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讀|第十六期《燭之武退秦師》再解讀

2021-02-21 董一菲詩意語文

【主持人串詞】經典之作不厭百回品讀。劉巖老師回歸文言文的本質,以「文言」解讀「文言」,不放過一絲一毫,讓極易被忽略的虛詞也有了出神入化的魅力,而使動和意動的巧妙分析,也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文言知識瞬間鮮活了起來。如果說臨危受命是是一種大勇,舌戰強秦則是一種大智,而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燭之武並不孤獨。燭之武退秦師400多年後,秦始皇欲以「易地」之名佔領安陵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面對強大的秦國,不卑不亢,終不辱使命,使國家轉危為安。那麼燭之武與唐雎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下面有請山東德州武城實驗中學的付超老師為大家分享《燭之武退秦師》和《唐雎不辱使命》的比較閱讀。

                     付超          

時間會過去,一如潮水終會逝去,然而歲月的痕跡會被銘記,歷史的鐫刻也永遠不會被忘記。正如有一種美麗可以掙脫時間的束縛,穿越時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悠然的美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蘇東坡豪放的美麗;「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是清照嬌羞的美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夢想的美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何嘗不是燭之武和唐雎的寫照?

 

  因為您,所有的期待,都翹首可盼

——《燭之武退秦師》《唐雎不辱使命》比較閱讀

  山東省德州市武城實驗中學北校區 付超

 

曾幾何時,我的心中充滿著感動,感動先輩們為國家而敢於犧牲的精神,感動百姓誓死捍衛自己國家的尊嚴,感動我們平凡卻不平庸的人生歷程。我的國家,我的民族,我的同胞,已經深深根植於我的心底,因為祖國就在我心中。英雄的高度,也是一個時代敬仰的高度。任何一個時代都會誕生英雄。比如燭之武,例如唐雎。戰爭年代的英雄,戰功顯著,引人矚目,千古流芳。他們英勇正義,無私奉獻,臨危不懼,敢於犧牲,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捨生忘死,為國家和民眾的利益,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一)  燭之武和唐雎都是勇敢的人

燭之武在兩國交戰,生死未卜的情況下知難而上,且「夜縋而出」,勇入秦營。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鬚髮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其冒險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的性格。燭之武在國家危難面前,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義無反顧說服秦王,真可謂忠勇有嘉!像他這樣臨危受命的勇士,就是國家的脊梁,也是今人以古為鏡的重要原因。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不管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光和熱。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燭之武就是這樣一位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

 

唐雎是一個很勇敢的人,他臨危受命!強大的秦國以「易地」為名行「吞併」之實,在這種情況下,唐雎毅然前往秦國,可謂勇敢之至!秦王對唐雎暴怒的時候,唐雎毫不畏懼,反而和秦王頂撞起來,最後還以死相逼,秦王無奈只得答應唐雎。面對著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沉著冷靜,置之死地而後生,敢於放手一搏,並打了一個漂亮的反擊,頃刻之間強弱易勢。可見,唐雎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用以勇對暴的形勢讓秦王無奈放棄了易地!唐雎出使秦國,確實是不辱使命,並成功化解了國家危機,用口舌避免了一場幹戈!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他用一身正氣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出色的完成了出使任務。在特定的背景中,唐雎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令人嘆服!唐雎的形象,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二)燭之武和唐雎都是有謀略的人

燭之武在強秦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表現的不卑不亢,能言善辯,最後退敵安國。燭之武到了秦營之後,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強了鄰國晉國的實力。這樣,分析利害,比較得失,然後承諾,保存鄰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以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後,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係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燭之武利用秦晉之間存在的矛盾機智論辯,慷慨陳詞。既有形勢的分析,又有史實的引用,終於離間了秦晉之間的關係,使兩國先後撤軍,成功解除了鄭國的危難。這不可謂不犀利,不可謂不深思熟慮,燭之武的謀略可見一斑!

