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讀丨現場第15期《燭之武退秦師》實錄

2021-02-23 董一菲詩意語文

經典的敘事,鮮活的人物

    --解讀《燭之武退秦師》

               文|程浩平

記敘文如何敘事寫人,讀完《左傳》後我們會有深刻的體會和感悟。今天我以《左傳》的精彩片段《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從敘事和寫人兩個方面解讀一下《燭之武退秦師》這篇作品!

 

我先談一下《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方法。品讀這篇作品,我們在敘事方面的收穫是:寫作記敘文,大家要特別注意記敘的順序和記敘的詳略。簡單地說,就是敘事要學會順敘的敘述方法,敘述要有詳略。

 

順敘是最基本的敘事方法。我們這裡以過去教材選編的《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這四篇課文為例具體地說明一下。這四篇文章都以時間為序來寫,採用的是順敘的方法。《燭之武退秦師》以時間為序,依次寫了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晉師撤離等事件;《勾踐滅吳》以時間為序,依次寫了定計求和、臥薪嘗膽、準備復仇、同仇敵愾、一舉滅吳等事件;《鄒忌諷齊王納諫》按時間順序,依次寫了進諫的緣起、進諫的內容、進諫的結果等事件;《觸龍說趙太后》按時間順序,依次寫了「說」的前因、「說」家常、「說」愛子、「說」的後果等事件。順敘是最基本的敘事方法,即使倒敘和插敘,其主體部分仍然是以順敘的方法來敘事的。歷史散文一般都用順敘的方法來寫,而我們教同學寫作記敘文只要按時間順序把事件記敘清楚就可以了。

 

記敘要有詳略。《燭之武退秦師》以「退」為核心,說勸秦師是文章的中心,因此課文重點寫了燭之武的言辭,其他部分只做了簡單交代,在敘事上做到了有疏有密,繁簡得當。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是略作交待。對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百姓是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滅亡的使臣,作者一字不提,惜墨如金。而把重心放在「燭之武退秦師」這一內容上。這一部分,作者又主要是寫說辭。先是以退為進,站在秦伯立場上說話,引起秦伯好感。然後曉之以害,繼而誘之以利,再實施離間,最後進行未來推測,一步步地讓秦伯進入自己的預設圈,順利地達到了目的。

 

我們教學生寫作記敘文也應該借鑑這種寫法,對核心事件要圍繞文章中心精雕細刻,做到描寫生動形象、細緻入微,對次要內容要概括總結,敢於一筆帶過。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的文章自然會主旨顯豁、重點突出。

 

我們再來談談這篇作品描寫的那些生動而鮮活的人物。可以說,這篇文章在經典敘事中,各個人物的鮮明形象可以已經說呼之欲出。

 

首先走進我們視野的是作者濃墨重彩描繪的主要人物燭之武。燭之武不愧為一個「三士」形象,即「志士」「勇士」「辯士」的形象。

 

燭之武是一個有才華的愛國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必」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於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於言辭,以至於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係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燭之武也是一位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燭之武更是一位能言善辯的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後,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低調退讓,論說利弊,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的土地。然後,先退後進,承諾利益,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後,燭之武陳述史實,巧妙離間,從秦晉的歷史關係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係。最後,著眼未來,許秦重利,用發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並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了他的「辯士」形象。「辯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

 

可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於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其他人物佚之狐、鄭伯、秦伯和晉侯等人物雖然著墨不多,也寫得栩栩如生,形象和個性鮮明突出。

 

佚之狐是一位薦賢舉能的伯樂形象,作品中直寫了他的直爽、耿直。他說了這樣的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從他的話語中也可以看出他不僅是一位伯樂,也是一位敢於直言進諫的諫士。

 

最後我們簡單地分析一下幾位君主的形象。

 

鄭伯是一位賢明君主的形象。在秦、晉圍攻的危急時刻,鄭伯沒有任何行動,而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而當燭之武面對鄭伯的重託,滿腹牢騷且不願受命時,尷尬之中的鄭伯沒有放棄,而是首先自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將過錯攬到了自己身上。這番自責,可謂動之以情,令燭之武為之語塞,對其牢騷情緒也是一個至好的撫慰。然後又曉之以理:「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短短二十六個字,終使燭之武「許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充分展現了一位善於納諫、勇於自責、精於言辭的君主形象。

 

