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 | 古道雄關今猶在,郎關直道接成渝

2020-12-19 上遊新聞

石埡口。

「郎關直道」摩崖石刻。

上周,老煉閒遊專欄刊發了《且同古人行 聽風涼亭關》一文後,有朋友留言說,希望老煉能帶領大家去尋訪東大路(即成渝正西路官道)上的二郎關。

於是,約了幾個喜歡古道的朋友,去尋訪東大路上的這個重要關隘。

東大路

在重慶有史料可查的古道中,名氣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連接成渝兩地的東大路了。有專家指出,1995年建成通車的第一條成渝高速公路,就是基本按照東大路的走向修建的。

其實,東大路的名稱,是按照成都到重慶的方向確定的。而在重慶的古道歷史上,東大路還有另外好幾個稱謂——成渝南道、巴縣大路、川東大路、中大路等。而從重慶出發,卻是由東至西,從通遠門出發,經佛圖關、大坪七牌坊、石橋鋪、二郎關、白市驛、走馬鋪、來鳳驛、永川、榮昌、峰高驛、隆昌(隆橋驛)、安仁驛、內江、珠江驛、資中、簡陽、龍泉驛到達成都的迎暉門。

二郎關

同行的古道發燒友趙爽說,原來到二郎關的古道,是從上橋上山。近年來,由於重慶西站的修建,已無法原路上山了。於是我們驅車從山洞街道山田路的一條小馬路進入,從上往下到達二郎關。

將車停在一個森林防火的監控攝像頭前,再沿平緩的山路前行約三百米,就到了二郎關關口。據資料顯示,古時關口處有一座二郎廟,設關時駐關兵丁們也住在廟裡,關亦因廟得名二郎關。至於在什麼年代建關,已無從知道,但不會晚於明朝。趙爽指著路邊森林防火碑前的一塊平地說,據考證,古時的二郎廟就在這裡。

站在關口往下望,一條石板路蜿蜒通往山下密林,這就是東大路了。老實說,從上往下看時,並不覺得二郎關有多麼險要,但當我們沿著古道下行數十米後再回望關口時,就切身感受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據古籍記載,東大路上的佛圖關、二郎關、龍洞關(在今山洞與白市驛之間)三關,是重慶城西的著名關隘,故有「自浮圖至此,三關疊障,守者得人,可收丸泥之功」的說法。

正因有著這樣的地位,二郎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在二郎關經歷的眾多歷史事件中,明代著名女將領秦良玉在此大戰叛軍的「二郎關之戰」,是最為著名的。此戰之後,秦良玉趁機攻克佛圖關,成功收復重慶,明朝官兵也轉守為攻,並最終在1623年成功平定此次叛亂。

石埡口

趙爽說,沿著這條古道繼續往上橋方向走,還可尋訪石埡口與「郎關直道」摩崖石刻。

我們穿過一片茂密叢林,來到一小片開闊的平地,路邊有一個涼棚,幾個老年人在打牌,還有兩個小朋友躺在旁邊的吊床上看書,不遠處,兩個阿姨與一位大叔正在練習國標舞。

繼續前行,走過一段平緩的沙石路,再登上數十級石階,就到了石埡口。

石埡口可謂名副其實,它是一道在山脊的原生整石上鑿出的石門,左邊通往山頂,裸露的石脊如一條不見首尾的巨龍,隱沒於叢林之中。在靠近石門的地方,有一組土地公婆的塑像,旁邊還有「二郎諸神位」的石碑。沿著石碑旁的小路往山頂方向行十來步,就看到了「郎關直道」摩崖石刻。

石刻不大,約兩米見方。除上方橫排的「郎關直道」四個大字外,下面還有幾行小字:「理直則壯,路曲難行,鑿開直道,三代斯文」,言簡意賅地道出了石埡口與古道的關係。雖然沒有留下年號,但從大氣磅礴的書體與古意盎然的風格看,是極具書法價值的。

石門右邊的山脊,略低於左邊,一條小路穿過松林,通往懸崖邊。一路上的自然山石,造型奇特,妙趣橫生。在懸崖邊,老煉見到了常來此鍛鍊的曾大爺,他指著懸崖邊一塊巨石說,你看像不像一個巨大的香爐。老煉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領,不過這塊上大下小的巨石,與旁邊虯枝如龍的松樹相配,倒是畫面感極強。

