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摳手指,家長應當注意

2021-02-13 親子百課

摳手指?

 

去年九月份,新學期剛開學不久,北方某中學高一年級班主任付老師就發現,班裡有一個叫張強的新生行為十分反常:「這個學生自從到我們班來,我經過觀察發現,他經常摳手,摳的特別厲害,十個手指頭都是血印子。」

張強摳的是手指間長出的倒刺,我們知道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由於生理髮育很快,在身體缺乏維生素的時候,手指間常常會出現一些倒刺。可是也沒有哪個孩子,像張強一樣,把自己手上的皮一層層的撕下來,而且不管老師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張強顯然不能容忍這種生理現象。付老師說張強:「你別老是摳手,你要認真聽課。」但他總抑制不住這個毛病,就是摳。

而更讓付老師感到奇怪的是,儘管張強經常將手指摳出血印,而且手指已經嚴重變形,但張強這孩子竟然感覺不到絲毫的痛苦。

張強到底怎麼了?這孩子心裡在想些什麼?百思不得其解的付老師,趕緊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張強的媽媽。可是張強媽媽對此並沒有很吃驚,她說兒子的行為並不是剛剛出現,自從四年前,孩子的爸爸因病去世沒多久,張強就出現了這種行為。他們也想了很多辦法,可是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是越來越厲害了。

常人都覺得這是很恐怖的自虐行為,張強非但不疼,甚至能感覺到快樂。他天天低著頭,就在那兒摳手,有時候摳著、摳著自己就樂了。他跟同學不來往,獨來獨往,也就是上學就來放學就走,同學們都議論他是不是得自閉症了。

 

【家長應對】

 

張強的媽媽邊女士,一開始覺得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快,可能是缺乏維生素,就給他買維生素服用,或者給他抹紫藥水、抹紅藥水,也試過買邦迪給他粘上,看見摳手就打手,有時候急了狠勁揍一巴掌,但是,都沒有效,怎麼做都不行、都改變不了張強摳手指的行為。

邊女士認為,丈夫去世沒多久,兒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先爸爸活著的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好,他想要的東西,他爸都能滿足他,喜歡玩具可以給他買,可以常常帶著他去下館子。對兒子的態度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兒子想要什麼東西,丈夫從來都是無條件地滿足。而他爸爸去世以後,家庭條件不好了,邊女士沒有工作,帶著兒子面臨著初中、高中,所以有些條件滿足不了他。有一次,張強見周圍小朋友都有MP3,也想要,就跟媽媽要,媽媽認為挺貴的、沒有多大用處,就說還是別買了,結果,張強說「如果爸爸在,肯定給我買」,這讓邊女士非常痛心。

她認為兒子可能是一直無法接受父親去世的事實,才會出現這種反常的舉動。

我們有很多關於孩子的理論,專門研究過單親家庭像父母離異或者一方親人去世的這些情況,當然這些對孩子的打擊都是很大的,我們應該儘量去避免。有一個心理學的研究,叫《社會再適應量表》,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都會碰到一些困難、挫折,以及喪失親人,一些重大的、喜慶的事件,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壓力。親人喪失,在《社會再適應量表》裡邊,它是第一位的,它的分值是最高的。我相信父親的去世,肯定對孩子有重大的打擊,對他性格的極端化,會起一個促進的作用。但是,這個不能作為決定性的因素。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做過很多這種比較性研究,許多偉人如孔子、孟子,還有中國最偉大的皇帝將軍,成吉思汗都是單親家庭,他們都在早年喪失父親,卻並沒有使他們走極端,並沒有讓他們出現一些行為障礙,反而使他們的思維、行為,更加深刻,更加成熟,這個不能作為決定性的因素來講。而且呢,它也不是對應的因素,不能說凡是爸爸去世的孩子,都會出現這類問題,這就沒有辦法去解決了。(單親家庭不是問題家庭)

 

【孩子行為原因分析】

 

從行為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偶爾做一件事情,可能沒有理由、是偶發性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樂此不疲、長期不斷地去重複做一件事情,只能解釋為:這種行為對他來講是有意義的,是快樂,甚至是成就感。

事情說到這裡,我們還不能只聽媽媽的,為什麼會摳手指,我們來聽聽張強怎麼說的。

助理:想爸爸嗎?

