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是偽歷史劇?到底什麼才是歷史正劇

2020-12-17 令狐怕光

文|令狐伯光

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導演,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主演的《大秦賦》開播。

這部劇經歷了改名風波,而且也壓了好長一段時間。

由於觀眾本來就非常期待,在經歷11月國產劇集體滑坡過後,現在開播可以說適逢其時。

電視劇剛開播好評如潮,口碑一度達到8.9分。

但是播出十集過後,口碑迅速下降,從8.9分直降到了8.3分。

因為口碑下降的原因,再加上一些缺點。

有些觀眾都在討論《大秦賦》是不是歷史叫劇?

那麼到底什麼是歷史劇?

歷史劇一定要忠於「歷史」

什麼叫歷史劇?

很多人覺得歷史劇一定要尊重「歷史」。

答案只對了一半。

因為我們把「歷史劇」三個字剖析開。

它先有「歷史」兩個字,但最後不還有一個「劇」字。

「劇」是什麼?

它終究就是戲劇啊。

而戲劇肯定是會想像化與藝術化的。

所以,「歷史劇」是基於歷史的藝術創作。並不是為了表達一段歷史,完全不顧戲劇要求去死摳「歷史細節」。

這樣拍出來的「歷史劇」觀眾是不喜歡看的。

而且,這應該叫做「紀錄片」而不是電視劇。

哪怕「紀錄片」在影像化的時候都有藝術化,畢竟歷史都已經過去時,後世怎麼可能還原真正的歷史。

而關於「歷史劇」的創作一直以來,最終無非那八個字!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國產歷史劇的劃分

中國的歷史很長,歷史上的故事就非常精彩。

同時因為當初中國影視產業的原因,80、90年代拍攝了很多歷史劇。

同時,這三十年也是國產歷史劇的巔峰時期。

2010年過後,眾所周知國產歷史劇衰落了。

而這三年年間,中國歷史劇數量和類型都太多了。

有些觀眾可能不清楚這些歷史劇有什麼區別,同時有的觀眾堅持認為某些不還原歷史的劇不是歷史劇?

根據伯光君個人劃分,感覺國產歷史劇大概這幾種。

1、嘗試「還原歷史」的歷史劇

中國上下5000年文明史,歷史本身已經足夠精彩。

影視團隊只需要根據史書,嘗試還原出那段精彩歷史。

那麼,它就是精彩的歷史劇。

央視《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貞觀之治》《漢武大帝》《大秦帝國2、3》等。

它們就是這種歷史劇的代表。

當然,我們拿史書去嚴格要求,誰都不可能符合歷史。

但這些歷史劇歷史人物,歷史大事件,歷史轉折和走向。

除了某些細節和藝術想像部分,絕大多數都是比較「符合歷史」的。

有人問《三國演義》這種「演義」作品,怎麼可能叫做還原歷史了?

《三國演義》是本歷史上留傳下來的歷史小說,央視版盡最大努力還原歷史小說,也算是儘量還原歷史的一種表現形式吧!

2、企圖「借古喻今」的歷史劇

這種歷史劇有著更高的追求。

他們企圖借中國歷史人和和事件,加以現代的觀念解讀和表達。

他們嘗試講出中國歷史,中國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某些真正的道理,有些甚至達到了「哲學思辨」的程度。

《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大秦帝國1》堪稱典範。

比如,現在我們一旦現在談到國產歷史劇的巔峰是《大明王朝》,很多人會跳出來說它一點都不還原「歷史」。

什麼服化道太差勁,整個核心矛盾「改稻為桑」是虛構等等。

這就是掉入了死摳「歷史細節」的問題上。

「歷史劇」本來就有藝術化和想像化的,如果嚴格去死摳「歷史細節」,這明顯就是削足適履了。

正所謂:

前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以古喻今」是中國很老的一個成語了。

這些歷史劇本來就借古代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用來喻示和警示當下發生的事情。

如果《大明王朝》都不叫歷史劇?

那中國也就沒有什麼歷史正劇了。

同樣改編自小說的《大秦帝國1》,為何放在這一欄呢?

因為《大秦帝國1》比較遵循小說,和真正的「歷史」偏差是比較較大的,至少比《大秦帝國2、3》的偏差要大得多。

但為什麼《大秦帝國1》口碑就要好得多呢?

