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2021-02-13 陳壇落雨杏回春


學習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左傳》的有關知識。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而」的意義和用法。翻譯蘊含知識考點多的重要句子。

 

2.思維發展與提升:能獨自完成表格,準確概括故事情節,結合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學習通過語言塑造個性的寫法。

 

3.審美與鑑賞:通過文字的積累,了解古代的文化、智慧。

 

4.文化傳承與運用:補充對話留下的空白,仿照春秋筆法評點文中出現的任何一個人物。

 

教學重點:文本中實詞、虛詞的積累

 

教學難點:

1.分析燭之武成功退師之因以及本文寫作特色

2.辨證式學習,反思式理解。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說:自古以來, 我們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今天我們就認識一個敢於為民請命的人——春秋時期的燭之武。今天一起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二、課前檢測

 

(一)文史知識知多少——

1、《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初中曾經學習過《曹劌論戰》,其中最為有名的文句是:「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顧克之。」就出自這篇文章。《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朱彝尊《經文考》中,這樣評價: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採若雲月,高深若山海。

2.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④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二)故事的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晉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晉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返回晉國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課堂學習

 

(一)疏通詞句,初步感知。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並藉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記下難點疑點。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教師用PPT展示如下: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為(wéi)晉軍賜   若不闕(quē)秦  杞(qí)子   逢(páng)孫  不知(zhì)

2.學生齊聲誦讀課文讀準節奏和停連,學生分小組討論,劃分本文的結構層次並用四字短語概括大意。

 

明確:第一層(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層(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層(第三段):說退秦師

      第四層(第四段):秦晉退兵

 

3.指出句子中加點字的詞類活用並解釋。(完成導學案)

 

4.積累18個虛詞「而」,完成導學案。

 

5.翻譯蘊含文言考點多的重點句。

(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翻譯:晉文公、秦穆公出兵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鄭國)同時依附於楚國(與晉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

(2)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翻譯: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國的軍隊必定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辭謝說:「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啊。」

(3)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翻譯: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牆,(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

(4)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翻譯: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就是您越薄弱啊。

 

(二)梳理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陣營

人物

語言

特點

鄭國

燭之武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鄰之厚,君之薄也。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大義:國家至上

大勇:知難而上

大智:機智善辨

佚之狐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遇事冷靜。

能謀善斷

慧眼識人

鄭伯

公從之

是寡人之過也

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善於納諫

勇於自責

精於言辭

聯盟

秦伯

秦伯說,與鄭人盟

審時度勢

晉侯

不仁不知不武

遇事冷靜

隨機應變

子犯

請擊之


 

(三)賞析文本,歸納整理

 

1.賞析本文人物對話簡潔,內容豐富,言者話中有話,你能說說他們的弦外之音嗎?

 

提示:「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2.合作學習:晉文公最後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學習: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才是實質。「知」通「智」,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3.關於燭之武,書上的記載:正史上對他的記述除了《左傳》這些文字外,別處似乎很難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記》裡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於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東周列國志》裡說他「鬚髮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嶽。」從其後來的表現看,此言不虛。

通過閱讀本文,你覺得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你從他身上獲得怎樣的啟示?

 

4.本文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1)伏筆與照應: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沒有太多的矛盾衝突,為後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做了一定鋪墊。

(2)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表現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之作簡略交代,其它細枝末節更是隻字未提。從而做到繁而不雜,層次井然。

 

五、拓展思維,學以致用

 

1.從「退」「禮」「利」中學習傳統文化。

 

2.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嘗試評價歷史人物。

 

編寫文段推薦:

 

或曰:「佚之狐誠伯樂也!」此言大謬。昔者秦晉圍鄭,鄭其將亡。佚之狐舉燭之武以說秦伯,秦師退,晉亦遂去。微燭之武,鄭焉有不亡者哉?此所以許伯樂之稱於佚之狐者也。然「伯樂」者,何如人也?覓賢無厭,薦賢猶不及,既薦則唯君用之。處身邊鄙,常圖君事,恐遺大才於鄉野;居身廟堂,多思治國,唯願避位以讓賢。察佚之狐,實不足以當之也。

 