   

秦王跟唐雎說理的時候,唐雎以理對理,可見唐雎也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文中雖然只有唐雎的兩段話,卻不難看出他對秦王的陰險狡詐是有認識的,如何應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這場面對面的交鋒中,他不為秦王的謊言所動,也不為他的威脅所屈,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當秦王以「輕寡人」相責難時,他立即堅決予以駁斥:「否,非若是也。」不僅如此,為了掌握鬥爭的主動權,他有意激怒秦王,以「雖千裡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裡哉」進一步揭穿秦王的騙局,表達維護國土的強硬立場。當秦王惱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相威脅時,他毫不驚慌,而是以非凡的機鋒轉問秦王是否聽說過「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話點出「士之怒」這個要害,然後慷慨陳辭,歷數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以「懷怒未發,休祲於天」歌頌他們的壯舉,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對方。待到最後說出「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並且「挺劍而起」時,秦王就只剩下「長跪而謝之」一條退路了。這一場鬥爭,表現了唐雎的凜然正氣和不畏強暴的布衣精神,更表現了他的足智多謀!

 

(三)燭之武和唐雎都是有地位的人

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燭之武亦是如此!儘管很多時候懷才不遇,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試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麼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如此了解?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與敏銳,使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於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的閃亮時刻。「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雖然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無疑奠定了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燭之武鮮活的身影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

 

因為秦王想假借「易地」之名奪取安陵國的土地,安陵王不同意,所以秦王不高興,於是安陵國便派唐雎出使秦國。要知道,秦是一個大國,所以安陵國為了自己能以五十裡之地站住腳跟,肯定要派一個能信得過的人去。由此可見,唐雎的地位在安陵國是很高的。

 

英雄的高度,支撐起一個國家鼎立強盛的希望。英雄是社會的中堅、民族的脊梁。時代呼喚英雄,國家強盛需要英雄精神。燭之武和唐雎的人生高度,代表一個時代發展的高度;他們的思想境界,彰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他們的光輝形象,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懷念;他們的精神,叩擊著我們的心扉,激勵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為時代創造奇蹟,鑄造輝煌!正是因為有燭之武和唐雎這樣的英雄,所有的期待,都翹首可盼。這讓我們從黑暗中看到了光明,讓我們在脆弱中變得堅強。只要信念不倒,只要精神永在,中華民族就能強盛於世界民族之林!

燭之武和唐雎先生,因為您,所有的期待,都翹首可盼。你們在歷史上雖已成為過去,但那義無返顧的美麗,將熠熠發光,照耀史冊!這種美麗,穿越時空;這種精神,千年不朽。歷史上總有一些英雄因為其人格的高尚與精神的崇高流芳萬世!也許,人活一世,未必都會像他們一樣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只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能活出自身的價值何嘗不是一種熠熠閃光!


【嘉賓介紹】付超,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任教於山東省德州市武城實驗中學北校區,語文教研組長,教科室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和中國朗誦聯盟會員,詩意語文工作室「光影流年」欄目負責人,執行主編之一。曾獲得過省市級多種榮譽稱號,多次執教國家級市縣級公開課並參加演講比賽且獲獎。撰寫的文章或詩歌及指導的學生作品多次發表在各級雜誌和公共號上,有作品收錄到《大國傳世詩人》《中國當代實力作家散文集》!主持或參與多項全國市縣級課題及多種教輔書的編寫,個人專著《我從遠方趕來,恰好你也在》。2018年被評為山東省德州市高層次人才。願語文課堂豐富多彩,有著詩意的語言,溫馨的情感!

【主持人串詞】感謝付超老師的精彩解讀。歷史是英雄的歷史,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付超老師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英雄氣象和民族精神,而將這種氣象與精神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我想這就是語文教師的情懷和修養,如果每一位教師都有這樣的使命感與擔當,那麼,我們的民族就是有希望的民族。

【主持人結束語】一人之舌雄於百萬之師,百字之言勝於冗長之論。撥開歷史的煙雲,走進文字的深處,於那風雲際會時,刀光劍影下,我們看到了一個義無反顧的背影,只身前往敵營,他走得從容,走得堅定,哪怕身已年邁,步已蹣跚。而在時光的另一隅,左史書舍的闌珊燈火,將丘明的身影映照得磊磊落落,英雄惜英雄,才有這光照史冊的《燭之武退秦師》,所以,讓我們以今晚的解讀分享為契機,向燭之武致敬,向左丘明致敬。

 

今晚的分享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聆聽與陪伴!

