認可,而在對話中,我們發現張強對媽媽的態度很牴觸,在正常的情況下,父親去世,母子相依為命,她們之間的感情不應該如此的敵對。
【家長不當反應影響】
這種不和諧的母子關係,與張強現在的自虐行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我們來看周正教授在與張強媽媽的對話中,所完成的心理推理過程。
周教授:兒子說了一句話,媽媽對我沒關係,她愛不愛我、喜歡不喜歡我沒關係。
母親:老說我不了解他。心裡感覺挺難受的,我覺得還是了解他的。
周教授:那我們現在來問一些問題,看看你到底是不是對兒子了解。是你兒子判斷真的不了解他,還是他誤解你了。在摳手以前,他有沒有別的異常的行為?
母親:小時候,他老是捋這個衣服邊。
周教授:那時多大?
母親: 6、7歲。
周教授:實際上6、7歲他就已經開始有類似的行為了。只不過他現在是破壞手,攻擊自己,開始並沒有這麼嚴重,起初是攻擊身邊的一些無生命的的東西,實際上這種行為他早已經出現了,那個時候是怎麼制止他的?
母親:就是打。他爸爸有病到去世,僅僅就是一個多月的時間,他正好是升初一,我就把他送到姨家去了,我想一方面姨可以照顧他,一方面我可以掙點錢,供他上學,
周教授:就是為了上學?
母親:我想讓他上個好學校。
周教授:也就說為了上學,可以讓母子分離,學習重要還是母親重要?
母親:我想還是學習重要。
周教授:到底是孩子重要還是學習重要?
母親:孩子重要,學習也重要,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他就考不上初中、高中。
周教授:如果孩子學習不好了,你還喜歡他不喜歡?
母親:喜歡。
主持人:比如說現在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孩子要接受更好的教育、上更好的學校,肯定要跟你分開,第二個是孩子就想跟媽媽在一起,就是不能分開?你會選擇哪個?
母親:我讓他上學。
這個母親代表了中國現在普遍的一種文化,嘴上說「愛」是頭等重要的,而實際上是把學習成績看作比愛更重要。很多父母可能都會這樣想:爸爸又走了,我要掙錢,要把你養大、接受很好的教育,都是為了孩子。這些說法,聽起來很感人,但前提是,媽媽必須首先得愛孩子。
周教授:接著問問題,說說你兒子的優勢,說十條我聽聽?
母親:兒子就是學習方面非常刻苦,幹什麼事情能有一種,怎麼說呢,就是不論幹什麼,有頭有尾的,也挺好愛乾淨的,怎麼說……
很多母親都有一個共性,凡是說孩子的問題、毛病的時候,都可以滔滔不絕,說得很細、說得很明確,但是你要問孩子的優勢,她就會用一些讓步語氣:怎麼說呢,就是,可能是。兒子有優勢你沒發現,還是他的優勢就是少,根本沒有?
周教授:我剛才問的問題是什麼?
母親:你就讓說他的優點嘛。
周教授:我說的是個什麼詞?
母親:孩子的十個優點。
周教授:我用的是哪一個詞?
主持人:優勢。
母親:優勢。
因此你們看,我說出來,而且她也去努力去思考,她實際上不理解這個字。轉過來轉過去,又要回到孩子的問題上,而且一說問題就很順。如果我是張強,我會是什麼感覺,你看爸爸以前對我非常好。媽媽長期不在身邊,而且爸爸經常是對我無微不至地關懷,很疼我,也很理解我,很知我。
然而,知我的人去了。
張強的一個切實的想法、這種真實的心理狀態,我們告訴給媽媽。實際上,我們不是為了去譴責誰,從某種意義上我還很感激這位母親,因為她把許多母親自以為是愛孩子而做的讓孩子覺得你不愛我的那個狀態,給表露出來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下邊我們怎麼樣去讓孩子感覺好,怎麼樣去愛孩子。我們現在要強調的:理念與手段是同等重要的。我愛一個人,但是我讓他噁心我,或者我愛一個人,我讓他覺得很冷漠,就是手段有問題。這樣說的時候,很多母親都覺得挺冤枉的,親生兒子我怎麼會不愛呢?但是兒子就是這麼說的,兒子不會騙我們:「我媽對我無所謂。」
周教授一連串的提問,其實是想讓邊女士明白,疼愛孩子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恰當的方式、不懂得欣賞,同樣可以造成感情的疏遠。而這種情況,與張強不停地摳手指,有著緊密的聯繫。因為孩子往往會用他獨特的密碼,向父母發送渴求關愛的信息。
這種情況在臨床上非常常見,有一個媽媽向周教授求助說:「周教授我的女兒三歲了,天天跟我說,『媽媽,爸爸打我』。」周教授問:「她爸爸是不是真打她?」「沒有,我都看著了。」「那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老在那兒看電視,你不管她。」她只有說「媽媽,爸爸打我」,才能喚醒你的注意。這個姑娘呢,如果時間長了,母親還不注意,她就可能踹門、可能拽頭髮,很多小孩兒沒有更多的資源,他只能靠自虐的方式,吸引大人們的注意力。那麼,這個孩子他摳手,能得到關注。特別看到媽媽那麼著急、焦慮、擔心,爺爺說「趕緊去看醫生吧」、奶奶說「怎麼辦啊,再摳手就打手」……
其實,摳手指這是無意識當中想吸引親人、媽媽對他關心、關愛的一個手段。周教授完成了一個心理推理的過程,其實爸爸離去是一個表面的原因,也是所有人都覺得最直接的原因,其實媽媽這麼多年來,對兒子的一種忽視,或者關心不夠、溝通少,才是兒子摳手指的最根本的原因。
【父母正確應對方法】
我們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拿出一些具體的辦法,就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第一條是給孩子提的:每天殺兩條活魚,連殺五天。管理心理學有一個原則,要想讓一個人改變,一定要給他一個衝擊、給他一個機遇。
第二條,給母親提的:回去以後慢慢去找,找到孩子的十項優勢,不要為了找而找,一定要發現,的的確確有,因為你瞞不過你孩子。現在很多孩子都很聰明,又給我來這一套,什麼賞識教育,你說我很愛學習,我就不愛學習,你不要給我來這一套——必須是你由衷地發現的東西。
第三條:從今天開始,你回家這三個月內,所有的「摳手」那些負面的東西,不去關注。告訴全家、爺爺奶奶,所有的人,孩子再摳手不要說、不要看。他就會發現,這樣做沒有意義了,所以說不要再去關注。
第四條,我建議,你以後,不要「忙了,我就扔下孩子不管了」、「扔給小姨了,我就不管孩子了」、「做生意了,我就不管孩子了」,而是,應該是,永遠都是:孩子是第一位的。每個星期至少拿出半天的時間,這半天就是和孩子一塊兒、就是陪孩子的,他跟我說我就陪他說,他不跟我說我就坐在孩子身邊,等待著他、喚醒他。每個星期,半天時間,是絕不能少的。
最後,希望媽媽給張強一個支持,張強曾經要過一個MP3,但是沒有買。有關吮手指、摳手指,自虐這種行為,心理學研究,還有另外一個技巧性的因素就是:如果一個孩子周圍的東西、玩具很豐富,他的注意力就轉移了,玩具都玩兒不完,到處都是東西可以去玩兒,他也不會注意到手。實際上要這個MP3,能夠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出去,所以我建議送給張強一個MP3。
希望媽媽首先做出改變,幫助張強趕快走出這個陰影,把對手指的關注,轉移到對生活的關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