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校字(附秦譜並孔穎達疏)

2021-01-14 漢語言

陸曰:秦者,隴西谷名也,在雍州鳥鼠山(按今名青雀山)之東北。昔皋陶之子伯翳,佐禹治水有功,舜命作虞,賜姓曰嬴。其末孫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於汧、渭之間,封為附庸,邑於秦谷。及非子之曾孫秦仲,周宣王又命為大夫。仲之孫襄公,討西戎救周,周室東遷,以岐、豐之地賜之,始列為諸侯。春秋時稱秦伯。崔云:秦在虞、夏、商為諸侯,至周為附庸。


車鄰

三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六句。【小序】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禦之好焉。【陸音義】鄰,本亦作「隣」,又作「轔」,慄人反。始大絕句,或連下句,非。

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慄。既見君子,並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並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


駟驖

三章,章四句。【小序】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園囿之樂焉。【鄭箋】始命,命為諸侯也。秦始附庸也。【陸音義】驖,田結反,又吐結反。驖,驪馬也。「始命」絕句。囿音又,沈又尤菊反。樂音洛。

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於狩。

奉時辰牡,辰牡孔碩。公曰左之,舍拔則獲。

遊於北園,四馬既閑。輶車鸞鑣,載獫歇驕。


小戎

三章,章十句【小序】美襄公也。備其兵甲,以討西戎。西戎方強,而徵伐不休,國人則矜其車甲,婦人能閔其君子焉。【鄭箋】矜,誇大也。國人誇大其車甲之盛,有樂之意也。婦人閔其君子恩義之至也。作者敘外內之志,所以美君政教之功。【陸音義】小戎,王云:「駕兩馬者。」矜,居澄反。誇,苦花反。樂音洛,又音嶽。

小戎俴收,五楘梁輈。遊環脅驅,陰靷鋈續。文茵暢轂,駕我騏馵。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駵是中,騧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溫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

俴駟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縢。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蒹葭

三章,章八句。【毛傳】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鄭箋】秦處周之舊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為諸侯,未習周之禮法,故國人未服焉。【陸音義】兼葭,上古恬反,下音加。被,皮寄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終南

二章,章六句【小序】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為諸侯,受顯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以戒勸之。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


黃鳥

三章,章十二句【小序】哀三良也。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鄭箋】三良,三善臣也,謂奄息、仲行、針虎也。從死,自殺以從死。【陸音義】行,戶郎反,下皆同。針,其廉反,徐又音針。從死,上才容反。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禦。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晨風

三章,章六句。【小序】刺康公也。忘穆公之業,始棄其賢臣焉。

鴥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山有苞櫟,隰有六駮。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山有苞棣,隰有樹檖。未見君子,憂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無衣

三章,章五句。【小序】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陸音義】好,呼報反,下注同。攻,古弄反,又如字,下注同。亟,欺冀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渭陽

二章,章四句。【小序】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晉獻公之女。文公遭麗姬之難,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納文公,康公時為大子,贈送文公於渭之陽,念母之不見也。我見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詩也。【陸音義】渭陽,音謂,水名。水北曰陽。麗,本又作「驪」,同力馳反。難,乃旦反。大音泰。

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權輿

二章,章五句。【小序】刺康公也。忘先君之舊臣,與賢者有始而無終也。【陸音義】權輿,音餘。權輿,始也。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於嗟乎,不承權輿。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於嗟乎,不承權輿。

…………………………………………………………………………………………………………………………………………………

【棄刀尺案】

本篇「於」、「於」二字同時出現。在現代漢語裡,「於」、「於」二字是簡繁關係。段玉裁《說文》:「於、於二字在周時為古今字」;《太炎筆記》:「於,於也。以今字釋古字」。段氏和章氏說於、於二字是古今字關係。

