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秋換季的時候,就有人想著輸液「疏通血管」,想像著可以預防腦血栓、心肌梗死。
輸注「活血化瘀」的中藥能夠「疏通血管」?
當然不能夠!這種輸液預防不了腦卒中、心肌梗死的。
心血管病的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是由於自身因素和一些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等作用,使得血管壁有了炎症,內膜有了損傷,使得過高的膽固醇沉積、炎症的細胞進入、壞死在血管內膜下,長了斑塊,有了狹窄。因此,治療是要控制「三高」、「四高」、甚至「五高」這些危險因素,矯正身體的代謝紊亂的。
控制這些危險因素,需要長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服藥是要經過臨床試驗,證實有效、安全的藥物。作為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治療,是「他汀」類的降膽固醇藥物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
就像「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動脈粥樣硬化也不是短期內形成的。「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那說的還是急性病,慢性病的治療過程更長,更緩慢。動脈粥樣硬化的逆轉是要靠機體組織細胞的工作,這種工作微不可見,可不是像通水管子那樣即時去除汙垢。所以,不能指望著短期輸點「活血化瘀」的藥物就能疏通血管。就算是急性的血栓形成,那要輸的也是特定溶解血栓的藥物。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靜脈輸注的活血化瘀中成藥,作用上並不能逆轉斑塊,改變血管狹窄。中成藥靜脈輸液,屬於經驗治療,因為缺乏大規模臨床試驗研究而缺乏有效的證據。用醫學上的語言說,就是沒有證據證明有效。所以,在心血管病的臨床治療指南中,都不屬於被推薦的治療用藥。
而且,中成藥成分複雜,靜脈製劑提純困難,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概率也高。再者,靜脈藥物的半衰期一般都短,注射後藥物在體內很快被代謝掉,達不到長期穩定的療效,因此不適用於慢性病治療。
其三,靜脈輸液本身就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因為藥物和液體是直接進入血液的。所以,總體用藥的原則就是,能口服的不注射,能注射的不輸液。
而且,像前一篇文章所說,輸的鹽水多了,還有可能升高血壓,加重心臟負擔。
老年人、慢性病的治療用藥,一是要安全,二是要有效。慢性病,不是搶救,不急於一時的療效;老年人,臟器功能減退,用藥安全更是重要。
輸入這些中藥製劑防不了腦中風、冠心病,反而會帶來各種風險。既然無明確療效,又可能帶來不良反應,那這樣的用藥便是不用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