方秦晉聯兵而至之時,佚之狐曰:「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言及「必退」,可知其於燭之武之才知之甚稔也,知之既久也。知之甚稔而知之既久,乃未嘗一薦,俾之長居草野,幾老死於戶牖之下。若無秦晉圍鄭之事,彼燭之武者,焉能揚眉吐氣、建功立業耶?觀燭之武辭鄭伯語,知其怨望久矣,知其欲仕也久矣。而直至秦思鄙遠、晉欲肆封,乃得因以成名。嗚呼,賢士之成功,如是其難也!由是觀之,若佚之狐,實不足以當伯樂之稱也。

3.請你以自己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為例,用春秋筆法仿寫一段文字。

 

欲獲取更多信息,歡迎持續關注本公眾號或在後臺留言。

相關焦點

  •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翻譯文言句子,體會人物對話的語言和特點。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縋(chui )而出 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3.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晉/軍函陵,秦/軍犯南。  ②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是進入高中以後的第一篇文言文,雖然初中學生們也學習過一些文言文。但所學文章多篇幅較短,難度較低,文言文在教材中所佔比重並不是很大。《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雖然所作年代較早,但是是記敘性的文章,這樣難度就多少降低了一些。《左傳》是孔子修訂的《春秋》的注本,在講課與學習的過程中,有必要弄清楚中國古代正史編纂的體例問題。我們可以藉助思維導圖來完成,如圖所示:
  •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翻譯、品讀、教案等
    結局如何  板書: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撒軍  四、處理課文的誦讀  1、第一自然段(教師範讀)  我先來試讀第一段,然後和大家說說我是如何處理的,為什麼如此處理  總的來說本段在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因此語速較慢其中「無禮、貳、晉、秦、軍
  • 李仁甫:芻議《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佚之狐」
    人們一向把「退秦師」的功勞算在燭之武的身上,這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能夠「以三寸不爛之舌」退敵「百萬之師」,另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的辭令佔了文章的大半篇幅。至於鄭國大夫佚之狐,似乎只是作者用來從側面陪襯燭之武的,使燭之武人未見而才已顯。其實,佚之狐在「退秦師」乃至解除晉秦聯軍之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 文本解讀丨現場第15期《燭之武退秦師》實錄
    經典的敘事,鮮活的人物    --解讀《燭之武退秦師》               文|程浩平記敘文如何敘事寫人,讀完《左傳》後我們會有深刻的體會和感悟。今天我以《左傳》的精彩片段《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從敘事和寫人兩個方面解讀一下《燭之武退秦師》這篇作品! 我先談一下《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方法。品讀這篇作品,我們在敘事方面的收穫是:寫作記敘文,大家要特別注意記敘的順序和記敘的詳略。簡單地說,就是敘事要學會順敘的敘述方法,敘述要有詳略。 順敘是最基本的敘事方法。
  • 【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
  • 提要鉤玄讀古文 ——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
    (一)「提要」閱讀《燭之武退秦師》     本文除句讀符號外只用了294個字,就把故事記載得清楚完備,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個故事該有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敘述脈絡相當清晰。《左傳》史官是怎麼敘述使「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呢?
  • 統編版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
    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自主思考:(1)晉、秦兩國為什麼圍攻鄭國?晉、鄭矛盾,與秦無關。為下文敘事埋下伏筆。(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態度誠懇,勇於自責,並曉之以理。(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鍵?亡鄭不利於秦;存鄭有益於秦;晉國過河拆橋,貪得無厭。(4)晉文公為什麼不願向秦軍進攻?
  • 燭之武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妙退秦師
    公元前632,晉、楚兩大國在城濮開戰,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文公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的失敗而告終。面對秦、晉兩個大國的層層包圍,鄭國深感危在旦夕,此時的鄭國上下都處於一片慌亂之中。就在此時,有位謀士對鄭文公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而不讓燭之武去見下秦伯呢?憑藉燭之武的三寸不爛之舌,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的。」此刻的鄭文公也沒有其他辦法了,只能同意了。
  • 文本解讀|第十六期《燭之武退秦師》再解讀
