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甫:芻議《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佚之狐」

2021-03-05 新課標大語文

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首屆教學名師,鹽城市李仁甫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全國生成課堂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青少年現代寫作學會常務理事,蘇派作文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江蘇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兼職導師,鹽城師範學院兼職教授。榮獲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7年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2年江蘇省高中語文優質課一等獎等。發表教育教學論文500多篇,主持十多項省級以上課題,出版《課堂的風景與語文的邊界》《你的語文課也可以這樣靈動》《好作文是這樣生成的》等專著。被《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學習》《中學語文》等期刊「封面人物」、「名師」、「名師工作室」等欄目介紹,入選教育部關工委社區教育中心2017年「最具影響力教育人物」、《中國教師報》2019年全國「十大課改人物」。研究領域廣泛,如生成課堂研究、微博式作文教學研究等,其中「生成課堂」項目獲得國家級成果獎,入選2018年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2019年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參展項目。

查看 李老師 更多文章可關注 咱們的語文課 微信公眾號。

人們一向把「退秦師」的功勞算在燭之武的身上,這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能夠「以三寸不爛之舌」退敵「百萬之師」,另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的辭令佔了文章的大半篇幅。至於鄭國大夫佚之狐,似乎只是作者用來從側面陪襯燭之武的,使燭之武人未見而才已顯。其實,佚之狐在「退秦師」乃至解除晉秦聯軍之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雖然文中寫他的文字寥寥無幾,而他對鄭伯所說的一番話也僅僅是十四個字,然而微言大義,字字有分量,如果我們細細咀嚼,便會發現佚之狐功不可沒。

首先,從「師必退」三字來看,佚之狐是一個處在歷史轉折關頭具有軍事智慧的預言家。當時,晉秦聯軍陳兵於鄭國邊境,可算是「國危矣」。但他臨危不懼,遇事不慌,深謀遠慮,作出了「師必退」的論斷。

這裡的「師」,不少人僅僅理解為秦師。可是我們覺得,如果僅僅指秦師,他為什麼不說「秦師必退」或者「秦必退」呢?我認為佚之狐不言「秦師」,而言「師」,是因為佚之狐所考慮的「必退」,不僅僅指秦師之退,也進一步指晉師之退——可以說,佚之狐準確地預見到了晉秦聯軍全面撤退的結果。我可以引用《戰國策》的編定者劉向在他的《新序·善謀第九》中的句子來證明這一點:「晉文公、秦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而附於楚,鄭大夫佚之狐言於鄭君曰:『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圍必解』。」這裡的「圍必解」就相當於《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師必退」。「圍」也好,「師」也好,無疑包括晉秦兩方。佚之狐所說的「師必退」,不正言中了最終結果——秦軍「乃還」,晉軍「亦去之」麼?

其次,從「見秦君」三字來看,佚之狐是一個在複雜的鬥爭形勢下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決策者。如何才能使「師必退」的預言成為現實呢?晉秦兩個方面的敵人,哪一方面容易突破呢?既然鄭國「無禮於晉」,並且在城濮之戰沒有站在晉國一邊,那麼去見晉君便無濟於事。鄭國與秦倒沒有多大利害衝突,那就去「見秦君」吧。秦君如果願意撤退,晉君也會不得不撤退的。那麼有沒有可能見到秦君呢?現在「晉軍函陵,晉軍泛南」,他們一北一南,不在一起,沒有混編,這不正給鄭國提供「見秦君」的可能性了嗎?佚之狐的思想活動,文中沒有加以刻畫,但我們分明感到他在緊張地分析,在努力尋找解決難題的方案。由下文的「公從之」一句可以看出,佚之狐確實是鄭國處於危難之際不可或缺的一個英明的決策者,並且他的決策很幸運地被束手無策的鄭伯採納了。

再次,從「使燭之武」四字來看,佚之狐是一個積極主張進行政治對話的政治家。現在,完全有機會「見秦君」,但問題是怎樣去見那個具有稱霸野心的秦穆公呢?建議鄭伯派荊軻式的人物偽裝成獻禮者,然後乘其不便行刺秦君?或者派一個殺手「夜縋而出」,直截了當地大搞恐怖主義活動?這樣做太冒險了!鄭國與秦無多大利害關係,沒有必要去冒險,把鄭秦關係弄僵,使秦晉聯盟更牢固。不妨派一位具有外交風度的談判高手去「見秦伯」,通過對話的方式來遊說秦穆公,使之接受講和的請求。於是,佚之狐想到了一個能言善辯的士人——燭之武。

