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紀錄片和歷史劇的界限正在消失,這裡藏了一個天大的誤會

2020-12-14 影視獨舌

2017年,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央視一套播出時,央視紀錄頻道同期排播了一部歷史紀錄片《喋血長平》。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主創用將近10集對長平之戰前前後後進行了全方位的表現,佔全劇四分之一的篇幅。

同題同臺對壘,4集系列「劇情紀錄片」《喋血長平》的口碑卻逆襲了。這部預算低廉、群演最多時40人、3天完成外景拍攝的片子,在豆瓣上評分9.2。有一條短評點讚人數很多——「這才叫紀錄片,《大秦帝國之崛起》還不如紀錄片拍得好。」

2020年,電視劇《大秦賦》在央八播出之時,湖南衛視在黃金檔排播了一部紀錄片《中國》(第一季)。這個以人物串起來的中國思想文化簡史,從春秋戰國講起,第四集《一統》正好覆蓋了《大秦賦》的劇情。

相比起《喋血長平》的寒酸,紀錄片《中國》的班底算得上豪華,不僅邀請了著名電影攝影師羅攀、日本配樂大師梅林茂加盟,還請來焦剛、於朦朧、汪涵、何炅等明星來演繹歷史人物。

直接給電視劇和紀錄片分高下,是網友在表達一種情緒,不能當真。然而,從技術指標與表現形態上來看,紀錄片和電視劇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我們真要把紀錄片當電視劇來看嗎?

《中國》的審美超越電視劇了嗎?

「歷史類紀錄片用再現表達,全世界都在這麼幹,但我認為依然沒有解決一個問題,你要拍到什麼程度?可能99%電視紀錄片的再現追求,就是一個三流電視劇的審美。我始終認為,紀錄片的再現美學要求是高於電視劇的,甚至要高於絕大多數的電影。

你現在看西方人的歷史類紀錄片,不管是BBC還是Discovery做,或是國家歷史頻道做,它的美學風格還是像電視劇,無非技術更好一點,錢花得更多一點,特效場景做得更壯觀一點。我們講的是『中國』,那麼用象徵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更真實的狀態,我覺得我們是做到了,它是高於電視劇的。」

在澎湃新聞一篇名為《紀錄片的審美》的專訪中,《中國》的總導演李東珅侃侃而談。顯然,他對這部作品的品質非常自信。

除了羅攀和梅林茂,紀錄片《中國》還有一張王牌——李東珅。李東珅的團隊曾經拍過兩部高口碑的紀錄片《河西走廊》《重生》。

在這兩部作品中,李東珅都是製片人,這一次他聯合《大國崛起》的撰稿人周豔一起做了導演。《河西走廊》與《重生》的聯合導演王新建、趙啟辰都沒有參與《中國》。

看了4集《中國》,所謂「紀錄片的審美」確實不是一句虛言,但也有些「孤芳自賞」了。儘管《中國》豆瓣尚未出分,然而我認為它很難超過《河西走廊》與《重生》。

「畫面挺美的,拍攝手法不錯,內容單薄無新意,適合小學生或者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的人看。」在《中國》的豆瓣主頁上,類似的評論比較集中。如果文本內容跟不上形式創新,那麼難免會淪為一種「PPT美學」。

《中國》的視覺呈現,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實景拍攝,一般是人物在山林之中,攝影與打光都呈現一種油畫的感覺;一種是搭景拍攝,布景與人物表演象徵意味十足,更接近舞臺劇風格。

總體來看,《中國》的歷史再現,追求的是一種歷史儀式感,更多表現的是當代人的一種浪漫情懷。在觀看過程中,這個紀錄片會讓人聯想起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中,張藝謀對於中國文化元素的運用,尤其是那個人物版片頭。

李東珅談到這次創作,認為最大的變化是「去劇情化」和「假定性美學」。全片以50格拍攝,所有鏡頭全部放慢一倍速度;道具走極簡主義風格,一座高牆就是一座城池,一扇大門意味著一座宮殿;在第4集中,秦始皇面前的LED屏上甚至出現了驚濤駭浪。

從表現形式來看,《中國》不可謂大膽。它追求的是一種「間離」效果,使用了包括裝置藝術、舞臺劇等不少先鋒藝術表現形態,但裝進去的卻是「平平無奇」的內容。難免給人以「牛刀殺雞」的感喟。