    燭之武退秦師400多年後,秦始皇欲以「易地」之名佔領安陵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面對強大的秦國,不卑不亢,終不辱使命,使國家轉危為安。那麼燭之武與唐雎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下面有請山東德州武城實驗中學的付超老師為大家分享《燭之武退秦師》和《唐雎不辱使命》的比較閱讀。
  • 垂垂老矣建奇功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試題倉庫2018年6.1-7.5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倉庫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語文試題  3.語文2018年7月試題倉庫一  4.試題倉庫2018年7月全部語文試題 二本文作者:齊小平獨家授權語文月刊(yuwenyuekan)垂垂老矣建奇功——讀《燭之武退秦師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全文)
    題目譯為「燭之武使秦國退軍」,「退」是使動用法。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因為)其無禮於晉,且貳(從屬二主)於楚也。【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危險了,假如讓燭之武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撤退。」鄭伯聽從了他的建議。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幹什麼了。」鄭伯說:「我沒能早點重用您,現在情況危急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於是)答應了這件事。
  • 暑期講新課丨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先秦: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 《燭之武退秦師》字詞句整理、譯文,果斷收藏!(附電子版)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燭之武退秦師》字詞句整理及譯文,幫助大家更好地進行文言文的學習和複習!於老師已為大家備好電子列印版,文末附電子列印版免費領取方式,想要獲取電子列印版請拉到文末。《燭之武退秦師》【字音】 氾(fán)水  縋(zhuì)  闕(quē)秦  逢(páng)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 「矣」,了)
  • 由史入文,因文尋津——解密《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史、文、人
    對此,我們可以抓住「夜,縋而出」的「夜」「而」「縋」進行解讀,讓燭之武的人物刻畫更加立體豐滿,呼應前文「危」「急」。另外,文中反覆運用語氣詞,我們可以細心指導學生品讀這些語氣詞,比如四個「矣」:「國危矣」讀出佚之狐的緊張;「老矣」讀出燭之武的放鬆抑或埋怨等語氣;「既知之矣」是燭之武退一萬步的假定和試探;「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是在挑撥秦晉關係。我們要抓住這些語氣詞反覆品讀。
  • 【答辯解析】《燭之武退秦師》
    1.請你談談本文中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參考答案】從文中不難看出,燭之武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愛國義士,他在說秦伯之前,只是鄭國的一個圉政,小小的養馬官,有著懷才不遇的憤怨,但在鄭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隻身去說秦伯,足見其義、勇。說秦伯時,他隻字不提鄭國利益,而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分析亡鄭對晉有利,而存鄭對秦有利。
  • 由「夜縋而出」想到的——讀《燭之武退秦師》品核心價值觀
    今天我就來品讀《左傳》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一句話——「夜縋而出」。兩千多年前,晉侯秦伯圍攻鄭國,鄭亡國在即,鄭國大夫佚之狐向國君推薦燭之武出使,說退秦軍,鄭國危機必解。之前,燭之武雖然不被重用,常年閒居「弼馬溫」之職,但此刻他深明大義——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他夜縋而出,見了秦伯,一番陳詞救鄭國於將亡。燭之武「夜縋而出」。
  • 春秋故事,燭之武退秦師、商人弦高救國
    佚之狐出主意說:「臣請大王讓燭之武去遊說秦國,秦國必定會退兵。」結果秦穆公還真答應了鄭國,單獨和鄭國媾和,還留下2000人馬保護鄭國,自己帶著其餘的兵馬回去了。那這個人是誰呢?就是我們高中課文裡學到的大名鼎鼎的《燭之武退秦師》,重點的中心思想是,鄭國滅了對秦國沒有什麼好處,但是對晉國卻又大大的好處,您的鄰居晉強了就代表您秦弱了,又舉例晉文公答應給秦焦、瑕兩地,可是晉惠公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裡築城防禦,指晉國言而無信離間秦、晉,秦穆公覺得有道理就撤軍了。晉國人一看,秦國人不說什麼就走了憤怒值直接拉滿,狐偃主張追上去,或者把留在北門的那些人消滅掉。
  • 知識整理|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
    2.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① 以其無禮於晉②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③ 佚之狐言於鄭伯(三)省略句1.省略主語①(晉惠公)許君焦、瑕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③(燭之武)夜縋而出④(燭之武)許之⑤(秦伯)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2.省略賓語① 敢以(之)煩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