               本期主持人              

王翠翠,北京師範大學天津生態城附屬學校語文教師,中學一級,教齡六年,愛讀書,愛寫作,立志成為一名有情懷的語文教師。從教期間撰寫教學論文多篇,加入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後,先後參與《百名青年語文才俊談讀書往事》《跟著名師學做教師》等多部文集的編寫工作,願追隨名師,打造語文的詩意,追求詩意的人生。

                本期主持人               

崔衛東,黑龍江省伊春市友好區第三中學語文教師,一名普通的詩意語文愛好者。 

                 誦讀嘉賓                

張少華,北京蒙巽書院創始人,從事國學、傳統文化教育。兼主持、朗誦及配音,為數十所學校、書院提供配音作品。聲音磁厚、暖心,深受聽眾喜愛。

               欄目總策劃               

劉雨霞,高級教師、中共黨員、教育碩士、黑龍江省省級普通話測試員、哈師大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哈爾濱市冰城名師、哈爾濱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哈爾濱市語文學科骨幹教師、哈爾濱市教育科研骨幹教師、哈爾濱市中考命題預備人員。省市教育科研課題負責人,主編參編多部書籍、多篇文章發表於各級各類報刊雜誌。

                視頻製作                  

楊發鑫,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第六中學教師,西寧市優秀教師。西寧市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曾獲第十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初中組二等獎。在青海省中小學教師崗位練兵活動中榮獲課堂教學一等獎。多次承擔省級縣級講座和公開課。主持或參與市級課題多項,發表及獲獎論文十餘篇。

