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古驛道 來鳳驛

2020-12-25 騰訊網

第11站

來鳳驛

來鳳驛,是伴隨成渝古道而肇興的。舊時,官員、客商、馬幫、挑夫通過「東大路」往返重慶和成都,單程需要 14 天左右。

古來鳳驛(版畫)

此程中西去的客商人翻山越嶺之後必須在來鳳驛打尖歇氣,東來的商人來鳳驛則成為他們留宿的最後一個驛站,而過往官差商旅、郵傳人員,也以來鳳驛作為歇息食宿、交接換班和馬匹飲水上料的理想之地。加之長江二級支流璧南河自北向南流經來鳳,老街便分布在跨璧南河的古道兩側。

來鳳古驛道

地處水陸要衝來鳳驛,相比於「東大路」上其他因古道而興起的中心城鎮,交通上具有更大優勢。來鳳驛與龍泉驛、雙鳳驛、白市驛被譽為「四大名驛」。

同治《璧山縣誌》關於設立來鳳驛的記載

來鳳周氏百歲牌坊

王翰林府的「製藥生意經」

來鳳驛古驛道上的商貿繁榮,王翰林府可以見證。

王翰林府位於來鳳街道孫河村五組老虎嘴山下,為清代翰林王倬建造,民國時期成為重慶著名藥商黃岐生的宅第和開設的「天生元」藥號。

王翰林府遠景

當地老百姓說,當時還有不少工人在府中製藥,藥品生產線已十分純熟。因原主人王倬在清道光年間擢升翰林,因此莊園被稱為翰林山莊、翰林院,如今是一座民間博物館。

相傳,有一天,黃岐生抬人到江津,巧遇長江邊有一艘載米船翻了。大米進了水生了黴,被船主拋棄,觸動了黃岐生挑回家去做丸藥賣的想法。於是寄了滑幹僱了幾個挑夫把黴米挑回家曬乾,炒糊後磨成粉,加上蜂蜜製成健脾丸(專治小兒腸胃病的丸藥)出售。

由於療效好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遂在本地租房僱工擴大生產。又派專人去重慶商業場西三街租櫃檯銷售,最初的商號取名「濟生堂」,當時都把黃歧生稱為黃濟生。以後更名為「天生元」,逐漸積累了資金,後又陸續開發出霍香正氣丸和戒菸丸等新品種丸藥。

天生元藥丸清單

翰林府背後是蒼莽綿亙的縉雲山脈,宅基地背面是挺拔高聳、層巒疊翠的帽形山體,山上有一塊凸出的巨石,形如一隻坐臥的老虎,躍躍欲跳,活靈活現,被稱為「老虎巖」、「虎跳石」,此山得名「虎巖山」。山嶺上有一座天燈寺,始建於明初,又名聖燈寺,古時稱為聖燈巖,寺廟與老虎巖相鄰。相傳半夜時,山巖有燈形光芒四射,奪目耀眼,故寺廟題有「危巒石火闢何年,變幻如熒照大千」。

乘風破浪「百歲坊」

從來鳳場口到東山白家水庫沿路,有一棟青瓦房被白色的圍牆圍住,四周是參天的綠色大樹,推門而入,一塊掩映在樹林中的「百歲坊」,像一位儀態端莊的優雅老人,驚豔了歲月。她靜靜地看著腳下的古驛道,古驛道的稜角變得圓潤,四周開滿野花,偶爾雨後長出一兩朵小蘑菇。

古驛來鳳,自明朝設驛以來,商貿繁榮。在古驛道·三道牌坊段原老驛路上,自西向東佇立著「功績坊」、「百歲坊」、「節孝坊」三座牌坊,當地俗稱「三道牌坊」,其中只有二道牌坊「百歲坊」保存最為完好。

「二道牌坊」的全名叫「旌表例贈奉直大夫周紹熙之妻何氏百歲坊」。周紹熙是璧山來鳳人,妻子何氏在家中嚴守婦道,待人和善,受人尊敬。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其孫輩周繼盛等在祖母何氏滿 100 歲時,經聖旨批准在此修建這座石牌坊。

該牌坊高 11.7 米,寬 7.88 米,四角八翹巧奪天工,醒目的 4 根石柱構成了牌坊的三道門,正中是大門,兩邊是小門,門之間塑有栩栩如生的青獅、白象、麒麟等吉祥動物。正面刻有川渝高官恭賀名錄及「昇平人瑞」四個大氣,背面刻有翰林劉宇昌篆書的何氏百歲坊序和「貞壽之門」四個大字。