近年來,中國影視行業都追求一種形式創新,在文本上卻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我把這種「用精緻的畫面閃瞎你」的視覺搭配文本瘸腿的現象稱之為——美學煽情。美學煽情大行其道,有著複雜的原因,但無疑這是一種能夠以高效率「震懾」住觀眾,讓其為「曠世奇作」打高分的一種手段。

從本質上來講,「美學煽情」與「情感煽情」一樣,都是一種營銷思維,是一種追求破圈的爆款速成方法論。因而,在我看來,紀錄片美學沒有超越電視劇,反而沾染了不少影視劇的陋習。

網紅歷史紀錄片的「致富密碼」

起用明星來「出演」紀錄片,早已蔚然成風。

2019年12月,金鐵木導演的「劇情式歷史紀錄片」《戰國風雲之列國》在騰訊上線。該片的演員陣容有海一天 、于榮光 、鄭則仕、林永健、王勁松、李立群、喻恩泰,基本上每一集都請了一個明星。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出演張儀的喻恩泰,在這部紀錄片中飾演了商鞅。

金鐵木是中國歷史紀錄片領域的金字招牌,他的代表作有《復活的軍團》《圓明園》《大明宮》《玄奘之路》《佛國記》《神秘的西夏》……某種程度上來講,《圓明園》《大明宮》通過特效對於歷史建築群的還原,是超越了絕大部分影視劇的。

近年來,金鐵木也在探索網際網路傳播環境下歷史紀錄片的發展路徑。他與B站合作過兩季實驗紀錄片《歷史那些事》,這兩部紀錄片更加符合短視頻時代的碎片化傳播,希望「讓紀錄片更小一些、更鮮活一些、更生動一些、更自由一些。」

《戰國風雲之列國》也是一種新的探索。相比起之前的作品,該片的「劇情演繹」多了起來,旁白最大限度進行了壓縮。最終呈現的效果並不是很成功,有豆瓣網友評論道,「可惜了這個陣容,這種嘗試想要結合紀錄片與影視劇二者之長,卻既失去了紀錄片的厚重感,也沒有電視劇那麼強的代入感。」

要說近年來最成功的歷史紀錄片,那自然是《河西走廊》。在豆瓣上,3.8萬人參與給出9.7的分數,與歷史劇最佳《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打平。

不管是《河西走廊》,還是之後的《重生》,這個團隊應該是歷史紀錄片中最重視形式創新的。

《河西走廊》從美國請來了專門的「風光攝影」,並且邀請希臘著名音樂人雅尼創作主題音樂,這大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視聽指數。該片在文本上也非常走心,加上「一帶一路」政策帶來的河西走廊旅遊熱,這部紀錄片被不斷安利,名聲大噪。

《重生》則是一部「理論文獻片」,講述了1921年到1949年28年的黨史,創作時間只有6個月。「如果說《河西走廊》是在大海中學遊泳,那麼《重生》就是在溫泉池裡跳水上芭蕾。」導演趙啟辰在創作手記中寫到。《重生》向幾部知名美劇的攝影指導發了一封公開信,最終與《紙牌屋》第三季的攝影指導Martin達成了合作。

作為一部理論文獻片,《重生》並沒有比重大革命歷史劇有更多史料上的突破,但影像確實做得漂亮。豆瓣評分9.0,應該是同類紀錄片中的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片尾曲獨闢蹊徑,竟然選了羅大佑創作的一首流行歌——《閃亮的日子》。

9.2分的《喋血長平》走的卻是另外一條道路。「《喋血長平》的創作初衷,既不是要給長平之戰蓋棺定論,也不是要發掘出什麼歷史研究新觀點。我們並不是要寫一篇史學論文,而是要跟普通觀眾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長平之戰。」導演劉元在豆瓣發文寫到。

《喋血長平》沒有明星,攝影、美術平平無奇,但它真正意義抓住了電視劇的「美學」訣竅——敘事。劉元認為,歷史就是最好的編劇,創作者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將歷史變成「故事」的方法而已,只要講故事的人用心去講,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真實歷史的魅力。

除了《喋血長平》,劉元的《生死連》《激變玄武門》口碑都不錯。「『像拍故事片那樣拍紀錄片』是我現階段能做的,將來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像拍紀錄片那樣拍故事片』。」劉元寫到。

