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埡口。
「郎關直道」摩崖石刻。
上周,老煉閒遊專欄刊發了《且同古人行 聽風涼亭關》一文後,有朋友留言說,希望老煉能帶領大家去尋訪東大路(即成渝正西路官道)上的二郎關。
於是,約了幾個喜歡古道的朋友,去尋訪東大路上的這個重要關隘。
東大路
在重慶有史料可查的古道中,名氣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連接成渝兩地的東大路了。有專家指出,1995年建成通車的第一條成渝高速公路,就是基本按照東大路的走向修建的。
其實,東大路的名稱,是按照成都到重慶的方向確定的。而在重慶的古道歷史上,東大路還有另外好幾個稱謂——成渝南道、巴縣大路、川東大路、中大路等。而從重慶出發,卻是由東至西,從通遠門出發,經佛圖關、大坪七牌坊、石橋鋪、二郎關、白市驛、走馬鋪、來鳳驛、永川、榮昌、峰高驛、隆昌(隆橋驛)、安仁驛、內江、珠江驛、資中、簡陽、龍泉驛到達成都的迎暉門。
二郎關
同行的古道發燒友趙爽說,原來到二郎關的古道,是從上橋上山。近年來,由於重慶西站的修建,已無法原路上山了。於是我們驅車從山洞街道山田路的一條小馬路進入,從上往下到達二郎關。
將車停在一個森林防火的監控攝像頭前,再沿平緩的山路前行約三百米,就到了二郎關關口。據資料顯示,古時關口處有一座二郎廟,設關時駐關兵丁們也住在廟裡,關亦因廟得名二郎關。至於在什麼年代建關,已無從知道,但不會晚於明朝。趙爽指著路邊森林防火碑前的一塊平地說,據考證,古時的二郎廟就在這裡。
站在關口往下望,一條石板路蜿蜒通往山下密林,這就是東大路了。老實說,從上往下看時,並不覺得二郎關有多麼險要,但當我們沿著古道下行數十米後再回望關口時,就切身感受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據古籍記載,東大路上的佛圖關、二郎關、龍洞關(在今山洞與白市驛之間)三關,是重慶城西的著名關隘,故有「自浮圖至此,三關疊障,守者得人,可收丸泥之功」的說法。
正因有著這樣的地位,二郎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在二郎關經歷的眾多歷史事件中,明代著名女將領秦良玉在此大戰叛軍的「二郎關之戰」,是最為著名的。此戰之後,秦良玉趁機攻克佛圖關,成功收復重慶,明朝官兵也轉守為攻,並最終在1623年成功平定此次叛亂。
石埡口
趙爽說,沿著這條古道繼續往上橋方向走,還可尋訪石埡口與「郎關直道」摩崖石刻。
我們穿過一片茂密叢林,來到一小片開闊的平地,路邊有一個涼棚,幾個老年人在打牌,還有兩個小朋友躺在旁邊的吊床上看書,不遠處,兩個阿姨與一位大叔正在練習國標舞。
繼續前行,走過一段平緩的沙石路,再登上數十級石階,就到了石埡口。
石埡口可謂名副其實,它是一道在山脊的原生整石上鑿出的石門,左邊通往山頂,裸露的石脊如一條不見首尾的巨龍,隱沒於叢林之中。在靠近石門的地方,有一組土地公婆的塑像,旁邊還有「二郎諸神位」的石碑。沿著石碑旁的小路往山頂方向行十來步,就看到了「郎關直道」摩崖石刻。
石刻不大,約兩米見方。除上方橫排的「郎關直道」四個大字外,下面還有幾行小字:「理直則壯,路曲難行,鑿開直道,三代斯文」,言簡意賅地道出了石埡口與古道的關係。雖然沒有留下年號,但從大氣磅礴的書體與古意盎然的風格看,是極具書法價值的。
石門右邊的山脊,略低於左邊,一條小路穿過松林,通往懸崖邊。一路上的自然山石,造型奇特,妙趣橫生。在懸崖邊,老煉見到了常來此鍛鍊的曾大爺,他指著懸崖邊一塊巨石說,你看像不像一個巨大的香爐。老煉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領,不過這塊上大下小的巨石,與旁邊虯枝如龍的松樹相配,倒是畫面感極強。
此地視野極開闊,往前看,是望不到盡頭的群山;往下看,是正在建設中的重慶西站;往上看,是二郎關所在的畫鞍山口……歷史與現實,就這樣完美地交疊在我們眼前。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煉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