這個放到《大秦賦》時一起講。

這些歷史劇,它們是歷史劇嗎?

我個人覺得,如果把年代設定到清末、民國再到建國後一段時間。

這些電視劇更偏「年代劇」一些,而不是歷史劇。

比如《大宅門》《喬家大院》《闖關東》等等。

下面這些劇倒也算歷史劇,但是上面兩種相比。

它們相對就不那麼的「歷史」了。

1、古裝戲說劇

這就是擺明的借著歷史整的「戲說」那一套。

以前怕觀眾不知道,在片頭打上「「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反正人家已經告訴觀眾它不是真實的了。

比如《宰相劉羅鍋》《康熙王朝》《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等等。

如果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當時某些所謂歷史劇的角色與後世的「網絡爽文」並無多大區別。

比如《康熙微服私訪記》。

每一次康熙等人被壞人抓住,關鍵時刻救火的「八府巡按」於世龍大人。

於大人出場太早康熙打臉打得不爽,出場太晚康熙則可能性命不保;所以,於大人每次出場的時機都非常的巧妙。

這種裝xx打臉的套路。

誰用誰爽,一直用一直爽!

2、古裝宮廷劇

如果上面是男頻向的古裝宮廷劇。

那麼,這個就就是女頻向的古裝宮廷劇了。

比如《戲說乾隆》《還珠格格》《大明宮詞》《孝莊秘史》等等。

這些劇則將男頻向的打壞人臉裝xx的套路,敘事重心放在了「言情」上面。

我們不能說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全部為愛情服務。

但它們的敘事推進,角色塑造確實廣泛的圍繞著「言情」來進行。

上述各種不同類型的劇集,基本上就已經概括了國產歷史劇的種類。

當然肯定會有遺漏,歡迎大家評論補充。

2010年後,歷史劇因為種種原因衰落了,戲說類古裝劇則得到發展。

但處於一種「群魔亂舞」的狀態,這裡便不展開講了。

《大秦賦》緣何口碑崩塌?

正在熱播的《大秦賦》是不是歷史劇?

答案是當然是歷史劇了,而且是以前那種歷史劇的模式。

但是這部劇播口碑下降得比較厲害。

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這裡對照前三部《大秦帝國》分析一下。

相信前面劃分的時候,就有人奇怪為何《大秦帝國》前三部分作兩檔。

《大秦帝國1》是那種「借古喻今」的歷史劇,而《大秦帝國2、3》是嘗試還原歷史的歷史劇。

那麼問題就來了?

為什麼《大秦帝國1》的口碑會高於兩部續集?

除了《大秦帝國1》的服化道更講究,趙季平配樂等製作更為嚴肅寫實,再到選擇的演員更加合適等等。

最大原因就是這部劇是「戲劇藝術化」的勝利。

只要稍稍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大秦帝國1》太過美化法家和商君。

同時敘事主角是秦國,其它六國的戲份相對來講比較少。

如果按照現在觀眾非得死摳「歷史細節」的那一股勁兒,它有太多不符合歷史的地方。

但是人家「戲劇藝術化」處理得更成功啊!

觀眾看到一個一窮二白的赳赳老秦,在商君和秦孝公辛苦經營之下,從最弱小國家而變得強國。

中間有理想和政治勢力的角力,權謀和友誼的抉擇。

再輔以樸素而又寫實的製作水平,演員們高超的演技相結合。

說實話,看《大秦帝國1》很有「新中國」剛建立段時間的即視感。

這才是中國觀眾都會感同身受的高級爽劇好吧!

《大秦帝國》後兩部口碑為何遜色?

主要原因正是它們更加的符合歷史了。

為此敘事由秦國轉為其它幾國,角色也擴充不少。

角色擴充就代表敘事重心肯定會分散,而各個國家的政治理念又不一樣,最終就導致電視劇缺少那種能吸引觀眾眼球的「戲劇衝突」。

因為它是歷史劇,強烈的戲劇衝突可以用重大的歷史事件來補。

但是,這兩部劇導演團隊處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上,顯然遠遠遜色央視版《三國演義》的水平。

最終就變成了故事劇情偶爾有亮點,但整部劇缺少《大秦帝國1》那種「樸素的生活理想和高貴的政治報復」的感覺。

那麼,《大秦帝國》後兩部為啥口碑還是不錯呢?