並且,我們從「使燭之武」四字還可看出,佚之狐是一個敢於唐突國君的具有膽識的人。他推薦燭之武是要經過一番考慮的。鄭伯「不能早用」 燭之武,這說明鄭伯並不賞識燭之武。現在推薦一個被國君看低的人,一定會使國君的心理有點「感冒」,更會使國君陷於「做檢討」的尷尬境地。但是,佚之狐全然不顧這些,他還是大膽地向國君推薦了燭之武——可貴的是,鄭伯在大局面前確實做到了放棄前嫌、敢於自責。

當然,我們從「使燭之武」四字還可看出,佚之狐是一個善於發現人才的伯樂。雖然燭之武自嘲「臣之壯也」「不如人」,但佚之狐對他的口才顯然早已發現,這說明佚之狐平時留意於周圍的人,別具識才的一雙慧眼。

總之,「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的短短十四個字,蘊涵著豐富的內容,給後人留下想像的空白,使我們在欣賞燭之武出色的外交辭令時,也欽佩佚之狐的雄才大略。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佚之狐的指揮若定,才有了燭之武的縱橫捭闔。所以,我希望人們在重讀《燭之武退秦師》時,千萬不要忘了佚之狐在「退秦師」中的豐功偉績。

聲明:以上圖文轉載自「咱們的語文課」公眾號,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編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微信聯繫張老師:18910870020。