  張強:沒有。

  助理:你和他沒有感情,所以不想他?

  張強:不是,隔的時間太久,都淡忘了。

  助理:你媽媽告訴我們,這個情況出現在你父親突然之間因病去世的時候,她認為這個情況跟父親去世有關,是這樣嗎?

  張強:不是,這完全是我自身的因素。

  助理:跟爸爸沒有任何關係?

  張強:嗯。

  助理:認為媽媽在向我們撒謊?

  張強:也不是,她不了解我。

  助理:為什麼不了解你呢,媽媽,生命中最親的人,你不這麼認為嗎?

張強:怎麼說呢,她了不了解我,沒太大關係。

 

媽媽的說法沒有得到張強的認可,而在對話中,我們發現張強對媽媽的態度很牴觸,在正常的情況下,父親去世,母子相依為命,她們之間的感情不應該如此的敵對。

 

【家長不當反應影響】

 

這種不和諧的母子關係,與張強現在的自虐行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我們來看周正教授在與張強媽媽的對話中,所完成的心理推理過程。

 

教授:兒子說了一句話,媽媽對我沒關係,她愛不愛我、喜歡不喜歡我沒關係。

  母親:老說我不了解他。心裡感覺挺難受的,我覺得還是了解他的。

  周教授:那我們現在來問一些問題,看看你到底是不是對兒子了解。是你兒子判斷真的不了解他,還是他誤解你了。在摳手以前,他有沒有別的異常的行為?

母親:小時候,他老是捋這個衣服邊。

  周教授:那時多大?

  母親: 6、7歲。

  周教授:實際上6、7歲他就已經開始有類似的行為了。只不過他現在是破壞手,攻擊自己,開始並沒有這麼嚴重,起初是攻擊身邊的一些無生命的的東西,實際上這種行為他早已經出現了,那個時候是怎麼制止他的?

  母親:就是打。他爸爸有病到去世,僅僅就是一個多月的時間,他正好是升初一,我就把他送到姨家去了,我想一方面姨可以照顧他,一方面我可以掙點錢,供他上學,

  周教授:就是為了上學?

  母親:我想讓他上個好學校。

  周教授:也就說為了上學,可以讓母子分離,學習重要還是母親重要?

  母親:我想還是學習重要。

  周教授:到底是孩子重要還是學習重要?

  母親:孩子重要,學習也重要,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他就考不上初中、高中。

  周教授:如果孩子學習不好了,你還喜歡他不喜歡?

  母親:喜歡。

  主持人:比如說現在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孩子要接受更好的教育、上更好的學校,肯定要跟你分開,第二個是孩子就想跟媽媽在一起,就是不能分開?你會選擇哪個?

母親:我讓他上學。

 

這個母親代表了中國現在普遍的一種文化,嘴上說「愛」是頭等重要的,而實際上是把學習成績看作比愛更重要。很多父母可能都會這樣想:爸爸又走了,我要掙錢,要把你養大、接受很好的教育,都是為了孩子。這些說法,聽起來很感人,但前提是,媽媽必須首先得愛孩子。

 

教授:接著問問題,說說你兒子的優勢,說十條我聽聽?

母親:兒子就是學習方面非常刻苦,幹什麼事情能有一種,怎麼說呢,就是不論幹什麼,有頭有尾的,也挺好愛乾淨的,怎麼說……

 

很多母親都有一個共性,凡是說孩子的問題、毛病的時候,都可以滔滔不絕,說得很細、說得很明確,但是你要問孩子的優勢,她就會用一些讓步語氣:怎麼說呢,就是,可能是。兒子有優勢你沒發現,還是他的優勢就是少,根本沒有?

