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成渝古驛道|「成渝腹心」內江 大千情系唐明渡 資州文風甲川南

2020-12-23 上遊新聞

資中縣兩路口的高培谷德政坊。

核心提示

從隆昌的雙鳳驛出發,沿著成渝東大路一路西行,就進入內江境內。

史料記載,在內江,古人先經過石梯鋪、椑木鎮,接著從椑木渡渡過沱江,進入內江城裡休息。翌日,他們經叢林鋪、史家街等地後,到達資中,接著在唐明渡二渡沱江,再經過兩路口、五裡店、跳蹬鋪等地,進入資陽地界。

內江、資中的這段成渝古驛道長度約為110公裡。作為東大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自古以來,這段古驛道不僅非常繁華,還湧現出了駱成驤、張大千等多位文化名人。

椑木鎮

因糖而興最富有

椑木鎮玉屏老街。

6月29日,記者一行從隆昌雙鳳鎮出發,驅車沿321國道繼續前行,大約10分鐘後,來到素有「蓉城第一關」之稱的內江市椑木鎮。

在巴蜀古代建築博物館館長郭小智的帶領下,記者一行步行約500米,到達椑木鎮上的玉屏老街。此時,已臨近中午,路邊的飯館飄來飯菜的香味,讓整條老街充滿了煙火氣。

「作為成渝之間重要的交通樞紐,椑木鎮自古就非常繁華,鎮內的椑木渡也是成渝東大路的三大渡口之一。」郭小智告訴記者,尤其是在清末民初,這裡的繁華達到了頂峰。1916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的成都華陽人張大鉌在其所著的《巴蜀旅程談》中就寫道:「隆昌至內江途中,以椑木鎮為最富。」

椑木鎮為何會如此富庶?「主要是因為蔗糖。」郭小智表示。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內江自唐代以來就有製作蔗糖的傳統。1709年,來自福建的商人曾達一把福建的甘蔗引入到內江,更是把內江糖業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史料記載,清末民初,內江就擁有糖房1400餘家、漏棚1000餘家,甘蔗種植面積達22.2萬餘畝,年產糖總量佔四川省總產量的比例達70%,佔全國產量的比例也達46.7%,內江因此被稱為「甜城」。

作為內江的東南門戶,椑木的製糖業同樣也非常發達,是內江重要的甘蔗產地。當代著名蔗糖研究學者陳祥雲在他的專著《蔗糖經濟與城市發展:以四川內江為中心的研究》中寫道:「椑木鎮,因糖而興,成為工商繁榮之區。」

新中國成立後,椑木鎮的糖業發展更是走上了快車道。1956年,我國第一座自主設計、製作、安裝的現代化糖廠——內江糖廠落戶椑木,把椑木的糖業發展推向了頂峰。

穿過玉屏老街,記者來到沱江邊,當年鬧熱的渡口早已消失。上世紀50年代通車的成渝鐵路就在渡口不遠處,不時傳來火車的轟鳴聲,似乎在提醒人們椑木曾經的繁華。

「和其他成渝東大路上的古鎮一樣,椑木鎮同樣期待著涅槃。」同行的內江市市中區政協文史委工作人員劉玉江表示,內江未來不僅會進一步加大「大千故裡·甜城之心」城市品牌宣傳營銷力度,還會因地制宜,把椑木、龍門等傳統蔗糖生產區打造為糖業文化小鎮,通過舉辦展覽、打造特色街區等方式,讓更多遊客了解該地的歷史文化。

史家街

東大路上的烽火傳奇

沱江邊的張大千美術館。

離開椑木鎮,約半小時後,記者來到了內江市市中區史家鎮(舊時的史家街)。

《四川省內江縣地名錄》記載:「史家街原名史家鋪,屬安仁驛管轄。後廢鋪改場,更名史家街。」

劉玉江介紹,作為成渝東大路上的重要鋪塘,舊時,古人在離開內江城後,通常會在史家街短暫歇息,喝口茶水後,再繼續前往資中。

由於缺乏史料,史家街過去的模樣已不可考。但在1911年,這裡卻發生了一件大事。

1911年11月25日,史家街的一間民房內,一場秘密會議正在召開。一群身著戎裝的年輕人聚在一起,討論著下一步行動計劃。

「我認為,不殺端方就不能取信於川人。」一位年輕人站起來大聲說道。他的觀點很快得到大家的認同,經過一個通宵的討論,這群年輕的軍人決定,刺殺端方於四川,並當場剪辮為誓。