原因是演員選得好。

如果不是富大龍,寧靜等演員。

伯光君猜測後兩部的口碑未必有現在這麼好。

《大秦帝國3》很有可能還不如《大秦賦》。

尾聲

《大秦賦》是一部什麼樣的歷史劇呢?

如果按照上面的劃分,它大概屬於嘗試「還原」歷史的歷史劇。

但是它為什麼口碑會崩呢?

我個人覺得主要問題是演員選擇不當,其中讓40歲的張魯一演13歲的秦始皇堪稱劇組最大敗筆。

其它各個方面的爭議,相反都不是致命問題。

比如現在網上什麼「文化細節」不夠還原歷史,哪句臺詞不夠古風之類。

我們對比一下,就會發現觀眾前後兩種不同的態度。

前十集呂不韋、贏異人為主要角色時,難道就沒有這些爭議了嗎?

答案一直都在,但是演員們撐起了這些角色,呈現出了不少相當精彩的戲份(辛伯青的贏異人更是一改銀幕形象)。

所以,前期主流輿論都是誇「《大秦賦》像兵馬俑在攻城」。

「真正的歷史劇《大秦賦》回歸了」之類的正面言論。

當你主要優點比較明顯時,觀眾是會忽略缺點的。

第十集過後,張魯一飾演的13歲秦始皇上位。

觀眾感覺到演員和角色之間,那種強烈的無法彌補的違和感。

各種原本十多歲孩子說出的臺詞和戲份,更是強烈放大了這種違和感。

那些罵電視劇不符合歷史,罵段奕宏演技遠遠被高估,張魯一演技太爛等等方方論。

輿論立刻就反轉成為了主流。

當你的優點不再明顯時,觀眾是會放大各種缺點的。

如果本劇選擇對了的演員,或者讓張魯一更晚出場。可能仍然會掉些分,但保持前十集的口碑還是比較容易的。

最後,《大秦賦》現在才播出十多集。

而它一共有76集,最終整部劇質量如何還有待觀察。

作為比較傳統模式的國產歷史劇。

《大秦帝國》不能說獨一無二,但它確實是「一枝獨秀」。

意思是2010年後國產歷史劇有不少,但是《大秦帝國》卻是最知名的一個歷史劇系列。

《大秦賦》作為名義上《大秦帝國》的續集。

如果收官真的收得不好,還是挺可惜的。

尤其在當前歷史劇鳳毛麟角的情況下。

相關焦點

  • 情感溫度大於歷史厚度,別把《大秦賦》當成歷史正劇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睿近日,電視劇《大秦賦》開播,也意味著這部由孫皓暉小說《大秦帝國》改編的長篇古裝歷史系列連續劇來到了最終章。《大秦帝國》自2009年起開始影視化改編,前三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堪稱國劇良心,豆瓣評分分別為9.3分、9.2分、8.5分。
  • 《大秦帝國》說歷史正劇可以這麼玩
    第五屆網絡視聽大會上,「開啟歷史正劇新時代——我的嬴政,我的秦」主題沙龍上,著名學者型作家、《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慈文傳媒總裁馬中駿、慈文傳媒副總裁、大秦帝國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原向陽、骨朵傳媒創始人兼CEO王蓓蓓、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與藝術研究所所長、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艾蓮等,為大家解讀大秦帝國背後的文化分享。
  • 《大秦賦》火了 讓觀眾懂得了許多有趣的古代禮儀知識
    【視線】《大秦賦》賦的是什麼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
  • 《大秦賦》口碑高開低走,當然不止是40歲張魯一一個人的鍋
    可惜了,《大秦賦》本可以成為新十年國產歷史劇的扛鼎之作的。說實話,整個行業和國劇觀眾對這部劇都曾經是抱有過極高期待的。我知道你們想說什麼——選角。但我要說的,是古裝歷史劇的劇本。而這一點,或許才是今日的國產歷史劇,真正的困境。觀眾都一眼看出40歲張魯一演少年嬴政有問題,劇組看不出來嗎?