秦伯是一位善於決斷的君主。作者用了「說(悅)」、「盟」、「使」、「還」四個動詞來寫秦伯,一是反襯燭之武勸說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決策之過程。為什麼會有這個決策?雖然他先與晉圍鄭,後與鄭盟,但這並不是說明秦伯是一個朝三暮四的君主,因為秦伯的決策,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的,這也是秦國以後能夠統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秦伯之決策,使秦、鄭之盟非常牢固,而秦、晉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我們看到,作者筆下之秦伯,是一個善於決策、善謀利益的君主形象。

 

晉侯是一位有大雄心和大氣度的君主形象。鄭國這場危機,就是由他發起的。但偏偏中途殺出了個燭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變了決策,於是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晉侯無疑成了這起事件的最大失敗者。

 

當「子犯請擊之(秦)」,以對背盟者最好的警告時,晉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個理由明智地拒絕了,避免了晉國遭受更大的失敗。這既表現了一個君主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又顯示了成霸業者應有的隱忍不發的胸懷和隨機應變的謀略。

 

敘事是為了寫人,寫人必須在敘事中去完成。敘事和寫人是緊密結合的。讀了這篇傳記後,我們在寫作記敘類文章時要學習和借鑑的是:敘事,即使是採用倒敘的方法,要清楚明白,當然也要掌握敘述的藝術,如跌宕藝術、掀波藝術以及伏筆和照應的藝術等,至於寫人,我們要用好「實錄」的藝術,無論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我們都要刻畫得各具個性、形象鮮明。

【結束語】

今晚我就交流這,感謝大家的聆聽,感謝一菲老師,感謝各位主持人和編輯的辛勤工作!

