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站
來鳳驛
來鳳驛,是伴隨成渝古道而肇興的。舊時,官員、客商、馬幫、挑夫通過「東大路」往返重慶和成都,單程需要 14 天左右。
古來鳳驛(版畫)
此程中西去的客商人翻山越嶺之後必須在來鳳驛打尖歇氣,東來的商人來鳳驛則成為他們留宿的最後一個驛站,而過往官差商旅、郵傳人員,也以來鳳驛作為歇息食宿、交接換班和馬匹飲水上料的理想之地。加之長江二級支流璧南河自北向南流經來鳳,老街便分布在跨璧南河的古道兩側。
來鳳古驛道
地處水陸要衝來鳳驛,相比於「東大路」上其他因古道而興起的中心城鎮,交通上具有更大優勢。來鳳驛與龍泉驛、雙鳳驛、白市驛被譽為「四大名驛」。
同治《璧山縣誌》關於設立來鳳驛的記載
來鳳周氏百歲牌坊
王翰林府的「製藥生意經」
來鳳驛古驛道上的商貿繁榮,王翰林府可以見證。
王翰林府位於來鳳街道孫河村五組老虎嘴山下,為清代翰林王倬建造,民國時期成為重慶著名藥商黃岐生的宅第和開設的「天生元」藥號。
王翰林府遠景
當地老百姓說,當時還有不少工人在府中製藥,藥品生產線已十分純熟。因原主人王倬在清道光年間擢升翰林,因此莊園被稱為翰林山莊、翰林院,如今是一座民間博物館。
相傳,有一天,黃岐生抬人到江津,巧遇長江邊有一艘載米船翻了。大米進了水生了黴,被船主拋棄,觸動了黃岐生挑回家去做丸藥賣的想法。於是寄了滑幹僱了幾個挑夫把黴米挑回家曬乾,炒糊後磨成粉,加上蜂蜜製成健脾丸(專治小兒腸胃病的丸藥)出售。
由於療效好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遂在本地租房僱工擴大生產。又派專人去重慶商業場西三街租櫃檯銷售,最初的商號取名「濟生堂」,當時都把黃歧生稱為黃濟生。以後更名為「天生元」,逐漸積累了資金,後又陸續開發出霍香正氣丸和戒菸丸等新品種丸藥。
天生元藥丸清單
翰林府背後是蒼莽綿亙的縉雲山脈,宅基地背面是挺拔高聳、層巒疊翠的帽形山體,山上有一塊凸出的巨石,形如一隻坐臥的老虎,躍躍欲跳,活靈活現,被稱為「老虎巖」、「虎跳石」,此山得名「虎巖山」。山嶺上有一座天燈寺,始建於明初,又名聖燈寺,古時稱為聖燈巖,寺廟與老虎巖相鄰。相傳半夜時,山巖有燈形光芒四射,奪目耀眼,故寺廟題有「危巒石火闢何年,變幻如熒照大千」。
乘風破浪「百歲坊」
從來鳳場口到東山白家水庫沿路,有一棟青瓦房被白色的圍牆圍住,四周是參天的綠色大樹,推門而入,一塊掩映在樹林中的「百歲坊」,像一位儀態端莊的優雅老人,驚豔了歲月。她靜靜地看著腳下的古驛道,古驛道的稜角變得圓潤,四周開滿野花,偶爾雨後長出一兩朵小蘑菇。
古驛來鳳,自明朝設驛以來,商貿繁榮。在古驛道·三道牌坊段原老驛路上,自西向東佇立著「功績坊」、「百歲坊」、「節孝坊」三座牌坊,當地俗稱「三道牌坊」,其中只有二道牌坊「百歲坊」保存最為完好。
「二道牌坊」的全名叫「旌表例贈奉直大夫周紹熙之妻何氏百歲坊」。周紹熙是璧山來鳳人,妻子何氏在家中嚴守婦道,待人和善,受人尊敬。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其孫輩周繼盛等在祖母何氏滿 100 歲時,經聖旨批准在此修建這座石牌坊。
該牌坊高 11.7 米,寬 7.88 米,四角八翹巧奪天工,醒目的 4 根石柱構成了牌坊的三道門,正中是大門,兩邊是小門,門之間塑有栩栩如生的青獅、白象、麒麟等吉祥動物。正面刻有川渝高官恭賀名錄及「昇平人瑞」四個大氣,背面刻有翰林劉宇昌篆書的何氏百歲坊序和「貞壽之門」四個大字。
整座牌坊雕刻工藝精湛,形態優美。據當地老百姓相傳,周氏牌坊其實也遭遇過拆除的危險,幸虧得益於當時住在周氏牌坊旁的一位老人,他一直保護著這座牌坊不受外人破壞,牌坊周圍修起圍高牆,因此周氏百歲坊保存完好。
老舍「打尖兒」來鳳驛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北京滿族正紅旗人,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著名作家。
據《來鳳街道志》記載,抗戰時老舍客居重慶,曾與賴亞力、王冶秋有青城山、成都之行,老舍先生則有《青蓉略記》記其事。文中講到他們在來鳳驛打尖兒休息的情況:
今年八月初,陳家橋一帶的土井已都幹得滴水皆無。要水,須到小河灣裡去「挖」。天既奇暑,又沒水喝,不免有些著慌了。很想上縉雲山去「避難」,可是據說山上也缺水。正在這樣計無從出的時候,馮煥章先生來約同去灌縣與青城。這真是福自天來了!
八月九日晨出發。同行者還有賴亞力與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頗不寂寞。在來鳳驛遇見一陣暴雨,把行李打溼了一點,臨時買了一張蓆子遮在車上。打過尖(註:意為「吃過飯」),雨已晴,一路平安的到了內江……
當地美食「來鳳魚」
來鳳當地最有名的美食,就是「來鳳魚」。「來鳳魚」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近年來重慶「江湖菜」流行之鼻祖,之後才有辣子雞、芋兒雞、郵亭鯽魚、太安魚等。
而後來這些流行的「江湖菜」,在烹製手法上,都沒有擺脫「來鳳魚」的影響,出鍋前一抔滾燙的油辣子澆在鮮嫩的魚肉上,油爆爆的,芳香四溢。
康熙年間,來鳳魚由來鳳驛有名的鄧家魚館創製,其以麻、辣、鮮、香、嫩為突出特徵吸引了南來北往的食客,並聲名遠播,使這一技藝一直延續並逐漸發揚光大至今。「來鳳魚」經掌門人唐德興、唐治榮、鄧胖子、陳中文等一代名廚的發揚光大,更是名聲大振、譽滿天下,巴蜀乃至西南地區許多人都把品嘗「來鳳魚」作一種時尚。
楊萱庭欣然題書「鮮魚美」,高狄盛讚「別有風味」,遊本昌評價「來鳳鮮魚甲天下,不吃狗肉吃鮮魚」,龍雲之女龍國碧感嘆「有如還鄉」。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瑞芳、畫家範曾、影星劉曉慶、歌星蔡國慶、李丹陽等,都曾慕名到來鳳驛品嘗過「來鳳魚」。
此時,由於成渝公路承擔了重慶、成都主要交通,所以,來鳳魚以其獨有的風味吸引了川渝兩地的大量食客,又為來鳳魚菜品的多樣性添加了助力。
這也意味著,如今想要吃「來鳳魚」,直接走成都到重慶的高速公路,是吃不到的!走一段244國道,吃上當地新鮮的來鳳魚,別有一番古驛道風味。
綜合 川報觀察
編輯 羅夢丹
校對 冉暉昱 全威帆
審核 黃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