不管現代漢語還是古代漢語,都能推斷出「於」、「於」可同用。可《權輿》文本分別用之,是不是傳抄失誤?假如不是傳抄失誤,則「於」、「於」在《權輿》詩中必有不同用意。

我們按照文字學規律來考察二字,庶可得到答案。

於,春秋時寫作。漢代寫作。字又作「虧」。從形變來看,今天的「虧」和「於」在上古是一個字。字義是段氏說的:「象氣之舒虧」。王力擬音[ɣiua]。

於,西周時寫作。春秋時寫作。戰國時寫作。漢代寫作「烏」。王力擬音[a]。

 

顯然,二字在字形上雖然有區別,但是它們的字義是從兩個方向走到了一起。「於」是象形字,象氣之舒虧,出來的聲音則是歎氣聲「啊」,音轉成唉、哦、哇、哪;「於」是烏鴉的象形,烏鴉之名即得自這種鳥的叫聲「啊」,音轉成唉、哦、哇、哪。

我們在上古文本中經常看到「嗚呼哀哉」、「於戲」、「於乎」,它們多是類似今天「啊呀唉呀」的悲傷之聲。按照上古文字的形義構成轉注,聲義構成假借的規律(見《廣雅疏證·序》)。「於」、「於」二字即可轉注也可假借。

但是整個古代未見「於乎」的用法,「於」字的「啊」音,在具體使用中大多音轉轉成:唉、哉、在、哪、呀。

看來「於」、「於」二字在具體使用時,是有分別的。

如此我們回看:「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於嗟乎,不承權輿。」前者的「於我乎」,當類似今天的「啊」。後者的「於嗟乎」當類似今天的「唉」。

而鄭玄《騶虞》詩:「於嗟乎騶虞」說:「於嗟者,美之也」。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本位置裡,因為上下文的制約,其含義也不一樣了,《權輿》中「於嗟乎」是悲傷的哀歎,《騶虞》中「於嗟乎」是喜樂的讚歎。

至此,我們可作出推論:《權輿》詩中分別使用於、於,不是傳抄失誤,而是有不同歎氣的區別。

問題似乎結束了,如果我們深究其理,就不難發現一個重要的問題:一,訓詁必須考慮上下文,即必須考慮字詞所在的具體環境。脫離具體語境,訓詁則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特別是學了訓詁學、音韻學的人,動輒考據,看似條條是道、條理分明,顯得很有學問,實則他自己都不知道已經離題萬裡。考慮上下文的具體語境這個規矩,甚至大於訓詁本身。這一點和西方邏輯學不謀而合:「要確定一個句子的真正功能,語境就再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見《邏輯學導論》86頁,北大版)

       曉然這個道理,也就懂得了《權輿》一詩何以如此用字,這樣的用字方法使文本傳遞出了意味。那麼庶可斷言:脫離具體語境的訓詁不可能有真知灼見。

…………………………………………………………………………………………

秦譜

秦者,隴西谷名,於《禹貢》近雍州鳥鼠之山。

【孔正義】《漢書·地理志》云:「秦,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於《禹貢》,鳥鼠之山在雍州也。鳥鼠與秦,今俱在隴西,故云近鳥鼠之山也。《爾雅》云:「鳥鼠同穴,其鳥為鵌,其鼠為鼵。」是鳥鼠共處一山以為名。既有鳥鼠之山,又別有同冗之山。《禹貢》王肅注云「鳥鼠、同穴、皆山名」,是也。