相關焦點

  • 文本解讀|第十六期《燭之武退秦師》再解讀
    燭之武退秦師400多年後,秦始皇欲以「易地」之名佔領安陵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面對強大的秦國,不卑不亢,終不辱使命,使國家轉危為安。那麼燭之武與唐雎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下面有請山東德州武城實驗中學的付超老師為大家分享《燭之武退秦師》和《唐雎不辱使命》的比較閱讀。
  • 文本解讀|第十七期《燭之武退秦師》三解讀
    對於高中階段的教學,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體會文本的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的營養。 從文本解讀的角度看,也可以是多選擇的:從作者的視角,可以感受作者之表情達意及說理言志;就作品的視角,品味到的是文本的藝術魅力;換作讀者的視角,可能就是與作品的共振,包括藝術共感、情感共鳴、哲理啟示、審美愉悅等;從社會的視角解讀,得到的就是作品對客觀景物、社會現實等表現的深度與廣度。
  •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今天我們就認識一個敢於為民請命的人——春秋時期的燭之武。今天一起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二、課前檢測 (一)文史知識知多少——1、《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初中曾經學習過《曹劌論戰》,其中最為有名的文句是:「夫戰,勇氣也。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是進入高中以後的第一篇文言文,雖然初中學生們也學習過一些文言文。但所學文章多篇幅較短,難度較低,文言文在教材中所佔比重並不是很大。《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雖然所作年代較早,但是是記敘性的文章,這樣難度就多少降低了一些。《左傳》是孔子修訂的《春秋》的注本,在講課與學習的過程中,有必要弄清楚中國古代正史編纂的體例問題。我們可以藉助思維導圖來完成,如圖所示:
  • 提要鉤玄讀古文 ——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
    (一)「提要」閱讀《燭之武退秦師》     本文除句讀符號外只用了294個字,就把故事記載得清楚完備,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個故事該有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敘述脈絡相當清晰。《左傳》史官是怎麼敘述使「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呢?
  • 李仁甫:芻議《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佚之狐」
    人們一向把「退秦師」的功勞算在燭之武的身上,這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能夠「以三寸不爛之舌」退敵「百萬之師」,另一方面是由於燭之武的辭令佔了文章的大半篇幅。至於鄭國大夫佚之狐,似乎只是作者用來從側面陪襯燭之武的,使燭之武人未見而才已顯。其實,佚之狐在「退秦師」乃至解除晉秦聯軍之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 由史入文,因文尋津——解密《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史、文、人
    本文被蘇教版選入「因聲求氣」版塊,遵循「文字—文學—文化」三級解讀的原則,我們是不是可以只設計一個「由讀入寫」的環節。《左傳》的文字還是符合「春秋筆法」,微言析出大義。所以它的寫人技巧重在簡而豐,約而活。對此,我們可以抓住「夜,縋而出」的「夜」「而」「縋」進行解讀,讓燭之武的人物刻畫更加立體豐滿,呼應前文「危」「急」。
  •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翻譯文言句子,體會人物對話的語言和特點。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縋(chui )而出 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3.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晉/軍函陵,秦/軍犯南。  ②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 《燭之武退秦師》課堂實錄
    答案:①連詞,並列關係          ②連詞,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  ③連詞,轉折關係,可譯為然而   ④連詞,遞進關係     ⑤連詞,修飾關係 ⑥ 連詞,承接關係 ⑦ 代詞,同「爾」,可譯為你  ⑧語氣助詞,放在句末,表示勸告或感嘆語氣,可譯為「吧」「啊」 上節課的內容我們回顧到此,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 【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
  • 統編版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
    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 《燭之武退秦師》的原文、翻譯、品讀、教案等
    結局如何  板書: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撒軍  四、處理課文的誦讀  1、第一自然段(教師範讀)  我先來試讀第一段,然後和大家說說我是如何處理的,為什麼如此處理  總的來說本段在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因此語速較慢其中「無禮、貳、晉、秦、軍
  • 【答辯解析】《燭之武退秦師》
    1.請你談談本文中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參考答案】從文中不難看出,燭之武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愛國義士,他在說秦伯之前,只是鄭國的一個圉政,小小的養馬官,有著懷才不遇的憤怨,但在鄭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隻身去說秦伯,足見其義、勇。說秦伯時,他隻字不提鄭國利益,而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分析亡鄭對晉有利,而存鄭對秦有利。
  • 暑期講新課丨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先秦: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自主思考:(1)晉、秦兩國為什麼圍攻鄭國?晉、鄭矛盾,與秦無關。為下文敘事埋下伏筆。(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態度誠懇,勇於自責,並曉之以理。(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鍵?亡鄭不利於秦;存鄭有益於秦;晉國過河拆橋,貪得無厭。(4)晉文公為什麼不願向秦軍進攻?
  • 燭之武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妙退秦師
    公元前632,晉、楚兩大國在城濮開戰,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文公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的失敗而告終。面對秦、晉兩個大國的層層包圍,鄭國深感危在旦夕,此時的鄭國上下都處於一片慌亂之中。就在此時,有位謀士對鄭文公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而不讓燭之武去見下秦伯呢?憑藉燭之武的三寸不爛之舌,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的。」此刻的鄭文公也沒有其他辦法了,只能同意了。
  • 《觀察》第85期(2020/09)-從〈燭之武退秦師〉看弱國無外交
    其後為「弛」:經過佚之狐舉燭、燭之武婉辭、鄭文公罪己,終成挽救危亡的共識,令人產生解放了窒息感的期待。總的來說,〈燭〉文的敘事章法是以背景烘託焦點,即在秦晉圍鄭這個背景中安排伏筆,如秦晉矛盾和鄭人反應等。再歸納成燭之武縋城而出,為燭之武說退秦師埋設了必要的鋪墊。燭之武的辯詞是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為切入點的,這就開通了來勢洶洶卻又不明就裡的秦伯的視聽。
  • 垂垂老矣建奇功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試題倉庫2018年6.1-7.5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倉庫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語文試題  3.語文2018年7月試題倉庫一  4.試題倉庫2018年7月全部語文試題 二本文作者:齊小平獨家授權語文月刊(yuwenyuekan)垂垂老矣建奇功——讀《燭之武退秦師
  • 由「夜縋而出」想到的——讀《燭之武退秦師》品核心價值觀
    今天我就來品讀《左傳》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一句話——「夜縋而出」。兩千多年前,晉侯秦伯圍攻鄭國,鄭亡國在即,鄭國大夫佚之狐向國君推薦燭之武出使,說退秦軍,鄭國危機必解。之前,燭之武雖然不被重用,常年閒居「弼馬溫」之職,但此刻他深明大義——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他夜縋而出,見了秦伯,一番陳詞救鄭國於將亡。燭之武「夜縋而出」。
  • 人教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全文)
    題目譯為「燭之武使秦國退軍」,「退」是使動用法。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因為)其無禮於晉,且貳(從屬二主)於楚也。【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危險了,假如讓燭之武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撤退。」鄭伯聽從了他的建議。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幹什麼了。」鄭伯說:「我沒能早點重用您,現在情況危急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於是)答應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