 

教授:我剛才問的問題是什麼?

母親:你就讓說他的優點嘛。

教授:我說的是個什麼詞?

母親:孩子的十個優點。

教授:我用的是哪一個詞?

主持人:優勢。

母親:優勢。

 

因此你們看,我說出來,而且她也去努力去思考,她實際上不理解這個字。轉過來轉過去,又要回到孩子的問題上,而且一說問題就很順。如果我是張強,我會是什麼感覺,你看爸爸以前對我非常好。媽媽長期不在身邊,而且爸爸經常是對我無微不至地關懷,很疼我,也很理解我,很知我。

然而,知我的人去了。

張強的一個切實的想法、這種真實的心理狀態,我們告訴給媽媽。實際上,我們不是為了去譴責誰,從某種意義上我還很感激這位母親,因為她把許多母親自以為是愛孩子而做的讓孩子覺得你不愛我的那個狀態,給表露出來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下邊我們怎麼樣去讓孩子感覺好,怎麼樣去愛孩子。我們現在要強調的:理念與手段是同等重要的。我愛一個人,但是我讓他噁心我,或者我愛一個人,我讓他覺得很冷漠,就是手段有問題。這樣說的時候,很多母親都覺得挺冤枉的,親生兒子我怎麼會不愛呢?但是兒子就是這麼說的,兒子不會騙我們:「我媽對我無所謂。」

周教授一連串的提問,其實是想讓邊女士明白,疼愛孩子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恰當的方式、不懂得欣賞,同樣可以造成感情的疏遠。而這種情況,與張強不停地摳手指,有著緊密的聯繫。因為孩子往往會用他獨特的密碼,向父母發送渴求關愛的信息。

這種情況在臨床上非常常見,有一個媽媽向周教授求助說:「周教授我的女兒三歲了,天天跟我說,『媽媽,爸爸打我』。」周教授問:「她爸爸是不是真打她?」「沒有,我都看著了。」「那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老在那兒看電視,你不管她。」她只有說「媽媽,爸爸打我」,才能喚醒你的注意。這個姑娘呢,如果時間長了,母親還不注意,她就可能踹門、可能拽頭髮,很多小孩兒沒有更多的資源,他只能靠自虐的方式,吸引大人們的注意力。那麼,這個孩子他摳手,能得到關注。特別看到媽媽那麼著急、焦慮、擔心,爺爺說「趕緊去看醫生吧」、奶奶說「怎麼辦啊,再摳手就打手」……

其實,摳手指這是無意識當中想吸引親人、媽媽對他關心、關愛的一個手段。周教授完成了一個心理推理的過程,其實爸爸離去是一個表面的原因,也是所有人都覺得最直接的原因,其實媽媽這麼多年來,對兒子的一種忽視,或者關心不夠、溝通少,才是兒子摳手指的最根本的原因。

 

【父母正確應對方法】

 

我們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拿出一些具體的辦法,就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第一條是給孩子提的:每天殺兩條活魚,連殺五天。管理心理學有一個原則,要想讓一個人改變,一定要給他一個衝擊、給他一個機遇。

第二條,給母親提的:回去以後慢慢去找,找到孩子的十項優勢,不要為了找而找,一定要發現,的的確確有,因為你瞞不過你孩子。現在很多孩子都很聰明,又給我來這一套,什麼賞識教育,你說我很愛學習,我就不愛學習,你不要給我來這一套——必須是你由衷地發現的東西。

  第三條:從今天開始,你回家這三個月內,所有的「摳手」那些負面的東西,不去關注。告訴全家、爺爺奶奶,所有的人,孩子再摳手不要說、不要看。他就會發現,這樣做沒有意義了,所以說不要再去關注。