堯時有伯翳者,實皋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鳥獸,賜姓曰嬴。

【孔正義】《鄭語》云:「嬴,伯翳之後。」《地理志》雲「嬴,伯益之後」,則伯翳、伯益聲轉字異,猶一人也。《地理志》又云:「秦之先曰伯益,助禹治水,為舜虞官,養草木鳥獸,賜姓嬴氏。」《秦本紀》云:「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太費。太費與禹平水土,又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伯翳。舜賜姓嬴氏。」是治水賜姓之事也。如《本紀》之言,則益又名太費,太費之父名大業。《列女傳》曰:「皋子生五歲而佐禹。」曹大家注云:「皋子,皋陶之子伯益也。」然則皋陶、大業一人也。且秦是伯益之後,而《中候·苗興》云:「皋陶之苗為秦,秦出伯益。」明是皋陶之子也。先言伯翳,然後上本皋陶者,以舜賜伯翳為嬴姓,不賜皋陶。秦為嬴姓,始自伯翳,故以伯翳為首也。《虞書》稱:「舜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帝曰:『俞。益,汝作朕虞。』」是舜命作虞官也。

曆夏、商興衰,亦世有人焉。

【孔正義】《本紀》又云:「太費生子二人:一曰太廉,實鳥谷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禦,以敗桀。太廉玄孫曰孟戲、中衍。帝大戊使為禦而妻之。自大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名顯,遂為諸侯。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紂。」是世有人焉。

周孝王使其末孫非子養馬於汧、渭之間。孝王為伯翳能知禽獸之言,子孫不絕,故封非子為附庸,邑之於秦谷。

【孔正義】《本紀》又云:惡來有子曰女妨。女妨生旁皋,旁皋生大幾,大幾生大雒,大雒生非子。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雒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雒之妻,生子成為適。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複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大雒適者。是孝王使養馬、封之事也。言將以非子為大雒之嗣,則從中潏以來,世保西垂,常有國土,非子分其國地,別為附庸也。《本紀》直雲「伯翳為舜主畜」,不雲「能知禽獸之言」。《地理志》稱「孝王云:『昔伯益知禽獸。』」是知其言語也。僖二十九年《左傳》說「介葛盧聞牛鳴而知其音」,賈逵云:「伯益曉是術。」蔡雍云:「伯翳綜聲於語鳥,葛盧辯音於鳴牛。」是伯翳知禽獸之言也。

至曾孫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車馬禮樂侍禦之好。國人美之,秦之變風始作。

【孔正義】《本紀》又云:「秦嬴生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是仲為非子曾孫也。又云:「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西戎滅大丘、大雒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是宣王又命作大夫也。《王制》云:「子男五十裡。不能五十裡者,附於諸侯,曰附庸。」《周禮》男國百裡,則附庸又無百裡矣。邾、滕、紀、莒之等,以其國小,蔑而不錄其詩,而錄秦仲附庸之風者,《鄭語》云:「桓公問於史伯曰:『姜、嬴其孰興?』對曰:『國大而有德者近興。秦仲、齊侯,姜、嬴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言秦仲國大將興,是其土地廣寬,雖未得爵命,而大於邾、莒,詩者緣政而作,故附庸而得有詩也。且秦於襄公之後,國大而錄其詩,因秦仲先已有詩,故並錄之耳。案《年表》秦仲以宣王六年卒,計桓公問史伯之時,乃在幽王九年。所以仍言秦仲者,秦仲之後遂為大國,以秦仲有德,故系而言之。秦仲以字配國者,附庸未得爵命,無諡可稱。《春秋》附庸君例稱名,褒之則書字。秦仲又作宣王大夫,史策之文正當書字,故稱字體國以美之也。

秦仲之孫襄公,平王之初,興兵討西戎以救周。平王東遷王城,乃以岐、豐之地賜之,始列為諸侯。

【孔正義】《本紀》稱秦仲生莊公,莊公生襄公。又云:「犬戎殺幽王。襄公將兵救周,戰甚有功。周避戎難,東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討襄公為諸侯,賜之岐山以西之地,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是平王之初,救周、賜地之事也。襄公始為諸侯,莊公已稱公者,蓋追諡之也。

