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鉤玄讀古文 ——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

2021-02-07 鄧志剛語文工作室

鄧老師在「中國課堂」CETV4  頻道上課

 

【作者簡介】


贛州中學語文教師,贛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江西省特級教師,江西省中語會理事,贛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育碩士導師和「名師講堂」專家。受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課堂」邀請,錄製《高中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專題,在中國教育電視臺CETV4頻道播出。曾主持「以小課題研究推進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基於『班班通』交互電子白板有效課堂教學研究」「高中語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PCK)的提優與文本閱讀價值的提煉研究」等課題。有《風動荷傳香,雲淡月生輝》《疏影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三兩枝》《也說<師說>之說》《呵護創新》等論文發表或專著出版。語文課堂教學注重引導全體學生在「樂讀、樂講、樂寫」中學語文,用語文,努力踐行「交流、滲透、點燃」的課堂教學理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正文】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開啟學生高中時代古代敘事散文的閱讀歷程。古文閱讀在銜接初中的基礎上,有沒有提出更高一點的要求呢?第二單元「說明」就明確了這更高的閱讀要求:學習提要鉤玄的閱讀方法,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做到綱舉目張,化繁為簡,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提要鉤玄」一詞是從韓愈《進學解》「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一句中提煉而來。作為一種閱讀方法,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中提出來,必定有教材編者深意,但多年來鮮有提及。為此我認為有必要做一點深入解讀,並嘗試在該單元教學中靈活運用。

 

一、提要鉤玄閱讀方法的內涵

 

提要鉤玄閱讀方法包含「提要」和「鉤玄」兩層內涵。「提要」指通過概括內容要點或脈絡,整體把握全部內容的布局框架,對文章整體內容有一個綱要性認知。「鉤玄」指依據文本中特別的遣詞用語,由此及彼,從簡單中看到豐富,從平常中看出深奧,從無意中發現有意,去關聯探求豐富精深的內涵。它們之間的關係為「提要」是「鉤玄」的前提,「鉤玄」是「提要」的升華。

 

二、提要鉤玄閱讀方法的運用

 

本單元三篇課文選入的歷史故事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件,但史官們並沒有死板枯燥地去記錄這些故事,而是運用了相當高超的敘事藝術去處理題材,安排結構,塑造人物。其內容的結構布局和細節呈現都有許多值得提要鉤玄。

 

(一)「提要」閱讀《燭之武退秦師》    

 

本文除句讀符號外只用了294個字,就把故事記載得清楚完備,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個故事該有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敘述脈絡相當清晰。《左傳》史官是怎麼敘述使「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呢?常見的情節概括是:鄭國遭圍→鄭國破圍→燭之武退圍→秦晉撤圍。那麼有沒有不常見的,對學生有新鮮感的,能激發學生某種好奇心的形式來進行概括呢?在教學中,我引入並借鑑古典章回小說的回目形式提要《燭之武退秦師》的敘述脈絡,起到了不錯的效果。故不揣淺陋,分享「提要鉤玄」讀古文的教學過程,請方家批評指正。

首先按一般故事敘述應有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五部分劃分敘事脈絡。然後介紹提要閱讀要用到的「回目」是一種怎樣的形式。再要求回歸文本,從字裡行間找人,找到人,找對人,找到找對這些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了什麼事,最後嘗試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組合。

序幕部分涉及了兩方面的人,一是鄭伯,一是晉侯。涉及的事是當年落難的晉侯在秦伯的幫助下逐漸強大,有成為中原霸主的勢頭。原依附楚國的鄭國轉而依附晉國,但又暗中與楚修好。晉侯為鞏固其地位,再加上當年落難鄭國時,鄭伯不以禮節接待他,於是邀秦伯聯軍圍鄭。經梳理可生成序幕提要回目為:鄭伯無禮招報復,晉侯得勢起狼煙。

開端部分涉及三方面的人事:一是佚之狐推薦,一是燭之武拒絕,一是鄭伯致歉。佚之狐是鄭國大夫,他洞悉鄭國此番解圍突破點在秦伯,但誰去秦營見秦伯呢?他知道燭之武胸中有韜略,他也知道燭之武作為三朝老臣,始終得不到器重,一直做著「圉正」(管理馬匹的人)。經過梳理可生成開端提要回目為:佚之狐慧眼薦賢,燭之武臨危棄嫌。     