第四條,我建議,你以後,不要「忙了,我就扔下孩子不管了」、「扔給小姨了,我就不管孩子了」、「做生意了,我就不管孩子了」,而是,應該是,永遠都是:孩子是第一位的。每個星期至少拿出半天的時間,這半天就是和孩子一塊兒、就是陪孩子的,他跟我說我就陪他說,他不跟我說我就坐在孩子身邊,等待著他、喚醒他。每個星期,半天時間,是絕不能少的。

最後,希望媽媽給張強一個支持,張強曾經要過一個MP3,但是沒有買。有關吮手指、摳手指,自虐這種行為,心理學研究,還有另外一個技巧性的因素就是:如果一個孩子周圍的東西、玩具很豐富,他的注意力就轉移了,玩具都玩兒不完,到處都是東西可以去玩兒,他也不會注意到手。實際上要這個MP3,能夠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出去,所以我建議送給張強一個MP3。

  希望媽媽首先做出改變,幫助張強趕快走出這個陰影,把對手指的關注,轉移到對生活的關註上。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會有摳手指的怪毛病?
    可是也沒有哪個孩子,像張強一樣,把自己手上的皮一層層的撕下來,而且不管老師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張強顯然不能容忍這種生理現象。付老師說張強:「你別老是摳手,你要認真聽課。」但他總抑制不住這個毛病,就是摳。而更讓付老師感到奇怪的是,儘管張強經常將手指摳出血印,而且手指已經嚴重變形,但張強這孩子竟然感覺不到絲毫的痛苦。張強到底怎麼了?這孩子心裡在想些什麼?
  • 孩子摳手指是缺微量元素嗎?不一定!真實原因讓你心酸
    昨天在寶媽群裡,看到一位媽媽曬孩子的照片,照片上是孩子的小手:傷痕累累的手指,指甲也是豁子,皮膚也是口子,看上去令人心疼。圖片下面,寶媽隨即問道:孩子總是把手指摳成這樣,是缺什麼微量元素嗎?而孩子喜歡摳手指,一般都有發育行為和心理異常,類似「吮拇指癖」和「咬指甲癖」,摳手指也是一種兒童異常行為。從心理學上說,摳手指也是一種釋放自己的攻擊性行為。當孩子在外界感到焦慮或有壓力時,就需要找一個點來「使勁」,用來對抗和釋放。
  • 孩子愛摳鼻屎?家長要引起注意了
    首先,用手指挖鼻子的動作,非常損傷鼻腔黏膜。一旦鼻黏膜受損,空氣中的細菌、粉塵等有害物質就會更容易吸進孩子體內。另外,孩子挖鼻孔的時候,手多數是不乾淨的,因此也很容易將手上的細菌和髒東西帶到鼻腔內部。其次,孩子鼻屎多,簡單制止孩子摳的行為是沒有效果的。因為孩子鼻子難受,他會無意識或者在你看不見的時候挖個痛快。所以,家長應在換個方式幫助孩子。
  • 平時喜歡摳手的孩子,可以透露出他的性格,家長不要誤會了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寶媽說:「孩子總是喜歡摳手,是缺什麼微量元素嗎?」,配圖是女兒傷痕累累的手指,指甲也是殘缺不全,看著十分心疼。因為小時候有類似的經歷,所以評論了一句:考慮一下是不是因為孩子內心敏感焦慮導致的,平時多關注他的情緒。
  • 孩子摳鼻孔越變越醜?不讓他摳鼻孔,損失會更大
    儘管他們處於各種敏感期,有摳鼻孔需求,可是出於對孩子負責,作為父母我們還是不能縱容孩子這種摳鼻孔行為。那麼,家長可以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避免摳鼻孔,又能滿足他摳各種洞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其更健康地成長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細微事物敏感期和手指敏感期。
  • 當「摳鼻孔」變成孩子愛好,家長距離尷尬不遠了,如何改掉壞毛病