整座牌坊雕刻工藝精湛,形態優美。據當地老百姓相傳,周氏牌坊其實也遭遇過拆除的危險,幸虧得益於當時住在周氏牌坊旁的一位老人,他一直保護著這座牌坊不受外人破壞,牌坊周圍修起圍高牆,因此周氏百歲坊保存完好。

老舍「打尖兒」來鳳驛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北京滿族正紅旗人,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著名作家。

據《來鳳街道志》記載,抗戰時老舍客居重慶,曾與賴亞力、王冶秋有青城山、成都之行,老舍先生則有《青蓉略記》記其事。文中講到他們在來鳳驛打尖兒休息的情況:

今年八月初,陳家橋一帶的土井已都幹得滴水皆無。要水,須到小河灣裡去「挖」。天既奇暑,又沒水喝,不免有些著慌了。很想上縉雲山去「避難」,可是據說山上也缺水。正在這樣計無從出的時候,馮煥章先生來約同去灌縣與青城。這真是福自天來了!

八月九日晨出發。同行者還有賴亞力與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頗不寂寞。在來鳳驛遇見一陣暴雨,把行李打溼了一點,臨時買了一張蓆子遮在車上。打過尖(註:意為「吃過飯」),雨已晴,一路平安的到了內江……

當地美食「來鳳魚」

來鳳當地最有名的美食,就是「來鳳魚」。「來鳳魚」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近年來重慶「江湖菜」流行之鼻祖,之後才有辣子雞、芋兒雞、郵亭鯽魚、太安魚等。

而後來這些流行的「江湖菜」,在烹製手法上,都沒有擺脫「來鳳魚」的影響,出鍋前一抔滾燙的油辣子澆在鮮嫩的魚肉上,油爆爆的,芳香四溢。

康熙年間,來鳳魚由來鳳驛有名的鄧家魚館創製,其以麻、辣、鮮、香、嫩為突出特徵吸引了南來北往的食客,並聲名遠播,使這一技藝一直延續並逐漸發揚光大至今。「來鳳魚」經掌門人唐德興、唐治榮、鄧胖子、陳中文等一代名廚的發揚光大,更是名聲大振、譽滿天下,巴蜀乃至西南地區許多人都把品嘗「來鳳魚」作一種時尚。

楊萱庭欣然題書「鮮魚美」,高狄盛讚「別有風味」,遊本昌評價「來鳳鮮魚甲天下,不吃狗肉吃鮮魚」,龍雲之女龍國碧感嘆「有如還鄉」。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瑞芳、畫家範曾、影星劉曉慶、歌星蔡國慶、李丹陽等,都曾慕名到來鳳驛品嘗過「來鳳魚」。