此地視野極開闊,往前看,是望不到盡頭的群山;往下看,是正在建設中的重慶西站;往上看,是二郎關所在的畫鞍山口……歷史與現實,就這樣完美地交疊在我們眼前。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煉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德化虎豹關:古道雄關今猶在
    昔日德化瓷輸往泉州港重要關口——虎豹關:古道雄關今猶在在德化三班鎮錦山村與永春吾峰鎮之間有道山口,永德古道正由此經過,昔日在此處曾設立關隘,名為虎豹關。古代從德化南往永春、泉州,是條重要官道。清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大田二縣劃歸其管轄。公路開通前,在這條蜿蜒的古道上,每日挑夫、客商、行人往來不絕。
  • 重慶珍檔 | 這道雄關 見證了傳奇女將秦良玉的風採
    作為一名武將,為何魯岱會在遊歷二郎關後發出「峻岭礙雲路,危峰觸玉京」的感嘆呢?張南認為,這還和二郎關的整體地形地貌有關。「在清代的《巴縣誌》上,對二郎關的地形是這樣描述的:『復傍巖曲折,萬仞深壑,一門洞開』」張南說,雖只有寥寥數語,但我們卻可從中感受二郎關的威武霸氣。二郎關的關門在大部分時間是敞開的。對此,魯岱詩中有「嚴關今不閉」的詩句為證。
  • 重慶璧山新增一座主題公園 重現成渝古道文化
    還原成渝古道「四大名驛」。新華網發 (圖片由璧山宣傳部提供)新華網發(曾清龍攝)  新華網重慶1月12日電(歐陽虹雲)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重慶璧山加快與中心城區同城化,傾力打造主城都市區「迎客廳」。1月12日,重慶璧山區古道灣公園、黛山大道南延線、璧南片區水資源調配工程三個重點民生項目正式竣工投用。古道灣公園再造明清成渝古道四大名驛——「來鳳驛」,重現舊時郵驛組織急遞鋪的文化風貌,營造「重慶第一關」老關口的浩然意境。
  • 廣東韶關:南粵雄關與梅嶺古道,嶺南第一關,風景美,故事多
    梅嶺古道,位於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關古道始通於秦漢。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向唐玄宗諫言開鑿梅嶺。此項工程浩大,經過艱辛努力。古道幽靜,風景純美,故事眾多,「一步跨二省」,最值得來看看。行攝路上,一起探索。
  • 「分享」漫步古道雄關——煉象關與老鴉關
    但當我乘坐D8656次動車從昆明到祿豐南站與驢友匯合後才得知,由於驢頭老大今天單位有事不能親自帶隊,加之近期雲南大部份地區大雨多,河水水位上漲,泥石流頻發,響水河水位已上漲到膝關節處,為了大家的安全,領隊決定啟用老大凌翼天祥制定的備選方案,放棄響水關,改走煉象關和老鴉關。從前,南方古絲綢之路昆明至大理要經過「九關十八鋪」雄關古道。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關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關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雄關古道夕陽斜-中新網
    雄關古道夕陽斜 2013年02月21日 11:29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仙霞關又有五道關,險要之處,僅容一馬通行,山勢崔嵬,彎道曲折,步步皆險,實在是一道天造地設的雄關。所以自古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自漢、唐以來,仙霞嶺就把自己的名字深深鐫刻在中國東南方的戰爭史上。宋元更迭、元明交替、明清易代,仙霞嶺無不目睹雙方的列戟連雲、旌旗獵獵;近代,太平天國運動、軍閥混戰、北伐、抗戰、國共戰爭,仙霞嶺也從未缺席。
  • 歌曲《我在劍門關等你》詞作者伏子光,雄關兒女世代賢良!
    這首《我在劍門關等你》,由伏子光作詞,李書偉作曲、演唱,由八千裡路(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五丁開山,不老的傳說,滾滾濃煙 你從歷史走來,劍門關是我美麗的家鄉,是我美麗的家鄉。天險屏障,佑我泱泱華夏,雄關兒女,世代賢良,紫荊樹下,許下千古不變的佳話。
  • 成渝雙城千秋事 古道新篇看簡陽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正是站位新時代對成渝雙城千百年來互動與互融的一次戰略意義上的升華,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簡陽是千百年來成渝交往主要通道——成渝古道上的重要一站,被譽為「蜀都東大門」,從重慶來成都,過了簡陽,就進入了成都地界,是古時兩地陸路必由之「古驛站」。
  • 川鄂古道上的一道雄關——謀道銅鑼關
    今年8月,本人在湖北蘇馬蕩魚木寨考察中,發現從蘇馬蕩馬蜂坳至魚木寨之間的途中,有一處景點叫銅鑼關。幾次途徑此地都是一晃而過,但是覺得景色還不錯,於是後來專門去了一次。 銅鑼關位於今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西部(1955年12月20日前屬四川省萬縣羅田鄉管轄)的銅鑼村。
