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夜縋而出」想到的——讀《燭之武退秦師》品核心價值觀

2021-02-23 小方家園

不是文言枯燥,而是我們的想像力被文字束縛了。為了文字而文字,文言必然成為老古董,鏽跡斑斑。如果能夠細細品讀,文言詞句背後的故事定能讓你感觸萬千。今天我就來品讀《左傳》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一句話——「夜縋而出」。

兩千多年前,晉侯秦伯圍攻鄭國,鄭亡國在即,鄭國大夫佚之狐向國君推薦燭之武出使,說退秦軍,鄭國危機必解。之前,燭之武雖然不被重用,常年閒居「弼馬溫」之職,但此刻他深明大義——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他夜縋而出,見了秦伯,一番陳詞救鄭國於將亡。

燭之武「夜縋而出」。此句中,「而」字表示修飾關係,「夜」和「縋」都是狀語,修飾「出」。「夜」表明出的時間,「縋」表明出的方式。只不過這一句有一點沒有講明白,夜晚用繩子吊著從哪兒出?從城牆上出。

在南方,我見過南京城牆,在西北,見過西安城牆,在北方,見過平遙城牆,這些城牆至少十米以上,現存的城牆大部分是明清時修建的,但也可以給春秋戰國的城牆高度做一個參考。

《墨子》記載,戰國初年的城牆,底部寬20米到40米,高15米左右。國都的城牆估計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保證出使的保密性,不能白天出城,晚上出去,也得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容易被人發現的地方。我一直在想,在夜黑風高的晚上,吊在城牆上的燭之武心裡在想什麼?

估計想到了青蔥歲月。年輕多好啊,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一心讀書,想為國分憂,做出一番事業。可是,在講究人脈後臺的官場,想出人頭地是多麼困難。佚之狐能助一臂之力,但他一拖再拖,不予引薦,估計是怕引狼入室吧。心胸狹窄的人,最怕推薦比自己強大人。而今,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了今天,人生豪邁就在今夜!

估計想到了一萬多個孤燈夜讀的晚上。工作可以將就,也可以認真,但愛崗敬業是他的座右銘。別人燈紅酒綠,他孤燈夜讀;別人功名利祿,他鑑古思今。他沒有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胸懷天下,心憂國事。他堅信真本事是不會欺騙的。

他堅守幾十載,不忘初心,他沒有因為受人輕視就自輕自賤。金子必須堅信自己是金子才能發光。繩子捆在他腰間,勒得生疼,風吹打在臉上,伴著潔白的鬍鬚砸的噗噗作響,但燭之武卻感到了莫大的榮譽,一國之臣,地位卑微,能有機會為國盡忠,榮耀莫大於斯。

估計他還想到了信仰。信仰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一旦信仰在心裡生根發芽,它必然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日日夜夜,從不放棄,絕不沉淪,這堅韌不拔的毅力就來源於信仰。他知道,江山社稷,黎民蒼生,是每一個當政者應該捍衛的。一個人有了信仰,血肉之軀就會變成一個強大的力場。即使肉體被消滅,信仰依然會傳播,會激起更多的人為之而奮鬥。

就像《勇敢的心》中追求蘇格蘭獨立自由的領袖威廉華萊士,英格蘭老國王以為殺了他,就能平叛。誰知,華萊士被殺之後,一些原本懦弱的蘇格蘭貴族反而揩盡血,拔出劍,踏著華萊士的足跡繼續戰鬥,直到獲得自由。

就像共產黨人,1921年開始產生信仰,奮鬥28年,其間經歷了多少風雨,踏過了多少坎坷,但救民於水火,富民強國的信仰支撐著他們走完兩萬五千裡長徵,支撐著他們趕走了鬼子,解放了全中國,支撐著他們與聯合國軍浴血奮戰。竹籤可以刺爛人的手指,卻不能刺穿真正信仰的銅牆鐵壁。

「安逸」能毀滅夢想,能腐蝕信仰。燭之武被重視時雖已是古稀之年,他可能鬚髮盡白,步履蹣跚,但是他一定是思維敏捷,精神矍鑠,這是多年保持學習,不斷思考,堅持自律的結果。一個有信仰的人,自控力肯定很強,一定可以很自律。

夜幕下,被繩子緩緩吊下,燭之武感覺此刻比前半生的任何時候都有意義。他躊躇滿志,他感受到莫大榮耀,幾十年清貧,幾十年卑微,幾十年堅守,都在今夜升華,就在今夜這高大的城牆上,耄耋之年的燭之武完成了華麗的蛻變,這一刻,個人願望與國家意志完成了完美的統一。

有人說,老而無能。其實,非老無能,而是無能讓人變老。活到老,學到老,勤思考,人抖擻,燭之武是堅定的踐行者。真正的強者,從不會覺得自己沒用,不會認為人生毫無意義。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會不斷激發著他們創造裝扮自己的明天。

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夜漫漫,風蕭蕭,在夜縋而出的古稀老人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身上流淌著責任擔當意識,我看到了忠於職守為國盡忠的愛國意識。

縱然倏忽兩千多年已過,但這種愛國精神,擔當責任意識催促著每一代中國人奮發圖強,激勵著每一位中國人愛崗敬業,把個人小夢想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夢想中,共圓中國夢!