故事的發展情節是燭之武如何抵達秦營這件事。在這裡文本用了「夜縋而出」四個字,省去這四個字,這個故事可能不完整。因為這四字是故事開端與高潮的有機銜接,至少傳遞了兩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秦晉已把鄭國圍得水洩不通,一是鄭國根本不敢開城門。經梳理可生成發展提要回目為:大軍壓城圍國都,孤膽夜縋潛秦營。

高潮部分是燭之武的十句話,這十句話一經燭之武說出就抵得上一支軍隊。我曾組織學生以「我扮燭之武說秦師」的古代版和現代版,表演獨角戲,脫稿講好這十句話,來體驗燭之武的口才。經梳理可生成高潮提要回目為:燭武利舌陳利弊,秦伯審勢崩盟約。 

故事結局中,秦穆公單方面撤軍後,晉文公為什麼不同意子犯「請擊之」的請求,也選擇撤軍呢?課文中有「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實際上這裡面還有晉文公更深入的思考,他流亡19年,最終保得性命坐上晉君之位,並不僅憑他的聰明和遠見,還憑一幫忠臣和貴人的幫他,尤其是秦伯的幫扶,他完全推想得到秦伯退軍的理由,預測得到他只要攻擊秦、鄭任何一方,則完全徹底會毀掉自己的形象,落個不仁不義,不德不武、多面樹敵的下場。經梳理可生成結局提要回目為:晉侯審勢棄洩怨,燭武巧言息烽煙

 

(二)「鉤玄」閱讀《燭之武退秦師》

 

清代詩人沈德潛評詩有言「古人不廢鍊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其實,經典歷史散文也能簡字見豐,常字見奇,淺字見深。這裡從課文中選「秦伯說」一「說」字來進行「鉤玄」閱讀,以這一常字為入口,去推想並關聯獲得這一結果的豐富信息。

這一「說」(通悅)可非閒筆贅字,是故事高潮中的頂峰。燭之武此番進秦營,僅憑十句話,就讓秦伯高興了,秦伯一高興,就當即做出了三個對鄭國利好的決策。作為答應晉國一起合圍攻打鄭國的秦伯為什麼變化如此之快?他到底從燭之武的十句話中聽出了什麼值得高興的事?燭之武一番宏論為什麼能達到這麼好的效果,必須鉤玄出兩方面的信息,一是他說了什麼,二是為什麼只有他才能說。

首先他說了什麼讓秦伯如此高興而愉快?

從燭之武的第一句話開始,讓秦穆公高興愉快的信息就一條條撲面而來:秦晉圍鄭,鄭公認栽,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秦穆公心中應有一陣幸災樂禍的喜悅。消滅了鄭國,秦國獲得了什麼好處?原來降服了鄭國後,如果歸屬大秦,管治起來還真有難度。如果歸屬晉國就增強了晉國的力量,一國之主可以做損己利人的事嗎?一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大悟喜悅。這是是高興於舍鄭為東,有利可圖,如此美事,何樂而不為?過去秦援助晉侯弟弟夷吾回國為君的那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重又提起,大秦已經被晉忽悠過幾回,許諾的兩座城池成了泡影,晉遭饑荒秦一船一船的糧食去救援,秦遭饑荒晉一粒糧食都不給。看來這晉君不講信用盡人皆知,這是高興於撥霧見日,再次看清晉君真面目。看了過去,再看看將來,這樣一個晉國的確對秦有威脅,幫他消滅了鄭國,必將遺患於秦,此次合圍,後遺症不淺。這是聽君一席話,心裡亮堂喜滋滋。

從秦穆公的一「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秦穆公全部認可了燭之武拋給他的四個觀點:亡鄭無益論,舍鄭有益論,晉侯無信論,晉國威脅論。這四個觀點都是燭之武急秦伯之所急,想秦伯之所想,緊緊抓住秦伯圖霸心理,來贏得秦伯的好感,使之頓悟倍鄰薄己,舍鄭益秦,晉君無信,鄭亡秦繼的道理。

其次鉤玄為什麼只有燭之武能說出這些話呢?