  • 慈文傳媒如何用《大秦帝國》開啟歷史正劇新時代?
    傳媒內參導讀:就在這個大家都對歷史正劇回歸熒幕翹首以盼的當口上,慈文傳媒宣布了重新啟動《大秦帝國》影視拍攝的消息,這樣一部經典著作將如何以歷史正劇的形式進行藝術再現,值得關注。
  • 《大秦賦》多人物線索並進,劇情即將高潮
    《大秦賦》多人物線索並進,劇情即將高潮 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領銜主演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大秦賦》,正在CCTV-8黃金強檔、騰訊視頻、愛奇藝同步熱播。
  • 《大秦賦》還在熱播,又一部45集古裝歷史劇將襲,高希希執導
    《大秦賦》還在熱播,又一部45集古裝歷史劇將襲,高希希執導 最近,作為《大秦帝國》收官之作的《大秦賦》正在熱播,沒想到這部劇悄無聲息地就上線了,零宣傳、空降央視黃金時段,不過,很快就拿下了豆瓣9分的高分評價,收視持續衝高。不過,目前這部劇已經播到了59集。
  • 《大秦賦》多人物線索參差並進 劇情即將進入高潮
    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領銜主演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大秦賦》,正在CCTV-8黃金強檔、愛奇藝同步熱播。大秦系列歷史劇的終章《大秦賦》,在秦趙連年苦戰、各國屢屢合縱抗秦的歷史背景之下,以氣象雄渾的風格,從容展開一波又一波的激烈矛盾與鬥爭。《大秦賦》著力建立氣象開闊的史詩正劇,無論是寫史還是寫人,該劇都達到了國產劇第一梯隊的水平。
  • 萬眾期待的《大秦賦》來了,當年的大秦人都吃什麼
    《大秦賦》是系列歷史劇《大秦帝國》的最終章,大秦帝國系列說起來也算是萬眾期待,畢竟是曾經拿下了飛天獎、金鷹獎等多個國家級大獎的重磅大劇,在眾多毒點甚多粗製濫造的「歷史正劇」中可謂是十足的精品
  • 頂級國產歷史正劇這頭銜它扛得起
    人物,就是一部歷史劇的魂兒。有了人氣,歷史,才有精氣。大秦,才有神氣。而《大秦賦》最耀眼的風採,也正是那一幫從歷史書上「活過來」的千古風流人物。將歷史演活的,首當其衝,段奕宏。這位公認演技派,一上來,演出的是權力的利害。戰國商人謀政,無非為了接近權力中心的人,從而成為權力中心。這樣的人物,到底會更接近張鐵林那樣的霸氣外露,還是像段奕宏這樣,永遠看不清他心裡在盤算什麼,人物永遠蒙著一層紗?
  • 看《大秦賦》學歷史?你需要先知道這些歷史記憶法!
    最近,在央視熱播的歷史正劇《大秦賦》成功「彩」出圈,引發全網熱議,也激發了觀眾們對大秦歷史的濃厚興趣。《大秦賦》改編自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劇情延續前三部《裂變》、《縱橫》和《崛起》,講述了一代始皇嬴政的成長曆程,以及率領秦國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恢弘故事。與很多架空的歷史劇相比,《大秦賦》的人物角色、服飾造型、情節等都高度還原了史實。
  • 《大秦賦》可能值8.9分,但「大情婦」不值
    可以說,《大秦賦》剛上線時的質量,是完全對得起8.9的評分的。《大秦賦》中的場景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場面依舊聲勢浩大,服飾道具依舊高度還原,演員演技依舊炸裂......什麼都沒有變,惟一變了的,就是劇集的豆瓣分數。現在《大秦賦》的實時評分已經是6.1分,並且還在持續的斷崖式下滑中。
  • 選角失敗《大秦賦》,信用降級張魯一