(圖:圖片來自網絡。文:方超,第378篇文)

成長:這隻老鼠很可憐(33)

一地雞屎

我們的鄴水朱華,生活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質疑不可少,思辯價更高,只怕不在乎真相

相關焦點

  • 由史入文,因文尋津——解密《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史、文、人
    首先,呂品老師的「呂」,呂,兩個口,呂老師的課堂有兩大切入口,兩大思路:一是由史入文,由文批史;二是從言入事,由讀到寫。整個課堂大開大闔,行雲流水,頗具史學風範。其次,呂品老師的「品」,呂老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三個品味活動——品形象、品語言、品技巧,課堂循序漸進,結構清晰完整,學生活動充分,參與度高,習得性強。呂品老師的課,給了我關於課堂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 文本解讀丨現場第15期《燭之武退秦師》實錄
    今天我以《左傳》的精彩片段《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從敘事和寫人兩個方面解讀一下《燭之武退秦師》這篇作品! 我先談一下《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方法。品讀這篇作品,我們在敘事方面的收穫是:寫作記敘文,大家要特別注意記敘的順序和記敘的詳略。簡單地說,就是敘事要學會順敘的敘述方法,敘述要有詳略。 順敘是最基本的敘事方法。
  •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翻譯、品讀、教案等
    結局如何  板書: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撒軍  四、處理課文的誦讀  1、第一自然段(教師範讀)  我先來試讀第一段,然後和大家說說我是如何處理的,為什麼如此處理  總的來說本段在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因此語速較慢其中「無禮、貳、晉、秦、軍
  •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今天我們就認識一個敢於為民請命的人——春秋時期的燭之武。今天一起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二、課前檢測 (一)文史知識知多少——1、《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初中曾經學習過《曹劌論戰》,其中最為有名的文句是:「夫戰,勇氣也。
  • 提要鉤玄讀古文 ——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
    (一)「提要」閱讀《燭之武退秦師》     本文除句讀符號外只用了294個字,就把故事記載得清楚完備,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個故事該有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敘述脈絡相當清晰。《左傳》史官是怎麼敘述使「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呢?
  • 李仁甫:芻議《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佚之狐」
    人們一向把「退秦師」的功勞算在燭之武的身上,這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能夠「以三寸不爛之舌」退敵「百萬之師」,另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的辭令佔了文章的大半篇幅。至於鄭國大夫佚之狐,似乎只是作者用來從側面陪襯燭之武的,使燭之武人未見而才已顯。其實,佚之狐在「退秦師」乃至解除晉秦聯軍之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四、賞形象 1.根據「夜縋而出」這一細節,發揮想像,將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2. 自主思考:(1)晉、秦兩國為什麼圍攻鄭國?晉、鄭矛盾,與秦無關。為下文敘事埋下伏筆。(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態度誠懇,勇於自責,並曉之以理。
  • 【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
  • 垂垂老矣建奇功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試題倉庫2018年6.1-7.5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倉庫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語文試題  3.語文2018年7月試題倉庫一  4.試題倉庫2018年7月全部語文試題 二本文作者:齊小平獨家授權語文月刊(yuwenyuekan)垂垂老矣建奇功——讀《
  • 文本解讀|第十六期《燭之武退秦師》再解讀
    【主持人串詞】經典之作不厭百回品讀。劉巖老師回歸文言文的本質,以「文言」解讀「文言」,不放過一絲一毫,讓極易被忽略的虛詞也有了出神入化的魅力,而使動和意動的巧妙分析,也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文言知識瞬間鮮活了起來。如果說臨危受命是是一種大勇,舌戰強秦則是一種大智,而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燭之武並不孤獨。
  •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翻譯文言句子,體會人物對話的語言和特點。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縋(chui )而出 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3.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晉/軍函陵,秦/軍犯南。  ②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 《燭之武退秦師》字詞句整理、譯文,果斷收藏!(附電子版)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燭之武退秦師》字詞句整理及譯文,幫助大家更好地進行文言文的學習和複習!於老師已為大家備好電子列印版,文末附電子列印版免費領取方式,想要獲取電子列印版請拉到文末。《燭之武退秦師》【字音】 氾(fán)水  縋(zhuì)  闕(quē)秦  逢(páng)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 「矣」,了)
  • 暑期講新課丨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先秦: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是進入高中以後的第一篇文言文,雖然初中學生們也學習過一些文言文。但所學文章多篇幅較短,難度較低,文言文在教材中所佔比重並不是很大。《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雖然所作年代較早,但是是記敘性的文章,這樣難度就多少降低了一些。《左傳》是孔子修訂的《春秋》的注本,在講課與學習的過程中,有必要弄清楚中國古代正史編纂的體例問題。我們可以藉助思維導圖來完成,如圖所示:
  • 統編版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
    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代表作:《資治通鑑》(由宋代司馬光編纂,是我國現存編年體通史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的《春秋》、「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③《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伴讀] ③就是我們常說的《左傳》,也叫《左氏春秋》。
  • 高一學生有福了|《燭之武退秦師》字詞句整理、譯文,果斷收藏!
    《燭之武退秦師》【字音】 氾(fán)水  縋(
  • 知識整理|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
    2.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① 以其無禮於晉②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③ 佚之狐言於鄭伯(三)省略句1.省略主語①(晉惠公)許君焦、瑕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③(燭之武)夜縋而出④(燭之武)許之⑤(秦伯)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2.省略賓語① 敢以(之)煩執事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全文)
    題目譯為「燭之武使秦國退軍」,「退」是使動用法。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因為)其無禮於晉,且貳(從屬二主)於楚也。【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危險了,假如讓燭之武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撤退。」鄭伯聽從了他的建議。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幹什麼了。」鄭伯說:「我沒能早點重用您,現在情況危急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於是)答應了這件事。
  • 《燭之武退秦師》課堂實錄
    提問學生三:③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古今異義詞)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牆,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
  • 文本解讀|第十七期《燭之武退秦師》三解讀
    《燭之武退秦師》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文言文單元的第一課,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國難面前,燭之武臨危受命、孤身出城;強秦帳內,燭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