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文言枯燥,而是我們的想像力被文字束縛了。為了文字而文字,文言必然成為老古董,鏽跡斑斑。如果能夠細細品讀,文言詞句背後的故事定能讓你感觸萬千。今天我就來品讀《左傳》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一句話——「夜縋而出」。
兩千多年前,晉侯秦伯圍攻鄭國,鄭亡國在即,鄭國大夫佚之狐向國君推薦燭之武出使,說退秦軍,鄭國危機必解。之前,燭之武雖然不被重用,常年閒居「弼馬溫」之職,但此刻他深明大義——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他夜縋而出,見了秦伯,一番陳詞救鄭國於將亡。
燭之武「夜縋而出」。此句中,「而」字表示修飾關係,「夜」和「縋」都是狀語,修飾「出」。「夜」表明出的時間,「縋」表明出的方式。只不過這一句有一點沒有講明白,夜晚用繩子吊著從哪兒出?從城牆上出。
在南方,我見過南京城牆,在西北,見過西安城牆,在北方,見過平遙城牆,這些城牆至少十米以上,現存的城牆大部分是明清時修建的,但也可以給春秋戰國的城牆高度做一個參考。
《墨子》記載,戰國初年的城牆,底部寬20米到40米,高15米左右。國都的城牆估計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保證出使的保密性,不能白天出城,晚上出去,也得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容易被人發現的地方。我一直在想,在夜黑風高的晚上,吊在城牆上的燭之武心裡在想什麼?
估計想到了青蔥歲月。年輕多好啊,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一心讀書,想為國分憂,做出一番事業。可是,在講究人脈後臺的官場,想出人頭地是多麼困難。佚之狐能助一臂之力,但他一拖再拖,不予引薦,估計是怕引狼入室吧。心胸狹窄的人,最怕推薦比自己強大人。而今,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了今天,人生豪邁就在今夜!
估計想到了一萬多個孤燈夜讀的晚上。工作可以將就,也可以認真,但愛崗敬業是他的座右銘。別人燈紅酒綠,他孤燈夜讀;別人功名利祿,他鑑古思今。他沒有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胸懷天下,心憂國事。他堅信真本事是不會欺騙的。
他堅守幾十載,不忘初心,他沒有因為受人輕視就自輕自賤。金子必須堅信自己是金子才能發光。繩子捆在他腰間,勒得生疼,風吹打在臉上,伴著潔白的鬍鬚砸的噗噗作響,但燭之武卻感到了莫大的榮譽,一國之臣,地位卑微,能有機會為國盡忠,榮耀莫大於斯。
估計他還想到了信仰。信仰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一旦信仰在心裡生根發芽,它必然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日日夜夜,從不放棄,絕不沉淪,這堅韌不拔的毅力就來源於信仰。他知道,江山社稷,黎民蒼生,是每一個當政者應該捍衛的。一個人有了信仰,血肉之軀就會變成一個強大的力場。即使肉體被消滅,信仰依然會傳播,會激起更多的人為之而奮鬥。
就像《勇敢的心》中追求蘇格蘭獨立自由的領袖威廉華萊士,英格蘭老國王以為殺了他,就能平叛。誰知,華萊士被殺之後,一些原本懦弱的蘇格蘭貴族反而揩盡血,拔出劍,踏著華萊士的足跡繼續戰鬥,直到獲得自由。
就像共產黨人,1921年開始產生信仰,奮鬥28年,其間經歷了多少風雨,踏過了多少坎坷,但救民於水火,富民強國的信仰支撐著他們走完兩萬五千裡長徵,支撐著他們趕走了鬼子,解放了全中國,支撐著他們與聯合國軍浴血奮戰。竹籤可以刺爛人的手指,卻不能刺穿真正信仰的銅牆鐵壁。
「安逸」能毀滅夢想,能腐蝕信仰。燭之武被重視時雖已是古稀之年,他可能鬚髮盡白,步履蹣跚,但是他一定是思維敏捷,精神矍鑠,這是多年保持學習,不斷思考,堅持自律的結果。一個有信仰的人,自控力肯定很強,一定可以很自律。
夜幕下,被繩子緩緩吊下,燭之武感覺此刻比前半生的任何時候都有意義。他躊躇滿志,他感受到莫大榮耀,幾十年清貧,幾十年卑微,幾十年堅守,都在今夜升華,就在今夜這高大的城牆上,耄耋之年的燭之武完成了華麗的蛻變,這一刻,個人願望與國家意志完成了完美的統一。
有人說,老而無能。其實,非老無能,而是無能讓人變老。活到老,學到老,勤思考,人抖擻,燭之武是堅定的踐行者。真正的強者,從不會覺得自己沒用,不會認為人生毫無意義。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會不斷激發著他們創造裝扮自己的明天。
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夜漫漫,風蕭蕭,在夜縋而出的古稀老人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身上流淌著責任擔當意識,我看到了忠於職守為國盡忠的愛國意識。
縱然倏忽兩千多年已過,但這種愛國精神,擔當責任意識催促著每一代中國人奮發圖強,激勵著每一位中國人愛崗敬業,把個人小夢想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夢想中,共圓中國夢!
(圖:圖片來自網絡。文:方超,第378篇文)
成長:這隻老鼠很可憐(33)
一地雞屎
我們的鄴水朱華,生活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質疑不可少,思辯價更高,只怕不在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