    這一故事走向引發觀眾情緒反彈,稱其為「大秦婦」、「嫪毐傳」。《大秦賦》劇情拖沓、臺詞直白脫離了歷史厚重感,也讓《大秦賦》陷入觀眾爭議。《大秦賦》將歷史書上的秦莊襄王、秦始皇、呂不韋、李斯、平原君、春申君、毛遂、樊於期等歷史故事和人物搬上小螢屏,這是人人耳熟能詳歷史教科書古代史的必講「重頭戲」。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自己的「秦始皇」。
  • 既不能扣人心弦,亦沒有激蕩人心——評《大秦賦》
    大秦賦看了幾集《大秦賦》,感覺這部被豆瓣眾打了8分多的年度歷史大劇,完全配不上這個分數,好在隨著劇情推進,評分表現出明顯的走低趨勢,證明觀眾們都有同感——既不能扣人心弦,也沒有激蕩人心《大秦賦》這樣的歷史正劇,故事的主線是戰國末年,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本身已經足夠跌宕起伏,並且有足夠氣勢恢宏的大場面,稍加處理,不難做到激蕩人心。可惜的是,《大秦賦》的劇情設計完全不能給觀眾帶來應有的緊張感和壓迫感,完全是採取平鋪直敘的方式在演繹,反倒有點紀錄片的味道,完全找不到《大明王朝1566》那種步步驚心的感覺。
  • 我是你們的王《大秦賦》真是一部值得追的好劇
    帳戶裡又虧錢了,看著就糟心治療股市疲軟最好的方式就是退場不玩了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老子去忙忙主業,順便追追神劇差點忘了,曾經我也是劇迷01歷史劇迷的福利12月熱播劇《大秦賦》上了大熱搜,得到了很多歷史劇迷的追捧。
  • 《大秦賦》首更6集,古裝歷史劇良心大作,兩大看點值得一追!
    12月1日,《大秦賦》電視劇頻道上線,網絡平臺已更新6集。該劇早於2019年4月殺青,歷時拍攝8個月之久,原劇名叫做《大秦帝國之天下》,是「大秦帝國」系列劇的最後一部。體現一部劇質量最重要的兩個部分,是劇本和演員。《大秦賦》完全把這兩個部分做到了極致。
  • 《大秦賦》跌到7.6分,它究竟是怎麼「塌」下去的?
    不經意間,《大秦帝國》系列最後一部《大秦賦》,就成了那棟正在「塌」的樓。目前,某瓣上,帝國終結篇《大秦賦》的評分已從開播時的8.9分降到了7.6分,慘不忍睹。眼見得是「樓塌了」,失了手!那麼,《大秦賦》「塌」在何處?首先,「塌」在劇情上。《大秦賦》著墨秦滅六國、一統天下這段史實。
  • 《大秦賦》用了39集才看清呂不韋,明白了《呂氏春秋》這個伏筆!
    《大秦賦》是一部歷史正劇,但歷史正劇不等於史實,而是導演和編劇對歷史的一種解讀。在《大秦賦》的眾多人物當中,呂不韋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了。從一介商賈一躍成為秦國的相邦,為秦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方面在《大秦賦》中也有所展示,為了推遲嬴政親政,設計構陷成蛟。為了讓趙姬對自己言聽計從,將嫪毐送入宮中。由此來看,呂不韋似乎是一個反面人物,那麼果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至少在《大秦賦》中不是這樣的。
  • 大秦賦:羋月和秦始皇是什麼關係?
    近日電視劇大秦賦熱播,作為一部歷史正劇,引起網友熱議,這些年清朝宮廷戲被扒的體無完膚,但是對於秦朝,耳熟能詳的人必屬秦始皇,電視劇裡《羋月傳》算是比較火的一個,那麼羋月和秦始皇是什麼關係呢?羋月傳中羋月的丈夫是方中信老師飾演的嬴駟,為秦惠文王,他是秦國歷史第一王,因為之前一直是「公」,比如嬴駟的父親是秦孝公,祖父是秦獻公,到了嬴駟這裡才改稱為「王」。
  • 大秦賦的郎中是什麼官 大秦賦李斯是什麼官
    大秦賦的郎中是什麼官首先,在古裝歷史劇《大秦賦》中,有些官職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比如呂不韋擔任的丞相(相邦)這一官職,大家都知道這是百官之首。再比如蒙驁的上將軍,可以和三國時期的大將軍相提並論。不過,就李斯擔任的長史和蒙恬擔任的郎中,很多人可能就不太熟悉了。