遂橫有周西都宗周畿內八百裡之地。

【孔正義】《地理志》「初洛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裡」。則周之二都相接為畿,其地東西橫長,西都方八百裡也。《本紀》云:「賜襄公岐以西之地。襄公生文公。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如《本紀》之言,則襄公所得自岐以西;如以鄭言,橫有西都八百裡之地,則是全得西畿。言與《本紀》異者,案終南之山在岐之東南,大夫之戒襄公,已引終南為喻,則襄公亦得岐東,非唯自岐以西也。即如《本紀》之言,文公收周餘民,又獻岐東於周,則秦之東境終不過岐,而春秋之時,秦境東至於河,襄公已後,更無功德之君,複是何世得之也?明襄公救周即得之矣。《本紀》之言不可信也。

其封域東至迆山,在荊岐終南惇物之野。

【孔正義】迆謂靡迆,境界廣被之意。於《禹貢》無迆山,鄭據時山之名,案秦境所及而言之。《禹貢》雍州雲「荊岐既旅,終南惇物」,則此山皆屬雍州,秦居其傍,故云之野也。不言西至,獨言東至者,以秦居隴西,東拓土境,上已雲近鳥鼠之山,不須便言其西,故直言東至而已。鄭既雲變風作,而又言此者,以襄公之時又能取周地,與秦仲時異,故複說其得地之由,境界所在。

至玄孫德公又徙於雍雲。

【孔正義】案《本紀》襄公生文公,文公生靖公,靖公生甯公,甯公生武公。武公卒,立其弟德公。是德公為襄公玄孫也。《本紀》又言:「秦仲自中潏已後,世保西垂。至大雒生非子,非子別居於犬丘。厲王時,西戎滅大雒之族。秦仲之子莊公伐西戎,破之,並得大雒之地,為西垂大夫。文西元年,居西垂宮。三年冬獵。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為諸侯。』乃卜居之,佔曰吉,即營邑之。甯公二年,徙居平陽。德西元年,初居雍城。」徐廣云:「犬丘,今槐裡縣也。平陽,今郿縣平陽亭是也。雍,今扶風雍縣也。」如《本紀》之言,則大雒之族世居西垂。非子封為附庸,別居槐裡。及莊公伐戎,並得大雒之地,即就大雒舊居西垂也。至文公還居非子舊墟,在汧、渭之間,即槐裡是也。寧公徙平陽,至德公乃徙雍。鄭獨言德公徙雍者,以德公之後常居雍,故特言之。僖十三年《左傳》云:「秦輸粟於晉,自雍及絳。」昭元年《左傳》云:「秦後子享晉侯,自雍及絳。」是秦自德公已後常雍也。本或作穆公徙雍者,誤耳。何則?穆公者,德公之子,於襄公為玄孫之子,非玄孫也。又《中侯·覬期》註:「秦本在隴西,襄公玄孫德公始徙雍。」是鄭依《本紀》以為德公徙雍,非穆公也。《本紀》又云:「德公立二年卒。子宣公立十二年卒。弟成公立四年卒。弟穆公任好立三十九年卒。子罃代立,是為康公。」此其君次也。其詩則《車鄰》美秦仲,為秦仲詩也。《駟驖》、《小戎》、《蒹葭》、《終南》序皆雲襄公,是襄公詩也。《黃鳥》刺繆公,是繆公詩也。《晨風》、《渭陽》、《權輿》序皆雲康公,是康公詩也。《無衣》在其中,明亦康公詩矣。故鄭於左方中皆以此而知也。襄二十九年《左傳》季劄見歌《秦》,曰:「美哉!此之謂夏聲。」服虔云:「秦仲始有車馬禮樂之好,侍禦之臣,戎車四牡,田狩之事。其孫襄公列為秦伯,故『蒹葭蒼蒼』之歌,《終南》之詩,追錄先人;《車鄰》、《駟驖》、《小戎》之歌,與諸夏同風,故曰夏聲。」如服之意,以《駟驖》、《小戎》為秦仲之詩,與序正違,其言非也。言夏聲者,杜預云:「秦本在西戎汧隴之西,秦仲始有車馬禮樂,去戎狄之音而有諸夏之聲,故謂之夏聲耳。」不由在諸夏追錄,故稱夏也。

