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敘事,鮮活的人物
--解讀《燭之武退秦師》
文|程浩平
記敘文如何敘事寫人,讀完《左傳》後我們會有深刻的體會和感悟。今天我以《左傳》的精彩片段《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從敘事和寫人兩個方面解讀一下《燭之武退秦師》這篇作品!
我先談一下《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方法。品讀這篇作品,我們在敘事方面的收穫是:寫作記敘文,大家要特別注意記敘的順序和記敘的詳略。簡單地說,就是敘事要學會順敘的敘述方法,敘述要有詳略。
順敘是最基本的敘事方法。我們這裡以過去教材選編的《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這四篇課文為例具體地說明一下。這四篇文章都以時間為序來寫,採用的是順敘的方法。《燭之武退秦師》以時間為序,依次寫了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晉師撤離等事件;《勾踐滅吳》以時間為序,依次寫了定計求和、臥薪嘗膽、準備復仇、同仇敵愾、一舉滅吳等事件;《鄒忌諷齊王納諫》按時間順序,依次寫了進諫的緣起、進諫的內容、進諫的結果等事件;《觸龍說趙太后》按時間順序,依次寫了「說」的前因、「說」家常、「說」愛子、「說」的後果等事件。順敘是最基本的敘事方法,即使倒敘和插敘,其主體部分仍然是以順敘的方法來敘事的。歷史散文一般都用順敘的方法來寫,而我們教同學寫作記敘文只要按時間順序把事件記敘清楚就可以了。
記敘要有詳略。《燭之武退秦師》以「退」為核心,說勸秦師是文章的中心,因此課文重點寫了燭之武的言辭,其他部分只做了簡單交代,在敘事上做到了有疏有密,繁簡得當。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是略作交待。對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百姓是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滅亡的使臣,作者一字不提,惜墨如金。而把重心放在「燭之武退秦師」這一內容上。這一部分,作者又主要是寫說辭。先是以退為進,站在秦伯立場上說話,引起秦伯好感。然後曉之以害,繼而誘之以利,再實施離間,最後進行未來推測,一步步地讓秦伯進入自己的預設圈,順利地達到了目的。
我們教學生寫作記敘文也應該借鑑這種寫法,對核心事件要圍繞文章中心精雕細刻,做到描寫生動形象、細緻入微,對次要內容要概括總結,敢於一筆帶過。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的文章自然會主旨顯豁、重點突出。
我們再來談談這篇作品描寫的那些生動而鮮活的人物。可以說,這篇文章在經典敘事中,各個人物的鮮明形象可以已經說呼之欲出。
首先走進我們視野的是作者濃墨重彩描繪的主要人物燭之武。燭之武不愧為一個「三士」形象,即「志士」「勇士」「辯士」的形象。
燭之武是一個有才華的愛國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必」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於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於言辭,以至於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係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燭之武也是一位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燭之武更是一位能言善辯的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後,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低調退讓,論說利弊,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的土地。然後,先退後進,承諾利益,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後,燭之武陳述史實,巧妙離間,從秦晉的歷史關係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係。最後,著眼未來,許秦重利,用發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並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了他的「辯士」形象。「辯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
可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於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其他人物佚之狐、鄭伯、秦伯和晉侯等人物雖然著墨不多,也寫得栩栩如生,形象和個性鮮明突出。
佚之狐是一位薦賢舉能的伯樂形象,作品中直寫了他的直爽、耿直。他說了這樣的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從他的話語中也可以看出他不僅是一位伯樂,也是一位敢於直言進諫的諫士。
最後我們簡單地分析一下幾位君主的形象。
鄭伯是一位賢明君主的形象。在秦、晉圍攻的危急時刻,鄭伯沒有任何行動,而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而當燭之武面對鄭伯的重託,滿腹牢騷且不願受命時,尷尬之中的鄭伯沒有放棄,而是首先自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將過錯攬到了自己身上。這番自責,可謂動之以情,令燭之武為之語塞,對其牢騷情緒也是一個至好的撫慰。然後又曉之以理:「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短短二十六個字,終使燭之武「許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充分展現了一位善於納諫、勇於自責、精於言辭的君主形象。
秦伯是一位善於決斷的君主。作者用了「說(悅)」、「盟」、「使」、「還」四個動詞來寫秦伯,一是反襯燭之武勸說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決策之過程。為什麼會有這個決策?雖然他先與晉圍鄭,後與鄭盟,但這並不是說明秦伯是一個朝三暮四的君主,因為秦伯的決策,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的,這也是秦國以後能夠統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秦伯之決策,使秦、鄭之盟非常牢固,而秦、晉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我們看到,作者筆下之秦伯,是一個善於決策、善謀利益的君主形象。
晉侯是一位有大雄心和大氣度的君主形象。鄭國這場危機,就是由他發起的。但偏偏中途殺出了個燭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變了決策,於是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晉侯無疑成了這起事件的最大失敗者。
當「子犯請擊之(秦)」,以對背盟者最好的警告時,晉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個理由明智地拒絕了,避免了晉國遭受更大的失敗。這既表現了一個君主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又顯示了成霸業者應有的隱忍不發的胸懷和隨機應變的謀略。
敘事是為了寫人,寫人必須在敘事中去完成。敘事和寫人是緊密結合的。讀了這篇傳記後,我們在寫作記敘類文章時要學習和借鑑的是:敘事,即使是採用倒敘的方法,要清楚明白,當然也要掌握敘述的藝術,如跌宕藝術、掀波藝術以及伏筆和照應的藝術等,至於寫人,我們要用好「實錄」的藝術,無論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我們都要刻畫得各具個性、形象鮮明。
【結束語】
今晚我就交流這,感謝大家的聆聽,感謝一菲老師,感謝各位主持人和編輯的辛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