事實上,《河西走廊》《重生》的導演趙啟辰已經開始逐夢影視圈,他是正在愛奇藝播出的懸疑劇《偵探語錄》的編劇之一,也參與了IP劇《贅婿》的改編工作。

再往前追溯,萬茜的代表作《柳如是》正是出於一部紀錄片導演吳琦之手,這也是一部很有特點的歷史傳記片。

歷史劇的參照系絕非「紀錄片」

有意思的是,在紀錄片越來越像電視劇的同時,電視劇也越來越像紀錄片了。

與經典歷史劇相比,今年播出的《清平樂》《大秦賦》在視覺上足夠「美學煽情」了,但是在戲劇性上卻都差幾口氣。它們絕非粗製濫造,但與好劇依然有距離。

這種「重術輕道」的審美,既與創作環境收緊有關,也與古裝劇的評價體系「民粹化」不無關係。不久前,劉和平發表在《文匯報》上的文章——《從歷史劇的詩性品格出發談一個真問題:正在忽視的歷史劇的本質特徵》談論的就是這個問題。

當輿情傾向於用「歷史真實」去否定「藝術真實」,消費反作用於生產,古裝劇可不變得越來越像紀錄片了?當「歷史真實」成為衡量古裝劇的絕對尺度,那麼就連「紀錄片」質感的電視劇也是漏洞百出的。

當紀錄片越來越像電視劇,電視劇何為?

首先,在美術、攝影這些視覺指標上應該更加精進。「服化道升級」已經不是古裝劇的加分項,而是保分項。既然如此,那麼影視創作者對此多花一些心思也無可厚非。不要為了所謂的接地氣、找網感而走稀奇古怪的「後現代主義」混搭風。

其次,發揮電視劇長篇敘事的藝術魅力,不要舍本求末,在戲劇性、思想性上好好發力。正如劉和平所言,歷史劇的本質屬性是詩性,歷史劇理應追求一種詩性品格。

好的歷史劇不能沒有精神高度。精神高度有賴於發光的主人公,比如《大秦帝國之裂變》裡的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比如《大明王朝1566》裡的海瑞,為民請命直斥皇帝之非。