相關焦點

  • 關於「秦」字的由來
    眾臣一時不解,於是秦始皇提筆順手寫了一個「秦」字,遞給臣下說:「寡人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為一個『秦』字以代『琹』為國號如何?」眾臣嘆服皇帝的睿智。從此以後,「秦」字就誕生了。  此文一出,不脛而走,許多報刊、網站紛紛轉載。
  • 秦印「孛」字考
    當他們面對秦印時,既無法斷定其時代,更無法界定其國別。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進行,出土實物資料的增多,人們逐漸清楚地認識了秦系印章的形制和風格特徵。近年,新出土的秦印、私人所藏的秦印以及前人各種集古印譜中所收錄的秦印,被遴選出來,編成《秦代印風》一書,使有別於齊系、楚系、燕系、晉系的秦系印章,呈現於時人面前。但對於秦印文字的釋讀,還有忽略。
  • 秦東陵考古隊:羋月二字為杜撰 與秦兵馬俑無關
    央廣網西安1月27日消息(記者 雷愷)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秦東陵考古隊領隊孫偉剛昨天(26日)表示,電視劇《羋月傳》創作靈感來源於所謂的秦兵俑坑主人之爭,而秦兵馬俑坑和秦宣太后——所謂的「羋月」沒有任何關係。
  • 汪致正系列一:你很可能不知道「德」字最初的含義是什麼?
    訓釋「德」字,必須先考釋甲骨文「德」的部件 (詳見《德字訓釋》) 。對「德字構件」的釋義要符合造字「時代語境」,這是常理,也是常識。二,訓釋「德」字的初義(一) 訓釋的初步結論:1,夏商時期,時代語境:詳見《德字訓釋》。
  • 考古證實秦漢建築文明始於秦櫟陽城
    本報西安12月24日電  (記者楊雪梅)近日,記者從「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獲悉:考古學家通過對秦漢櫟陽城持續多年的考古,証實櫟陽城遺址的建築形態和布局上承雍城,下啟鹹陽,並延續到西漢。
  • 姚文昌丨《語石》校字記
    ○筆者按:參見都穆《金薤琳琅》卷二「秦會稽刻石」條及阮元《兩浙金石志》卷一「秦會稽刻石」條。2.卷一第2頁第6行:歐公雲「二十七字」。○歐陽輔校:「一」誤作「七」。○韓銳校:「七」當作「一」,《汝帖》存十四字,加已損之七字,正二十一字也。○筆者按:參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一「之罘山秦篆遺文」條。3.卷一第6頁第5行:方士初纖奏改代為萬年。
  • 清華附體系太龐大?!一文搞懂相關國際校!
    但是抵不住非京籍政策讓不少中產家庭投入私立學校懷抱,北京家長們既想要公辦校踏實穩定的校風,又想要國際學校的高大上,就湧現出一批和公辦校有千絲萬縷關係的私立校。想必各位家長現在面對清華附中國際學校問題千頭萬緒,我們匯總了北京新東方【2018國際學校系列講座】微信群裡家長的問題,希望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 商鞅死後,秦惠王發現一個四字秘訣,這秘訣,才讓秦最終統一天下
    《大秦往事》第42期商鞅死後,秦惠王發現一個四字秘訣,這秘訣,才讓秦最終統一天下什麼秘訣能有這麼大作用呢
  • 附會與穿鑿
    對於句子中的「傅會」二字,課下注釋為「文章的組織、布局、命意、修辭」,這是傅會的本義,是作為名詞來解釋的,然而,根據語境,這裡應做動詞,作「精心構思組織文章」講。    這裡把「傅會」作動詞解當然要比名詞更合適,但是似乎還不能傳達「傅會」二字的確切含義,而要確切解釋,需結合賦體文章的寫作特點。我們知道,漢賦的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其中的「採」指文採,文則指「學問」。
  • 2020福州初中校一三附錄取率!附往年對比!家長收藏
    但是臺江華倫、時代中學、三牧中學今年一三附錄取率同比去年都有一至六個點不等的小幅度下降,而晉安華倫、日升的一三附錄取率則比去年提高了一些。一三附錄取率排行榜前十名中,8所是民辦校,公辦校只有延安中學和屏東中學兩所。
  • 李仁甫:芻議《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佚之狐」