此時,由於成渝公路承擔了重慶、成都主要交通,所以,來鳳魚以其獨有的風味吸引了川渝兩地的大量食客,又為來鳳魚菜品的多樣性添加了助力。

這也意味著,如今想要吃「來鳳魚」,直接走成都到重慶的高速公路,是吃不到的!走一段244國道,吃上當地新鮮的來鳳魚,別有一番古驛道風味。

綜合 川報觀察

編輯 羅夢丹

校對 冉暉昱 全威帆

審核 黃鑫

相關焦點

  • 成渝古驛道:燦若星辰的千年人文大道
    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在這條成渝古驛道周圍,散落了不少像郭沫若一樣的「人文繁星」,他們為厚重的古驛道,增添了不少柔光。隨著「湖廣填四川」移民湧入,當時成渝古驛道也成為一條文化交融的大動脈。驛道文化也吸引了外國探險者。1877年7月,英國傳教士愛德華·科爾伯恩·巴伯從重慶西大門出發,沿著白市驛、來鳳驛、璧山、永川、榮昌的成渝古驛道「東大路」前往成都,出發前他特地選擇轎子作為交通工具,滿懷期待地開始了這趟探索之旅,並寫下著作《華西旅行考察記》。
  • 成渝古驛道 燦若星辰的千年人文大道
    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在這條成渝古驛道周圍,散落了不少像郭沫若一樣的「人文繁星」,他們為厚重的古驛道,增添了不少柔光。□本報記者 李婷 文/圖交融與碰撞千年古驛道上流淌著「巴蜀人文基因」  要問古驛道有多發達,一顆荔枝就能回答。
  • 成渝古驛道 拔萃千年文脈走出14位狀元郎
    眾所周知,成渝古驛道是一條古代的交通要道。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條路的周邊,還走出了不少歷代狀元郎。如今,成渝古驛道沿途城鎮,還有關於他們的遺蹟。據不完全統計,從唐至清,四川籍的狀元一共有20人,其中,唐6人,五代2人,宋9人,元明清各1人。這之中與成渝古驛道有關的狀元,就有14位。
  • 重走成渝古驛道|「成渝腹心」內江 大千情系唐明渡 資州文風甲川南
    內江、資中的這段成渝古驛道長度約為110公裡。作為東大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自古以來,這段古驛道不僅非常繁華,還湧現出了駱成驤、張大千等多位文化名人。椑木鎮因糖而興最富有上世紀50年代通車的成渝鐵路就在渡口不遠處,不時傳來火車的轟鳴聲,似乎在提醒人們椑木曾經的繁華。「和其他成渝東大路上的古鎮一樣,椑木鎮同樣期待著涅槃。」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⑦|千年移民通道!@四川人 你的祖上來自哪?
    明末清初時期,數以百萬計的湖廣移民歷經艱險,溯江而上到達重慶,沿成渝古驛道擴散到四川。今天的四川人中,十有八九都來自湖廣。他們不僅帶來豐富的農作物、農耕技術、文化民俗,還紮根這片土地務農興商、教書育人,抒寫了可歌可泣的移民讚歌。重走成渝古驛道,我們重新探尋那些移民史上至今留存的遺蹟,聆聽巴山蜀水間動人的遷徙故事,感受和觸摸川人堅毅包容的性情品格。
  • 石橋面細可穿針 明清時曾是朝廷貢品|成渝古驛道|掛麵|麵條|手工...
    四川在線記者 郭靜雯 羅向明石橋,成渝古驛道上一處水陸交匯的商貿重鎮。這裡不僅有發達的商業,更有誘人的美食。從上個世紀始,簡陽坊間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簡州包子石橋面,要吃麻花草池堰。」成都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石橋掛麵製作技藝名列其中。石橋掛麵的製作過程。
  • 石橋面細可穿針 明清時曾是朝廷貢品|重走成渝古驛道陽安驛③
    四川在線記者 郭靜雯 羅向明石橋,成渝古驛道上一處水陸交匯的商貿重鎮。這裡不僅有發達的商業,更有誘人的美食。從上個世紀始,簡陽坊間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簡州包子石橋面,要吃麻花草池堰。」
  • 重慶珍檔 | 古道雄關今猶在,郎關直道接成渝
    上周,老煉閒遊專欄刊發了《且同古人行 聽風涼亭關》一文後,有朋友留言說,希望老煉能帶領大家去尋訪東大路(即成渝正西路官道)上的二郎關。於是,約了幾個喜歡古道的朋友,去尋訪東大路上的這個重要關隘。東大路在重慶有史料可查的古道中,名氣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連接成渝兩地的東大路了。
  • 新春暢遊古驛道之六:饒平古驛道,千年歲月裡的鹽糧古道
    >一起重走潮州饒平西片—麒麟嶺古驛道了解古驛道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麒麟嶺古驛道饒平古為「閩粵要塞」,今為廣東東大門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資源豐富其北部千峰挺秀,中部丘陵起伏▲茂芝會議紀念館在古驛道沒有推舉出來之前,外地人根本無從得知,饒平的大山綠樹之中,掩蓋的竟然是如此精彩的過往。隨著南粵古驛道的挖掘,深藏饒平的古驛道成了貫穿時空的隧道,成為我們連接先人與往事的通道。從這些古老的石頭階梯可以看出,古驛道久遠的歷史;光滑的、斷裂的石階,也訴說著來往民眾的行之不易。
  • 廣東推出自然教育古驛道行活動
    吳永彬正在贛古驛道連平段「關爺埂」自然教育徑給小學生上自然教育課 姬東 攝吳永彬正在贛古驛道連平段「關爺埂」自然教育徑給小學生上自然教育課 姬東 攝中新網廣州8月28日電 (程景偉 林蔭)廣東省林業局28日聯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開展自然教育古驛道行活動
  • 廣東通過自然教育活化南粵古驛道