好的歷史劇得有稠密而高質量的戲劇衝突。比如八爺黨和雍正從頭鬥到尾的《雍正王朝》,比如宮廷朝堂、內外徵伐的危機一浪高過一浪的《漢武大帝》。

好的歷史劇還可以用文學性來加持。比如劉恆創作的《少年天子》,主人公福臨沒有雄才大略,也不是精神高標,但他的個體自由被職業身份圈禁的困境,卻縱貫千古,普適人間。

總之,無論是紀錄片還是歷史劇,形式還是為內容服務的。品質的確立、提升和突破,首先要從立意和劇本抓起,然後是精美的視聽語言和生動鮮活的表演。

對觀眾和創作者而言,當下可能尤其要防範「買櫝還珠」的傾向。把視覺系統的美當作美的全部,那絕對是審美方面天大的誤會。

【文/楊文山】

相關焦點

  • 《大秦賦》是偽歷史劇?到底什麼才是歷史正劇
    所以,「歷史劇」是基於歷史的藝術創作。並不是為了表達一段歷史,完全不顧戲劇要求去死摳「歷史細節」。這樣拍出來的「歷史劇」觀眾是不喜歡看的。而且,這應該叫做「紀錄片」而不是電視劇。哪怕「紀錄片」在影像化的時候都有藝術化,畢竟歷史都已經過去時,後世怎麼可能還原真正的歷史。而關於「歷史劇」的創作一直以來,最終無非那八個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 劉和平:正在被我們忽視的歷史劇的本質特徵
    本文試圖以個人長年從事歷史劇創作的體悟和認識,從歷史劇的詩性品格談一下歷史劇與歷史學的區別,及歷史劇所具有的本質特徵。歷史劇和歷史學戲劇、小說的源頭是詩。歷史劇的敘述不能等同於歷史學的敘述黑格爾說:「歷史敘述是與歷史事跡與事件同步出現。」
  • 把歷史當作最好的歷史劇看
    把歷史當做最好的歷史劇看,其實是在向歷史上的政治家學習政治我看歷史劇的時候常想,原來中國古代史家就是把歷史當作歷史劇來看的。歷史劇通過人物和時勢的關係來模擬歷史,時勢充滿了鬥爭、機遇、變數,有陷阱有可能性,每個歷史人物都要在具體複雜變動的時勢之中,判斷形勢發展的可能性,揣摩人心,抉擇取捨,這些歷史人物的判斷和行動不但關乎歷史命運,更是把自己整個身家性命都搭在裡面。他們把觀眾帶入歷史的驚濤駭浪之中,讓我們處在他們的位置上,去考問其心術,去估量其行動的客觀後果,然後對他們有個評價。
  • 李成儒批《甄嬛傳》害人不淺,如何看待歷史劇?陳道明給出答案
    很多編劇對於各個朝代的歷史並不清楚,只想著怎樣寫出吸引觀眾的歷史劇,而演員的文化水平受限也使得他們並不知曉自己演的到底符不符合歷史,反正是「一個敢寫,一個敢演,一個敢拍」,真的是把「不知者無畏」表現的淋漓盡致。說到不尊重史實,抗日劇比起古裝劇有過之而無不及。
  • 《大明風華》:高規格歷史劇,讓歷史走進日常
    可以說,《大明風華》的人物個個有反轉和驚喜,人設層次遞進得當,在演員「嚴絲合縫」的演技運用之下,避免了扁平化處理。用觀眾的話說「好久沒見過這一個個人物都『不傻』的劇了」。 朱亞文扮演的男主朱瞻基堪稱全劇靈魂人物,看似風流不羈,實際腹黑縝密。
  • 正在消失的MCU與MPU之間的界限
    曾有一段時間,微處理器(MPU)與微控制器(MCU)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設備,微控制器完成「控制」相關的任務,根據外界信號刺激產生反應,微處理器主要執行處理功能,對數據處理和計算能力的要求較高。但如今由於內存架構的變化,兩者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
  • 歷史劇《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
    郭沫若藉助他的高深的藝術素養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巧妙地通過「橘園誦詩」、「排練九歌」、「招魂鬧劇」、「澤畔行吟」、「雷電獨白」五幕場景構成了歷史劇《屈原》的悲劇框架。其劇情曲直生動,層層推進,把人物置於風口浪尖上,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來刻畫描寫,升華主人公的人格品質,彰顯人物的愛國主義的情懷,以寄託作者自己的愛國思想,愛國情懷。
  • 四川雅安望魚古鎮:正在消失的歷史碎片(組圖)
    小小的望魚古鎮是一段正在消失的歷史碎片,那些掛在房簷的大紅燈籠顯得十分矯情,無法掩蓋古鎮的衰敗,還原古鎮昔時的喧譁。四川(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雅安望魚古鎮:正在消失的歷史碎片
  • 韓國歷史劇穿幫鬧國際笑話 古裝劇現毛主席詩詞
    圖為網友電視截圖    點擊查看熱貼:    韓國雷人歷史劇把毛爺爺的《沁園春·雪》搬到唐朝  韓國歷史劇穿幫堪稱「國際級」  隋煬帝身後屏風竟寫著毛主席詩詞  本報綜合消息 「韓劇畫面中同時,也有網友指出,劇中隋煬帝穿的衣服和冠冕很時尚,因為很「中式」,但絕對不是皇帝的龍袍。  《淵蓋蘇文》是韓國SBS電視臺在2006年至2007年間制播的100集電視劇,是高句麗時期的歷史人物淵蓋蘇文的故事,主要情節根據申採浩的《朝鮮上古史》改編。該劇製作費用高達400億韓元,堪稱韓國之最,並獲得了該國最優秀表演大獎。
  • 崔雪莉紀錄片預告 記錄片最後雪莉說:「不要誤會,我不是壞人」