不妨先隱去燭之武這一角色,鉤玄一下這麼有針對性的話語,需要擁有什麼樣的頭腦和眼界才能說得出呢?他必定對諸侯國諸多信息都瞭然於心:熟知各諸侯國在中原的分布版圖,瞭然鄭國、晉國、秦國的地理位置,熟知發生在秦晉兩國之間發生的多件歷史大事,熟知各諸侯國君的圖霸野心。這在信息傳播並不發達戰國時期,這麼豐富的信息能匯聚在一個人身上,並被他掌握和思考,這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要知道燭之武在鄭國只不過是養馬官而已。在這方面,課文裡沒有一個字交代,那就還要從佚之狐在第一時間想到燭之武並自信地在國君面前下海口「師必退」中去鉤玄燭之武的形象:儘管「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但仍熱切關注周邊時事,仍積極參與茶餘飯後的國事討論,做到對國君心有怨但對國家言行不怨。就這樣,他茶餘飯後的高談弘論不時傳入佚之狐的耳朵,在佚之狐眼中,一個心態擺得很正,個人與國家利益觀念擺得很正的養馬小官逐漸變成了一個情系鄭國,立足鄭國,放眼諸侯,事態前瞻的老練政治家,一個雖然長期閒置卻仍能熱心關注時局變化的富有家國情懷愛國臣民。

(此文發表在《江西教育》2017年第11期)

