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左傳》的有關知識。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而」的意義和用法。翻譯蘊含知識考點多的重要句子。
2.思維發展與提升:能獨自完成表格,準確概括故事情節,結合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學習通過語言塑造個性的寫法。
3.審美與鑑賞:通過文字的積累,了解古代的文化、智慧。
4.文化傳承與運用:補充對話留下的空白,仿照春秋筆法評點文中出現的任何一個人物。
教學重點:文本中實詞、虛詞的積累
教學難點:
1.分析燭之武成功退師之因以及本文寫作特色
2.辨證式學習,反思式理解。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說:自古以來, 我們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今天我們就認識一個敢於為民請命的人——春秋時期的燭之武。今天一起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二、課前檢測
(一)文史知識知多少——
1、《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初中曾經學習過《曹劌論戰》,其中最為有名的文句是:「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顧克之。」就出自這篇文章。《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朱彝尊《經文考》中,這樣評價: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採若雲月,高深若山海。
2.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④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二)故事的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晉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晉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返回晉國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課堂學習
(一)疏通詞句,初步感知。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並藉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記下難點疑點。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教師用PPT展示如下: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為(wéi)晉軍賜 若不闕(quē)秦 杞(qí)子 逢(páng)孫 不知(zhì)
2.學生齊聲誦讀課文讀準節奏和停連,學生分小組討論,劃分本文的結構層次並用四字短語概括大意。
明確:第一層(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層(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層(第三段):說退秦師
第四層(第四段):秦晉退兵
3.指出句子中加點字的詞類活用並解釋。(完成導學案)
4.積累18個虛詞「而」,完成導學案。
5.翻譯蘊含文言考點多的重點句。
(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翻譯:晉文公、秦穆公出兵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鄭國)同時依附於楚國(與晉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2)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翻譯: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國的軍隊必定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辭謝說:「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啊。」
(3)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翻譯: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牆,(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
(4)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翻譯: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就是您越薄弱啊。
(二)梳理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陣營
人物
語言
特點
鄭國
燭之武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鄰之厚,君之薄也。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大義:國家至上
大勇:知難而上
大智:機智善辨
佚之狐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遇事冷靜。
能謀善斷
慧眼識人
鄭伯
公從之
是寡人之過也
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善於納諫
勇於自責
精於言辭
聯盟
秦伯
秦伯說,與鄭人盟
審時度勢
晉侯
不仁不知不武
遇事冷靜
隨機應變
子犯
請擊之
(三)賞析文本,歸納整理
1.賞析本文人物對話簡潔,內容豐富,言者話中有話,你能說說他們的弦外之音嗎?
提示:「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2.合作學習:晉文公最後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學習: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才是實質。「知」通「智」,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3.關於燭之武,書上的記載:正史上對他的記述除了《左傳》這些文字外,別處似乎很難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記》裡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於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東周列國志》裡說他「鬚髮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嶽。」從其後來的表現看,此言不虛。
通過閱讀本文,你覺得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你從他身上獲得怎樣的啟示?
4.本文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1)伏筆與照應: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沒有太多的矛盾衝突,為後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做了一定鋪墊。
(2)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表現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之作簡略交代,其它細枝末節更是隻字未提。從而做到繁而不雜,層次井然。
五、拓展思維,學以致用
1.從「退」「禮」「利」中學習傳統文化。
2.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嘗試評價歷史人物。
編寫文段推薦:
或曰:「佚之狐誠伯樂也!」此言大謬。昔者秦晉圍鄭,鄭其將亡。佚之狐舉燭之武以說秦伯,秦師退,晉亦遂去。微燭之武,鄭焉有不亡者哉?此所以許伯樂之稱於佚之狐者也。然「伯樂」者,何如人也?覓賢無厭,薦賢猶不及,既薦則唯君用之。處身邊鄙,常圖君事,恐遺大才於鄉野;居身廟堂,多思治國,唯願避位以讓賢。察佚之狐,實不足以當之也。
方秦晉聯兵而至之時,佚之狐曰:「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言及「必退」,可知其於燭之武之才知之甚稔也,知之既久也。知之甚稔而知之既久,乃未嘗一薦,俾之長居草野,幾老死於戶牖之下。若無秦晉圍鄭之事,彼燭之武者,焉能揚眉吐氣、建功立業耶?觀燭之武辭鄭伯語,知其怨望久矣,知其欲仕也久矣。而直至秦思鄙遠、晉欲肆封,乃得因以成名。嗚呼,賢士之成功,如是其難也!由是觀之,若佚之狐,實不足以當伯樂之稱也。
3.請你以自己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為例,用春秋筆法仿寫一段文字。
欲獲取更多信息,歡迎持續關注本公眾號或在後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