    崔雪莉紀錄片預告 記錄片最後雪莉說:「不要誤會,我不是壞人」時間:2020-09-04 14:2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崔雪莉紀錄片預告 記錄片最後雪莉說:不要誤會,我不是壞人 MBC製作的崔雪莉的紀錄片預告上線了,很多人質疑這是在消費崔雪莉,但紀錄片並不是消費,而是在記錄她的美好
  • 央視紀錄片《歷史的拐點》:中國五千年跳不出的歷史定律,每一個人都該看看!
    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發展就是對這一觀點的最好印證:周朝末年七國紛爭,併入於秦;秦滅之後,楚、漢對壘,又並於漢;漢朝高祖劉邦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傳至獻帝,分為三國,最後三國又歸於晉;晉朝僅37載,又被分為南北朝……直到大清一統天下,又遇中國未有之大變革,消失在了現代文明的洪流中。在五千年的歲月長河裡,這些分分合合的故事在不斷循環上演。
  • 紀錄片《末代沙皇》
    一家美國的公司拍俄國的劇,還是歷史劇,一開始彈幕就滿天飛:千萬別黑~網飛大概也是怕背鍋的,所以這部劇採用了紀錄片加專家訪談加具體情節的演繹方式。歷史劇是個坑,尤其是製作精良的歷史劇,刷起來簡直停不下來。這位就是俄國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也是統治俄羅斯長達三百餘年的羅曼諾夫王朝最後的君主。
  • 豆瓣有5部9分以上的歷史紀錄片,喜歡陵墓和考古的到來
    紀錄片一直是我最喜歡看的類型,包括食物、歷史、自然和文化。我向喜歡歷史和古墓考古的朋友推薦5部歷史紀錄片,豆瓣9分以上。《東方帝王谷》東帝王谷位於中國西北渭河兩側的山谷中,四個王朝的周,秦,漢,唐,和中國早期的最重要都在這裡崛起,資本在這裡建立。
  • 王勁松參演的紀錄片,一集講一個國家的興亡
    遠的不說,就拿2019年開播的熱播劇《大明風華》來說吧,披著歷史正劇的外衣,結果陷入「不尊重史實」的風口浪尖。想不想看一部靠譜的古裝歷史劇?也就是說,與一般的歷史紀錄片不同,它採用的是以演繹的方式來呈現戰國時期那段波詭雲譎的歷史。該劇一共分為7集,每集60分鐘,一集講述一個國家的興亡。目前豆瓣8.2分,不論從主創、演員來看,還是形式、服化道來說,它都對得起這個分數。
  • 日語中有哪些外行人不懂的「天大誤會」?
    今天,松山日本語就為大家整理解答學日語的人常被問及的一些問題,希望大家看完後能夠解開那些「天大的誤會」!1、女優「優」在日語裡是「演員」的意思。
  • 年輕人正在改變「美食紀錄片」
    但事物有不同面相,倘若切換定義與視角,與其說這部《沸騰吧火鍋》是紀錄片,我更願稱它為高製作成本的「短視頻」。這才是我今天想說的:年輕人正在改變紀錄片。1最近數年,各大視頻網站持續釋放的新動能,讓紀錄片日趨成為年輕人的新寵。
  • 11部頂尖不同類型紀錄片,讓孩子暑假在家也能「觀看」世界
    「情景再現」的形式,以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了從漢代至今兩千多年河西走廊的歷史和文化變遷。這是一部專門為6~12歲兒童製作的歷史劇,集萌、賤、酷於一身,它把歷史講成了段子,但其中大部分又實實在在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 推薦九部極其優秀、真實的歷史劇,可惜沒能選出第十部
    跟此劇同樣水準的國產歷史劇太少太少了,而這份認真又太難得太難得了,有人說是唐史紀錄片,實際上它更像是貞觀朝話劇。劇本是阿城和唐史專家孟憲實共同編寫,基本上做到了尊重正史、較少戲說的原則。3、大明王朝1566這也許不是最還原歷史的,但一定是最醇厚的,相當深度的中國權謀和帝王之道演繹,一群戲骨的淋漓盡致。本文所選的九部歷史劇,他是最不符合歷史的一部,但是也是最有內涵、深意的一部。
  • BBC給孩子的6部人文歷史紀錄片,從小塑造大世界觀
    今天我們分享BBC出品的6部人文歷史類精選紀錄片,包括文化、文明、王室、戰爭、航海和自然共6個角度。不只帶孩子跑遍全球,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更用有趣的方講述當時的人們為何、如何做出了改變世界的決定,又受到了怎樣的影響。既帶孩子開眼界,激發歷史學習的熱情,更給孩子一種批判性的歷史觀和世界觀,適合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孩子觀看,更適合親子共賞。
  • 重慶珍檔丨這個地方因歷史名人得名,郭沫若曾在這裡創作過歷史劇...
    因歷史名人蹇義得名。蹇義原名蹇瑢,巴縣(今渝中區)人,生於1363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年號洪武。蹇義自幼勤奮好學,出類拔萃,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進士,到南京任職,時年22歲。因其為人正直公允,朱元璋欽賜改名為「義」。他長期擔任吏部尚書,主掌官吏的任免、銓敘、考績、升降等,為百官之長,故被尊為「天官」。歷經五朝,致力於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朝野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