  • 雄關古道煉象關,以前昆明至大理要經過九關十八鋪
    旅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今天來到了煉象關,剛到這裡有一種穿越的感覺,"煉象關"始建於明朝(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共由五道關樓、古街道、居民庭院、三華寺四大部分組成,從關口至關尾全長750米,共建有五座關樓,一座石拱橋和數十家鹽商庭院,實為罕見。
  • 老街古道今猶在
    百年曾氏今何在,老樹蒼蒼鳥自翔。6.煙雨柳江文/一若陶公雲繞青山霧繞樓,一灣春水碧芳洲。誰家玉笛飛香榭,星雨疏疏動客愁。老街古道今猶在,不見當年造福人。12.題圖文/緣~王伯剛流雲似霧又如煙,漫漫綿綿鎖遠山。翠樹明湖仙隱處,天庭此際落人間。
  • 成渝古驛道 拔萃千年文脈走出14位狀元郎
    其中包括明代大才子楊慎(號升庵),四川高等學校(今四川大學前身)校長駱成驤,重慶「狀元雙子星」馮時行、蒲國寶等。為何成渝古驛道周圍「特產」狀元?6月底7月初,記者兵分四路,赴四川內江、資陽,重慶璧山等地探訪。▲璧山「狀元橋」巴蜀首位狀元揭幕「狀元雙城記」「狀元橋在哪裡呢?」
  • 重慶珍檔丨上世紀70年代重慶社會生活老照片 重慶人真的很會享受生活
    {"title":"重慶珍檔丨上世紀70年代重慶社會生活老照片 重慶人真的很會享受生活", "url":"/hot/2018-11-28/1266781.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hot/2018-11-28/04b918b29dab921e53eb637d88a19ae1
  • 水文化|斜谷雄關話烽煙
    我喜不自禁地踱至牌樓另一面,「斜谷雄關」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果然鑲嵌其中。猶記起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所云,原來此地山川形勢、關塞險隘、集鎮道路真可昭九州之脈絡。斯人已逝,但三國幻影、古道遺風還是穿越千年匯聚於此,能在剎那間將雄關的靈魂喚醒,羽扇綸巾呼之欲出。遙想當年群雄逐鹿,三國鼎立,諸葛孔明屯兵五丈原,率蜀軍六出祁山,意圖一統中原。
  • 川南第一雄關——雪山關,永遠矗立在我心間
    川南第一雄關——雪山關,距我的老家雖然只有十多公裡,以前我卻一直沒有登上去過,所以一直嚮往。近日筆者利用在老家陪父母過春節的機會,專門徒步去雪山關遊覽一番,沿途拍攝了大量照片。家鄉的雪山關,雄關巍巍,永遠矗立在我心間。
  • 萬裡長城西端隘口,河西走廊之咽候,「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最西端的隘口,位於河西走廊的咽喉,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於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開建,它北接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用了168年才建成。嘉峪關關城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端的長城組成,全長60公裡。
  • 崤函古道第一關-「函谷關」
    函谷關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東臨弘農澗河,河寬流急;南依秦嶺,巍峨挺拔;西靠衡嶺,綿延逶迤;北瀕黃河,驚浪滔天。函谷關有三處,第一處關是周、秦函谷關。據乾隆十二年(1747)《靈寶縣誌》載,靈寶在夏商為豫州地,周為畿內,始置函谷關。
  • 長城上最大的關隘,「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中國有九大雄關,都為兵家必爭之地!圍繞著這些著名的關隘,歷史上曾經發生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大劇。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 雄關古道下的柔情似水,也是山西的「泉村」,來這裡盡享水寨風情
    毛澤東的詩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寫出了軍人戰士的豪邁與慷慨激昂,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長城似乎就是男兒本色,英雄烈士的象徵與寄託,包括電視劇《霍元甲》的主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也是讚美民族英雄的愛國情懷,而在我們的固定印象中,英雄就應該是男兒當自強,但是俗話說巾幗英雄,誰說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