「這名發言的年輕人,就是當時蜀軍政府的代表田智亮。其餘參會的軍人則是跟隨時任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入川的湖北新軍。」劉玉江說,原來,當年6月,四川保路運動爆發,清政府任命端方為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帶領湖北新軍進川鎮壓。但端方的部隊離開湖北沒多久,武昌起義爆發,湖北新軍進退維谷。

11月22日,蜀軍政府在重慶成立。時任蜀軍政府都督張培爵派田智亮率領士兵前往資州(今內江市資中縣),以促成湖北新軍就地起義。25日,田智亮來到內江後,就在史家街與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展開密談,決定儘快刺殺端方。

這場密談之後的第三天,端方和弟弟端錦被刺殺於資州。「端方兄弟的死亡,無疑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轉折點。」劉玉江說,端方死後的第二天,吳玉章就發動內江起義,宣布內江獨立。史家街的這場會議所作出的決定,不僅有力助推了成都獨立,還鞏固了重慶的新生政權,進而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這場會議只是內江有識之士積極參與辛亥革命的一個縮影。內江先後湧現出以阮甸韓、黃復生、喻培倫為代表的一大批愛國青年,為推翻滿清政府貢獻了力量。

唐明渡

張大千心中的鄉愁

今日唐明渡。

結束史家街的採訪後,記者一行驅車沿321國道繼續前往資中縣。大約40分鐘後,一座白色的高塔映入記者眼帘。「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塔,唐明渡就在它的下方。」同行的內江市資中縣地方文史專家宋國英介紹。

根據光緒年間所著的《資州直隸州志》記載:「唐明渡,在州東十裡,相傳唐明皇幸蜀憩此,舊系官渡,嘉慶八年,州貢生鍾盛前後施田一百餘畝以作渡費……」

和椑木渡一樣,唐明渡也是東大路上的重要渡口。舊時古人沿東大路從內江前往資州時,會在唐明渡附近的老街短暫休息,再從唐明渡渡過沱江,繼續前行。

「唐明渡過去也很鬧熱。」宋國英說,史料記載,唐明渡附近的老街設有旅棧、飯館、茶園、酒肆、雜貨店等。

「我爺爺曾經於民國初年在唐明渡開過客棧。在他的記憶裡,那時的唐明渡長期停靠著五六十艘船,老街上除了有茶館、旅店外,還有三座牌坊。」家住唐明渡附近、今年72歲的張國文對記者說。

值得一提的是,唐明渡還是資中古八景之一「古渡春波」的所在地。

古時,每逢春天來臨,唐明渡一帶的江面總是波光粼粼,這樣的景象搭配著兩岸青山以及古寺古塔,讓人如臨蓬萊仙境,故得名「古渡春波」。

古道加上古景,讓唐明渡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宋代擔任資州太守的鄭鋼用「獲此一段奇,欣然愜微尚。欲去興未闌,行行重回望」的詩句,生動反映了唐明渡周圍的人文景觀;明代詩人夏宏在遊歷唐明渡後,揮筆寫下了「遙望岷山玉壘東,渡頭春漲日初融」的詩句,讚美這裡的美景。

出生於內江的國畫大師張大千也對故鄉情有獨鍾。1956年張大千寓居法國巴黎時創作的《資中八勝圖》就把唐明渡畫入其中,他還在題跋中寫道:「……俗稱唐明渡,相傳明皇入蜀嘗過此也,在郡城東南十裡,為成渝孔道……」

2012年,位於內江市東林區的張大千美術館落成,館內就展出有《資中八勝圖》(複製品)。

如今的唐明渡是什麼模樣?記者沿著三元塔附近的石板路,一路拾級而下,來到唐明渡,放眼望去,整個渡口野草蓬生,亂石堆岸,早已沒有當年古渡的印跡。

隨著成渝公路的建成、成渝鐵路和成渝高速公路的陸續通車,唐明渡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所幸的是,根據最新規劃,資中縣將投入2.5億元,對唐明渡沿線進行整體開發,興建總面積約400畝的唐明渡溼地公園,打造自然駁岸、休閒棧道、水生植物、騎遊步道等設施,讓唐明渡再度綻放光彩。