「新課標大語文」用心做教育

千萬考生的語文高效提分平臺

現在掃碼加入我們吧

相關焦點

  •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今天我們就認識一個敢於為民請命的人——春秋時期的燭之武。今天一起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二、課前檢測 (一)文史知識知多少——1、《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初中曾經學習過《曹劌論戰》,其中最為有名的文句是:「夫戰,勇氣也。
  • 貞白學子觀點爭鳴:佚之狐是「一隻狐」還是「伯樂」?
    從中可以看出佚之狐非常了解燭之武,因此(2)正確。同時不難看出「出使秦師」這個意見是佚之狐提出的,既然如此他就不可能會怕出使秦君,所以他一定有能力退秦師。因此,(1)和(5)錯誤。那麼,既然佚之狐有能力退秦師,為什麼他不自己去呢?從文課中「夜縋而出」可以看出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鄭國的使者若是被晉國的士兵撞見,就一定會被抓住。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自主思考:(1)晉、秦兩國為什麼圍攻鄭國?晉、鄭矛盾,與秦無關。為下文敘事埋下伏筆。(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態度誠懇,勇於自責,並曉之以理。(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鍵?亡鄭不利於秦;存鄭有益於秦;晉國過河拆橋,貪得無厭。(4)晉文公為什麼不願向秦軍進攻?
  • 提要鉤玄讀古文 ——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
    (一)「提要」閱讀《燭之武退秦師》     本文除句讀符號外只用了294個字,就把故事記載得清楚完備,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個故事該有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敘述脈絡相當清晰。《左傳》史官是怎麼敘述使「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呢?
  • 文本解讀丨現場第15期《燭之武退秦師》實錄
    今天我以《左傳》的精彩片段《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從敘事和寫人兩個方面解讀一下《燭之武退秦師》這篇作品! 我先談一下《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方法。品讀這篇作品,我們在敘事方面的收穫是:寫作記敘文,大家要特別注意記敘的順序和記敘的詳略。簡單地說,就是敘事要學會順敘的敘述方法,敘述要有詳略。 順敘是最基本的敘事方法。
  •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翻譯文言句子,體會人物對話的語言和特點。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縋(chui )而出 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3.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晉/軍函陵,秦/軍犯南。  ②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 統編版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
    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 【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
  • 暑期講新課丨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先秦: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 《燭之武退秦師》課堂實錄
    提問學生二: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國的軍隊必定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辭謝說:「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啊。」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是進入高中以後的第一篇文言文,雖然初中學生們也學習過一些文言文。但所學文章多篇幅較短,難度較低,文言文在教材中所佔比重並不是很大。初中階段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抄寫翻譯、背誦翻譯的現象,對文言文重要詞彙,句式理解的準確性上存在著欠缺。進入高中以後教材中文言文比重較大,文言文所作年代的跨度也比較大,除了大量選自《二十四史》的人物傳記以外,先秦史書,諸子百家之言也成為了高中生學習的內容,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習的難度。《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雖然所作年代較早,但是是記敘性的文章,這樣難度就多少降低了一些。
  •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翻譯、品讀、教案等
    結局如何  板書: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撒軍  四、處理課文的誦讀  1、第一自然段(教師範讀)  我先來試讀第一段,然後和大家說說我是如何處理的,為什麼如此處理  總的來說本段在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因此語速較慢其中「無禮、貳、晉、秦、軍
  • 由史入文,因文尋津——解密《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史、文、人
    對此,我們可以抓住「夜,縋而出」的「夜」「而」「縋」進行解讀,讓燭之武的人物刻畫更加立體豐滿,呼應前文「危」「急」。另外,文中反覆運用語氣詞,我們可以細心指導學生品讀這些語氣詞,比如四個「矣」:「國危矣」讀出佚之狐的緊張;「老矣」讀出燭之武的放鬆抑或埋怨等語氣;「既知之矣」是燭之武退一萬步的假定和試探;「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是在挑撥秦晉關係。我們要抓住這些語氣詞反覆品讀。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全文)
    題目譯為「燭之武使秦國退軍」,「退」是使動用法。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因為)其無禮於晉,且貳(從屬二主)於楚也。(名詞作動詞,駐紮)特殊句式:狀語後置句:以其無禮於晉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 由「夜縋而出」想到的——讀《燭之武退秦師》品核心價值觀
    今天我就來品讀《左傳》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一句話——「夜縋而出」。兩千多年前,晉侯秦伯圍攻鄭國,鄭亡國在即,鄭國大夫佚之狐向國君推薦燭之武出使,說退秦軍,鄭國危機必解。之前,燭之武雖然不被重用,常年閒居「弼馬溫」之職,但此刻他深明大義——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他夜縋而出,見了秦伯,一番陳詞救鄭國於將亡。燭之武「夜縋而出」。
  • 春秋故事,燭之武退秦師、商人弦高救國
    佚之狐出主意說:「臣請大王讓燭之武去遊說秦國,秦國必定會退兵。」結果秦穆公還真答應了鄭國,單獨和鄭國媾和,還留下2000人馬保護鄭國,自己帶著其餘的兵馬回去了。那這個人是誰呢?就是我們高中課文裡學到的大名鼎鼎的《燭之武退秦師》,重點的中心思想是,鄭國滅了對秦國沒有什麼好處,但是對晉國卻又大大的好處,您的鄰居晉強了就代表您秦弱了,又舉例晉文公答應給秦焦、瑕兩地,可是晉惠公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裡築城防禦,指晉國言而無信離間秦、晉,秦穆公覺得有道理就撤軍了。晉國人一看,秦國人不說什麼就走了憤怒值直接拉滿,狐偃主張追上去,或者把留在北門的那些人消滅掉。
  • 垂垂老矣建奇功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試題倉庫2018年6.1-7.5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倉庫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語文試題  3.語文2018年7月試題倉庫一  4.試題倉庫2018年7月全部語文試題 二本文作者:齊小平獨家授權語文月刊(yuwenyuekan)垂垂老矣建奇功——讀《燭之武退秦師
  • 統編版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 文言知識總結
    1.記字音①氾南(fán)                 ②佚之狐(yì)③夜縋而出(zhuì)
  • 【樂知學堂】高中語文篇45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翻譯與知識點解析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 《觀察》第85期(2020/09)-從〈燭之武退秦師〉看弱國無外交
    其後為「弛」:經過佚之狐舉燭、燭之武婉辭、鄭文公罪己,終成挽救危亡的共識,令人產生解放了窒息感的期待。總的來說,〈燭〉文的敘事章法是以背景烘託焦點,即在秦晉圍鄭這個背景中安排伏筆,如秦晉矛盾和鄭人反應等。再歸納成燭之武縋城而出,為燭之武說退秦師埋設了必要的鋪墊。燭之武的辯詞是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為切入點的,這就開通了來勢洶洶卻又不明就裡的秦伯的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