    人們一向把「退秦師」的功勞算在燭之武的身上,這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能夠「以三寸不爛之舌」退敵「百萬之師」,另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的辭令佔了文章的大半篇幅。至於鄭國大夫佚之狐,似乎只是作者用來從側面陪襯燭之武的,使燭之武人未見而才已顯。其實,佚之狐在「退秦師」乃至解除晉秦聯軍之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 戰國策:範睢至秦
    範睢至秦,王庭迎,謂範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範睢辭讓。  是日見範睢,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 國慶遊湖南文旅小鎮⑥丨秦簡文旅小鎮 :龍山縣裡耶鎮
    編者按:近日,湖南發布了省首批十大特色文旅小鎮,分別為:瀏陽市文家市鎮(紅色文旅小鎮)、永順縣芙蓉鎮(民族風情小鎮)、洪江區古商城小鎮(古商城文旅小鎮)、望城區銅官小鎮(銅官古窯文旅小鎮)、通道縣坪坦鄉(皇都侗歌文旅小鎮)、嶽陽縣張谷英鎮(明清民居文旅小鎮)、龍山縣裡耶鎮(秦簡文旅小鎮)、桃花源管理區桃花源小鎮(桃花源文旅小鎮)、長沙縣果園鎮(田漢藝術小鎮)、新化縣水車鎮
  • 北外附校PGA學子再次斬獲美國TOP1公立牛校——UCLA的offer
    在這個特殊的夏天,北外附校PGA教學中心的莘莘學子陸續斬獲了許多世界頂尖名校的offer,其中張叢約同學被2020年QS美國最佳綜合大學排名中,排名第6位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錄取。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同學的成長曆程吧!吸睛校草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秦九韶:堪稱通才 背後有個導師天團
    秦九韶成才與家庭教育有著關係密切。 在秦九韶最該接受教育的年代(12-17歲),父親秦季槱帶秦九韶到了南宋的京城臨安(今杭州),給他提供了最好的學習條件,給他選擇了做好的老師。 秦九韶在《數書九章》的序中,寫到自己如何苦學六藝「九韶愚陋,不閒於藝。然早歲侍親中都,因得訪習於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意即:「九韶愚昧,才疏識陋,但對學習「六藝」,卻不曾偷閒。
  • 暑期講新課丨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先秦: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 顛覆秦的既定印象,這個展覽帶你探索秦的多面性
    觀展之初,我認為「平」字有「平定」之意,旨在講述秦國到秦朝的發展演變,統一六國的漫長曆程。如果只是陳述史實概況,展覽會變得枯燥乏味;那麼,如何更好地兼顧學術性與趣味性是本次展覽值得關注的重點。 雲夢秦簡M4:6 木牘 「黑夫木牘」共出土兩件,有文字527個,被標記為6號和11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家信實物。
  • 《燭之武退秦師》字詞句整理、譯文,果斷收藏!(附電子版)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燭之武退秦師》字詞句整理及譯文,幫助大家更好地進行文言文的學習和複習!於老師已為大家備好電子列印版,文末附電子列印版免費領取方式,想要獲取電子列印版請拉到文末。《燭之武退秦師》【字音】 氾(fán)水  縋(zhuì)  闕(quē)秦  逢(páng)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 「矣」,了)
  • 秦皇錢幣~秦半兩錢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