兩路口

德政坊背後的濃鬱學風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椑木渡。

離開唐明渡,記者一行先後穿過成渝街、歸沙路後,來到資中縣中醫醫院。隨後,記者步行拐下大道,沿小路前行約100米後,看到一座青石牌坊。

「這裡是成渝東大路上的另一個重要節點——兩路口。」宋國英介紹,古時成渝東大路與另一條通往安嶽的古驛道在此交匯,這座牌坊就是修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高培谷德政坊。

這座牌坊修建的目的,是為了紀念當時擔任資州知州的高培谷。史料記載,高培谷曾先後擔任資州知州12年,他不僅勤政愛民,為官清廉,還興修水利,勵精圖治,讓資州的經濟得以發展。

宋國英說:「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高培谷還有另一個身份,那便是清代狀元駱成驤的恩師。」

原來,高培谷自光緒七年(1881年)擔任資州知州後,就非常重視教育。彼時,資州城內原有一所道光年間修建的棲雲書院。高培谷與資州學正包弼臣商議後,主動拿出俸祿,把棲雲書院改建為藝風書院,並聘請宋育仁、廖平、吳之英、楊銳等知名學者來書院擔任教師。

翌年,高培谷在主持童子試時,看到了時年17歲的駱成驤(資中舒家橋七裡溝人)寫的文章,被其才華所折服。沒等考試結束,他就已決定把駱成驤列為第一名。

考試結束後,高培谷才得知駱成驤家境貧寒,大部分知識都是由父親教授,不由大為稱讚。於是,他不僅讓駱成驤到藝風書院就讀,還重禮特聘駱父駱文廷到資州任教。一年後,他又保送駱成驤到成都尊經學院深造,為其後來高中狀元打下了基礎。

「高培谷和駱成驤故事的背後,體現了彼時資中對於教育的重視。」宋國英說,史料記載,清代末年,資州的書院達11所之多,為全省之冠。僅資州古城內就有珠江書院、藝風書院、鳳鳴書院、火烽書院等4所書院。

由於高培谷勵精圖治,大力興辦教育,大膽改革文風,致使當時資州「文風甲川南」(見《資中縣續修資州志》)。自光緒十五年到二十一年的七年間,資州就有五人連登進士第。出現了「文狀元(駱成驤)、武榜眼(徐海波)、一文二武三進士」連登科甲的佳話,傳頌全川。

目前資中已和西南大學達成協議,深度挖掘資中教育資源,更好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資中還將與重慶大足、榮昌等渝西川東縣(區)籤訂旅遊聯盟合作框架協議,把羅泉古鎮、沱江新畫廊等景點納入重慶周邊旅遊圈總體規劃,融入川渝旅遊環線。

「成渝腹心,重要節點」道盡內江地利。面對國家戰略機遇,內江加快建設成渝發展主軸重要節點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務中心。截至目前,內江市爭取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重大工程項目279個,總投資預計6753.97億元。今年3月以來,內江就與榮昌、大足等地互訪並籤署合作協議,內江至大足高速公路等項目即將上馬。

(巴蜀古代建築博物館對本文亦有貢獻。地圖資料來源:成都地圖出版社。)

學術支持:

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原標題:「成渝腹心」內江 大千情系唐明渡 資州文風甲川南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成渝古驛道:燦若星辰的千年人文大道
    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在這條成渝古驛道周圍,散落了不少像郭沫若一樣的「人文繁星」,他們為厚重的古驛道,增添了不少柔光。再如內江、白市驛,也是當時驛道上流動的「川劇文化之鄉」,設有萬年臺等表演場地,為夜宿驛站的客人提供「文化服務」。隨著「湖廣填四川」移民湧入,當時成渝古驛道也成為一條文化交融的大動脈。驛道文化也吸引了外國探險者。
  • 成渝古驛道 燦若星辰的千年人文大道
    「這些古道的碑文,就像是如今『成渝高速路』上的公益廣告牌,樹立在當時人流量大的地方,供人觀賞。」鍾守維說。  與之類似,像重慶來鳳驛的「何氏百歲坊」、白市驛的「周氏坊」,四川內江隆橋驛的「石牌坊」,這些碑文和牌坊,側面見證著當時社會提倡的主流文化。  驛站興起之處,走走停停皆為文化。比如客人在茶館客棧歇腳,常在茶館擺起龍門陣,交流旅途見聞和故事。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⑦|千年移民通道!@四川人 你的祖上來自哪?
    明末清初時期,數以百萬計的湖廣移民歷經艱險,溯江而上到達重慶,沿成渝古驛道擴散到四川。今天的四川人中,十有八九都來自湖廣。他們不僅帶來豐富的農作物、農耕技術、文化民俗,還紮根這片土地務農興商、教書育人,抒寫了可歌可泣的移民讚歌。重走成渝古驛道,我們重新探尋那些移民史上至今留存的遺蹟,聆聽巴山蜀水間動人的遷徙故事,感受和觸摸川人堅毅包容的性情品格。
  • 成渝古驛道 拔萃千年文脈走出14位狀元郎
    眾所周知,成渝古驛道是一條古代的交通要道。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條路的周邊,還走出了不少歷代狀元郎。如今,成渝古驛道沿途城鎮,還有關於他們的遺蹟。據不完全統計,從唐至清,四川籍的狀元一共有20人,其中,唐6人,五代2人,宋9人,元明清各1人。這之中與成渝古驛道有關的狀元,就有14位。
  • 成渝古驛道 來鳳驛
    古驛來鳳,自明朝設驛以來,商貿繁榮。在古驛道·三道牌坊段原老驛路上,自西向東佇立著「功績坊」、「百歲坊」、「節孝坊」三座牌坊,當地俗稱「三道牌坊」,其中只有二道牌坊「百歲坊」保存最為完好。
  • 川南城際鐵路內江段兩個站點已經修成這樣啦
    川南城際鐵路川南城際鐵路是成渝經濟區城際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川南城市群的快速客運通道,全線共設置12個車站,經過內江、自貢、瀘州、宜賓四座城市,分為內江至自貢至瀘州鐵路(內自瀘線)和自貢至宜賓鐵路、政策保障等方面給予川南城際鐵路內江段項目最大限度的支持,促進工程建設順利有序開展。
  • 2015~2020:成渝高鐵與內江相伴的五年
    成渝高鐵,又稱成渝客專,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之一、「沿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規劃建設到開通運營,一直備受關注。內江,是成渝高鐵的主要站點城市之一。成渝高鐵自2015年12月26日開通以來,成為內江至成渝兩地間最快的陸路通道。時光荏苒,轉眼間,成渝高鐵已陪伴內江人民走過了5個春秋。
  • 四川區位條件「最好」的城市:位於成渝腹心,三條高鐵線在此匯聚
    遂寧對北方人來說可能是比較陌生的城市,但遂寧位於四川條件最好的地級市,地處重慶腹心,因為三條高鐵線聚集在這裡,這樣優越的先天條件的優勢太少了,為什麼說遂寧是天時有地利的城堡呢?從地圖上看,遂寧是四川地區城市化發展的主軸,位於中間位置,東鄰重慶、南充、西鄰成都、南接內江、北在綿陽,這是一個多麼優越的地理位置。
  • 川南F4,老大宜賓老二瀘州老三內江老四自貢,抱團爭做川渝第三極
    川南F4「沒落貴族」內江和自貢老三:內江地處四川盆地腹心地帶,是川南地理交通位置最優越的城市,被稱為「川中樞紐,川南咽喉」。內江曾經是中國西南的白糖主產區,因此又被稱為甜城。內江和自貢因為各自獨具特色的產業,歷史上曾經闊綽過。只是進入了市場經濟年代,隨著兩市傳統產業的不斷衰敗,作為四川省面積最小的兩個城市也逐漸沒落,在川內的存在感和話語權也在不斷的下降,就像兩個「沒落的貴族」。即使如此,兩市曾經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素養還在。
  • 成渝高鐵入川第一門戶——隆昌
    成渝高鐵動車組進入隆昌北站這裡的產業結構更優,是四川省首批、川南唯一工業強縣示範縣。26日下午2點44分,由成都東駛往重慶北的G8519動車在隆昌北站上下旅客。這是26日成渝高鐵通車後,第一趟在隆昌靠站的動車組。至此,內江境內的三個高鐵站全部完成了第一次輸送旅客的任務。
  • 多重機遇疊加東興搭上成渝高鐵融入「一帶一路」
    而東興區被媒體所關注,則是因為該區地處國家三大戰略輻射區和西部大開發受益區、全省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節點區、成渝經濟區南部城市群、內江新城建設戰略核心區,多重疊加戰略布局和政策傾斜帶來的發展新機遇。東興區委書記黃俊偉認為,這些機遇,都將為東興擴大開放合作、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城鎮化進程等注入新的動力,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 誰是成渝 「 第三城 」?