    我朋友家孩子現在特別的愛鬧愛動,最近他有一個新的舉動,便是常常用手指摳自己的鼻子。當然,家長會制止他,但是孩子有時候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可能我朋友制止他很多次,他依然會我行我素。於是朋友便很疑惑,她帶孩子看了醫生,她認為摳鼻子可能是和孩子的一些生理疾病有關,但是醫生給我朋友的答覆是孩子很健康。
  • 孩子以下部位不能隨便摳,見一次制止一次,否則等著往醫院跑吧
    養孩子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孩子小時候,既要看護好孩子別有個感冒發燒什麼的,又要防止孩子自己不注意,磕磕碰碰。但是千防萬防,有的時候也防不住孩子自己傷害自己,因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更別說什麼醫學常識。要不然也不會需要家長從頭開始一點一點教了,連把手弄髒了要洗乾淨再吃飯這件事,都是家長教給孩子的衛生習慣,別的生理常識,孩子當然更不了解。
  • 男孩手指卡在小洞裡,消防員趕來切割,為啥孩子都喜歡摳小孔?
    引發媽媽們熱議,很多寶媽們說「寶寶總是把手伸進有小洞的玩具裡,擔心孩子手指會卡進去,都不敢買帶洞孔的玩具了」最可怕的是有家長說「我家孩子總是喜歡把手指伸進插座裡」看到這裡真的是很心驚肉跳,這樣的事不佔少數,孩子因為把手放進洞裡也發生了很多意外事故。
  • 肚臍眼能不能摳?喜歡摳肚臍眼的孩子,你們知道後果會是怎樣嗎?
    就比如說很多孩子看到自己的肚臍眼的時候,都會想要摳一摳,為什麼肚子上會有個洞?這時孩子們會產生疑問。這時家長如果看到孩子摳肚臍眼,他們肯定會及時阻止,孩子就會感到奇怪,但是問父母,他們也說不出個原因來。
  • 這種東西「吃」手指,家裡有小孩的注意了,嚴重可能導致截肢
    就在前幾天,海寧消防隊接到了報警電話,表示家裡的小孩手指被塑料凳卡住了,家長想盡辦法也取不出來,孩子痛得哇哇大叫,情況非常的緊急,這種塑料板凳非常的普遍,不用的時候可以摺疊起來,很多家庭都喜歡購買這種板凳,沒想到這竟然成為了家裡無形的殺手。
  • 孩子發燒抽筋家長用手摳喉 兩個孩子為此丟了命
    孩子在家發燒並出現抽筋,你會怎麼做?童童(化名)和奇奇(化名)的奶奶,都用了同一種方法——將手伸進孩子的嘴裡壓迫喉嚨。結果,因為這個動作,兩個孩子永遠地停止了呼吸。記者今天從溫醫大附屬育英兒童醫院了解到,最近該院急診科已遇到兩例因摳喉而造成死亡的患兒。
  • 孩子喜歡摳插座,看完這個,你能找到答案
    在養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家喜歡做這件事情:據研究表明,小寶寶4個月到3歲是手的敏感期,他們不僅僅喜歡摳插座,還喜歡摳鼻孔、擠肚臍、摳耳朵等所有ta能看見、伸手能夠得著的洞洞。家長不必驚慌,通過探索,小寶寶能領會到世界的美妙,也能鍛鍊手部肌肉和精細動作。
  • 寶寶喜歡搖頭、摳耳朵?家長們要警惕了,可能是生病了!
    孩子的一些小動作,做家長的千萬別忽視!頭胎新手媽媽們想必大多和我一樣有一顆玻璃心,小寶寶們只要稍有一個反常小舉動就立馬查書籍、找度娘、跑醫院。最初發現我家寶寶喜歡搖頭、摳耳朵是在二個多月的時候,寶寶還不能做精準的小動作。她不停地撓耳朵周邊部位,再後來就是直接扭自己耳朵,經常是把耳朵拽得紅通通,甚至用鋒利的小指甲撓出血。雖然吃奶正常、精神狀態不錯,但是有顆玻璃心的媽媽還是高度重視不放鬆警惕,翻書泡網去醫院,還好,寶寶一切正常!可我哥哥家的小寶寶就沒那麼幸運了!
  • 孩子喜歡「搗亂」怎麼辦?
    大家可能都發現了一個現象,孩子半歲以後,就開始有了各種「搗亂」的行為:亂撕、亂摳、亂扔、……很多家長也因此開啟了「吼娃」之路,並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吼娃」場景越演越烈……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半歲是孩子手指精細練習的高速期,半歲以後的孩子,他們喜歡用觸摸去探索周圍的世界,咱們不僅不應該制止,反而應該支持,這裡所說的支持,並非支持孩子搗亂,而是支持鍛鍊孩子的手指靈活性。