相關焦點

  •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今天我們就認識一個敢於為民請命的人——春秋時期的燭之武。今天一起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二、課前檢測 (一)文史知識知多少——1、《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初中曾經學習過《曹劌論戰》,其中最為有名的文句是:「夫戰,勇氣也。
  •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翻譯、品讀、教案等
    結局如何  板書: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撒軍  四、處理課文的誦讀  1、第一自然段(教師範讀)  我先來試讀第一段,然後和大家說說我是如何處理的,為什麼如此處理  總的來說本段在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因此語速較慢其中「無禮、貳、晉、秦、軍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是進入高中以後的第一篇文言文,雖然初中學生們也學習過一些文言文。但所學文章多篇幅較短,難度較低,文言文在教材中所佔比重並不是很大。《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雖然所作年代較早,但是是記敘性的文章,這樣難度就多少降低了一些。《左傳》是孔子修訂的《春秋》的注本,在講課與學習的過程中,有必要弄清楚中國古代正史編纂的體例問題。我們可以藉助思維導圖來完成,如圖所示:
  • 文本解讀丨現場第15期《燭之武退秦師》實錄
    今天我以《左傳》的精彩片段《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從敘事和寫人兩個方面解讀一下《燭之武退秦師》這篇作品! 我先談一下《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方法。品讀這篇作品,我們在敘事方面的收穫是:寫作記敘文,大家要特別注意記敘的順序和記敘的詳略。簡單地說,就是敘事要學會順敘的敘述方法,敘述要有詳略。 順敘是最基本的敘事方法。
  • 李仁甫:芻議《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佚之狐」
    人們一向把「退秦師」的功勞算在燭之武的身上,這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能夠「以三寸不爛之舌」退敵「百萬之師」,另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的辭令佔了文章的大半篇幅。至於鄭國大夫佚之狐,似乎只是作者用來從側面陪襯燭之武的,使燭之武人未見而才已顯。其實,佚之狐在「退秦師」乃至解除晉秦聯軍之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 【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
  •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翻譯文言句子,體會人物對話的語言和特點。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縋(chui )而出 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3.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晉/軍函陵,秦/軍犯南。  ②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 暑期講新課丨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先秦: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 垂垂老矣建奇功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其中每年8月作文專輯、9月試題分析專輯、12月分類練習專輯、4月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18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試題倉庫2018年6.1-7.5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倉庫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語文試題  3.語文2018年7月試題倉庫一  4.試題倉庫2018年7月全部語文試題 二本文作者:齊小平獨家授權語文月刊(yuwenyuekan)垂垂老矣建奇功——讀《
  • 《燭之武退秦師》字詞句整理、譯文,果斷收藏!(附電子版)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燭之武退秦師》字詞句整理及譯文,幫助大家更好地進行文言文的學習和複習!於老師已為大家備好電子列印版,文末附電子列印版免費領取方式,想要獲取電子列印版請拉到文末。《燭之武退秦師》【字音】 氾(fán)水  縋(zhuì)  闕(quē)秦  逢(páng)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 「矣」,了)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自主思考:(1)晉、秦兩國為什麼圍攻鄭國?晉、鄭矛盾,與秦無關。為下文敘事埋下伏筆。(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態度誠懇,勇於自責,並曉之以理。(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鍵?亡鄭不利於秦;存鄭有益於秦;晉國過河拆橋,貪得無厭。(4)晉文公為什麼不願向秦軍進攻?
  • 文本解讀|第十六期《燭之武退秦師》再解讀
    【主持人串詞】經典之作不厭百回品讀。劉巖老師回歸文言文的本質,以「文言」解讀「文言」,不放過一絲一毫,讓極易被忽略的虛詞也有了出神入化的魅力,而使動和意動的巧妙分析,也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文言知識瞬間鮮活了起來。如果說臨危受命是是一種大勇,舌戰強秦則是一種大智,而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燭之武並不孤獨。
  • 由「夜縋而出」想到的——讀《燭之武退秦師》品核心價值觀
    如果能夠細細品讀,文言詞句背後的故事定能讓你感觸萬千。今天我就來品讀《左傳》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一句話——「夜縋而出」。兩千多年前,晉侯秦伯圍攻鄭國,鄭亡國在即,鄭國大夫佚之狐向國君推薦燭之武出使,說退秦軍,鄭國危機必解。之前,燭之武雖然不被重用,常年閒居「弼馬溫」之職,但此刻他深明大義——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他夜縋而出,見了秦伯,一番陳詞救鄭國於將亡。
  • 高一學生有福了|《燭之武退秦師》字詞句整理、譯文,果斷收藏!
    《燭之武退秦師》【字音】 氾(fán)水  縋(
  • 燭之武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妙退秦師
    公元前630,晉文公逃亡路經鄭國時,鄭國看晉文公是個逃亡中的君主,自認為晉文公大勢已去,就沒有以禮接待。誰知最後人晉文公回到了國內,還把晉國帶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讓晉國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國。公元前632,晉、楚兩大國在城濮開戰,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文公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的失敗而告終。
  • 由史入文,因文尋津——解密《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史、文、人
    對此,我們可以抓住「夜,縋而出」的「夜」「而」「縋」進行解讀,讓燭之武的人物刻畫更加立體豐滿,呼應前文「危」「急」。另外,文中反覆運用語氣詞,我們可以細心指導學生品讀這些語氣詞,比如四個「矣」:「國危矣」讀出佚之狐的緊張;「老矣」讀出燭之武的放鬆抑或埋怨等語氣;「既知之矣」是燭之武退一萬步的假定和試探;「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是在挑撥秦晉關係。我們要抓住這些語氣詞反覆品讀。
  • 統編版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
    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史書體裁。如《史記》、《三國志》等。3.解題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
  • 【答辯解析】《燭之武退秦師》
    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全面的答辯問題及解析。1.請你談談本文中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參考答案】從文中不難看出,燭之武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愛國義士,他在說秦伯之前,只是鄭國的一個圉政,小小的養馬官,有著懷才不遇的憤怨,但在鄭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隻身去說秦伯,足見其義、勇。
  • 《燭之武退秦師》課堂實錄
    答案:①連詞,並列關係          ②連詞,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  ③連詞,轉折關係,可譯為然而   ④連詞,遞進關係     ⑤連詞,修飾關係 ⑥ 連詞,承接關係 ⑦ 代詞,同「爾」,可譯為你  ⑧語氣助詞,放在句末,表示勸告或感嘆語氣,可譯為「吧」「啊」 上節課的內容我們回顧到此,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全文)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題目譯為「燭之武使秦國退軍」,「退」是使動用法。【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危險了,假如讓燭之武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撤退。」鄭伯聽從了他的建議。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幹什麼了。」鄭伯說:「我沒能早點重用您,現在情況危急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於是)答應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