    這其中又細分為 「 一軸(成渝發展主軸) 」 、 「 兩帶(成綿德樂城市帶、沿江城市帶) 」 、 「 三足(川南城鎮密集群、南遂廣城鎮密集區群、達萬城鎮密集群) 」 的發展格局。今年8月,『成都向上』發表《成渝雙城經濟圈,驚現第三個省級新區!》
  • 川南渝西媒體採訪活動第一站走進內江 隆昌陶壇也裝瀘州酒
    來自四川省瀘州市、內江市,重慶市榮昌區、江津區等10市(區)的新聞媒體記者深入內江,圍繞內江加快構建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格局的政策措施等進行採訪報導。內江市隆昌石燕橋玻陶工業園總體規劃面積3.68平方公裡,現有企業6戶,主導產業是玻璃酒瓶、陶罐陶缸、陶瓷工藝品。在該工業園採訪時,傳統大型陶缸製作技藝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 縣區長專訪 | 如何打造成渝協同發展標杆!看看內江高新區黨工委...
    縣區長專訪 | 如何打造成渝協同發展標杆!鄭華表示,內江高新區將認真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按照 「成渝協同發展標杆,甜城創新引領高地」的總體定位,奮力譜寫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四川一座五線城市,處於優越的地理位置,被譽為「成渝之心」
    中國的疆域遼闊,從南到北、從西往東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也存在著差異,特別是佔據著有利地理位置的地區,可以影響到城市的道路交通狀況,以及生態資源等,也總是會在經濟發展中位於前列,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四川一座五線城市,處於優越的地理位置,被譽為「成渝之心」。
  • 自貢大安:成渝兩地牽手共商川南渝西城市協同發展
    1月7日,自貢市大安區委副書記、區長黃如貝帶隊,與隆昌市相關負責人一道,前往重慶市榮昌區共商川南渝西城市協同發展,對接推動成自隆榮快速通道建設事宜。會上,三個市區負責人介紹了區域基本情況和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十四五」交通發展思路,並籤訂了《協同推動成自隆榮快速通道建設合作協議》。黃如貝與榮昌區委常委秦啟光、副區長張凱,隆昌市副市長黃澤金就建立定期會晤推進機制、共同向上爭取政策資金支持、進一步深化區域交通互聯互通等事項進行了深入交流,並達成一致意見。
  • 9月19日至20日:內江將舉行「融入成渝·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
    本報訊(記者 蘭萍) 「融入成渝·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將於9月19日至20日舉行。9月14日,記者從市委組織部(市人才辦)獲悉,目前,各項籌備工作正有序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新內江,將以全新的姿態、最好的狀態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匡廷雲、鄭皆連、幹勇、陳鯨、楊偉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將出席本次活動。本次活動周的主體活動包括一次會見、一個開幕式、一場主旨演講、三場產業項目專題對接會、一次高層次人才縣(市、區)和園區行。
  • 川南首個大型商業中心 內江萬達6月26日開業(圖)
    商業總面積14.05萬平方米,室外步行街8萬平方米的萬達廣場,將成為內江首個大型多元化、時尚型的一站式購物中心。  內江萬達廣場開業後,會給內江市民乃至川南地區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改變?昨日,華西城市讀本對內江萬達廣場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戎進行了專訪,對川南首個大型商業中心——內江萬達廣場有了深入了解。
  • 9月19日起內江將舉行「融入成渝•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系列活動
    蘭萍 四川在線記者 鄭志浩9月15日,記者從內江市委組織部(內江市人才辦)獲悉,「融入成渝•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將於9月19日至20日舉行。目前,各項籌備工作正有序推進,內江將迎接來自全國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匡廷雲、鄭皆連、幹勇、陳鯨、楊偉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將出席本次活動。
  • 9月19日起內江將舉行「融入成渝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系列活動
    來源:四川日報-川報觀察蘭萍 川報觀察記者 鄭志浩9月15日,記者從內江市委組織部(內江市人才辦)獲悉,「融入成渝•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將於9月19日至20日舉行。目前,各項籌備工作正有序推進,內江將迎接來自全國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匡廷雲、鄭皆連、幹勇、陳鯨、楊偉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將出席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