    南方網訊 尋梅小偵探、辨梅小能手、植物辨認、拼貼筆記……28日,類似的自然教育小遊戲在韶關梅嶺古驛道和粵贛古驛道連平段上演,2名大學教授分別在韶關梅嶺古驛道和粵贛古驛道連平段這兩條自然教育徑上給中小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自然教育課。據悉,這是省林業局聯合省自然資源廳在南粵古驛道上首次開展的自然教育古驛道行活動,也是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的一次新嘗試。
  • 廣東首次推出自然教育古驛道行活動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 通訊員 林蔭)8月28日,兩名大學教授分別在韶關梅嶺古驛道和粵贛古驛道連平段兩條自然教育徑上給60多名中小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自然教育課。據了解,這是廣東省林業局聯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南粵古驛道上首次開展的自然教育古驛道行活動,這也是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的一次新嘗試。
  • 2019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在尋烏縣開賽
    圖為開幕式現場  中國江西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謝世金報導:4月20日, 2019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在贛州市尋烏縣南橋鎮古坑村開賽  據了解,大賽以古驛道為載體,採用「古驛道+體育」「古驛道+文化」「古驛道+旅遊」「古驛道+特色農業」等創新模式,將「全民健身」「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紅色文化」融合發展,突出「一站一特色」,活化利用沿線歷史文化遺產,打造多元文化主題線路,帶動沿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讓古驛道、古村落發出新時代「聲音」。
  • 探尋南海古驛道!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如何「以道興村」?
    通過「古驛道+旅遊」「古驛道+文化」「古驛道+體育」等多種方式, 構築「古驛道經濟帶」「古驛道文化帶」, 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 是南海可以思考的方向。
  • 南粵古驛道活化串珠成鏈 僑批銀信煥新生
    2016年以來,廣東率先在全國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保護活化僑批、銀信文化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汕頭西堤公園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也是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如今已成為廣東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的典型樣本。自2016年9月開放以來,西堤公園已接待國內外遊客訪客達450萬人次。
  • 2020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島舉行
    2020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島舉行 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組委會供圖中新網汕頭11月22日電 (記者 唐貴江)11月21-22日,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島站)暨大美南澳活力海島「旅遊+」啟動儀式在汕頭市南澳縣南澳島成功舉辦,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辦賽
  • 南安寮洋宮:古驛道上的繁華記憶
    ;蔡西寮洋宮處於古驛道旁,各地商賈雲集,產生了洋溢地方特色的「三王文化」,並傳播至海內外。  核心提示  南安市侖蒼鎮蔡西村附近有條古驛道(俗稱古官道),歷史上這裡車馬絡繹、繁華聚散,而今卻平靜得像一處被遺忘的桃源之地。離古驛道不遠有座歷經數百年風雨的寮洋宮,民間信仰在這裡交匯、融合,由此亦可窺見久遠的歷史轍跡。
  • 廣東598名少年兒童以繪畫傳承南粵古驛道文化
    圖為「藝道遊學 中國南粵古驛道第四屆少兒繪畫大賽」廣東省總決賽開幕式。12月20日攝  新華網廣州12月21日電(記者魏蒙)12月20日上午,在廣東省江門市所轄開平市塘口鎮舊墟糧倉,「藝道遊學 中國南粵古驛道第四屆少兒繪畫大賽」廣東省總決賽拉開帷幕。598名少年兒童現場繪畫,展現出濃鬱的嶺南地域文化特色。
  • 漫畫長圖,穿越古今體驗不一樣的「南粵古驛道」
    南粵古驛道起源於秦漢,在明清時期形成完整的網絡系統,至今已有2200年歷史。 但是翻開南粵古驛道的地圖,你會驚奇地發現幾乎每條在深山中的古道並非像中原古道那樣,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而是通過相鄰水系,順著密布的水網去到更遠的遠方…… 那麼,南粵古驛道的「徵途」在哪?它是怎麼出現的?我們先從古驛道誕生的那一刻說起……
  • 2019南粵古驛道少兒繪畫大賽總決賽將在汕尾舉行
    2019南粵古驛道少兒繪畫大賽總決賽將在汕尾舉行 2019-12-05 09:17:00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