                欄目宗旨                  

             解讀優質文本

          見解獨到新穎

          提倡個性多元

          鼓勵爭鳴交鋒

       一、二群精彩瞬間          



相關焦點

  • 文本解讀丨現場第15期《燭之武退秦師》實錄
    經典的敘事,鮮活的人物    --解讀《燭之武退秦師》               文|程浩平記敘文如何敘事寫人,讀完《左傳》後我們會有深刻的體會和感悟。今天我以《左傳》的精彩片段《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從敘事和寫人兩個方面解讀一下《燭之武退秦師》這篇作品! 我先談一下《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方法。品讀這篇作品,我們在敘事方面的收穫是:寫作記敘文,大家要特別注意記敘的順序和記敘的詳略。簡單地說,就是敘事要學會順敘的敘述方法,敘述要有詳略。 順敘是最基本的敘事方法。
  • 文本解讀|第十七期《燭之武退秦師》三解讀
    對於高中階段的教學,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體會文本的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的營養。 從文本解讀的角度看,也可以是多選擇的:從作者的視角,可以感受作者之表情達意及說理言志;就作品的視角,品味到的是文本的藝術魅力;換作讀者的視角,可能就是與作品的共振,包括藝術共感、情感共鳴、哲理啟示、審美愉悅等;從社會的視角解讀,得到的就是作品對客觀景物、社會現實等表現的深度與廣度。
  •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今天我們就認識一個敢於為民請命的人——春秋時期的燭之武。今天一起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二、課前檢測 (一)文史知識知多少——1、《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初中曾經學習過《曹劌論戰》,其中最為有名的文句是:「夫戰,勇氣也。
  • 提要鉤玄讀古文 ——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
    (一)「提要」閱讀《燭之武退秦師》     本文除句讀符號外只用了294個字,就把故事記載得清楚完備,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個故事該有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敘述脈絡相當清晰。《左傳》史官是怎麼敘述使「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呢?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是進入高中以後的第一篇文言文,雖然初中學生們也學習過一些文言文。但所學文章多篇幅較短,難度較低,文言文在教材中所佔比重並不是很大。《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雖然所作年代較早,但是是記敘性的文章,這樣難度就多少降低了一些。《左傳》是孔子修訂的《春秋》的注本,在講課與學習的過程中,有必要弄清楚中國古代正史編纂的體例問題。我們可以藉助思維導圖來完成,如圖所示:
  • 由史入文,因文尋津——解密《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史、文、人
    本文被蘇教版選入「因聲求氣」版塊,遵循「文字—文學—文化」三級解讀的原則,我們是不是可以只設計一個「由讀入寫」的環節。《左傳》的文字還是符合「春秋筆法」,微言析出大義。所以它的寫人技巧重在簡而豐,約而活。對此,我們可以抓住「夜,縋而出」的「夜」「而」「縋」進行解讀,讓燭之武的人物刻畫更加立體豐滿,呼應前文「危」「急」。
  • 李仁甫:芻議《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佚之狐」
    人們一向把「退秦師」的功勞算在燭之武的身上,這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能夠「以三寸不爛之舌」退敵「百萬之師」,另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的辭令佔了文章的大半篇幅。至於鄭國大夫佚之狐,似乎只是作者用來從側面陪襯燭之武的,使燭之武人未見而才已顯。其實,佚之狐在「退秦師」乃至解除晉秦聯軍之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翻譯文言句子,體會人物對話的語言和特點。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縋(chui )而出 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3.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晉/軍函陵,秦/軍犯南。  ②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 第135期【專家視點】汲安慶 ┃ 如何個性化深度解讀文本
    一、必須保證是「語文」解讀個性化深度解讀文本的前提必須是「語文」解讀。社會化、倫理化、歷史化或傳統的文學解讀,再深刻、再獨特,都屬於非語文解讀。因為後者偏於情感意蘊的探賾,並非語文之「獨任」,注重形式秘妙揭示,指向「言語表現與存在」的解讀才是真正的語文解讀。想創造性地跨體閱讀也不是不可以,但跨體之前,必須適體。
  • 【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
  •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翻譯、品讀、教案等
    結局如何  板書: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撒軍  四、處理課文的誦讀  1、第一自然段(教師範讀)  我先來試讀第一段,然後和大家說說我是如何處理的,為什麼如此處理  總的來說本段在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因此語速較慢其中「無禮、貳、晉、秦、軍
  • 統編版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
    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 燭之武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妙退秦師
    公元前632,晉、楚兩大國在城濮開戰,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文公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對於鄭國一而再、再而三的作死,再加上晉文公(重耳)在國內爭奪霸權的需要,晉國不止自己上,還拉上秦國一起來圍攻鄭國,勢要把你鄭國滅掉的意思。面對秦、晉兩個大國的層層包圍,鄭國深感危在旦夕,此時的鄭國上下都處於一片慌亂之中。就在此時,有位謀士對鄭文公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
  • 【答辯解析】《燭之武退秦師》
    1.請你談談本文中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參考答案】從文中不難看出,燭之武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愛國義士,他在說秦伯之前,只是鄭國的一個圉政,小小的養馬官,有著懷才不遇的憤怨,但在鄭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隻身去說秦伯,足見其義、勇。說秦伯時,他隻字不提鄭國利益,而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分析亡鄭對晉有利,而存鄭對秦有利。
  • 《觀察》第85期(2020/09)-從〈燭之武退秦師〉看弱國無外交
    其後為「弛」:經過佚之狐舉燭、燭之武婉辭、鄭文公罪己,終成挽救危亡的共識,令人產生解放了窒息感的期待。總的來說,〈燭〉文的敘事章法是以背景烘託焦點,即在秦晉圍鄭這個背景中安排伏筆,如秦晉矛盾和鄭人反應等。再歸納成燭之武縋城而出,為燭之武說退秦師埋設了必要的鋪墊。燭之武的辯詞是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為切入點的,這就開通了來勢洶洶卻又不明就裡的秦伯的視聽。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自主思考:(1)晉、秦兩國為什麼圍攻鄭國?晉、鄭矛盾,與秦無關。為下文敘事埋下伏筆。(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態度誠懇,勇於自責,並曉之以理。(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鍵?亡鄭不利於秦;存鄭有益於秦;晉國過河拆橋,貪得無厭。(4)晉文公為什麼不願向秦軍進攻?
  • 垂垂老矣建奇功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試題倉庫2018年6.1-7.5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倉庫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語文試題  3.語文2018年7月試題倉庫一  4.試題倉庫2018年7月全部語文試題 二本文作者:齊小平獨家授權語文月刊(yuwenyuekan)垂垂老矣建奇功——讀《燭之武退秦師
  • 《燭之武退秦師》課堂實錄
    答案:①連詞,並列關係          ②連詞,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  ③連詞,轉折關係,可譯為然而   ④連詞,遞進關係     ⑤連詞,修飾關係 ⑥ 連詞,承接關係 ⑦ 代詞,同「爾」,可譯為你  ⑧語氣助詞,放在句末,表示勸告或感嘆語氣,可譯為「吧」「啊」 上節課的內容我們回顧到此,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 暑期講新課丨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先秦: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全文)
    題目譯為「燭之武使秦國退軍」,「退」是使動用法。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因為)其無禮於晉,且貳(從屬二主)於楚也。【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危險了,假如讓燭之武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撤退。」鄭伯聽從了他的建議。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幹什麼了。」鄭伯說:「我沒能早點重用您,現在情況危急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於是)答應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