  • 經常「摳鼻子」的小朋友,長大要面臨兩種可能,家長最好提前知道
    有些家長會從小給孩子養成一些好習慣,但有些時候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間養成自己的習慣,家長雖然看見了,但是想不到去糾正。殊不知這樣的「放縱」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要覺得無關緊要,只要發生在孩子身上,家長都應該認真思考一下。
  • 寶寶亂摳、亂扔?別再阻止他,你應該試試這些方法
    、亂摸的時候,不少家長會呵斥孩子,不許ta這樣做,甚至獅吼功上陣,但基本效果甚微,因為孩子太小了,ta不知道你在激動個什麼勁兒。家長們始終覺得孩子到處摳危險,那是因為他們摳的東西不對啊!建議給孩子選購一些安全性高的玩具:沒有易脫落小物件、沒有鋒利或者尖銳稜角、不容易卡住寶寶手指。按照這個「認證標準」選擇好後,就讓寶寶盡情地用小手去摳吧!
  • 孩子怎麼都喜歡摳肚臍?一般有3個原因別忽視,對孩子傷害很大
    有孩子後,在照顧的時候,陪護人一定要非常小心細心,需要多掌握一些知識,最好不要想當然,不然的話苦了孩子苦了自己,比如有些孩子對自己的肚臍眼很感興趣,就會時不時的摸一摸扣一扣,有些家長認為這沒有什麼,其實有很多孩子因為扣肚臍眼會生病,所以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很有必要。
  • 孩子喜歡吮吸手指的原因有哪些?要不要阻止孩子的行為
    孩子喜歡吮吸手指是常有的事情,特別是嬰兒時期最為出現的頻繁,有的孩子隨著月齡增大,慢慢就改掉了,不過有的孩子一直喜歡這樣,上幼兒園了仍然改不掉。1、控制情緒孩子喜歡吃手指主要的一個方面是為了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說,在孩子快要睡覺的時候,孩子有些疲憊、焦躁不安,這個時候吮吸手指可以使自己稍加平靜、漸漸入睡。有的孩子面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感受到壓力時,也會吃起手指,像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有的就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 孩子總是喜歡咬指甲,是緊張還是焦慮!應該及時改正
    這不最近我朋友就遇見了一件難事,自家孩子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愛啃指甲,家長發現的時候指甲已經被啃的禿禿的了,有的時候甚至會把手指都給咬破了。這個現象其實並不是一個個例,很多小孩子都有啃指甲的習慣,小的時候就喜歡把手放到嘴裡咬,長大了更是有事沒事就把手放到嘴裡啃指甲。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小孩子都有這樣的毛病嗎?其實仔細分析下來,主要是有兩大原因。
  • 寶寶愛吮手指 作為家長需注意些啥?
    處於嬰幼兒時期的寶寶常常會做出一些很「萌」的舉動,吮手指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家長表示疑惑,為什麼孩子會吮手指,是因為餓了嗎?寶寶吮手指是因為什麼?關於寶寶吮手指的行為,家長們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嬰兒出生的第一年是人生的「口欲期」,嘴巴是他們探索外部世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